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广州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并对耐药基因进行测序。结果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是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1.1%、39.5%、28.9%、31.6%和21.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DHA-1、PER-1和IMP-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2.1%、18.4%、10.5%、7.9%和31.6%,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5%。结论广州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云浮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检测,并进行测序。结果 25株铜绿假单胞菌未发现对多黏菌素B耐药,其余抗生素耐药率均大于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0%、32%、24%、28%和24%,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SHV、DHA-1、PER和IMP-9基因阳性率分别为32%、12%、8%、12%、12%和12%,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结论本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和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的携带情况,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35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及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rm-A、rmt-A、rmt-B、rmt-C、rmt-D 5种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和aac(3)-Ⅰ、aac(3)-Ⅱ、aac(6')-Ⅰb、aac(6')-Ⅱ、ant(3″)-Ⅰ、ant(2″)-Ⅰ6种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结果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同时对多种其他抗菌药物耐药,仅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为5.7%。21株检出rmt-B 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占60.0%;30株检出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占85.7%,其中28株检出aac(3)-Ⅱ基因,占80.0%,18株检出ant(3″)-Ⅰ基因,占51.4%,其余8种基因未检出。结论在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中,检测出rmt-B 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和aac(3)-Ⅱ、ant(3″)-Ⅰ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并对耐药基因进行测序。结果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是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1.1%、39.5%、28.9%、31.6%和21.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DHA-1、PER-1和IMP-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2.1%、18.4%、10.5%、7.9%和31.6%,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5%。结论广州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该院呼吸内科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4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除GIM、SPM、VIM-1、VIM-2、CTX-M、aac(3′)-Ⅰ、aac(3′)-Ⅱ、ant(3″)-Ⅰ基因全部为阴性外,其余耐药基因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结论 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是呼吸内科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抗菌剂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分离出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CR法检测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即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Ⅰ的表达情况.并用MLVA基因分型的方法对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5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4种AMEs基因的总检出率为70%.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Ⅰ的检出率分别为60%、40%、24%、32%.MLVA基因分析聚类结果显示,没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暴发流行.结论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AMEs基因携带率较高,没有发现其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本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Ⅰ类整合子的分布情况以及其与多重耐药基因相关性分析.方法 采用K-B法测定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5种药物的耐药性,筛选出35株多重耐药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OPrD2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和Ⅰ类整合子基因.结果 35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CTX-M-1、TEM、SHV的检出率分别为51.4%、31.4%、14.0%;OPrD2基因的阳性率为28.6%;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aac(6′)-Ⅱ、aac(6′)-Ⅰ、ant(3″)-Ⅰ和ant(3″)-Ⅱ的阳性率分别为20%、2.86%、14.3%和17.1%;Ⅰ类整合子阳性的菌株中,CTX-M-1、TEM、SHV、aac(6′)-Ⅱ和ant(3″)-Ⅰ的检出率为45.4%、9.1%、27.3%、36.4%和27.3%,未检出aac(6″)-Ⅰ和ant(2″)-Ⅰ基因.结论 本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存在多种耐药基因,常见的有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OPrD2基因和氨基糖苷类基因.Ⅰ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参与形成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耐药绿脓假单胞菌各种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存在状况。方法采用MicroScan微生物鉴定系统微量肉汤法测定临床分离的18株绿脓假单胞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β内酰胺酶基因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型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该18株菌呈现多重耐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50.0%-72.2%之间,对其他抗绿脓假单胞菌药物耐药率在16.7%-83.3%之间;14株(77.8%)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Ⅱ、aac(3)-Ⅱ、ant(3”).Ⅰ、aac(60')Ⅰ、ant(2”)-Ⅰ、aac(3)-Ⅰ、aac(3)-Ⅲ、aph(3’)-Ⅵ和aac(3)-Ⅳ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50.0%、38.9%、38.9%、33.3%、27.8%、11.1%、5.6%、5.6%和0;13株(72.2%)检出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DHA、IMP和OXA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5.6%、27.8%、22.2%和11.1%,SHV、PER、VER、GES和VIM基因阴性,3株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结论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绿脓假单胞菌多重耐药严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携带率很高。  相似文献   

9.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贵平  阴晴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4):405-406,408
