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阴道产钳助产术用于分娩困难产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绵阳市人民医院产科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分娩困难产妇2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产钳助产术组(105例)行低位产钳助产术,吸引器助产术组(105例)予以胎头吸引器助产术。比较两组产妇转为剖宫产手术的情况以及术后母体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产钳助产组产妇有9例(8.6%)转为剖宫产手术,吸引器助产组有25例(23.8%),剖宫产手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宫颈裂伤、阴道壁裂伤、产后出血发生情况以及新生儿头皮血肿及面部损伤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产钳助产组产后尿潴留的发生情况及新生儿窒息率均显著少于吸引器助产组(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操作要点及适应证的情况下,对分娩困难产妇应用阴道产钳助产术能有效缩短产程,减少母婴所受损伤,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符凤晖  钟宜 《当代医师》2014,(7):951-953
目的探讨剖宫产与低位产钳助产术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268例第二产程异常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对第二产程异常处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剖宫产组(142例)和低位产钳组(126例),分析两种分娩方式对母婴预后的影响。结果剖宫产组产妇住院时间、胎儿娩出时间、产后出血及产褥病高于低位产钳组(P<0.ol或P<0.05),但两组软产道损伤、切口感染及羊水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妇新生儿头皮血肿及重度窒息率高于低位产钳组(P<0.05),两组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肺炎及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无低位产钳助产禁忌证者选择低位产钳术,其助产安全可靠,可降低产科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低位产钳助产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40例头位难产产妇,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剖宫产分娩,观察组行低位产钳助产术分娩,分析并比较两组的术后产后出血、产道损伤、新生儿窒息及产褥感染的几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产后出血、产道损伤、新生儿窒息及产褥感染的几率分别为12.5%、13.3%、1.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26.7%、10.8%、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胎儿窘迫于第一产程末或是第二产程且胎头已降至低位时,选择产钳助产方式最佳.低位产钳助产术分娩操作简便、安全性高且助产效果好.要注意的是,行低位产钳助产术需正确掌握手术指征及适应证,避免盲目操作.  相似文献   

4.
王劭敏 《当代医学》2012,18(21):51-52
目的 对阴道分娩产钳助产的指征及其对母婴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低位产钳术在难产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正确运用产钳助产提供指导.方法 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实施低位产钳助产术的58例患者和70例剖宫产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在产道损伤、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产褥感染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新生儿窒息率、产褥感染率2项指标差异不明显,产后出血及出血量2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结论 低位产钳术能降低产后并发症风险,是在头位难产中降低剖宫产率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低位及出口产钳术适应证及并发症的分析,指导临床正确掌握产钳助产术.方法:对低位及出口产钳助产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低位及出口产钳对母儿损伤与正常产相比无差异(P>0.05),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低位及出口产钳术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阴道助产手段,对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安 《西部医学》2017,29(5):666-669
【摘要】 目的 分析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方式,研究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在本院分娩的164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产妇,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瘢痕阴道组52例和瘢痕剖宫组112例,比较两组产后指征、并发症、新生儿情况。同时将瘢痕剖宫组患者与同期114例无瘢痕子宫且首次行剖宫产孕妇(首次剖宫组)和同期134例首次阴道分娩的孕妇(首次阴道组)进行比较。结果 瘢痕阴道组产后24h出血量、产后发热率、新生儿窒息率和住院天数显著低于或少于瘢痕剖宫组(P< 005);而两组产褥病率、新生儿体重、窒息率和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瘢痕剖宫组患者前次剖宫产和本次剖宫产比较,瘢痕子宫、胎儿窘迫、胎位异常、产程停滞、先兆子宫破裂、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和社会因素手术指征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其他差异不显著(P> 005);瘢痕阴道组和首次阴道组分娩结局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瘢痕剖宫组产后24h出血量和住院天数显著多于首次剖宫组(P<005),而两组产褥病率和新生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可显著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产妇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对新生儿伤害小,在严格掌控阴道试产指征和严密监测产程情况下,应鼓励瘢痕子宫妊娠产妇首选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阴道分娩低位产钳助产的指征及其对母婴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低位产钳术在难产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正确运用产钳助产提供指导。