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对健康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肠道相关分子微生态在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37例健康婴儿(其中阴道分娩21例,剖宫产16例;母乳喂养15例,人工喂养22例)及84例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粪便,提取粪便中细菌DNA并测量A260值;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3种代表菌的数量。结果阴道分娩婴儿与剖宫产婴儿比较,母乳喂养婴儿与人工喂养婴儿比较,粪便标本中细菌DNA A260值和3种代表菌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健康对照组与胆汁淤积性肝病组粪便标本中细菌的DNA A260值分别为(1.94±0.47)g.L-1和(0.40±0.09)g.L-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1,P=0.00);健康对照组与胆汁淤积性肝病组3种细菌数(lg拷贝数/g湿便)的对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歧杆菌9.49±0.59 vs 7.68±0.57;t=15.96,P=0.00;乳酸杆菌8.58±0.32 vs 8.16±0.70;t=3.46,P=0.00;大肠杆菌6.87±0.67 vs 7.26±0.86;t=-2.41,P=0.02)。结论不同的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对婴儿期肠道菌群无影响;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婴儿不同,粪便中细菌总量减少,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减少,大肠杆菌的数量则明显增多,提示肠道菌群失调与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反复肺炎患儿的肠道菌群变化和D-乳酸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30例反复肺炎(反复组)患儿、30例急性肺炎(急性组)患儿及15例外科手术儿童(外科组)的粪便标本和血标本,采用16S r RNA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检测各组粪便标本的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并计算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对数值的比值(B/E值),同时测定血清D-乳酸含量,并进行肠道菌群与D-乳酸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反复组患儿的双歧杆菌数量以及B/E值均低于急性组及外科组(P0.05),而大肠杆菌数量高于外科组(P0.05),反复组患儿的大肠杆菌数量与急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组患儿D-乳酸较急性组及外科组均增高(P0.05);反复组患儿的B/E值与血清D-乳酸呈直线负相关(r=-0.539,P0.05)。结论反复肺炎患儿存在肠黏膜生物屏障及肠黏膜机械屏障受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支气管肺炎患儿治疗过程中肠道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变化,并与同年龄段同性别的健康儿童进行比较.为采用微生态制剂防治抗生索引起的肠道菌群变化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收集3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及30例健康儿童的粪便标本,提取目标细菌DNA,测量和比较肺炎患儿和健康儿童标本细菌的DNA-D(260)值;应用细菌的16S rRNA/DNA序列设计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引物,行常规PCR完成细菌定性;然后取标准定量的两种细菌DNA经一序列稀释后行荧光定量PCR,并制成标准曲线;将待测标本同样行荧光定量PCR后与标准曲线进行对比,得出标本中两种细菌含量.结果 支气管肺炎患儿治疗后的肠道菌群与健康儿童比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F=50.78,P<0.01);肠道中双歧杆菌数量(拷贝数/克湿便)的对数值,患儿治疗第1天为7.10±0.59,治疗第3天为6.03±0.51,治疗第7天为6.34±0.52,健康儿童为9.48±0.44,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大肠杆菌数量的对数值,患儿治疗第1天为6.74±0.38,治疗第3天为6.13±0.35,治疗第7天为7.08±0.40.健康儿童为7.54±0.4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支气管肺炎患儿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比健康组低.因此在治疗支气管肺炎患儿时采用微生态制剂,调整细菌比例.改善肠道内环境,使肠道内益生菌的数量尽快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过敏性紫癜(HSP)伴有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 随机收集40例HSP患儿及40例正常儿童的粪便标本,先用快速免疫检测卡进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HpSA)检测,判定有无H.pylori感染.然后提取两组粪便标本目标细菌DNA,采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两组粪便标本中的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并计算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比值.结果 HSP患儿H.priori检出率为50.0%,正常儿童为27.5%(x2=4.266.P<0.05).双歧杆菌在HSP伴H.Pylori感染组和HSP非H.pylori感染组分别与正常儿童H.pylori感染组和非H.pylori感染组相比,数鼍明显减少(P<0.008 3);大肠杆菌在正常儿童H.pylori感染组和非H.pylori感染组分别与HSP非H.pylori感染组相比,数量明显升高(P<0.008 3),在HSP伴H.pylorii感染组与HSP非H.pylori感染组相比,数量明显升高(P<0.008 3).B/E值在HSP伴H.pylori感染组分别与HSP非H.pylori感染组、正常儿童H.priori感染组和正常儿童非H.pylon感染组相比,数值明显降低(P<0.008 3).