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小虎  刘斌  余永强  李红文  余长亮 《安徽医学》2013,34(10):1584-1585
1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6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腰背部、左上腹胀痛不适1月余.2 影像学表现CT平扫示腹腔内可见一巨大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14.0 cm×12.0 cm,肿块包绕左肾并与腹腔内邻近组织分界不清(图1~2),增强后呈轻度均匀强化,肿块包绕左侧肾血管、腹主动脉、左侧髂血管;左侧腰大肌、胰腺、脾脏受侵.右侧肾脏亦可见多发的团块状软组织影,密度均匀,增强后中度强化.右侧肾血管亦受累(图3~7).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腹腔内无积液.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解剖 1 具成年女尸时,发现其下腔静脉左侧变异,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该具成年女尸下腔静脉由左、右髂总静脉在腹主动脉分叉(分为左、右髂总动脉)的左后方合成,约平第 5 腰椎下缘水平沿腹主动脉左侧上行,根据其从下向上走行,下腔静脉分为左侧段、斜行段和右侧段 3 部分。下腔静脉上行至第 1 腰椎下缘水平,斜行穿越过腹主动脉的前方移行为斜行段,此段长约 4.7 cm,在腹主动脉的右侧与右肾静脉汇合后入肝脏面的腔静脉窝。腹主动脉位置、走行均属正常。下腔静脉在腹腔内的行程属右侧异位,部分下腔静脉的属支也相应发生了变化:(1)左肾静脉在第2腰椎处平行于左肾动脉的下方直角注入下腔静脉,而右肾静脉在第 2 腰椎水平行于右肾动脉的上方,上升 2.6 cm 后,以锐角汇入下腔静脉;(2)左侧卵巢静脉横径 0.8 cm 注入下腔静脉,而右侧卵巢静脉横径 1.0 cm 却注入右肾静脉,这两条静脉均与正常相反的位置回流,这种变异很可能与下腔静脉的移位有关。同时左右肾的位置和左右输尿管过骼血管的位置也发生了与正常相反的变化。左肾下端低于右肾下端 1.5 cm,左肾位于第 12 胸椎至第 3 腰椎体之间,右肾上端平第 11 胸椎,下端平第 2 腰椎体。左输尿管过骼外动脉起始处进入盆腔,右侧输尿管则过骼总动脉的末端进入盆腔。两肾门的位置均属正常,约与第1腰椎平齐,左肾明显缩小平右肾。肾上腺形态位置属正常。  相似文献   

3.
下腔静脉的变异,综合国内二十余年之资科,在有M值可查的1136例中,见到14例占1.19±0.33%,其中多数的变异是双下腔静脉,而左下腔静脉的出现率则较低。我们在解剖过程中遇到一例左下腔静脉,为积累国人体质资料,现报告如下。标本是一具女性老年尸体。下腔静脉在第五腰椎左侧由左、右髂总静脉合成。位于左髂总动脉深面,低于腹主动脉分叉处一厘米.右髂总静脉较左髂总静脉粗。右髂总静脉中段血管外直径1cm;左髂总静脉中段血管外直径0.8cm。由起始处沿腹主动脉左侧上行,以后斜过椎体前由主动脉前方转到右侧,共可区分为左段、斜行段、和右段三部。下腔静脉左段在腹主动脉左侧向上,至第三腰椎体上缘,接受左肾静脉。此段长9cm、血管外直径1.8cm。有左卵巢静脉注入左肾静脉根部。斜行段(肾静脉间段):由第三腰椎体上缘与左肾静脉结合后,斜跨腹主动前方,到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下方,第二腰椎体上缘高度右肾静脉汇入处。长7.5cm、血管外直径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44岁.体检发现左侧腹部实性占位性病变,于2011年11月18日入我院.无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无腰痛、血尿、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触诊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肾区无明显叩击痛.影像学表现:腹部CT平扫(图1左上,封底)示左侧腹膜后肾后间隙巨大,分叶状不均质软组织团块,约12cm×9.1cm×10cm,与左肾及左侧腰大肌间脂肪间隙消失,左肾明显受压前移.腹主动脉旁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增强显示肿物不均匀持续强化,动脉期(图1左下,封底)、门脉期及延迟期CT值分别约61HU、70HU、72HU,中心见不强化坏死区.左肾实质及左侧腰大肌未见明确异常强化.肾动脉血管成像(CTA)示肿物由左侧第三腰动脉及左肾动脉分支(人肾门前)供血(图1右上,封底).CT诊断:腹膜后软组织肿瘤,间叶来源可能.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5岁,于2009年11月23日单位体检发现右肾占位.腹部超声示右肾下极探及大小8.3 cm×7.4 cm低回声光团,其内可见少许无回声暗区,边界清,向包膜外突出,右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未见明显异常光团,左肾、双测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均未见明显异常.B超诊断:右肾占位,性质待排.