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查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大脑白质的发育情况,从而探讨其发病机制.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5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均为左眼弱视)及14例年龄、性别相匹配正常儿童.方法 利用DTI技术进行检查,用基于体索(Voxel)的形态学测量对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各向异性分数(FA)图像中的所有Voxel进行逐个比较;用感兴趣区(ROI)方法定位于视放射,计算左右视放射的FA平均值和Voxel数目,比较其在两组研究对象中的差异,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放射的发育情况.主要指标视觉通路白质结构的FA值和Voxel数目.结果 左眼弱视患者的右侧枕叶、顶下小叶、颞叶回下及左侧岛叶FA值较正常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而双侧丘脑、叶下神经核团外、额叶,右侧枕中回、中央前回、豆状核、壳核,扣带回FA值较正常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左眼弱视患者左右两侧视放射的Voxel数目,平均FA值和总FA值较对照组均下降,右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总Voxel数目和FA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平均FA值也较正常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和对照组组内双侧视放射比较发现左侧视放射Voxel数目,平均FA值和总FA值均高于右侧,除对照组平均FA值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存在多个视觉相关脑区白质FA值的下降,提示屈光参差性弱视存在着视觉通路神经网络结构的异常;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侧视放射FA值和Voxel数目下降,提示此类患者存在双侧视放射的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2.
屈光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对比敏感度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屈光不正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对比敏感度改变的差异性。方法:对30例(56只眼)屈光不正性和26例(26只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视觉对比敏感度(CS)进行测定。结果:在明视状态下中、重屈光参差性弱视在中频(6c/d)区CS下降幅度大于屈光不正性弱视(P<0.05);夜视条件下,两弱视组所有空间频率的CS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重度的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视觉质量比屈光不正性弱视低下。  相似文献   

3.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枕叶面积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寒剑  王健  谢兵  陈利 《眼科》2007,16(5):315-318
目的探索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枕叶面积改变及其规律。设计非随机化的临床试验。研究对象10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及10例视力正常的儿童。方法以1.5T磁共振对10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及10例视力正常儿童进行全脑扫描,应用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MPRAGE)序列采集三维解剖数据,采用FreeSurfer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观察弱视患儿双侧半球枕叶面积有无改变。主要指标双侧半球枕叶的楔叶、舌回、枕外侧叶和距状沟周边区四个部分的面积。结果两组被试的年龄没有统计学差异。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双侧半球楔叶、舌回和距状沟周边区,左侧半球枕外侧叶与对照组相比范围明显变小(P均<0.05);右侧半球枕外侧叶没有发生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MRI技术可以无创性评估皮层形态结构改变,该技术在临床随访研究及治疗评估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相关视觉皮层面积发生了改变,提示皮层形态及功能改变与弱视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眼科,2007,16:315-318)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dependent level functional MRI,BOLD-fMRI)技术研究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对不同级别大脑视觉皮层功能的影响,比较即时矫正屈光不正后视皮层的激活特点,分析皮层激活改变与弱视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以SIEMENS AVANTO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18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及18例正常视力儿童的枕叶视皮层感兴趣区BOLD-fMRI数据,图像处理及分析为本核磁扫描仪自带软件。比较弱视组与对照组及弱视组即时屈光矫正前后皮层激活强度及范围的不同,分析其改变特点及机制。对患儿弱视程度分级,分析其与皮层激活改变的关系。结果弱视组皮层神经元的反应水平及激活范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弱视组即时矫正屈光不正后皮层活动水平有所增高,激活范围增大,同时在楔叶、舌回等次级视皮层等有额外反应。同时皮层激活范围与弱视程度不成线性相关。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各级视觉皮层均发生了激活范围的改变,弱视眼矫正屈光不正后皮层激活范围明显增大,提示尽早矫正视力对改善弱视皮层损害有帮助,但这种皮层激活范围的改变与弱视程度并不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曾仁攀  梁小琼  王国平 《眼科研究》2009,27(11):1027-1030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弱视及不同程度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损害情况。方法对178例初诊的不同类型弱视儿童,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对弱视儿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斜视性弱视组3组之间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存在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组轻度弱视和中度弱视之间比较,近零视差及交叉视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导致儿童立体视觉的发育障碍,且随弱视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屈光不正性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程度相对较轻,斜视性弱视重,屈光参差性弱视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与斜视性弱视患儿视放射发育情况,比较两种弱视患儿视觉损害发生机制的异同。方法 对屈光参差性弱视组12例左眼弱视患儿、斜视性弱视组12例左眼弱视患儿以及正常对照组15名儿童进行DTI程序扫描,采集所有儿童两侧视放射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对左右侧视放射FA及MD分别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组儿童不同部位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种类型弱视患儿视放射的发育情况。结果 正常对照组儿童的FA及MD右侧均略高于左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右侧FA(0.469±0.012)高于左侧(0.460±0.013),右侧MD(0.872±0.015)低于左侧(0.888±0.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斜视性弱视组患儿右侧FA(0.475±0.013)低于左侧(0.496±0.015),右侧MD(0.871±0.012)高于左侧(0.863±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儿童相比,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双侧视放射FA降低、MD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斜视性弱视组患儿双侧视放射FA均降低,右侧视放射MD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侧视放射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类型弱视患儿比较:左侧视放射FA、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右侧视放射FA、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DTI可以无创地观察弱视患儿视放射微观结构的改变,为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相似文献   

