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腹泻抗菌药物和非抗菌药物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急性腹泻病人抗菌药物和非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1999年5月 ̄1999年9月150例急性非侵袭性腹泻的病人分别给与抗菌药物环丙沙星和非抗菌药物思密达治疗并进行了疗效的观察。结果:抗菌药物和非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及治疗有效时间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非性腹泻或急性水样便患者不必要常规使用抗菌药物治疗,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性腹泻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我院一向用口服新霉素治疗,因抗药性和副作用的出现,为选择更有效的抗菌药物,我们于1983年1~8月对我院新生儿病区收治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性腹泻98例,随机地采用不同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现将疗效报告如下。一、病例选择标准 1.新生儿病区内同期有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O_(119)或O_(86)腹泻散发病例。 2.突然发病,腹泻1日5次以上,黄色或黄绿色稀水样便。 3.排除喂养失调性、肠道外感染性及肠道内病毒性腹泻。  相似文献   

3.
陈宏  陈群  方明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6):655-656
目的探讨婴幼儿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02年6月-2009年6月我院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婴幼儿1120例,按症状的不同分为两组: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婴幼儿组(观察组,60例)和无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婴幼儿组(对照组,1060例)。对比两组患儿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儿多为单纯性腹泻,引起腹泻的抗菌药物:头孢三代类17例、青霉素类13例、碳青酶烯类12例、头孢二代类10例、克林霉素8例。禁食、应用抗菌药物种类、抗菌药物应用时间、采用干预措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泌尿道插管等)、住院时间两组患儿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给药途径、年龄、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两组患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中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较高,应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联合用药、减少侵袭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早期肠内营养或经口进食、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口服微生态制剂。  相似文献   

4.
吡哌酸引起颅内压增高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吡哌酸与已发展起来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因抗菌谱广,抗菌力强,使用安全,副作用小等优点,被认为是有广阔发展前途的药物。但据国外报道此类药物可引起儿童颅内压增高,尚可被幼小动物发育的软骨组织吸收而引起负重关节软骨受损。我科发现二例,现报告如下。例1 男,6个月。因呕吐、腹泻,咳嗽1周入院,不伴发热。查体一般情况尚好,除双肺听诊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在患者中存在的盲目使用抗生素的做法,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药剂师尹静文介绍了常见的盲目滥用抗菌药物的三种情况。一是只要拉肚子就用抗菌药物。我们身边的很多朋友只要有腹泻的症状就口服氟哌酸等抗菌药物,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常见的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种,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感染性腹泻有效,而对于病毒感染性腹泻、中毒性腹泻、过敏性腹泻、脂肪泻以及消化不良、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呼吸内科住院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者平均年龄58.8±12.5岁;禁食21例、采用采取侵袭性措施16例.稀水样、草绿色或棕黄色便41例,脓血便4例.抗生素为常规剂量,5类17个品种;应用抗生素种类平均(2.4±0.3)种、应用时间(12.6±4.1)d;静注给药38例、肌注5例、口服2例.43例通过调整抗生素、对症支持、微生态制剂治-31 疗症状消失,2例患者因原发病死亡.病情程度和治疗相关,轻症患者症状改善、消失时间和治疗有效率均明显优于重症患者(P<0.05).结论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常存在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应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侵袭性操作;早期肠内营养或进食;应用抗生素的同时补充益生菌以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7.
在感染性腹泻中,慢性腹泻时有发生,医院感染性腹泻就是其中之一.在医院感染性腹泻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最为常见,多由艰难梭菌所致.好发于老年、腹部手术、肿瘤化疗等患者,常与使用氨苄西林、克林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有关.绝大多数患者为水样或糊状便,少数可见肉眼血便和假膜.粪便检查可见白细胞和隐血阳性.重者多伴有发热,腹痛时肌紧张、反跳痛,及血白细胞数升高.若未经及时诊治,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凡遇抗菌药物应用后出现腹泻,均应疑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可能,若伴腹痛、发热和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尤其是免疫低下患者,则更应警惕该病的发生.粪便中检测到艰难梭菌细胞毒素,或经验性治疗有效有助于诊断.肠道真菌感染,大多在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出现,以念珠菌最常见.儿童腹泻为持续性黄色水样或豆渣样便,泡沫多;成人则表现为轻度腹泻,伴有腹痛及粘液血便.粪便镜检发现大量菌丝和芽孢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8.
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患者每天排便蔓三次及以上,多为水样便、黏液便、血样便等,严重者会继发脱水、休克、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而一般的肠道功能紊乱性腹泻症状较轻,具有自愈性。  相似文献   

9.
黄连素是治疗腹泻的药物,是家庭必备常用药,学名叫“盐酸小檗碱”,为抗菌性生物碱.黄连素能抗病原微生物,其中对痢疾杆菌的作用最强,常用来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此类药物性凉,能除邪热或虚热,清除有害毒物,是一种清热解毒良药.通常每次口服0.1~0.5克,每日3次.  相似文献   

10.
陶林  陈东风  饶贤才 《重庆医学》2013,42(18):2159-2161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CDAD)是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引起的腹泻,病理表现为结肠黏膜的急性渗出坏死性炎症,在受累黏膜常有一层伪膜形成,又称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是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中的一个严重亚型。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  相似文献   

11.
目前抗菌药物应用越来越多,但很多药物容易引起肝损害,临床医生应引起高度重视。容易引起肝脏损害的抗菌药物主要有磺胺类、硝基呋喃类、四环素类及大环内酯类等,其次是β-内酰胺类和二性酶素等等。以下将抗菌药物引起肝损伤的情况分别叙述。1合成抗菌药(1)磺胺类:所有磺胺类药物都可以引起急性肝炎型过敏反应,有时还累及其他器官。磺胺类药物还可能引起淤胆性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也可致急性肝坏死,此类药物引起肝脏损伤与过敏反应有关,与药物剂量及用药时间无关。柳氮磺胺吡啶引起的淤胆常伴有肝脏的嗜酸细胞浸润和其他过…  相似文献   

