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宫腔镜诊治91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回顾性分析电视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对91例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行宫腔镜检查,其中21例行电切术或病灶摘除术,病变组织送病理.结果绝经后出血的病因依次为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单纯增生、萎缩性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等,宫腔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依次为95.2%、100%、88.9%、100%、90%、80%.宫腔镜治疗宫腔良性病变所致子宫出血无一例复发.结论宫腔镜诊断绝经后子宫出血,优于诊断性刮宫;部分患者可同时行病灶摘除或电切术,减少了开腹手术对患者的创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7月~2014年3月收治的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165例,全部患者均采用宫腔镜进行检查,并在宫腔镜下行病理组织学活检明确诊断结果。结果通过宫腔镜检测发现,165例绝经后子宫出血中子宫内膜息肉76例(46.0%);黏膜下肌瘤32例(19.4%);子宫内膜炎30例(18.2%);子宫内膜癌27例(16.4%)。与病理学组织活检诊断结果对比发现宫腔镜检测符合率高达92.1%。结论采用宫腔镜检测绝经后子宫出血症状可准确判断相关病因,配合病理学明确诊断,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在各种异常子宫出血病因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应用宫腔镜检查异常子宫出血500例,术前均行B超检查,术中行定位取材或诊断性刮宫。结果:在异常子宫出血病因诊断中,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99例,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65.56%;子宫内膜息肉127例,符合率为98.45%;慢性子宫内膜炎90例,符合率为93.75%;宫腔内胚物残留52例,符合率为100%;子宫粘膜下肌瘤26例,符合率为89.65%。结论:对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诊断中,宫腔镜检查可以提高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粘膜下肌瘤的诊断率,尽管对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子宫内膜癌需经病理诊断,但因镜下可以定位诊刮,提高了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前瞻性研究他莫昔芬对乳腺癌患者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0月于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手术的155例乳腺癌患者进行随访,以阴道B超、宫腔镜及子宫内膜活检评价服用他莫昔芬前后子宫内膜情况。结果:可评价患者共135例,其中绝经前46例,绝经后89例。服用他莫昔芬后,未绝经组36例(78.26%)出现异常阴道流血,9例(19.56%)出现子宫内膜病变,绝经组22例(24.72%)发生异常阴道流血,出现子宫内膜病变29例(32.60%),其中术前绝经组18例(18/59,30.51%),化疗后绝经组11例(11/30,36.67%)。阴道B超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52.3%,特异度为90.2%,宫腔镜诊断相应的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100%。结论:他莫昔芬导致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发生增加,对绝经前妇女的影响还不确定。阴道B超可作为初步检测手段,宫腔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TVS)和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6年9月至2006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内镜中心就诊的198例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进行TVS和宫腔镜检查,并在宫腔镜下行内膜活检,将TVS和宫腔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比较分析.结果 TVS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9.11%、51.16%、72.54%、97.78%及72.73%;宫腔镜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100%、90.70%、93.33%、100%及95.96%.结论 TVS及宫腔镜对诊断绝经后子宫出血的敏感性都很高,宫腔镜的特异性高于TVS,TVS与宫腔镜联合定位活检是诊断绝经后子宫出血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6.
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评价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性疾病的优势及价值。方法  2 0 0 3年 12月 15日至 2 0 0 4年 4月 6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对 88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应用宫腔镜检查宫内病变 ,同时宫腔镜下取病理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术前B超检查宫腔内异常发生率为 2 2 4 %。宫腔镜发现宫内占位病变及形态异常共 5 5例 ,占 6 2 5 %。取子宫内膜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结果异常 71例 ,占 80 7%。结论 宫腔镜检查能直视宫腔内病变、定位取材、诊断准确率高 ,可作为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金标准。但宫腔镜检查不能取代子宫内膜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宫腔镜检查生育期妇女异常子宫出血31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生育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6例22~49岁异常子宫出血、经妇科检查、经腹B超及经阴道B超,提示宫腔回声异常或正常者进行宫腔镜检查,检查时间选择在月经周期的增殖早期,月经周期紊乱者在阴道流血停止或明显减少时。结果 宫腔镜检查生育期妇女异常子宫出血,子宫腔内病变阳性检出率为83.50%。宫腔镜检查与病理结果符合率平均为71.14%,其中子宫内膜单发或多发性息肉>1.20cm及子宫粘膜下肌瘤>0.50cm诊断准确,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0。01%~95.02%。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者仅为22.01%,宫腔镜检查呈息肉样增生时必须取内膜活检,依据病理作出临床诊断。结论宫腔镜检查适用于生育期异常子宫出血,并可明确出血的病因。对子宫内膜炎性病变及宫内节育器并发症,宫腔镜可观察到节育器在子宫腔内的形态、位置及宫内膜反应。另宫腔镜下选择性内膜定位活检或全面刮宫取材送病理,二者结合可得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患者逐渐增多。有学者建议,行宫腔镜检查或诊断性刮宫,以便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绝经后无阴道出血等症状而仅B超检查发现的子宫内膜增厚的患者,宫腔镜检查或诊断性刮宫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的病理性变化少,恶性病变更少[1-4]。因此这部分患者是否需行宫腔镜检查或诊断性刮宫,意见尚不一致。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我院216例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临  相似文献   

9.