结论 HSP患儿H.pylori检出率较正常儿童明显增多,HSP发病可能与H.pylori感染有关.HSP伴H.pylori感染和HSP非H.pylori感染患儿肠道双歧杆菌均较正常儿童减少,HSP伴H.pylori感染患儿肠道大肠杆菌较HSP非H.pylori感染息儿升高,HSP伴H.pylori感染患儿B/E值明显降低,提示HSP患儿肠道菌群失调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健康婴儿在不同喂养方式下肠道菌群的定植过程及其在食物过敏时的变化,分析肠道菌群形成与婴幼儿食物过敏的相互关系及母乳喂养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细菌16SrRNA,对健康无过敏症131例(其中母乳喂养71例,人工喂养60例)及100例过敏症婴儿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婴儿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定植过程。母乳喂养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人工喂养婴儿高(P<0.05),而大肠杆菌数量较人工喂养婴儿低(P<0.05)。食物过敏婴幼儿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健康婴幼儿低(P<0.05),而大肠杆菌数量较健康婴幼儿高(P<0.05)。结论婴儿期肠道菌群处于动态演替过程。不同的喂养方式对肠道菌群有影响,过敏性疾病婴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婴幼儿不同,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新生儿出生后其肠道立即被来自母体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定植,许多研究表明,消化道早期定植的肠道菌群在婴儿免疫系统的发育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探讨了分娩方式对母乳喂养婴儿肠道菌群和粪便性状的影响。方法以60例40~47日龄的健康足月母乳喂养婴儿为观察对象,按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n=30)。在6、8、10、12周龄采集婴儿粪便标本,并同时记录婴儿体质量、头围及粪便性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及双歧杆菌亚种(长双歧杆菌和短双歧杆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剖宫产娩出的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和长双歧杆菌数量低于自然分娩组(P<0.05);自然分娩的婴儿粪便pH值低于剖宫产组(6.2对6.9,P﹤0.05);分娩方式对粪便性状和婴儿的生长发育无影响。结论剖宫产降低母乳喂养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婴儿肠道菌群的形成及其与食物过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健康婴儿肠道菌群的定植过程及其在食物过敏症患儿的变化 ,分析肠道菌群形成与婴幼儿食物过敏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细菌 16SrRNA ,经与标准曲线对照计算细菌数量 ,对 71例健康无过敏症母乳喂养婴儿和 10 0例食物过敏婴儿粪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行定量检测。结果 婴儿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定植过程 ,随生长发育 ,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在肠道定植增加 ,大肠杆菌数量减少。食物过敏婴幼儿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健康婴幼儿低 ,而大肠杆菌数量较健康婴幼儿高。结论 婴儿期肠道菌群仍处于动态演替过程。食物过敏婴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婴儿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轮状病毒(RV)肠炎患儿和健康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检测肠道菌群变化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细菌的16SrRNA,对RV肠炎患儿和健康婴幼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并和其他专家用传统方法所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RV肠炎患儿的肠道菌群与健康儿童比较发现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大肠杆菌的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结果与其他文献报道的用细菌培养的方法所得结果一致。结论RV肠炎患儿肠道中益生菌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荧光定量PCR技术比传统方法特异性高、敏感性强,更省时和省力,临床上可用此方法对患儿肠道细菌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生物标记物粪便胆汁酸浓度在过敏性紫癜(HSP)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在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2016年确诊为HSP的19例患儿为HSP组,另选取27例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采集HSP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儿童粪便标本,应用液相质谱技术检测各组儿童粪便胆汁酸水平。结果 HSP组患儿恢复期胆酸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HSP组急性期 (P < 0.016)。HSP组患儿恢复期鹅脱氧胆酸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 (P < 0.016)。HSP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脱氧胆酸、石胆酸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 (分别P < 0.05、P < 0.016)。各组间熊去氧胆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HSP患儿急性期粪便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和石胆酸低于健康对照组,这可能与HSP的发病或转归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收集36名HDMTX化疗前后ALL患儿及36名健康对照组儿童的粪便标本,并提取目标细菌DNA.