方法:对实施低位产钳助产术患者98例和剖宫产患者110例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在产道损伤、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产褥感染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新生儿窒息率、产褥感染率2项指标差异不明显,产后出血及出血量2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结论:低位产钳术能降低产后并发症风险,是在头位难产中降低剖宫产率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探讨剖宫产合并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62例剖宫产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剖宫组,每组31例。研究者予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剖宫组予单纯剖宫产术。系统观察、分析两者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无差异(P>0.05);两组子宫复原时间及住院时间无差异(P>0.05);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多于剖宫组(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实施剖宫产的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临床疗效极佳,手术安全性高,可极大地避免、降低患者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的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低位和出口产钳助产术适应症及并发症的分析,指导临床正常掌握产钳助产术。方法 对我科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5年间的低位和出口产钳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低位及出口产钳对母儿损伤与正常产相比无差异(P>0.05),但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低位及出口产钳在助产中有一定地位,只有掌握产钳助产术的适应症及条件,正确操作,才能做好该项产手术,降低并发症及母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两种分娩方式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孕妇120例,其中再次行剖宫产分娩产妇92例(剖宫组),经阴道分娩产妇28例(阴式组),对比两组产妇产时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住院时间及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阴式组比较,剖宫组产时出血量较大,住院时间较长,新生儿Apgar评分较低,产后发热、恶露时间过长、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经阴道分娩产时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分析阴道自然分娩及剖宫产对产妇生理及心理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6月—2015年6月作为观察时间,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50例阴道自然分娩产妇及5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观察对象,以阴道自然分娩产妇为自然组,以剖宫产产妇为剖宫组.分别对比两组产后的生理情况及分娩前后的焦虑抑郁情绪变化情况.结果剖宫组产后恶露持续时间及泌乳时间明显短于自然组,而剖宫组24 h泌乳量明显少于自然组(P<0.05).两组入组时HAMA评分及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7 d时HAMA评分及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心理情绪无明显影响,但自然分娩可改善产妇产后的生理情况.  相似文献   

12.
薛代兰 《现代医学》2008,36(2):100-101
目的 探讨腹膜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在临产后剖宫产中应用的特点.方法 80例临产后需要剖宫产的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行腹膜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照组行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比分析两组从切皮到取出胎儿的时间、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膀胱及输尿管损伤、新生儿评分、新生儿体质量及产后恢复情况.结果 从切皮到取出胎儿的手术时间、总手术时间、产妇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中损伤情况、产后病率、新生儿评分、新生儿体质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足月孕妇临产后剖宫产采用腹膜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剖宫产与低位产钳术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42例孕妇作为观察对象,根据生产方式将42例患者分成2组,剖宫产组与产钳组,每组21例.比较2组孕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羊水栓塞、重度窒息、头面部损伤发生率,病死率.同时对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剖宫产组的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头面部损伤发生率为9.52%(2/21),羊水栓塞及病死发生率为0.00%(0/21),新生儿中毒窒息发生率为4.76%(1/21),产钳组的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中毒窒息发生率均为4.76%(1/21),羊水栓塞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为0.00%(0/21),新生儿头面部损伤发生率为19.05%(4/21),2组患者产后出血、羊水栓塞、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钳组的剖宫产新生儿头面部损伤发生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组住院时间为(7.5±3.4)d,产钳组的住院时间为(3.5±1.5)d,剖宫产组的住院时间明显高于产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位产钳术可缩短产妇住院时间,且不明显增加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可根据产妇的适应证合理选用.  相似文献   

14.
产钳术与胎头吸引术在分娩中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凤英 《安徽医学》2012,33(2):194-195
目的观察产钳术、胎头吸引术临床效果,比较两种助产方式优缺点。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3年间行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113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产钳组45例,胎吸组68例。结果产钳术软产道损伤发生率高于胎吸组(P0.05),产钳组面部损伤高于胎吸组(P0.05),但两组新生儿头皮血肿、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者不能完全相互代替或偏废,应根据条件及分娩进展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5.
