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AgNOR是核仁组成区(NOR)相关的嗜银蛋白的简称。它能反映细胞核结构与功能以及细胞r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质的合成状况,AgNOR可用银染色的方法显示。本研究旨在分析骨髓中粒细胞系统的AgNOR。方法 我们对正常骨髓的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及晚幼粒细胞做了AgNOR染色及分析。结果 得出每核AgNOR数:早幼粒细胞比中幼粒细胞多,中幼粒细胞较晚幼粒细胞多。此结果说明随着细胞分化、成熟。AgNOR数含量逐渐减少。结论 AgNOR可做为骨髓细胞增殖、分化、成熟的一个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3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外周血细胞病态作了观察,并设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对无颗粒中性粒细胞及pelger样中性粒细胞作定量分析,有助于MDS的诊断,若对二者进行综合分析,特异性更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分离纯化,并进行鉴定以及活性的检测。方法 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得到的中性粒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和高内涵分析仪检测中性粒细胞表面标志物Ly6G的表达。同时对得到的细胞加入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刺激后,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中性粒细胞释放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表达情况。结果 用Histopaque©-1077、Histopaque©-1119分离纯化小鼠骨髓细胞后,细胞表达Ly6G,将分离纯化的细胞加入100 nmol/L PMA刺激2 h后检测MPO的表达增强,实验组是对照组的(3.26±0.22)倍。结论 该方法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体外分离纯化、鉴定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是感染和药物因素,依次是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放射线损伤及某些遗传性疾病。我院近年来经骨髓涂片报告粒细胞减少症22例,其中因感染所致13例,药物所致9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我院内科、口腔科、耳鼻喉...  相似文献   

5.
6.
浦杰 《华夏医学》2005,18(4):528-530
目的:评估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neutrophilic leukemia,CNL)骨髓塑胶切片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应用Hemapun 865或Hemapun 959简易三步塑包体系,观察15例CNL患者的骨髓组织病理学、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形态数值的测量.结果:CNL患者骨髓切片以粒系细胞增殖而致增生异常活跃,M:E比值常>10:1,原始与早幼粒细胞比例不增多,巨核细胞不增多,也无微巨核细胞.本组10例伴轻至中度网硬蛋白纤维增生现象.结论:在CNL的诊断中,塑胶包埋切片对抽吸涂片有补充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996-2004年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外周血片中性粒细胞的病态表现观察,同时与二个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夏乐敏  王运律  胡琦 《四川医学》2009,30(9):1353-1353
患者,男,45岁。因反复乏力4月余加重1周入院。查体:体温36.8℃,重度贫血貌,四肢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听诊正常。腹软,脾肋下10cm,质韧,边缘钝,表面光滑,肝无明显肿大,腹水征阴性,双下肢无浮肿。血常规:白细胞62.20×10^9/L,N0.815,L0.019,单核细胞0.165,嗜酸性粒细胞0.001,RBC1.70×10^12/L,Hb57g/L,PLT238×10^9/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的变化。方法:收集2012年1~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0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健康对照组700例,均来自职工2012年度健康体检,计数每例受检者中性粒细胞数量。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之间中性粒细胞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不升高时,其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可随着病情的发作程度轻度升高或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对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ic alkaline phosphatase,NAP)及形态学的作用.方法 选择化疗中使用G-CSF无合并感染的肿瘤患者为G-CSF组,具有细菌感染阳性指征的患者为感染组,另外选择10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三组的血涂片进行NAP染色,并作阳性率、积分计数,NAP阳性指数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实现两两比对分析,同时对三组进行瑞氏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形态.结果 100例体检者NAP阳性指数95%的医学参考区间为13~127.G-CSF组、感染组和对照组的NAP阳性积分分别为290±56、245±55和68±27,三组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率分别为(95%±5%)、(89%±8%)和(51%±18%),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形态学方面,感染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感染组、对照组分别与G-CSF组的差异较为明显.结论 G-CSF可致中性粒细胞NAP阳性率、积分明显升高,并且明显高于感染所致NAP阳性率和积分的升高.在形态上,G-CSF可使中性粒细胞胞浆颗粒明显增多增粗,同时易见空泡变性及幼稚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11.
胡海玉  张坤龙  程雁 《安徽医学》2023,44(7):787-791
目的 分析早产儿晚发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12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早产儿生后即监测血常规,出生一周后出现一次或多次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ANC)<1.5×109/L的纳入病例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组,n=60例),另60例血ANC≥1.5×109/L的早产儿按1∶1匹配纳入对照组。收集可能与早产儿晚发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相关的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根据胎龄将病例组患儿分为极早/超早产儿组(胎龄<32周)、中期早产儿组(胎龄32~33+6周)、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周),比较不同胎龄组早产儿出现晚发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差异。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后一周内合并败血症(OR=5.123,95%CI:1.341~22.473)和累计使用抗生素的天数延长(OR=1.345,95%CI:1.187~1.579)与早产儿晚发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密切相关(P<0.05)。病例组不同胎龄患儿比较发现,胎龄越小中性粒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12.
健康人外周血和尿路感染者血尿中的、发育不同阶段的中性粒细胞经7690-Xu荧光染液染色后,可呈现异质性荧光。幼稚的杆状核细胞呈深蓝色荧光。功能活跃的、核分2~3叶的中性粒细胞胞质为淡蓝色或淡蓝绿色荧光,核为桔黄色荧光。核分4~5叶、胞质呈黄色荧光,核为桔黄色荧光,其中部分细胞是趋于衰老的细胞,经紫外线照射后很快核肿胀,溃解。深蓝色荧光、杆状核、较幼稚的中性粒细胞可大量积累在炎症区,它们可能亦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或者它们可以在骨髓外进行发育和分化,成为核分2~3叶的,功能活跃的,淡蓝色或淡蓝绿色荧光的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3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外周血细胞病态作了观察,并设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对无颗粒中性粒细胞及pelger样中性粒细胞作定量分析,有助于MDS的诊断,若对二者进行综合分析,特异性更强.  相似文献   