用细菌的16SrRNA/DNA序列设计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引物,行常规PCR完成细菌的定性,然后取准确定量的2种细菌DNA,经系列稀释后做荧光定量PCR,制作出标准曲线,待测样品同时进行荧光定量PCR反应,并和标准曲线进行比较,获得各样品中2种细菌的量.结果 ALL组HDMTX化疗前1 d、化疗后第3、7天和对照组的肠道双歧杆菌数量的对数值分别为(7.24±0.33)拷贝数/克湿便、(6.00±0.27)拷贝数/克湿便、(6.59±0.33)拷贝数/克湿便和(9.49±0.41)拷贝数/克湿便;而大肠杆菌数量的对数值,ALL组化疗前1 d、化疗后第3、7天和对照组的分别是(6.62±0.42)拷贝数/克湿便,(5.96±0.42)拷贝数/克湿便,(7.02±0.41)拷贝数/克湿便,(7.52±0.43)拷贝数/克湿便.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对照组均较ALL组高(F=739.61,88.67,P均<0.01).ALL组化疗前和后,大便标本中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化疗第3天下降最明显,第7天有所回升.结论 (1)HDMTX化疗方案对ALL患儿肠道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有明显影响,化疗后数量显著下降;(2)ALL患儿肠道菌群和健康儿童相比,益生菌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肠道菌群分布特征,以及肠道菌群在其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选取6~12岁ADHD患儿17例,并征集同年龄健康儿童17例为对照,进行粪便菌群的宏基因组测序及分析,比较组间菌群α多样性及物种分类(属、种)的相对丰度等差异。结果 ADHD患儿与对照组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菌属水平上,ADHD患儿的粪肠杆菌属Facelibacterium及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ceae丰度降低,气味杆菌属 Odoribacter丰度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A2)。在菌种水平上,ADHD患儿普氏栖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毛螺科菌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以及活泼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gnavus丰度降低,而粪拟杆菌Bacteroides caccae、内脏拟杆菌Odoribacter splanchnicus、木假单胞菌Paraprevotella xylaniphila以及小韦荣球菌Veillonella parvula丰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HD患儿的肠道菌群构成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及抗H.pylori治疗对儿童肠道菌群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04年410月门诊收治的68例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患儿分为H.pylori阳性组36例、H.pylori阴性组32例二组。称取68例患儿新鲜粪便1.0g,分别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分离肠道菌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三种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和四种厌氧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菌落记数,同时计算B/E比值来代表定植抗力。对36例H.pylori阳性组中的26例患儿进行“三联”抗H.pylori治疗1周后留取新鲜粪便进行肠道菌群分析,5例患儿在停药1个月后再次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H.pylori阳性组和H.pylori阴性组上述三种需氧菌和四种厌氧菌的菌落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pylori治疗1周后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菌落数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B/E值明显下降(P<0.01),酵母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P<0.05),产气荚膜梭菌检出率下降(P<0.05)。5例患儿在停药1个月后,乳酸杆菌数量仍继续下降,肠杆菌数量继续增加,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有所恢复,但仍低于治疗前。结论儿童H.pylori感染后对肠道菌群影响不大;三联疗法抗H.pylori治疗对儿童肠道菌群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在治疗H.pylori感染时须考虑到大量抗生素治疗后可能对患儿的副作用及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纯母乳喂养或纯配方奶喂养组对婴儿大便性状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以健康足月剖宫产婴儿为观察对象,母乳喂养组和配方奶喂养组婴儿各30例.在婴儿6周龄时采集婴儿粪便标本,同时记录婴儿体质量、头围及大便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肠道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以及双歧杆菌的某些重要亚种如长双歧等,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母乳喂养婴儿的大便次数及大便含水量明显高于配方奶喂养婴儿.母乳喂养婴儿的双歧杆菌数量明显高于配方奶喂养婴儿(P < 0.05);长双歧数量母乳喂养婴儿高于配方奶喂养婴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剖宫产母乳喂养儿的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明显高于配方奶喂养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时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出生24小时内,母亲无产前感染及胎膜早破,胎龄34~36~(+6)周的早产儿,收集喂养不耐受(不耐受组)30例、无喂养不耐受(对照组)30例,及喂养不耐受患儿缓解后(缓解组)的粪便标本,检测并比较粪便标本菌群的差异。