徐素敏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4):90-90,9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应用小产钳助娩的手术效果及术后新生儿及产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将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12月60例行剖宫产的产妇分为两组,即小产钳组与对照组(手娩)各30例,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及术后新生儿及产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小产钳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小产钳组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间隔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小产钳组的正常新生儿明显多于对照组,而新生儿的出头困难及窒息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产妇子宫切口撕裂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总之,两组新生儿及产妇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使用小产钳助娩能缩短胎头娩出时间,降低术后新生儿及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低位产钳助产术进行临床观察,指导临床正确使用低位产钳助产术.方法 按偶数选择医院近两年内施行的126例低位产钳助产术作为观察组及同期132例非低位产钳助产手术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胎儿窘迫和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使用低位产钳助产术相对其他助产术更具优势.结论 正确使用低位产钳术,有效减少母婴伤害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胎头真空吸引器助产术与低位产钳助产术在阴道助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在阳江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70例经第二产程中评估可以阴道助产的孕妇展开研究。根据随机数表法将产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低位产钳助产术,研究组采用胎头真空吸引器助产术。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产程、助产结局及新生儿Apgar评分;同时比较两组产妇及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产妇的术后24 h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的助产操作时间为(9.23±0.68)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3.46±1.0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第二产程时间及总产程时间分别为(75.23±7.83) min、(17.73±2.17) h,与对照组的(76.19±8.02) min、(17.29±2.20)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的助产成功率及出生后10 min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及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产妇实施阴道助产术和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20例足月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研究。依据分娩方式将其划分研究组(n=60例)与对照组(n=60例),对照组行剖宫产,研究组行低位产钳术。统计分析两组胎头娩出时间、住院时间,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胎头娩出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剖宫产比较,对足月妊娠患者实施低位产钳术可以有效降低产妇及婴儿并发症发生率,缩短胎头娩出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全身麻醉和腰麻在剖宫产中应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比较在剖宫产术中全身麻醉和腰麻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48例ASA Ⅰ-Ⅱ级拟行剖宫产术的足月孕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G组施行全身麻醉,S组施行腰麻,两组产妇术中均监测ECG、HR、MAP和SPO2;观察比较两组自麻醉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和术中输液量.结果 两组产妇术中ECG均为窦性心率.G组术中输液量明显低于S组(P<0.05),S组手术开始及新生儿剖出时HR、MAP显著低于G组(P<0.05)两组SPO2均可维持在98%~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及手术时间G组短于S组(P<0.05),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身麻醉和腰麻对剖宫产术来说都是安全有效的,全身麻醉对产妇的影响显著小于腰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风险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250例,依据是否有多次剖宫产经历分为多次组(次数≥2次,130例)和低次组(次数 < 2次,120例),再依据分娩方式(阴道和剖宫产分娩)细分为多次阴道组(60例)、低次阴道组(80例)和多次剖宫组(70例)、低次剖宫组(40例),采用新生儿阿普加评分法(Apgar)评估新生儿窒息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法分析多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妊娠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统计分析所有孕妇的临床资料、妊娠结局情况。结果多次阴道组和多次剖宫组孕妇盆腔粘连、胎盘异常、子宫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次阴道组和低次剖宫组(P < 0.01),但多次阴道组与多次剖宫组、低次阴道组与低次剖宫组孕妇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娩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方面,低次阴道组孕妇最短或最少(P < 0.01),其次为多次阴道组和多次剖宫组(P < 0.01),低次剖宫组最长或最多(P < 0.01);多次阴道组和低次阴道组孕妇Apgar评分明显高于多次剖宫组和低次剖宫组(P < 0.01),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多次剖宫组和低次剖宫组(P < 0.01),但多次阴道组与低次阴道组、多次剖宫组与低次剖宫组孕妇上述2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性分析法结果显示,盆腔粘连、胎盘异常、子宫异常是多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阴道分娩方式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 < 0.01)。结论多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盆腔粘连、胎盘异常、子宫异常等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并易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并增加新生儿窒息发生,选择阴道分娩有利于改善孕妇的妊娠结局和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提示应对孕妇要做好相关的知识教育和检查保健工作,以减少其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