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定压和定容单肺通气模式对小儿单腔支气管插管下行肺叶切除术时呼吸生理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ASA Ⅰ-Ⅱ级肺部手术小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麻醉诱导后,行单侧支气管插管,侧卧位,Ⅰ组先采用单肺定容模式(OLV-VCV)通气,潮气量为8~10ml/kg,25min后改为单肺定压通气(OLV-PCV),压力设定根据单肺定容的气道平台压而定.Ⅱ组先用单肺定压通气,压力设定以达到满意通气为准,25min后改为定容模式通气,潮气量根据单肺定压时的潮气量而定.用Datex-Ohmeda Anesttesia Delivery Unit(ADU)监测呼吸力学参数:气道锋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阻力(Raw)、分钟通气量(MV)、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等.所有患儿均行有创动脉监测,并于麻醉前、通气后25min和50min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PaO2、PaCO2).结果:两组患儿OLV-PCV与OLV-VCV比较,PaO2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儿肺叶切除单肺通气期间采用定压通气较定容通气模式更有利于减轻单肺通气造成的血氧分压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不同时间对病人通气功能的影响,寻求提高单肺通气安全性的方法与措施。方法:选择20例胸科肺叶切除病人施行单肺通气。分别于通气前,通气30,60,90min恢复双肺通气10min监测血气指标,了解不同时间对血气影响的规律性。结论:单肺通气时间〉30min后出现SPO2、PaO2明显下降,〉90min有低氧血症存在,经改用双肺通气10min各监测指标接近正常,提示麻醉期间间断肺通气可提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单肺通气不同时段对血气的影响.方法 20例胸科食管癌、肺癌手术患者,ASA分级为Ⅱ或Ⅲ级,分别在单肺通气5 min(T1),单肺通气15 min (T2),单肺通气45 min(T3)时刻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 T1、T2时刻PaO2、SaO2无明显变化(P>0.05),T3时刻PaO2、SaO2较T1、T2时刻有所回升(P<0.05).而PaCO2、pH值在T1、T2、T3各时刻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PaO2在单肺通气5 min、15 min时无明显差异,45 min时较前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频喷射通气辅助非通气侧肺通气在胸科单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单肺隔离技术后动脉血氧分压提供一种新的通气模式.方法选择实施开胸单肺通气下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 2组,每组30例,A组(常规单肺通气组):术中非通气侧肺(患肺)与大气相通,B组(常规单肺通气+非通气侧肺辅助高频通气):非通气侧肺与高频喷射通气机相连,使用HFJV模式(频率60次/min、气道压力0.5kg/cm2)辅助通气.分别记录术前双肺通气后10 min(T1)、单肺通气后15 min(T2)、单肺通气后35 min(T3)、单肺通气后60 min(T4),恢复双肺通气后10 min(T5)各时间点的HR、SpO2、MAP、Ppeak值、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通过血气分析结果中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 DO2)、计算肺内分流(Qs/Qt),同时观察2组肺萎陷分级.结果与A组相比,B组T2T4时间点动脉血氧分压升高,肺内分流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T5时间点相比,2组患者T2T4时间点动脉血氧分压... 更多 相似文献
5.