结果不耐受组与缓解组的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均低于对照组,不耐受组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及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耐受组肠球菌属和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与缓解组;不耐受组链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与缓解组;不耐受组与对照组的梭菌属的相对丰度低于缓解组;不耐受组与缓解组的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耐受组的Observed_otus 数值、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及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及多样性降低,随着喂养不耐受症状缓解,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及多样性亦在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胃肠黏膜屏障变化。方法选取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60例及正常儿童30名的血浆进行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和内毒素检测。结果HSP组治疗前血浆DAO、D-乳酸及内毒素测定结果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消化道症状HSP组治疗前血浆DAO、D-乳酸及内毒素测定结果,较无消化道症状HSP组及正常对照组高,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P组治疗前后血浆DAO、D-乳酸及内毒素测定结果比较,除无消化道症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t≤1.753,P0.05),其他组均有统计学意义(t≥2.556,P0.01)。结论HSP患儿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有消化道症状组较为明显,经治疗后其肠黏膜屏障存在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白血病患儿粪便中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水平并研究其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行allo-HSCT的15例白血病患儿,收集并处理四个时期的粪便标本,预处理前期(T1期)、移植后粒细胞缺乏期(T2期)、粒细胞植入期(T3期)和发生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I-aGVHD,简称肠排)期(T4期)。对照组为12例健康儿童。标本接种于含有4种低聚糖培养基(低聚甘露糖MOS、低聚果糖FOS、菊粉INU、木糖醇XYI)和不含任何碳水化合物的对照培养基(YCFA)中发酵24h,通过气相色谱仪检测粪便中以及寡糖发酵后的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结果未发酵的粪便中主要SCFA在HSCT患儿T1期与正常儿童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在HSCT患儿4个时期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经MOS、INU培养基发酵后,T1期总酸、乙酸、丙酸含量明显高于T2期(P 0.05)。经FOS培养基发酵后,T1期乙酸低于正常儿童(P 0.05)。在4个时期,XYI培养基中乙酸、丙酸、丁酸的含量与YCFA培养基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结论 HSCT患儿肠道菌群可利用不同的低聚糖产生更多的SCFA,提示粪便中的菌群存在活性。测定粪便及低聚糖体外发酵模型中的SCFA可能有助于评估HSCT患儿肠道菌群的紊乱程度,指导临床通过调整膳食结构产生更多有益的SCF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添加1.34 g/L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GOS+FOS)益生元组合的配方奶对健康足月婴儿大便性状及肠道有益菌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出生3周内的配方奶(FF组)喂养婴儿25例和母乳喂养(BF组)儿29例,FF组在中位日龄13 d(1~27 d)时全部使用GOS+FOS配方奶喂养。在两组婴儿6、12周龄时进行体格测量,采集粪便标本,同时记录其大便次数和性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及其亚种水平。结果在6~12周龄的随访期内,FF组婴儿的体质量增加速率为(33.56±7.03)g/d,BF组为(31.18±6.91)g/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周龄时,FF组婴儿排便次数较少且粪便偏硬,12周龄时大便性状与BF组相似。FF组6周龄时粪便中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和短双歧杆菌水平均低于B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龄时上述有益菌含量均有增加,且与BF组差距缩小。结论添加低剂量GOS+FOS益生元的配方奶可为健康婴儿提供合理营养,有助于软化粪便并促进肠道双歧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儿Hp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感染Hp分为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留取Hp感染组治疗前及治疗7 d、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30 d的粪便行16S rDNA测序,应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肠道菌群检出情况,配对 t检验比较Hp感染组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检出情况,以非参数检验比较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的菌群多样性[多样性(Shannon、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Chao 1)指数]和Hp感染组治疗前后的菌群多样性。 