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巩膜扣带术(SB)治疗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1例(21眼)复杂的RRD行PPV联合SB的视网膜解剖复位、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 结果 术后并发白内障6眼,一过性高眼压3眼,无其他并发症.3~12月行硅油取出术,并发白内障者行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21眼视网膜均复位,视力较术前提高2~7行,平均5.2行,无1例视力下降,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部分复杂的RRD行常规PPV视网膜复位术难以达到解剖复位、封闭裂孔的疗效,通过PPV联合SB是治疗这类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9,(6):711-714
目的:评估27G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过滤空气填充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RRD患者患眼30例30眼,裂孔均位于上方且裂孔偏后,裂孔处有血管骑跨或多个裂孔不在同一圆周,不适合行外路手术者,排除复发性RRD、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C_2及以上、巨大视网膜裂孔者,行27G PPV联合过滤空气填充。随访1周、1月、3月、6月,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压,观察视网膜是否复位、玻璃体腔气体吸收情况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眼的术前平均BCVA(Log MAR)为1.10±0.40,术后1周为0.70±0.92,术后1月为0.60±0.31,术后3月为0.55±0.30,术后6月为0.6±0.30,手术前后术眼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12,P<0.01),术后1周、1月、3月、6月BCVA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的术前平均眼压为(11.2±3.6)mmHg,术后1周为(20.3±2.3)mmHg,术后1月为(17.3±2.3)mmHg,术后3月为(15.6±2.4)mmHg,术后6月为(16.4±3.2)mmHg,手术前后术眼眼压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2,P<0.01),术后1周、1月、3月、6月眼压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术后一次性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者30眼,复位率达到100%,气体完全吸收平均时间为(10.7±3.6)d。在随访期间,有1眼在术后3月出现复发性视网膜脱离。2眼术后3月发生并发性白内障,其余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27G PPV联合过滤空气填充治疗RRD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视网膜毛细血管瘤(RCH)引起的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或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23 G玻璃体切割术和激光凝固和(或)冷冻疗法治疗15例(15眼)由RCH引起的视网膜脱离患者,其中6例(6眼)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7 d后行玻璃体切割术(注射组),9例(9眼)单纯行玻璃体切割术(未注射组)。记录手术时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情况、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结果以及全身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未注射组中,7眼视网膜平复、肿瘤消退,1眼出现新的RCH,1眼复发视网膜脱离。注射组中,5眼术后视网膜平复、肿瘤消退,1眼复发视网膜脱离。 结论 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对RCH引起的严重的出血性视网膜脱离有较好的疗效,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减少手术次数。根据FFA的结果行激光光凝和(或)冷冻治疗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25G眼内光纤辅助下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23眼)选择25G光纤作为眼内照明,通过非接触广角成像系统观察眼底并完成巩膜外垫压术的RRD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改变、视网膜复位情况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7.60±4.31)个月。21例(91.3%)患者术后视网膜一次解剖复位,未复位的2例(8.7%)给予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二次术后视网膜均复位。20眼(87.0%)术后视力提高。手术前BCVA(0.22±0.19)与手术后BCVA(0.47±0.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1例(4.3%)患者发生玻璃体丢失,3例(13.0%)术后眼压高,6例(26.1%)发现有光纤入路相关的玻璃体损伤。未发现玻璃体积血、感染性眼内炎、晶状体损伤等光纤相关并发症。结论 25G眼内光纤辅助的巩膜外垫压术治疗RRD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报道有晶体眼后房型(PCP)人工晶体(IOL)眼内植入术校正高度近视后,患者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以及预后情况。设计:回顾性、非对照、干预性病例研究。受试者:15例PCPIOL植入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的16只眼。方法:对16只PCPIOL植入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眼进行巩膜扣带术和睫状体平部玻璃体切割术。主要观察指标:未矫正视力、屈光度、最佳戴镜矫正视力(BSCVA)、屈光矫正手术距离RRD发生的时间、玻璃体视网膜表现以及视网膜解剖复位率。结果:PCPIOL植入术后RRD发生率为2.07%。患者的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研究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对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眼科2015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50例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52眼)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并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眼压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好手术时间以及最佳矫正视力。结果:50例患者均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患者52眼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都有所提高,和手术治疗前比较差异性较大(P0.05);术后一周患者的眼压恢复正常,与术前比较没有较大差异(P0.05);术后进行半年左右的随访,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比较少。结论:采用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能帮助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较快地恢复健康、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25G微创系统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手术中的治疗效果,为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方法选择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29例(30只眼),均行25G微创玻璃体腔灌注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0只眼中,术后1个月BCVA≥0.5者5只眼,0.3-0.5者8只眼,0.1-0.3者9只眼,指数-0.1者8只眼;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B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患者平均眼压分别为(17.13±2.84)、(17.20±4.16)、(17.43±3.41)、(17.36±2.51)和(16.73±2.33)mm Hg;术后1 d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为(2467±280)mm-2,术后7 d平均为(2033±209)mm-2,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7.59%。患者术后无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后囊破裂及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25G微创系统行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稳定眼压,减少并发症,并有效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周用谋  李鑫  黄继化  陆颖丽 《安徽医学》2015,36(10):1206-1208