进一步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右肾下极可见一稍低密度肿块影,内见低密度坏死影,边界不清,突出于肾轮廓之外,增强扫描动脉见较明显强化,下腔及肾静脉内未见明显充盈缺损改变;左肾大小、形态、密度未见明显异常;CTA示右肾肿瘤血管丰富,主要供血动脉为右侧肋间动脉.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 ,38岁 ,8年前被人用刀刺伤腹部 ,经外科手术治愈。 4年前出现劳累后心悸、气短。查体 :心界向左下扩大 ,胸骨左缘 3~ 4肋间及心尖部可闻及 3~ 4 / 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全腹及背部可闻及连续性血管杂音。辅助检查 :腹部B型超声波检查示 :左肾萎缩 (2 9cm× 1 6cm) ,左肾静脉扩张 (内径 2 6cm)。超高速CT显示腹主动脉于左肾动脉开口水平与左肾静脉交通 ,瘘口直径约 15mm ,左肾静脉及下腔静脉高度扩张 ,左肾明显萎缩变小 ,诊断为外伤性腹主动脉 左肾静脉瘘。遂于局麻下穿刺右股动脉、股静脉 ,置防漏鞘管。经股动脉鞘管插入 6F猪…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CT表现,对肿瘤的密度、囊变、钙化、界限和强化特征与病理类型和组织成分对照研究.结果 肿瘤位于肠系膜根部9例,腹主动脉旁8例(其中左旁7例,右旁1例),肾上腺上方3例(其中右侧2例,左侧1例),肾门外方3例(其中右侧1例,左侧2例),下腔静脉后3例,肝门区3例,十二指肠壶腹部2例.肿瘤平均6.8 cm×5.6cm(2.7 cm×2.5 cm-18.0cm×11.0cm).CT平扫:实质部分CT值平均45(32 -58) Hu,坏死囊变部分CT值平均21.5(18-25)Hu;肿块边界清楚28例,不清楚3例;肿块实质部分呈等密度24例,呈高密度7例;肿块中心有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21例;肿块内见斑片状、点状及线状散在分布钙化灶8例.CT增强:动脉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76(47-105) Hu,其中肿块内见纡曲扩张的增强血管影8例;静脉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65(45-90)Hu,其中实质增强部分密度明显下降7例,轻度下降19例,持续强化5例;延迟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56 (42 - 70) Hu,其中实质部分与动脉期及静脉期相比强化程度有不同程度下降26例,持续强化5例.结论 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征象与病理类型和组织成分相关,CT表现结合临床可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8.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合并肾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瘤栓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实体肿瘤,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影像学检查易误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1例AML合并肾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瘤栓的女性患者,35岁,无明显诱因右侧腰痛3年余,CT平扫示右肾及右肾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柱不规则、分叶状、脂肪性密度肿块影,增强扫描示各期脂肪成分无强化,实性成分轻度强化。行右肾根治加瘤栓取出术,术后1年无复发,生活质量可。肾AML沿肾静脉、下腔静脉生长并延伸至右心房者罕见,影像学检查极为重要,其CT表现具有特征性,但最终明确诊断仍需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1 病历报告患者 ,男 ,33岁 ,主因左侧腹痛 2d ,加重 1d入院。查体 :患者腹痛剧烈 ,不能站立 ,面色苍白 ,汗出。平素易头晕 ,尿检儿茶酚胺含量增高。CT平扫示 :腹主动脉左侧、胃大弯后方、左肾区域右侧、腰大肌前方不规则状混杂密度影 ,高密度区CT值 65 .8HU ,低密度区CT值 33.2HU。高密度区内可见多个小裂隙样更低密度影 ,边界清楚 ,测CT值 - 4.0HU。左肾被挤压包埋其中 ,并向前外方移位 ,肾包膜内亦可见铸型高密度影。腰大肌、左膈肌及腹主动脉局部左缘与病变区分界模糊不清。增强示 :病变区强化不均匀 ,高强化区CT值 9…  相似文献   