12.
曾向 《肝博士》2011,(5):47-47
腹泻的药物的分类 1.抗菌药,主要包括:黄连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此类药物主要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腹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和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发生住院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无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影响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的原因、临床特点,并总结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临床主要表现为稀水样腹泻、棕黄色或草绿色腹泻;经粪常规细菌培养和真菌培养均呈阴性;共使用五类17种抗生素。病情危重、高龄因素、禁食、干预措施、抗生素种类多和应用时间长等是影响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的主要因素。本组研究观察组90例患者中86例治疗后症状消失,4例因原发病不治死亡。结论:住院患者存在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现象十分常见,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负面影响,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减少侵入性操作和加强营养支持是预防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小儿腹泻病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严重.1990年卫生部组织到医院调查发现腹泻患儿抗生素使用率达 95%.而目前临床中,小儿腹泻病中使用抗生素近90%以上.而且 1992年4月卫生部在京召开腹泻病专家讨论会,专家们一致认为 70%左右水样便腹泻多为轮状病毒(占42%),或产毒素细菌( ETEC约占28%)感染引起,可以不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仅适用于粘液脓血便患儿(约占30%),此类患儿为侵袭性细菌(如痢疾杆菌、侵袭型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及沙门氏菌等)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15.
1.何为慢性腹泻? 大便性状改变为稀便,持续或反复超过2个月,可称为慢性腹泻。对大便次数增多而没有性状改变者不能谓之腹泻。腹泻不超过2个月者,不能定为慢性腹泻。2.何为伪性慢性腹泻?可由精神过度紧张,起居、穿衣不适,用冷水洗漱,受凉,赤脚脚心受凉,进食油腻,脂肪厚味较大者;或进食某些促进胃肠蠕动增强的药物或高渗食物、药物等(如甘露醇、高糖,海金沙)可引起腹泻;或由于以上习惯造成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6.
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由多种病原体、多种因素引起消化功能紊乱~([1])。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腹泻、水样便、大便频次增加等,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发育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2])。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药物有醒脾养儿颗粒、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等~([3]),以上药物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单独应用时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性腹泻为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较为严重的表现之一,可表现为间歇性腹泻,一天腹泻可多达二十次,水样便,化验和培养无异常,腹泻可持续数周。有时伴便秘,或二者交替。同时可伴有其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心动过速、尿潴留,排汗异常等。由于长期腹泻可引起消瘦、营养不良。关于糖尿病性  相似文献   

18.
蒋莹  庄天彦  郭祥萍 《北京医学》2012,34(9):824-827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感染性腹泻的临床及病原学分布特点,指导经验性治疗感染性腹泻,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10月及2010年5~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道门诊感染性腹泻患者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药敏结果。结果以急性腹泻为首发症状就诊的183例患者中,26例(14.2%)粪便细菌培养阳性,其中志贺菌属感染14例(53.8%),大肠埃希菌属感染5例(19.2%),沙门菌属感染3例(11.5%),肺炎克雷伯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摩氏摩根菌、雷氏普罗威登斯菌感染各1例(3.8%)。年龄≤60岁患者病原菌的检出率高于年龄﹥60岁者(P﹤0.05)。志贺菌属感染以黏液便、水样便为主,大肠埃希菌与沙门菌感染以稀便为主。志贺菌、大肠埃希菌及沙门菌普遍对氨苄西林耐药,对β-内酰胺酶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尚未发现病原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结论肠道门诊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仍以志贺菌属为主要病原菌。监测病原菌分布、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对降低细菌耐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赵云战 《中原医刊》2002,29(10):30-30
迁延性、慢性腹泻是引起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 ,常合并维生素及钙镁铁锌等微量元素缺乏 ,导致腹泻迁延不愈。本文选择自 1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所治的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 36例 ,探讨其治疗方法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 36例 ,男 2 0例 ,女 16例 ,年龄 2~ 2 4月 ,其中~ 6月 8例 ,~ 12月 18例 ,~ 2 4月 10例 ,病程在2周~ 2月之间 2 6例 ,>2月 10例。1 2 临床表现 :腹泻 :大便次数≤ 10次 /d2 2例 ;>10次 /d14例 ;大便性状 :水样便 15例 ,粘液糊状便 18例 ,脓血便 3例。伴随症状 :不…  相似文献   

20.
药源性腹泻     
目前,我国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已达一千余种。用药的目的在于防治疾病,但在诊治用药的过程中,因药物本身或药物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可使机体胃肠道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临床表现为腹泻者称药源性腹泻。腹泻的发病基础是胃肠道功能紊乱,凡能引起胃肠道分泌量增加、吸收量减少、胃肠蠕动加速的药物,均可引起药源性腹泻。一、引起药源性腹泻的药物: (一)抗生素: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性疾病方面起重要作用,但同时也会带来不良的后果,而最重要的后果之一为菌群失调,有时可造成病人死亡。某些抗生素可直接刺激胃肠道引起腹泻,如红霉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抗主素较长期、大剂量联合使用或频繁更换,破坏了机体的正常生物防线,正常菌群全部或大部分消失,其位置为其他菌所代替,即出现菌群失调。抗菌谱越广,抗菌强度越强,发生菌群失调的频率越高,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等。有些抗生素可直接损伤肠粘膜,影响肠道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