目的:比较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和20G传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早期(术后3 d)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就诊的38例(38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其中行23G玻璃体切割术20例(20只眼)为23G组,行20G玻璃体切割术18例(18只眼)为20G组,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观察眼压、最佳矫正视力、是否发生二次网脱及眼内炎等并发症。将最佳矫正视力转化为最小视角对数( logMAR)视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G组和20G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主要并发症为医源性裂孔,其中23G组为1眼,20G组为1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第1天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2、3天两组患者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3G组术后3 d平均 logMAR视力逐步提高,3个时间点分别为2.56±0.56、1.98±0.55、1.71±0.38,术后第2、3天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0G组术后3 d平均 logMAR视力也逐步提高,3个时间点分别为2.65±0.76、2.03±0.51、1.92±0.46,术后第2、3天两组之间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术前比较,两组视力分别在术后第2、3天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3天23G组视网膜均成功复位,20G组视网膜有1例未成功复位,两组均无眼内炎情况的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23G与20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早期临床疗效相近,但在术后早期视力方面,23G玻璃体切除术显示出更好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黄斑前膜的玻璃体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光胜  马丽华 《广西医学》2006,28(4):531-533
目的评价睫状体扁平部行玻璃体手术治疗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1例患有不同类型的黄斑前膜患者21眼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前后视力改变、视物变形改善率、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结果视力改善2行以上14眼占66.67%,最好矫正视力达0.8.手术后3个月内视物变形消失者4眼占19.04%,视物变形改善者13眼占61.9%.术中并发症为视网膜表面出血3只眼和新裂孔形成1只眼.术后并发症为黄斑前膜残留5眼,视网膜脱离复发1眼.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的有效方法.特发性黄斑前膜视力改善率较高,手术具有一定的操作风险.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病变脱离(MHRD)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29例(29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同时伴有视网膜周边裂孔,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及内界膜撕除。术后保持头低位3周,随访6~12个月,其中硅油填充时间3~6个月。观察患眼手术后矫正视力、视网膜复位、黄斑裂孔闭合情况以及并发症。 结果  手术后29只眼视网膜完全复位,复位率为100%。视网膜脱离复发1只眼,占3.47%。黄斑裂孔复位闭合11只眼(37.9%);术后视力提高者26例26只眼(89.7%),不变者3只眼(10.3%);术后2周,出现高眼压 4只眼,占13.8%,给予降低眼压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硅油取出手术前出现高眼压 2只眼(6.89%),硅油取出手术后眼压均得到控制。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及硅油填充可在伴有视网膜周边裂孔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病变脱离患者中获得较高的手术复位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玻璃体积血的疗效。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30名玻璃体积血患者(38眼)行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其中包括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v期14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17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4只眼,脉络膜息肉样病变(PCV)3只眼,术后巩膜穿刺口均未缝合,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视力、眼压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3只眼眼压有波动,其中2只眼术后眼压偏低,经加压包扎后眼压恢复至正常,1只眼术后第一天眼压偏高,用药处理后眼压恢复至正常。结论 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玻璃体积血疗效明显,穿刺口小,免缝合,术后并发症较少,患者痛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3 G无缝线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疗效。方法:应用23 G无缝线玻璃体切割技术在接触式广角镜下对154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进行手术,观察手术疗效,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视力及眼压变化。结果:①共134例154眼均顺利完成。②手术时间28~83 min,平均(42.0±5.2 ) min。③术后1、2、3月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对比均有所提高(n=154,具体P值见表1)。④术前与术后第1、3、7、30天眼压比较,术后第1天有较低和较高的眼压,术后3 d高眼压较多,术后7、30 d眼压稳定。⑤3例(1.9%)术后出现低眼压,15例(9.7%)高眼压,无眼内炎发生。结论:采用23 G无缝线玻璃体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视力恢复快、 手术疗效确切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25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视力、手术后并发症、原发眼底病类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3~24个月,25眼中18眼(72.0%)视力提高,视力>0.05者占68%(17/25),其中>0.2者占32%(8/25)。2眼术后因玻璃体再次出血再次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无一例发生视网膜脱离复发。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前房反应、一过性高眼压,较少见的并发症是葡萄膜炎、黄斑水肿,晚期并发症为后囊膜混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术后并发症高于其他组。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治疗白内障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有利于术中基底部玻璃体彻底切除和后段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术后视力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探讨其发生原因与处理方法.方法 分别测量196例(眼)行玻璃体切割患者的术后眼压,术后高眼压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者行手术治疗.结果 196例(196眼)术后眼压高的56例(56眼),占28.57%,其中48例(48眼)药物控制有效,8例(8眼)经手术治疗控制眼压.眼外伤病例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高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差异具有显著性.