目的探讨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琼脂纸片扩散(K-B)法对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选出34株多重耐药菌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Ⅱ、ant(2′)-Ⅰ、ant(3′)-Ⅰ、aac(6′)-Ⅱ、aac(6′)-Ⅰ检出阳性率分别为85.3%、44.1%、17.6%、11.8%、5.9%。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1.18%、44.12%、88.24%、85.29%。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不同,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用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控制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ICU分离株耐药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自我院ICU住院病人分离到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rnonas aoruginosa,Pa)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原因,我们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了1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TEM、SHV、OXA-10群、PER、VEB、GES、CARB、IMP、VIM、SPM、GIM、DHA、FOX、MOX和oprD2),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aac(3)-Ⅰ、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Ⅱ,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亲缘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MDRPA)分离株亲缘性。方法采用PCR检测20株MDRPA菌34种耐药基因,并作聚类分析。结果20株MDRPA菌中,TEM、OXA-2群、OXA-10群、CARB、rmtB、aac(3)-Ⅱ、aac(6’)-Ⅰb、aac(6’)-Ⅱ、ant(3")-Ⅰ、ant(2")-Ⅰ、cmlA、merA、qacE△1-sull基因阳性率分别为30%、5%、5%、25%、35%、10%、25%、30%、35%、15%、30%、35%、50%,oprD2缺失率为100%。聚类分析显示存在克隆传播现象。结论TEM、CARB、rmtB、aac(3)-Ⅱ、aac(6’)-Ⅰb、aac(6’)-Ⅱ、ant(3")-Ⅰ、ant(2")-Ⅰ、cmlA、merA、qacE△1-sull基因检出率高,MDRPA菌可导致克隆传播医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2.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1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酶基因、菌膜蛋白OprD2基因、整合子和转座子介导的各种耐药基因、16SrRNA甲基化酶及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以及氯霉素与四环素相关耐药基因的的存在情况。方法以K—B法测量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PCR法检测其相关耐药基因;以PCR直接全自动荧光法进行阳性基因测序。结果该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TEM基因OXA-10基因,且伴有OprD2缺失;转座子遗传标记MerA阳性,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qacEAl-Sul1阳性;耐氨基糖苷类基因aac(3)-Ⅱ、aac(6’)-Ⅱ、rmtB阳性,耐氯霉素基因cm1A阳性。结论造成本株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的主要原因是该菌株存在多种抗生素相关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分离于镇江地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3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明确Ⅰ类整合子基因盒结构及其在耐药基因播散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K-B纸片法检测71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煮沸法提取71株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DNA;PCR扩增Ⅰ类整合子基因,并通过测序分析其所携带耐药基因盒.结果 7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的1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在18.3%~77.5%不等;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38%,包括aadB、aac(6')-Ⅱ、PSE-Ⅰ、dfrA17和aadA5 5种基因盒,其中最常见者为dfrA17和aadA5.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10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结论 不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对13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各不相同,整合子阳性菌株耐药率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提示Ⅰ类整合子是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1株临床分离携有多重耐药基因盒整合子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性。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整合子进行检测及分型,用长片段PCR(Long—PCR)扩增整合子的可变区并进行DNA测序,分析整合子可变区含有的耐药基因。同时应用PCR扩增金属酶基因和oprD2基因。结果该株铜绿假单胞菌PA27携带Ⅰ类整合子,其可变区大小为3.0kb,含有编码对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基因,经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分析(BLAST),确定为一种新型基因盒组合形式:aac(6’)-Ⅱ-cm1A8-OXA-10,GenBank登录号为EU708817。oprD2基因检测阳性,未检出IMP-1、VIM-2和IMP-2型金属酶基因。结论该地区首次报道携带新型基因盒组合形式的Ⅰ类整合子的铜绿假单胞菌,并携有多重耐药基因,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05—2006年度我院铜绿假单胞菌对几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分析我院三类整合子的流行情况;明确我院Ⅰ类整合子的基因结构。方法采用药敏纸片法检测10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和亚胺培南等的耐药率;用煮沸法提取10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DNA模板;应用PCR技术检测三类整合子的流行率及其Ⅰ类整合子结构分析。结果10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几种常用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环丙沙星32%、头孢噻肟45%、庆大霉素82%、头孢西丁37%、妥布霉素39%和亚胺培南43%。三类整合子的流行率分别为Ⅰ类53%、Ⅱ类21%、Ⅲ类5%。序列分析表明,在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存在dfrA17、aadA2基因盒。结论4种药物的耐药率都有增高,以庆大霉素最显著,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可能与Ⅰ类整合子的流行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携带整合子的类型及耐药基因组合。方法 PCR检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整合酶基因intI 1、intI 2、intI 3,Ⅰ类整合子恒定区基因qacEΔ1-sul1及可变区基因,扩增产物经胶回收、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及基因测序分析。结果 30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中16株(53.3%)Ⅰ类整合酶基因及恒定区qacEΔ1-sul1基因扩增阳性,未检出Ⅱ、Ⅲ类整合酶基因。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共检出5种不同的耐药基因组合形式,含有对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的基因,其中有2种为新型基因盒组合形式,包括aacA4-VIM2和aadA2-OXA10-aacA4-blaIMP-9-aatI1,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GQ890658和GU122165,另外3种与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917747、FJ817423、GU367339的序列基本吻合。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携带的整合子主要为Ⅰ类整合子,在Ⅰ类整合子上首次发现2种新型基因盒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