10.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52岁。B超体检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性质不明。既往有胆囊切除史。CT检查:上腹部CT平扫显示左侧肾上腺区一类圆形肿块,大小约12.4×10.7×10.9cm,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肿块边缘示少许结节状钙化灶,左肾受压下移。增强扫描肿块实质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边缘可见迂曲穿行的血管影,实质期及延迟期肿块内血管影增多(图1-5)。手术及病理:术中见左侧肾上腺结节状肿物一个,大小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A对肠系膜上动脉(SMA)起始段解剖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1例正常患者和4例胡桃夹现象患者的腹部螺旋CT动脉期及延迟期图像进行矢状位重组,测量SMA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左肾静脉层面SMA后壁与腹主动脉前壁的距离以及左肾静脉最小前后径并观测左侧精索或卵巢静脉是否扩张。结果 本组21例正常人及4例胡桃夹现象患者均行MIP、MPR、VR后处理,均清晰显示SMA起始段走行,及与左肾静脉、腹主动脉之间的立体血管解剖关系;21例正常人左肾静脉均走行于腹主动脉前方、SMA后方,未见左肾静脉近段及左侧精索静脉或卵巢静脉扩张;SMA与腹主动脉夹角为51.5~98.7°(71.4±14.2)°、左肾静脉层面SMA后壁与腹主动脉前壁的距离为9.0~22.3mm(13.7±4.5)mm、左肾静脉最小前后径为4.0~10.3mm(6.9±1.2)mm。4例胡桃夹现象患者SMA与腹主动脉夹角均明显变小,分别为25.7°、26.3°、28.5°、29.3°,左肾静脉层面SMA后壁与腹主动脉前壁的距离分别为3.7mm、2.6mm、5.0mm、4.1mm、左肾静脉最小前后径分别为1.9mm、2.2mm、3.4mm、3.1mm,均显示左肾静脉近段及左侧精索静脉或卵巢静脉扩张。统计学显示胡桃夹现象患者SMA与腹主动脉夹角、左肾静脉层面SMA后壁与腹主动脉前壁的距离、左肾静脉最小前后径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A可清晰显示SMA起始段、腹主动脉与左肾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CTA对诊断胡桃夹现象具有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下腔静脉发育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发育畸形的CT诊断和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下腔静脉发育畸形5例,其中左位下腔静脉1例、左肾静脉环绕主动脉1例和主动脉后左肾静脉3例。采用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并结合MPR和/或CPR后处理技术。结果CT平扫及增强均能较好显示左位下腔静脉,MPR和CPR则能更好显示其全貌;对左肾静脉环绕主动脉和主动脉后左肾静脉,CT平扫需要较敏感地意识提示诊断,必须增强扫描方能确诊,CPR能较好显示其概貌,MPR对此无意义。结论CT平扫及增强并结合MPR和/或CPR后处理技术,可清楚显示上述畸形,明确诊断;对临床相关诊疗有积极提示意义,防止意外。  相似文献   

13.
我们小组在人体解剖实习中,发现1例男性成年尸体为双下腔静脉。这例双下腔静脉,分别由左、右髂内髂外静脉合成。右侧下腔静脉在腹主动脉右侧上行,左侧下腔静脉在腹主动脉左侧上行,到第一腰椎平面斜行跨过腹主动脉前面到其右侧,与右下腔静脉会合形成总下腔静脉,再穿膈的腔静脉孔入胸注入右心房。据文献报道从1957年到1986年所发生的下腔静脉变异有54例,其发生率为1.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胎儿期左位下腔静脉及双下腔静脉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行超声检查显示左位下腔静脉(18例)和双下腔静脉胎儿(16例)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图像表现,总结其特征。结果: 左位下腔静脉超声表现为胎儿上腹部横切面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位置表现正常,即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右前方;而于肾门水平下方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左后方,于肾门水平跨越腹主动脉前方,向右上方斜行,形成右侧的下腔静脉,最后流入右心房。双下腔静脉超声表现为胎儿下腹部横切面脊柱前方见三根血管横断面。腹部冠状切面腹主动脉两侧均见静脉伴行,并均延续自同侧髂静脉。34例下腔静脉异常胎儿中,合并其他系统异常17例,其中心脏异常13例。结论: 左位下腔静脉和双下腔静脉有典型产前超声表现,产前超声容易诊断。左位下腔静脉和双下腔静脉常合并其他系统异常(尤其是心脏畸形),须仔细排查。  相似文献   

15.