术中联合环扎、眼内填充、晶状体摘除手术的病例术后高眼压发生率高于不联合环扎、眼内填充、晶状体摘除手术的病例,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玻璃体手术后高眼压是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与原发眼病和手术方式有关,大部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控制;房水引流阀植入等手术可以有效控制药物治疗失败的玻璃体手术后高眼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8例(155眼)PDR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变化及并发症情况,并对不同分期PDR患者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进行对比,总结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结果: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光感4眼,手动60眼,指数30眼,0.02~0.1者27眼,≥0.1者34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光感2眼,手动13眼,指数21眼,0.02~0.1者38眼,≥0.1者81眼;手术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Ⅳ,Ⅴ,Ⅵ期患者中分别有47,48,29眼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手术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的并发症有角膜水肿、上皮缺损,继发性青光眼、反应性葡萄膜炎、玻璃体积血再次发生等。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PDR效果明显,是治疗PDR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3G高速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Ozurdex~?)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48眼)ARNs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18例(20眼)、对照组22例(28眼)。40例患者入院后均常规给予抗病毒及激素抗炎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微创23G高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微创23G高速玻璃体切割术联合Ozurdex~?治疗。术后1、2、3、6、12个月定期进行门诊复诊,比较2组治疗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水平,治疗后炎症反应及角膜后色素沉着(KP)消失时间、眼压升高比例、玻璃体腔硅油取出后再次充填硅油比例;观察2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后眼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眼压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眼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4眼BCVA较治疗前提高,对照组18眼BCVA较治疗前提高,治疗后观察组视力提高比例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炎症反应及KP消失时间、眼压升高比例、玻璃体腔硅油取出后再次充填硅油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身及眼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8眼均未出现眼球萎缩及玻璃体手术并发症。结论 23G高速玻璃体切割联合Ozurdex~?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挽救视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Resight非接触广角镜联合23G玻璃体切割系统对玻璃体积血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为玻璃体积血,并通过Resight广角镜联合23G玻璃体切割系统手术治疗的患者53例53眼,术后随访3~12个月,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并发症及眼压情况.结果 53例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术前平均BCVA为(0.032 7±0.073 1) logmar,术后末次随访平均BCVA为(0.251 7±0.208 9) logmar,术后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平均眼压(14.47±2.85)mmHg,术后平均眼压(14.79±2.73)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眼内炎、低眼压、继发性青光眼、脉络膜大出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Resight非接触广角镜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可明显提高患者视力,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是临床上治疗玻璃体积血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25G微创系统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手术中的治疗效果,为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方法:选择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29例(30只眼),均行25G微创玻璃体腔灌注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0只眼中,术后1个月BCVA≥0.5者5只眼,0.3~0.5者8只眼,0.1~0.3者9只眼,指数~0.1者8只眼;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B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d、7d、1个月、3个月患者平均眼压分别为(17.13±2.84)、(17.20±4.16)、(17.43±3.41)、(17.36±2.51)和(16.73±2.33) mmHg;术后1d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为(2467±280) mm-2,术后7d平均为(2033±209) mm-2,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7.59%。患者术后无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后囊破裂及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25G微创系统行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稳定眼压,减少并发症,并有效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0G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行20G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44例(44眼)。结果:术后视网膜完全解剖复位44眼(100%);玻璃体切割手术前与手术后1、2、3d眼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后1月眼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与手术后1、2、3d、1月最佳矫正视力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视力较术前提高21眼(47.7%);术后2d视力较术前提高25眼(56.8%);术后3d视力较术前提高27眼(61.4%);术后1月视力较术前提高32眼(72.7%);对术后视力〈0.1与≥0.1的病例分析发现,视力的好坏与手术时间的长短存在关系(t=2.959,P=0.005);高度近视眼与非近视眼术后1月最佳矫正视力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28,P=0.(133),且非近视眼较高度近视眼手术效果好。结论:20G玻璃体切割术仍然是一种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术成功率高、术后视力恢复理想、术后眼压控制理想。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观察23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23G TSV)在玻璃体积血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通过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保守治疗无效的玻璃体积血患者共38例(43眼),术后随访2~14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38例(43眼)玻璃体积血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和治疗前相比存在差异(P<0.05);术后患者伴有不同并发症,以白内障6眼,高眼压1眼,低眼压3眼等,经基础性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临床对玻璃体积血患者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不同程度的提高视力,避免视功能丧失,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