7.
彭芬  刘万红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2):2365-2366
目的:评价综合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01/2010-01确诊为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儿童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24例,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24例,仅采用矫正屈光不正及传统的遮盖疗法进行治疗,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的视力恢复情况、立体视觉情况等。结果:试验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P=0.00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显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P=0.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立体视觉恢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P=0.02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肯定、显效时间短且对立体视觉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弱视与屈光不正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燕飞 《眼科》2002,11(1):42-43
弱视是儿童的常见眼病之一。弱视的病因有多种 ,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屈光不正。关于屈光不正与弱视的关系 ,长期以来已经有不少学者作过探讨 ,但其结果不一。为了进一步确定屈光不正与弱视的关系 ,寻找预防和治疗弱视更确切有效的方法 ,本文就我院 1997~ 1999年的 2 36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 ,对其弱视与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的关系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讨。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 2 36例 398只眼。男 12 5例 2 0 7只眼 ,女 111例 191只眼。右眼 196只眼 ,左眼 2 0 2只眼。双眼弱视 162例 32 4只眼 ,单眼弱视74例 74只…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双眼间运动视觉功能相关大脑皮层功能改变。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6-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25例(25眼)作为弱视组,年龄6~15岁,招募健康志愿者25例(2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年龄6~14岁,采用水平左向、右向移动垂直正弦光栅,1.5T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图像获取数据。受试者完成视觉任务及数据采集后,应用SPM5软件进行预处理,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正常对照组激活最明显的区域为中颞区、Brodmann 19区和37区。弱视组弱视眼较正常对照组在中颞区、Brodmann 19区、37区减少显著,额叶有较大范围激活。弱视组对侧眼Brodmann 37区、 18区为激活低于正常对照组的主要脑区。弱视组弱视眼和对侧眼比较,MT区和Brodmann 19区、18 区为主要激活体积及强度减少区,额中回为主要激活及强度增强区。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视眼视觉运动功能皮层BOLD-fMRI信号异常表现为脑皮层激活区体积和强度较正常儿童明显下降,且对侧非弱视眼激活脑区亦存在异常。单眼视觉运动刺激时,弱视眼有更多的脑区参与反应。  相似文献   

10.
屈光性弱视的敏感期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视觉发育的敏感期由于无法建立弱视模型只有一个模糊的界限。为探讨屈光性弱视即屈光不正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视觉发育规律与敏感期,本文观察了318例545眼屈光性弱视病人治疗年龄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显示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与年龄密切相关,4岁组疗效最好,治愈率为92%,有效率达99%。随着年龄增长,疗效逐渐降低,10岁仍能治愈。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亦与年龄有关,但10岁年龄组90%治疗有效,1例15岁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后视力进步5行。提出屈光性弱视病人的视觉发育敏感期可延到10岁以后。文中就弱视发生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弱视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弱视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常见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合理运用治疗方法是弱视治疗的关键。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治疗方法有屈光矫正、压抑治疗、视知觉训练、双眼视训练、中医药治疗等,上述治疗方法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旨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弱视的治疗方法及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远视、眼正位儿童中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与远视患病率的关系。方法:选取56例两眼对称远视儿童,平均年龄5.5岁,分为两组,双眼远视≤+4.0D等效球镜组和双眼远视〉+4.0D等效球镜组。评估两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患病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在32例双眼远视≤+4.0D等效球镜组中,4例(13%)患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24例双眼远视〉+4.0D等效球镜组中,15例(63%)患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双眼屈光不正的儿童中弱视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在双眼远视的儿童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当远视度数大于+4.0D等效球镜时。基于本次调查,双眼远视〉+4.0D的儿童有13%~63%发展成两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由此说明远视〉+4.0D的儿童患两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PRK治疗儿童单眼高度近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5-10岁的儿童单眼高度近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儿,对近视度数较高的12眼进行PRK手术治疗,术后再进行系统的脑力影像网络弱视治疗,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双眼屈光参差差距变化、术眼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改善情况。结果手术眼屈光度从术前平均等效球镜-9.77±3.64D降至术后-2.79±2.33D,手术前后屈光度降幅平均为6.98±3.09D。术前双跟屈光参差差距平均为8.65±4.06D,术后双眼屈光参差平均降幅8.25±4.23D。矫正视力从术前0.36±0.24提高到术后的0.45±0.28,术后视力改善的占96.6%,其中提高1行的占36%,提高2行或以上者占62%,未见视力减退病例。在所有术前屈光参差性弱视眼中,2眼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即达到1.0,其他10眼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持平或有不同程度改善(提高1-3行)。术后戴镜条件下的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功能与术前持平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具有立体视功能的比例从术前的15.3%提高至术后的55.4%。所有病例未见有别于成人PRK的并发症。结论对于单眼高度近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低龄儿童患者施行PRK手术治疗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迅速有效地矫正屈光不正,提高视力,而且更为后期弱视治疗提供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AIM: To evaluate he effec of sereoscopic 3D (S3D) echnology as a visual raining sysem in children wih amblyopia. CONCLUSION: S3D display vision raining sysems are indicaed for he recovery of sereoacuiy in children wih amblyopia.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使用立体3D技术作为一种视觉功能训练方法对弱视患儿的治疗效果。