异常下腔静脉,曾有不同的类型。我们在尸解时发现一例肾后段左下腔静脉,此类型较为少见,现报道如下。 成年男尸,年龄约50岁,解剖时发现其下腔静脉在第五腰椎体中部偏左,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垂直段。沿腹主动脉左侧垂直上升,到第二腰椎体平面,移行斜行段,此段长12.5cm,中点宽径1.55cm。斜行段从第二腰椎体左侧收纳左肾静脉(左肾上腺中静脉注入左肾静脉)。继而在腹主动脉前面,肠系膜上动脉后方,夹于两者之间,斜向右侧至第十二胸椎体下缘处,移行右段。此段长7cm,中点宽径1.95cm。右段沿腹主动脉右侧收纳右肾静脉之后垂直向上,经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尸体解剖中,发现两例双下腔静脉,其中一例伴有双肾静脉及双精索内静脉,今报告如下: 例一、老年男尸(图1) 1.左下腔静脉:在平第四腰椎体下缘处,于左髂总动脉的后外方,由左、右髂总静脉合成。此静脉紧依腹主动脉左侧及左腰交感干右侧上升,至第二腰椎中段收纳两条左肾静脉后,即斜往上右方,于肠系膜上动脉之下,斜越腹主动脉的前面至其右侧与右下腔静脉会合。左下腔静脉全长14cm,远端管径2.1cm,近端管径3.1cm。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55岁。因血尿及蛋白尿伴腹痛而就诊。患者常规腹部检查准备,空腹,充分暴露上腹部,取仰卧位、坐位,脊柱后伸位15~20 s,于上腹部做纵横断面扫查,显示下腔静脉、左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腹主动脉等血管图像,观察到左肾静脉起始部内径约4.9 mm,向左追踪至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处时内径变细窄,约2.5 mm,彩色血流信号稀薄。行至腹主动脉左前方时内径明显增宽约8.5 mm,彩色充盈良好,流速14.7 cm/s,阻力指数(R I)0.36,脊柱后伸位20 s观察该段左肾静脉内径达10.6 mm。B超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胡桃夹现象)。后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8.
下腔静脉变异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对施行左肾切除手术、脾肾静脉吻合术及左腰交感神经节链切除术等具有临床参证意义。作者于17具尸体解剖中见有一例成年男尸下腔静脉变异,报告如下。变异的下腔静脉在第4腰椎高度由左、右髂总静脉合成。它初沿腹主动脉左侧、左输尿管右侧上行,以后斜向跨过腹主动脉  相似文献   

19.
病历摘要 患者男,46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1周,血尿、腹痛1 d于2009年7月25日入院.患者1周前体检B超发现左肾多个低回声区,最大约9.4 cm×7.4 cm,腹部CT示:左肾见8.8 cm×7.5cm混杂密度肿块,肿块实质期轻度强化,左肾静脉及下腔静脉未见明显癌栓,临近肾盂肾盏破坏,考虑肾癌.  相似文献   

20.
胸腺类癌1例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54岁,入院前2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伴间歇性胸痛,无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近一周自感胸闷气短加重就诊。查体、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表现:外院CT平扫(图1)示前上纵隔右侧血管旁椭圆形软组织肿块,与左无名静脉、升主动脉及上腔静脉局部关系密切,部分边界清晰,其内密度欠均匀,CT值约48HU,右肺中上叶局部受压膨胀不全。我院CT增强示:早期肿块呈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约75HU,其内见纤细穿行血管影(图2),延迟期强化均匀,CT值约78HU,左无名静脉及上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