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定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5):3421-3424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12例均行CT平扫,7例加作增强。分析不同组织类型脂肪肉瘤的CT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结果:与病理对照,脂肪瘤样脂肪肉瘤(LLS)1例。硬化性脂肪肉瘤(SLS)1例,黏液样脂肪肉瘤(MLS)1例,圆细胞性脂肪肉瘤(RCLS)1例,去分化脂肪肉瘤(DDLS)1例,混合成分7例。CT图像上,LLS表现为脂肪密度肿块,不均质,有分隔;MLS平扫表现为均匀的水样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可见网状、片状或岛状强化;RCLS表现为无脂肪的软组织肿块,与其他类型的软组织肿瘤难以鉴别;DDLS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常伴有分化良好的脂肪瘤样组织。结论:不同组织学亚型的脂肪内瘤其CT表现有所不同,CT表现的差异取决于病变内不同组织学亚型的比例、分布及混合的方式。本组中,腹膜后脂肪肉瘤多以混合形式存在,了解这些CT表现特点有助于脂肪内瘤的术前诊断及分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MRI表现,并与病理学结果做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黏液型脂肪肉瘤MRI上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为主;组织学上以黏液成分为主,脂肪含量少,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的实性成分和粗大的间隔影。高分化脂肪肉瘤。成熟脂肪成分占75%,并可见纤细的间隔影。圆细胞型和多形性脂肪肉瘤的MRI表现没有特征性;其中圆细胞型脂肪肉瘤可见瘤内出血。去分化型脂肪肉瘤中可见少许脂肪成分,且脂肪成分和非脂肪性实性组织间分界非常清楚。【结论】不同组织亚型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的MRI表现不同,取决于其组织学成分:MRI可以清楚地显示其形态、内部成分和周边结构,是诊断腹膜后脂肪肉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整理2016年1月~2022年5月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收治的12例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2例腹膜后肿瘤联合使用P16、MDM2与CDK4免疫组化检查均诊断为脂肪肉瘤,其中高分化脂肪肉瘤6例,去分化脂肪肉瘤4例,炎症性脂肪肉瘤1例,混合性脂肪肉瘤1例。结论 P16、MDM2与CDK4免疫组化检查可以很好地帮助诊断脂肪肉瘤,为没有实验条件做FISH检查的临床病理医生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CT表现的多样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资料。【结果】因组织病理亚型的不同,脂肪肉瘤的CT表现差异颇大,6例以脂肪性密度为主,3例以囊液性密度为主,6例以实质性密度为主,6例为混合性密度。【结论】肿瘤内不同组织学成分的比例、分布及混合方式的差异,是造成其CT表现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缺乏成熟脂肪成分的肉瘤难以与其他组织肉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MRI表现,并与病理学结果做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黏液型脂肪肉瘤MRI上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为主;组织学上以黏液成分为主,脂肪含量少,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的实性成分和粗大的间隔影。高分化脂肪肉瘤,成熟脂肪成分占75%,并可见纤细的间隔影。圆细胞型和多形性脂肪肉瘤的MRI表现没有特征性;其中圆细胞型脂肪肉瘤可见瘤内出血。去分化型脂肪肉瘤中可见少许脂肪成分,且脂肪成分和非脂肪性实性组织间分界非常清楚。【结论】不同组织亚型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的MRI表现不同,取决于其组织学成分;MRI可以清楚地显示其形态、内部成分和周边结构,是诊断腹膜后脂肪肉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超声及CT影像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腹膜后脂肪肉瘤5例,回顾性分析其超声、CT影像学特点。结果超声定位准确率60%,诊断准确率60%;CT定位准确率60%,诊断准确率80%。结论超声对于确定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大小、形态和毗邻关系有很大价值,结合CT能进一步了解肿瘤的性质并为鉴别诊断提供帮助,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女性患者,52岁,于2007年9月在我院手术治疗。左上中腹发现肿块1年多,伴消瘦,近1周来进食后腹胀。查体:左上中腹部隆起,左侧腹部从肋下至耻骨上可触及巨大肿块,表面光滑、韧,边界尚清。腹部彩超:左侧腹部巨大强回声实性肿物,  相似文献   

8.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诊断(附17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病理特点与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原发和4例复发共17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亚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17例中发生于肾周间隙7例,其他部位10例。肿瘤最大径最大为28cm,5~10cm3例,10~20cm8例,〉20cm6例。高分化脂肪肉瘤2例,黏液性2例,多形性1例,去分化3例,混合性10例。结论 CT对诊断腹膜后脂肪肉瘤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巨大腹膜后脂肪肉瘤比较少见,我院诊断2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证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腹膜后脂肪肉瘤为腹膜后常见肿瘤之一,有关本病CT影像诊断及鉴别国内报告不多。