14.
<正> 孙某,男,59岁,农民,因无诱因头晕、乏力、恶心、心悸、视物模糊及血象高一年余,于1997年9月20日来我院就诊。 查体:脾脏肋下9.0cm,随呼吸活动度大,脐周压痛(±),其余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Hb:151g/L,RBC:4.13×10~(12)/L,Pts:242×10~9/L,WBC:44.7×10~9/L,N:93%,L:3%,E:3%,晚幼粒:1%,RC:0.4%,碱磷酶积分:300,  相似文献   

15.
余莉  黄绍光 《上海医学》2003,26(1):72-74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哮喘主要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所介导的 ,其中尤以嗜酸性粒细胞最具特征性。然而 ,随着近年来对哮喘研究的不断深入 ,逐渐发现中性粒细胞在哮喘的发病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哮喘和中性粒细胞的关系在当今的许多哮喘研究中 ,中性粒细胞愈来愈显示出其在哮喘发病中的重要性 ,它与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等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在重症哮喘和哮喘急性发作时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甚至已超过传统意义上的嗜酸性粒细胞。在对一些因哮喘突发而死亡的尸体解剖中发现 ,其痰液中占主…  相似文献   

16.
例1,女,63岁。1993年上半年无何诱因出现头晕,乏力,活动后尤甚。下肢时有浮肿,经当地血液常规检查多次白细胞增高。尿液检查,尿蛋白~。诊断慢性肾炎。给予对症治疗,头晕症状时有好转,但尿蛋白未消失。患者无尿少、心慌、气促、发热及出血症状。1996年5月21日来我院就诊,以慢性肾炎入泌尿内科。既往无慢性传染病及药物过敏史。T 36℃,P 72次/min,BP 16/10kPa。慢性贫血貌、神志清晰,无黄疸。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肝未触及,脾肋下约10cm。血液检查WBC 82.8×109/L,N 0.93,L 0.05,E 0.0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慢性中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骨髓增生性肿瘤,既往诊断标准无特异性,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新近发现CSF3R和SETBP1基因突变,为本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了特异的敏感的分子生物学标记,同时,也为开辟新的治疗途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Auer小体也称奥氏小体,是由于在白血病的白血病细胞中酶合成或装配紊乱,产生了过多的酶,使其堆积于颗粒中或由A颗粒融合而成.它的出现在形态学上标志该细胞是起源于白血病细胞克隆,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具有高度特异性,是临床上医生鉴别AML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重要标志.AML患者化疗完全后骨髓涂片中没有Auer小体的存在,而临床上Auer小体出现在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浆中的病例更是十分少见.本文将河北省曲阳仁济医院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后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Auer小体的2例病例情况进行报道,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王建秀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1):1361-1362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骨髓细胞学表现粒、红、巨三系减少,主要以淋巴细胞、浆细胞、网状纤维细胞增多为主。诊断一般不难,最常用的也是最基础的检查方法为骨髓细胞形态学,对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有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但对于骨髓增生低下难于取材的AA患者来说,单一依靠骨髓细胞形态检查难以对其他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进行排除。故本文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细胞学检查诊断AA的28例骨髓象做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