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康医学》2019,(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在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观察组全身麻醉前给予超声引导下TPVB。比较两组术后4、8、12、24、48 h的疼痛情况(VAS评分法)、48 h内的镇痛满意度(HPOI量表)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4、8、12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8 h内的HPOI得分为(6.65±0.6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2±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PVB应用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中,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镇痛满意度,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全麻手术对肺癌开胸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术后疼痛及镇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拟实施开胸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100例,依据患者入院时间随机分配到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0例,联合组采取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TPVB麻醉、对照组采取全麻手术;记录并对比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及术后镇痛泵的使用情况。结果经过多因素方差分析,联合组和对照组的MAP、HR测定值在T0~T3时刻的波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MAP、HR测定值波动情况更加显著(P<0.05);术前联合组和对照组的血清Cor、AngⅡ、E、NE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 h,联合组的血清Cor、AngⅡ、E、NE测定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 h、6 h、12 h、24 h及48 h,联合组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联合组舒芬太尼用量及镇痛泵按压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癌开胸手术患者采用全麻复合超声下TPVB实施麻醉对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手术应激反应、降低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用量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7年7~11月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A组为椎旁神经阻滞镇痛组,B组为罗哌卡因分层局麻加腹腔内表面麻醉镇痛组,C组为静脉镇痛泵(PCIA)组。其中A组为实验组,B组和C组为对照组。观察三组患者在术后4 h、8 h、12 h、24 h时切口痛和非切口痛的VAS评分;同时记录患者手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以及低血压等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 h内各时间点A组与B组、C组患者比较,血压变化、手术切口痛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时间点非切口痛VAS评分A组低于B组(P0.01)。24 h内头晕、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发生率A组低于C组(P0.01)。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A组短于C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镇痛效果确切,同时对于术后非切口疼痛的内脏痛、肩背部和肋间牵涉痛具有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直视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全麻下胸腔镜下肺叶切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叶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组(G组),术毕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PCIA组(U组),手术结束后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术毕启动静脉镇痛泵行PCIA;直视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PCIA组(E组),手术结束关胸前外科医师直视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效果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术毕启动静脉镇痛泵行PCIA。记录完成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和直视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所需时间;记录胸椎旁神经阻滞后各时间点心率(HR)、血压(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后各时间点静息时VAS评分、咳嗽时VAS评分、感觉神经阻滞节段;记录术后48 h静脉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观察术后Ricker躁动评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U组比较,E组完成胸椎旁神经阻滞所需时间明显缩短(P <0.05),而两组感觉神经阻滞节段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更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胸腔镜手术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70例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单纯静吸复合全麻)和观察组(35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比较两组瑞芬太尼用量、地佐辛用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瑞芬太尼用量和地佐辛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2、24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71%(9/3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1/3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应用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镇痛效果更佳,术后不良反应少,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5):114-117+124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及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E组行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T组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胸椎旁神经阻滞后行喉罩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患者术后镇痛方式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术中舒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及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在麻醉后的各时间点E组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显著高于T组(P0.05)。E组在麻醉后的各时间点HR、MAP较入室时略有增加(P0.05)。T组在麻醉后的各时间点HR、MAP较入室时显著降低(P0.05)。切皮时、腋窝清扫时E组较T组脑电双频指数(BIS)波动较大(P0.05)。E组术中舒芬太尼使用总量、丙泊酚用量及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多于T组(P0.05)。T组患者在术后24 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E组(P0.05)。E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高于T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后行喉罩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且能够提供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比较胸椎旁神经阻滞和静脉术后镇痛用于高原地区老年开胸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根据术毕所采用镇痛方式的不同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组(A 组)和静脉镇痛组(B 组)。A 组于术毕拔管后在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给予盐酸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混合液;B 组于术毕缝皮前开启经静脉自控镇痛(舒芬太尼和雷莫司琼)。观察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1 h(t1)、2 h(t2)、3 h(t3)、12 h(t4)和24 h(t5)安静及咳嗽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镇痛满意度、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 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顺利完成胸椎旁神经阻滞,未见与穿刺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与 B 组比较,A 组术后 VAS 评分明显降低(P <0.05);镇痛效果好,满意度高(P <0.01),恶心呕吐及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盐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高原地区老年开胸患者术后镇痛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患者总体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竖脊肌平面阻滞(ESP)和胸椎旁阻滞(TPV)用于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镇痛效 果。方法 选择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 40例,性别不限,年龄 18~65岁,ASAⅠ ~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 为两组:ESP组(E组)和 TPV组(T组)。采用丙泊酚—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丙泊酚—瑞 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插管完成并取健侧卧位后,在超声引导下,E组行 ESP,T组行 TPV。术后 采用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 50mg进行补救镇痛。记录两种阻滞方法的镇痛持续时间(术后即刻至第 1次使用 氟比洛芬酯的时间),以及氟比洛芬酯使用情况。记录术后 1、6、12和 24h的静息和咳嗽 NRS评分。记录气 胸、局部血肿等穿刺并发症。