单肺通气对胸科手术患者肺内分流和血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静吸复合麻醉下单肺通气对肺内分流和血气的影响。方法:10例择期胸科手术患,ASAⅠ~Ⅱ级,分别在单肺通气前1min(T1)、单肺通气30min(T2)、单肺通气结束前1min(T3)各时刻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T2、T3时刻,肺内分流率较T1时刻显增加,动脉血氧分压较T1时刻显下降,T3时刻的动脉血氧分压较T2时刻有所回升。结论: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及血气将发生显变化,总体上胸科手术行单肺通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减少非通气侧肺血流在单肺通气期间对肺内分流和血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减少非通气侧肺血流在单肺通气期间对肺内分流和血气的影响。方法 15例择期胸科手术患者,ASAⅠ~Ⅱ级,术中采取部分阻断非通气侧肺动脉的方法减少非通气侧肺血流(使肺动脉压(PA)不超过30mmHg为宜)。分别在单肺通气前1分钟(T1)、单肺通气后阻断前1分钟(T2)、阻断后30分钟(T3)、开放前1分钟(T4)各时刻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T2时刻肺内分流率较T1时刻显著增加,动脉血氧分压较T1时刻显著下降。T3、T4时刻肺内分流率较T2显著降低,接近T1时刻。动脉血氧分压较T2明显回升。结论减少非通气侧肺血流在单肺通气期间可减少肺内分流,明显改善动脉血氧。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应用一种持续气道正压(CPAP)系统,对单肺通气下开胸病人的无通气肺施加持续气道正压,观察无通气肺接受持续气道正压时对动脉氧合的影响。方法:择期需在单肺通气下开胸手术病人20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CPAP组(B组),每组各10例。A组在单肺麻醉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口于大气中;B组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持续给予CPAP(P=0.3kPa)。于仰卧双肺通气30m in、仰卧单肺通气30m in、侧卧单肺通气30m in、60m in、关闭胸腔双肺通气时,分别采取动脉血样做血气分析。结果:单肺通气后,B组氧合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持续给予CPAP,有助于提高氧合,减少肺内分流,可明显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提高病人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5%碳酸氢钠(NaHCO3)对开胸单肺通气(OLV)患者术中血气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手术患者60例。男44例,女16例。年龄18~65岁。体重55~80kg。随机等分3组。I组:空白对照;II组:5%NaHC0330mL;III组:5%NaHCO360mL。连续监测血压(BP)、心率(I-IR)、动脉氧饱和度(SpO2)等。3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诱导静注芬太尼3μg/kg、丙泊酚1.5~2.0mg/kg、琥珀胆碱1.5mg/kg,维持吸入1.0%-2.0%异氟烷,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和间断静注维库溴铵0.02~0.03mg/kg。OLV后应用5%NaHCO3(Ⅱ组:1mL/min;Ⅲ组:2mL/min),分别在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双肺通气时(T1)、单肺通气30分钟时(T2)、手术完毕前双肺通气时(L)采外周动脉血1mL进行血气分析。结果麻醉后组内比较:SpO2、动脉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和CL^-3组麻醉后均有升高,与T0比较(P〈0.05或P〈0.01);pH值、碱剩余(BE)和K‘3组在麻醉后均有下降,与T0比较(P〈0.05或P〈0.01)。麻醉后同时间段组间比较:SaO2在T2时间段Ⅲ组比I组和Ⅱ组高(P〈0.05);BE在T2时间段、T3时间段Ⅲ组比I组高(P〈0.05和P〈0.01)。Ⅲ组患者苏醒最快,与I组比较(P〈0.05)。结论Ⅲ组患者呼吸系统相对平稳,保持较高的SaO2,pH值和BE值下降幅度减小,苏醒迅速,有高氯代酸倾向,但是不会影响CO2的排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选择性单肺叶隔离通气与单肺通气对每搏量变异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50例行支气管封堵管通气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单肺通气治疗,研究组行选择性单肺叶隔离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内分流率(Qs/Qt)、每搏量变异度(SVV)、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中心静脉压(CVP)以及平均动脉压(MAP)等。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通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Qs/Qt、SVV、CO、SV、CVP及MAP等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SV、CVP及MAP比较仍无显著差异(P0.05),但研究组患者的Qs/Qt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SV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支气管封堵管通气治疗的患者采用选择性单肺叶隔离通气与单肺通气均有一定的功效,但选择性单肺叶隔离通气的肺内分流量更低,且SVV值越高,代表患者体内循环越稳定,因此其可作为患者机体内液体反应能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袖状肺叶切除中吻合方法对术后肺通气的影响李胜生,王春风,王刚(吉林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132011)本文收集了我院自1993年11月以来行袖状肺叶切除术12例,作者就袖状肺叶切除中支气管断端吻合方式与术后该侧肺通气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试评价结果如下:1临... 相似文献
13.
14.