方法: 纳入30名儿童,年龄4~16y, 其中18例是屈光不正性弱视(ametropic amblyopia,AMA),12例是屈光参差性弱视(anisometropic amblyopia,ANA)。双眼使用立体3D技术进行视觉功能训练,每次训练时间1h,每例患者训练约33次(平均: 32±8)。在每次训练前后检查患者每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使用同视机检查融合范围和远距离立体视,并使用颜氏随机点立体视图谱检查近距离立体视。

结果:在训练治疗后,所有弱视患儿最佳矫正视力较训练前均有显著提高,训练后融合范围较训练前显著扩大,尤其在屈光参差弱视患儿中融合范围扩大和立体视觉的恢复较屈光不正弱视患者组更明显。训练后近距离立体视觉的恢复程度要优于远距离立体视觉。

结论:立体3D视觉训练系统可以有效地恢复弱视儿童双眼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reponse of patients to treatment for amblyopia is considered in two age groups, 5–9 and 11–19 years.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ho improved by two Snellen lines and the degree of improvement was better for the lower age range, but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the teenage patients improved. No greater success for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was found compared to strabismic amblyopia, but the methods found to be effective differed between the types of amblyopia and the two age groups.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尼泊尔儿童弱视类型以及影响治疗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该研究为以医院为基础的回顾性研究。对 2009-06 /2011-06 注册登记的 257 名弱视儿童的诊断记录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弱视的类型分为屈光参差性、双眼屈光不正性、斜视性和混合性弱视。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单独给予戴镜治疗,斜视性弱视每天给予 6h 修补治疗,屈光参差性和混合性弱视根据需要给予修补和光学矫正。主要检测为术后视力,并分析就诊时的年龄、弱视类型、初始视力以及屈光不正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对最终视力的影响。结果:儿童年龄范围为 3 ~ 15( 平均 7. 96±3. 09) 岁。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为最常见类型( 35. 8%) ,其余依次为斜视性弱视( 31.9%) ,屈光参差性为 23. 0%,混合性弱视为9. 3% 。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平均最终视力 ( 0. 295 ±0. 25) 比其他类型的要好( logMAR 视力检测,P = 0. 001) 。最终视力与就诊年龄、屈光不正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P 值分别为 0. 98,P = 0. 12) ,但是最终视力与就诊时初始视力有显著相关性( P=0.00) 。结论: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为最常见的,术后视力也是最好的、最初的视力是成功治疗弱视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弱视治疗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平 《国际眼科杂志》2007,7(5):1485-1486
目的:探讨巩固弱视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结束弱视治疗5a以上资料较完整的128例191眼的弱视治疗效果。结果:初诊年龄、弱视程度、两眼视力平行、注视性质及患者的依从性是疗效巩固的关键。结论:巩固弱视治疗效果的因素是综合性的,有利因素越多,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9.
斜视性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娜  李平华 《国际眼科杂志》2006,6(5):1139-1142
随着脑科学的蓬勃发展,弱视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研究证实:发育早期异常视觉经验可影响皮层神经元的空间特性,弱视视功能损害涉及多个脑区并与皮层神经元空间特性的异常密切相关,弱视是视觉神经通路多方位、多层次损害的综合。在此我们对斜视性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