为测定宫腔镜是否改善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EMP)的检出和摘除率,对1997年9月~1998年2月间有子宫出血或B超检查发现子宫内膜(EM)增厚(厚度>8 mm),或有上述两项,临床上怀疑EM恶性病变的绝经后患者,征得其同意后列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刮宫前后作前瞻性宫腔镜研究。为了确保宫腔镜与刮宫术之间敏感性有可比性,规定这两项操作各有专人来作。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其程序定为先由特定的医生A作首次宫腔镜检查,不宣布检查结果。然后,由第二手术组指定的医生B作刮宫术,接着由其使用Randall息肉钳(EF)。随后是医生A作第2次宫腔镜检  相似文献   

10.
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绝经后子宫出血是指生理性绝经一年以上出现阴道出血或血性分泌物,其病因较多,探查其出血原因非常重要。传统采用超声检查、诊断性刮宫术进行诊断存在一定的误诊率。为了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本文探讨B超联合宫腔镜检查用于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经阴道超声波检查对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和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从1992年6月1日~1993年6月1日,共有279例主诉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接受了经阴道超声波检查。患者分为3组:周期性异常出血、非周期性异常出血和绝经后出血至少1年。其中260例进一步行宫腔镜检查,并将超声波检查与宫腔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后者又经刮宫或子宫切除后组织学证实。绝经前患者平均年龄39.5±8.3(18~56)岁。绝经后平均年龄60.9±9.0(45~87)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绝经后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主诉 ,造成绝经后出血的原因可能为子宫内膜癌、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和炎症等。及时地对绝经后出血的患者进行诊断是很重要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阴道B超、针吸、诊刮和宫腔镜检查对绝经后出血的诊断 ,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方法 本试验取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8月在我院就诊的绝经后出血的患者共 1 0 9例 ,每位患者均行阴道超声检查和分段诊刮术 ,其中 31名患者在行分段诊刮前行针吸术 ,74名在诊刮的同时行宫腔镜检查。结果 阴道B超提示子宫内膜厚度≤ 4mm ,无内膜癌和增生性疾病发生。针吸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小 ,对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与分段诊刮相似 ,均为 6 6 7%。分段诊刮的病理和宫腔镜下诊断完全一致者占 71 6 2 % ,有近 30 %漏诊。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为 1 0 0 % ,特异性为 85 71 %。分段诊刮和宫腔镜结合对子宫内膜的病变检出率最高。结论 对于绝经后出血的患者 ,可先行阴道B超 ,如超声提示内膜厚度≤ 4mm ,在没有高危因素的情况下 ,可免于分段诊刮 ,但应密切随诊。在子宫内膜厚度 >4mm无高危因素下 ,可行针吸术代替分段诊刮。如阴道B超示有异常回声或存在高危因素 ,则应行分段诊刮和 或宫腔镜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阴道彩超在绝经后阴道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绝经后阴道出血症状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患者先后接受阴道彩超检查、宫腔镜检查,然后取子宫内膜做病理学检查确诊。观察阴道彩超检查、宫腔镜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阴道彩超与宫腔镜检查的敏感性。结果最终确诊内膜非特异性病变76例(50.7%);子宫内膜癌8例(5.3%);子宫内膜增殖症29例(19.3%);子宫内膜息肉21例(14.0%);子宫粘膜下肌瘤16例(10.7%)。分析可得,内膜非特异性病变时导致绝经后阴道出血的最主要原因;阴道彩超检查绝经后子宫出血的阳性预测值及敏感性均较好,但低于宫腔镜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彩超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均低于宫腔镜检查,可作为辅助手段用于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初步诊断筛查,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与B超联合检查在各种异常子宫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1年7月至2002年7月应用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异常子宫出血176例,术中行定位取材或诊断性刮宫。结果 宫腔镜联合B超诊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46例,符合率为63.04%;子宫内膜息肉45例,符合率为95.56%;子宫粘膜下肌瘤8例,符合率为87.50%;子宫内膜癌3例,符合率为75.00%。结论 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异常子宫出血,可以提高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粘膜下肌瘤的诊断率。