1 临床资料周× ,女 ,2 5岁。反复右胸闷伴咳嗽咯血 5年。既往有结核病史。行X线片、CT片术前予以确诊。X线片示右侧肺野可见圆块状及液平面阴影存在 ,块状阴影与液平面分开 ,边缘清楚 ,大小约4× 3cm。CT片示右肺下叶背段见一 3×7cm空洞 ,洞壁厚薄不均匀 ,但边界清楚 ,其中见 2 .1× 3 .1cm大小软组织肿块。CT值 4 7Hu。术前确定无活动性肺结核施行手术。2 护理2 .1 术前护理2 .1.1 术前检查 术前行大、小便 ,血常规、肝肾功能、肺功能、心电图、胸X线片、胸CT片检查。检查项目多 ,需向病人及家属耐心解释 ,有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 OLV)时不同潮气量( VT)对肺免疫功能、血流动力学和气体交换的影响。方法:将4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分别以10 ml· kg -1和5 ml· kg-1的VT进行OLV,期间维持二氧化碳分压( PaCO2)在正常水平。通气侧肺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测定灌洗液中的细胞数、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8、IL-10、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以及弹性蛋白酶的含量。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促炎反应变量的增加。两组患者肺泡内细胞数、蛋白、白蛋白、IL-8、弹性蛋白酶和IL-10的时相变化在OLV后和术后均未见差异,但TNF-α和sICAM-1在5 ml· kg -1组显著低于10 ml· kg -1组。结论:机械通气( MV)可能导致通气侧肺的内皮损伤和促炎反应,OLV时减小VT可降低肺泡内TNF-α、sICAM-1的浓度。 相似文献
16.
孙明哲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5(1):82-83
目的 探讨开胸手术时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全身麻醉单肺通气对血气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2月间食道癌择期开胸手术病人60例,ASA分级为Ⅰ~Ⅱ级,随机分为观察组(单肺通气)和对照组(双肺通气),在手术前、中、后动态监测动脉血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监测数据.结果 观察组开胸后PaO2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但仍在100mmHg以上,能够满足红细胞的氧合,两组患者pH和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每分通气量和呼吸频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单肺通气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不会导致体内PaCO2的蓄积和血液酸碱度的改变,但术中应严密监测血气,积极预防可能发生的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为探讨单肺通气期间(OLV)胸部硬膜外麻醉(TEA)复合静脉全麻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是否比静脉全身麻醉(GA)低,甚至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方法择期开胸病人20例,随机分两组TEA组和GA组各10例,在诱导插管前,TEA组用0.375%的布比卡因 5 ml行 TEA.两组病人均在 OLV下用异丙酚、芬太尼和哌库溴铵静脉麻醉维持.术中分别在双肺通气(TLV)、 OLV后15、30 min时采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并计算 Qs/Qt.结果TEA组在 OLV后15、30 min时的 PaO2明显低于GA组(P<0.05), Qs/Qt明显高于GA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胸部硬膜外麻醉PaO2显著降低,增加肺内分流,但未导致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单肺通气(OLV)期间不同呼吸参数对呼气末 CO2分压(PETCO2)、PaCO2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 ASAI ~Ⅱ级全麻下择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 组在单肺通气时呼吸参数定为潮气量7mL/kg、呼吸频率13次/min;B 组呼吸参数定为潮气量7mL/kg、呼吸频率14次/min;C 组呼吸参数定为潮气量7mL/kg、呼吸频率16次/min;D 组潮气量7mL /kg、呼吸频率17次/min。各组病人分别于 OLV 前、OLV 后30 min、OLV 后60 min、OLV 后90min(分别称为 T0、T1、T2、T3、),抽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1随单肺通气时间延长 A 组的 PaCO2、PET CO2逐渐增高,与 T0时刻比较,T1、T2、T3各时间点均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2、T3时刻其值高于正常高值,有临床意义;D 组的PaCO2、PET CO2值随单肺通气时间延长而下降,与 T0时刻比较,T1、T2、T3各时间点均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2、T3时刻其值低于正常低值,有临床意义。结论:单肺通气期间,呼吸参数(VT =7ml /kg,f =14-16次/min)为比较理想的呼吸参数。 相似文献
20.
肺叶切除作为一种肺减容手术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寻求一种简单易行的肺减容手术新方法治疗严重慢性阻塞性疾病,探讨严重COPD病人对肺叶切除耐受能力及手术之后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1例严重COPD并发肺肿瘤和5例单纯性严COPD病人实施肺叶切除或多边肺切除。结论肺叶切除作一种肺减容手术新方法,简单易行,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