本文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分析其CT表现以便提高本病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 CT在诊断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的 CT表现.结果 8例脂肪肉瘤瘤体均表现为混杂密度 ,增强扫描瘤体呈不均匀强化 ,对瘤体 CT值的测定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结论 CT是诊断腹膜后脂肪肉瘤有效的检查方法 ,定位诊断正确率 100%.对其病理类型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但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70岁女性,发现腹部包块3 mo入院. 患者于3 mo前无意间发现右下腹隆起约鹅蛋大小包块,无肿、痛,未在意. 近1 mo来,包块较前增大明显,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变细,小便正常,体质量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杨宝军 《重庆医学》2013,42(18):2156-2158
目的对照病理检查结果探讨混合型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及病理构成方式。方法搜集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的混合型脂肪肉瘤1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影像、病理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并复习其影像征象及病理构成状况。结果高分化-黏液型为主的包块4例,多形性-黏液型为主的包块2例,去分化-黏液型为主的包块4例;位于腹膜后及大腿;由大小及范围不等的脂性区及非脂性区组成,具有分化良好型、去分化型及多形性脂肪肉瘤的影像学特点,并可见少许的液性部分。结论 CT及MRI能有效对肿块的成分做出初步的判断,有助于提高混合型脂肪肉瘤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患者的资料,总结该病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19例患者年龄30~64岁,女13例,男6例。19例均为单发腹膜后肿块,11例边界不清,15例伴多发囊变坏死。瘤体较大,最大径4.4~15.3 cm。8例侵犯临近大血管,其中7例侵犯下腔静脉,1例侵犯左侧髂外静脉。3例发生肺、腹膜后及膈下多发浸润转移。CT增强扫描7例动脉期为中度不均匀强化,12例轻度不均匀强化,19例静脉期均持续性轻度强化。免疫组化: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率最高(16/16),结蛋白(Desmin)、角蛋白(CK)、钙结合蛋白(S-100)阳性表达结果分别为10/15、3/13、2/10。结论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以女性多见,瘤体较大且多伴局灶性囊变坏死,CT增强扫描实质成分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有血管受侵倾向,免疫组化示SMA阳性率最高,CT表现及临床病理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明确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了2010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32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患者不同性别、肿瘤不同组织类型、不同分级与术后肿瘤复发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20 cm肿瘤复发时间短于直径≤20 cm肿瘤(P<0.05)。结论分化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复发率与其它类型脂肪肉瘤相似,肿瘤直径是影响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复发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病人,男,55岁。上腹部包块2年,迅速增大3月。查体:消瘦,腹部膨隆,腹围100cm,腹壁浅静脉曲张,CT扫描见腹腔内可见巨大脂肪样块影,其内有多个大小不等之囊实性块影,CT值约-70-25 HU。病变上缘平胸骨剑突、下缘至髋关节平面,致腹腔、盆腔脏器明显受压、变形、移位,左肾及胰腺显示不清。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2岁,因腹部进行性隆起10个月,加重伴呼吸困难1个月入院。查体:体型瘦小,身高164cm,体质量51kg,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明显膨隆,腹围134cm,腹壁静脉无曲张,可扪及一巨大肿物,质中等硬,边界不清,活动度...  相似文献   

18.
13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本病较少见,术前确诊较困难,但切除率较高(53.8%),切除成功与否与就认刖晚,肿物大小及是否活动无明显关系,一经发现为腹膜后占位性病变,不应强求术前的定位及定性诊断,而应尽早剖腹探查,争取全部或部分切除肿瘤,必要时可将瘤体连同受侵脏器一并切除,对于复发病例争了以再次以至多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PLS)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PRPL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共施行手术19次,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至7年。术后标本病理:分化型脂肪肉瘤共8例,包括脂肪瘤样脂肪肉瘤4例,黏液性脂肪肉瘤2例,多形性脂肪肉瘤2例;去分化性脂肪肉瘤3例;混合型8例,有2种甚至3种以上病理分类,其中1例含骨肉瘤分化。18例患者分为首次手术组及复发手术组,两组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0)。结论绝大部分PRPLS可凭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无论是原发还是复发患者,手术切除仍是标准治疗手段,完整切除肿瘤(必要时联合多脏器切除)可显著降低肿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报告5例经手术病理诊断的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病程长短不一,巨大肿块与轻微症状极不相称,手术后容易复发。采用CT扫描,CT表现为混杂性低密度,含有脂肪组织成份,可见侵袭性生长,CT可作出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