尽管对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与单纯诊刮相似,但可观察到更详细的形态学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宫腔镜联合B超对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异常子宫出血106例。术中行定位取材或诊断性刮宫。结果宫腔镜联合B超诊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35例,符合率为65.71%;子宫内膜息肉28例,符合率为96.42%;子宫黏膜下肌瘤10例,符合率为90.00%;子宫内膜癌2例,符合率为100.00%。结论官腔镜联合B超检查对异常子宫出血可以提高对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黏膜下肌瘤的诊断率。尽管对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与单纯诊刮相似,但可观察到更详细的形态学变化。  相似文献   

16.
<正>子宫内膜息肉(endom etria 1 polyp,EP)是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之一,常表现为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或不孕,绝经后妇女则表现为少量点滴状出血。不规则阴道出血的妇女中,EP的发生率约为25%。妇科检查往往无异常发现,易误诊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常因久治不愈或严重贫血而导致子宫切除。传统诊断方法是B超检查、诊断性刮宫或子宫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但漏诊率高。近年来随着宫腔镜的广泛应用,EP诊断及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宫腔镜可根据子宫内膜的形状、色泽情况及血管分布等,对EP作出较为明确的诊断和治疗,现将我院行宫腔镜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1 临床资料患者,46岁,因子宫内膜剥除术后4年,下腹痛1个月,加重1周于2018年5月18日入北京天坛医院。8年前因异常子宫出血于我院行宫腔镜检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提示:子宫内膜息肉及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同时行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肌瘤电切术;5年前再次因异常子宫出血,宫腔镜检查提示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我院宫腔镜下行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除;4年前患者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壁间肌瘤,并出现经期缩短的症状。考虑患者无生育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绝经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检查诊断中运用B超检查的意义。方法统计我院门诊绝经后出血患者的检查资料,将47份资料的B超检查结果和后期病理检查诊断进行对比,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准计算B超检查结果的一致度。结果病理检查16例患者患有子宫内膜增生,13例患者的B超检查结果相同,一致度为81.3%;病理检查15例患者患有子宫内膜息肉,12例患者的B超检查结果相同,一致度为80%;病理检查16例患者患有子宫黏膜下肌瘤,12例患者的B超检查结果相同,一致度为75%。所有患者的检查一致度为78.7%。结论绝经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检查诊断中运用B超检查有意义,在未得到病理检查结果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1 临床资料患者,46岁,因子宫内膜剥除术后4年,下腹痛1个月,加重1周于2018年5月18日入北京天坛医院。8年前因异常子宫出血于我院行宫腔镜检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提示:子宫内膜息肉及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同时行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肌瘤电切术;5年前再次因异常子宫出血,宫腔镜检查提示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我院宫腔镜下行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除;4年前患者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壁间肌瘤,并出现经期缩短的症状。考虑患者无生育需求,  相似文献   

20.
电视宫腔镜技术在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孟跃进  杜洁华 《生殖与避孕》2006,26(5):320-320,F0003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癌早期病变特点及诊断性刮宫与宫腔镜下活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宫腔镜高度疑诊子宫内膜癌者,分别采用诊断性刮宫及宫腔镜下活检,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宫腔镜高度疑诊子宫内膜癌19例,宫腔镜下活检经病理确诊18例,镜下诊断与病理吻合率为94.74%,其中5例为无临床症状且B超检查正常者。经诊断性刮宫确诊者9例,检出率为50%,漏诊率50%(9/18)。结论: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宫腔镜下活检明显优于诊断性刮宫,尤其对早期微小的局限型子宫内膜癌病灶;诊断性刮宫和B超检查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有帮助,但不能作为排除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