结果:治疗前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的双歧杆菌[(5.92±1.85) lg copies/g粪便比(6.58±2.01)lg copies/g粪便]、乳杆菌[(4.89±1.35) lg copies/g粪便比(4.47±1.59)lg copies/g粪便]、类杆菌[(8.42±2.12) lg copies/g粪便比(8.01±2.20) lg copies/g粪便]、产气荚膜梭菌[(5.90±1.90) lg copies/g粪便比(5.88±2.01) lg copies/g粪便]、肠球菌[(5.41±1.27) lg copies/g粪便比(5.02±1.48) lg copies/g粪便]、肠杆菌[(5.01±1.80) lg copies/g粪便比(5.37±1.47) lg copies/g粪便]、酵母菌[(5.90±1.85) lg copies/g粪便比(5.88±2.01) lg copies/g粪便]检出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的肠道菌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3.84±0.52比3.90±0.45)、Simpson指数(0.16±0.04比0.15±0.05)、Chao 1指数(178.52±40.22比185.32±42.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治疗前比较,Hp感染组治疗后不同时间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检出数量均下降(均 P<0.05);与治疗7 d及治疗14 d比较,治疗结束后30 d双歧杆菌[(4.54±1.78) lg copies/g粪便比(4.20±1.22) lg copies/g粪便比(5.21±1.55) lg copies/g粪便]、乳杆菌[(4.01±1.20) lg copies/g粪便比(3.89±1.32) lg copies/g粪便比(4.43±1.10) lg copies/g粪便]、类杆菌检出数量[(6.78±1.88) lg copies/g粪便比(6.55±1.90) lg copies/g粪便比(7.68±2.00) lg copies/g粪便]均有所升高(均 P<0.05);Hp感染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产气荚膜梭菌、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检出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治疗前比较,Hp感染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Shannon指数与Chao 1指数均降低,Simpson指数均增加(均 P<0.05);与治疗7 d及治疗14 d比较,治疗结束后30 d的Shannon指数(2.85±0.45比2.57±0.48比3.20±0.50)与Chao 1指数(148.45±32.33比140.32±30.47比160.42±38.42)均增加,Simpson指数(0.25±0.06比0.27±0.08比0.19±0.05)降低(均 P<0.05)。 结论:Hp感染对十二指肠溃疡患儿肠道菌群无明显影响,抗Hp治疗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及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在抗Hp治疗时应考虑大量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生态调节剂乐托儿(冻干灭活的嗜酸乳杆菌)对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肠道菌群及胆汁成分的影响。方法 2002年3月至2008年5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住院的60例IHS为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乐托尔组和对照组,随机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患儿均给予熊去氧胆酸(25mg/次,日3次)及护肝治疗。乐托尔组口服乐托尔散剂(嗜酸乳杆菌散剂)每次1袋,2次/d;15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对照组口服中和冻干培养基。监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和十二指肠引流液(胆汁)中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水平及肠道菌群数量。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个疗程结束后,乐托尔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7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乐托尔组患儿血清中TB、DB、ALT、γ-GT、TBA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乐托尔组肝脏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引流液中TB、DB、γ-GT、TBA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肠道菌群无明显变化,乐托尔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药物副反应。结论 IHS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调节剂(冻干灭活的嗜酸乳杆菌)与熊去氧胆酸合用能促进胆汁酸排泄,改善肝功能及肠道菌群,在IHS的治疗中有明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肺炎要幼儿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16S rRNA/DNA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在临床细菌定量分析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 提取23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和23例肺炎患儿(观察组)治疗后粪便标本的细菌DNA,测量和比较二组标本细菌的吸光度(A)260值;采用16S rRNA/DNA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二组粪便标本中的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健康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第1、3、7天的粪便标本中细菌的A260值分别为(3 381.2±817.2)me/L、(1643.5±498.4)mg/L、(859.6±165.2)mg/L、(1 263.8±337.3)me/L;健康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第1、3、7天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