观察术后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种阻滞方法的镇痛持续 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氟比洛芬酯使用人数和使用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 E组各时间点的静息和咳嗽 NRS评分与 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未发现穿 刺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 ESP用于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具有和 TPV同样良好的镇痛效果,且具有更 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PCIA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麻醉及镇痛效果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行肺癌根治术治疗的肺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术后行PCIA,研究组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PCIA。对比两组术中生命体征变化、镇痛效果、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满意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T_(0)时刻MAP、H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时刻研究组患者的MAP、HR水平状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8h静息和咳嗽时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6、24h静息和咳嗽时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8h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低于对照组,患者镇痛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呕吐恶心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PCIA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具有术中循环稳定,术后镇痛良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考虑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置管行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CTPB)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行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TPB组和PCIA组,每组23例。PCIA组采用舒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静脉镇痛,CTPB组术后于患侧选定适宜的3个椎旁间隙在超声引导下置管,应用罗哌卡因行连续胸椎旁肋间神经阻滞,阻滞镇痛至术后72 h。分别于术前(T0)、术后3 h(T1)、1 d(T2)、2 d(T3)、3 d(T4)记录胸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采集动脉血,检测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和指数(PaO2/FiO2),并检测T0及T4时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FEV1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结果 与T0比较,两组术后T1、T2、T3、T4时的静息、咳嗽VAS降低(均P<0.05),动脉血PaO2、PaO2/FiO2升高(均P<0.05)。CTPB组术后T4的FEV1、FEV1%较PCIA组升高(均P<0.05)。结论 多发肋骨骨折术后行CTPB阻滞较PCIA镇痛效果更好并且可以改善术后氧和功能及肺通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与单纯全麻用于胸腔镜肺癌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80例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行全麻镇痛,观察组行全麻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患者苏醒及拔管时间,自控镇痛泵使用情况。结果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低于麻醉诱导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自控按钮启动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采用全麻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较单纯全麻,前者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更优,可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减少患者自控按钮启动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临床使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在胸腔镜下肺叶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4月行胸腔镜下肺叶部分切除术的88例患者,按照患者手术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试验组在全身麻醉的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比较两组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疼痛程度、临床指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进入手术室后(T0),两组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即刻(T1)与拔管前(T2),试验组HR、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24 h试验组静息、咳嗽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丙泊酚、瑞芬太尼使用剂量及术后镇痛泵消耗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81%低于对照组的22.73%(P<0.05)。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部分切除术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缓解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开胸手术术后镇痛中应用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开胸手术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各40例.参照组实施全身麻醉,实验组实施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段的疼痛评分、血压水平、心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镇痛泵按压次数.结果 实验组不同时段疼痛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段两组血压水平、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参照组的25.00%(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75,P=0.012).实验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开胸手术术后镇痛中应用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在镇痛时间内减少不良反应,保持生命指标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和前锯肌阻滞(serratus plane block,SPB)对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胸腔镜手术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体重指数18~24 kg/m2,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TPVB组和SPB组;两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超声引导下行0.375%的罗哌卡因20 mL TPVB或SPB,全凭静脉麻醉诱导置入喉罩;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自主呼吸恢复时(T1)、手术开始30 min时(T2)、手术开始60 min时(T3)、手术结束时(T4)及苏醒时(T5)平均动脉血压、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记录患者术后2、4、6、12、24和48 h静息及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 VAS),术后有效镇痛泵按压次数,阿片类药物累计使用量;记录患者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T0、T1、T2、T3、T4和T5时平均动脉血压、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PB组神经阻滞时间明显长于TPVB组(P<0.05),术后6 h、12 h咳嗽时VAS低于TPVB组(P<0.05),术后有效镇痛泵按压次数及阿片类药物累计使用量低于TPVB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TPVB和SPB均能安全、有效地用于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下胸腔镜手术,但SPB能明显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减少阿片类药物总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选择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2017年12月-2018年5月择期行食管癌手术的患者60例,根据所用麻醉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麻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拔管时间、麻醉药物用量;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时,手术过程中,手术结束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拔管后即刻、拔管后1、3、6、12、24 h VAS疼痛评分;麻醉诱导前、进胸时、关胸时、术后1 h和24 h外周血血糖、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和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等应激相关血清学指标浓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拔管时间、麻醉用量均优于对照组;围手术期SBP、DBP、HR、SpO2变化稳定;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各时间点患者外周血血糖、肾上腺素E、IL-6、IL-10均低于对照组。 结论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可提高麻醉效果,减少全麻药用量、抑制食管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全麻,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前(T1)、手术2 h(T2)、手术结束时(T3)、术后24 h(T4)的应激反应指标(多巴胺-DA、肾上腺素-E、去甲身上腺素-NE)以及术后安静状态下和活动状态下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T2和T3时间点E水平高于T3和T4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T4时间点NE水平高于T1、T2和T3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时间点DA水平低于其它时间点,观察组T4时间点DA水平高于其它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4时间点E、NE和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安静状态和活动状态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可以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