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估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SAMe)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68例胆汁淤积性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予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加用SAMe针剂1.0g/d静脉滴注,对照组加用苦黄针剂30ml/d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体征、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酸转肽酶("-GT)、总胆汁酸(TBA)]、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TBil、DBil、"-GT及TBA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其灰白便和皮肤瘙痒改善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2组患者耐受性良好,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SAMe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有确切的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骨钙素(BGP)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6年3月~2018年2月我院诊治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2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38)和对照组(n=138)。给予对照组患者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口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3 w。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BGP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黏连蛋白(LN)、IV型胶原(IV-C)和III型前胶原(PC-III)水平。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血清ALB为(36.8±10.3) g/L,显著高于对照组[(29.4±9.2) g/L,P<0.05],血清TBIL为(26.4±5.1) 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47.3±9.4) μmol/L,P<0.05],血清GGT水平为(158.6±72.8) U/L,显著低于对照组[(254.6±100.4) U/L,P<0.05];观察组血清HA为(72.6±18.4) 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158.4±30.5) μg/L,P<0.05],LN为(87.4±8.3) 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165.3±19.8) μg/L,P<0.05],PC-III为(94.5±31.3) 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147.4±42.5) μg/L,P<0.05],IV-C为(64.3±9.5) 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98.4±26.4) μg/L,P<0.05];观察组血清IGF-1水平为(198.2±34.6)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62.5±30.5) ng/ml,P<0.05],BGP为(8.8±3.9) 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6.7±3.0) ng/ml,P<0.05]。结论 应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近期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可能与升高了血清IGF-1和BG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应用异甘草酸镁联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疗效及血清血红素单加氧酶1(HO-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的变化.方法 2018年1月 ~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DIL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9...  相似文献   

4.
谢敬东  赵钢德  谢青  王晖 《肝脏》2013,(8):550-552
目的探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的疗效、疗程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6至2010年我院感染科收治的90例病毒性肝炎所致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分为腺苷蛋氨酸组(治疗组)与常规保肝药组(对照组),比较二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生化指标的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结果疗程2周时,治疗组总胆红素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ALT、GGT较基线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01)。疗程4周时,治疗组总胆红素、ALT、GGT较基线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01)。且患者耐受性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腺苷蛋氨酸至少4周疗程的治疗对肝内胆汁淤积患者肝功能改善有确切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解析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与多烯磷脂酰胆碱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治疗作用.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1月间的ICP患者,共68例,计算机筛选分为对照和观察两组,各34例,均注射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前组联合口服熊去氧胆酸,后组联合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比对肝功能和妊娠结局.结果:经治疗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酒精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60名酒精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采用采用基础护肝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均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且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酒精性肝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刘春华  王千钧 《肝脏》2012,17(7):532
近年来,随着临床药物种类不断增加,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也相应升高。在临床中,应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所致肝内胆汁淤积,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选取2006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18例,女42例,平均年龄51.1岁。对照组60例,男20例,女40例,平均年龄50.5岁。诊断符合以下条件:(1)有药物接触史1周~3个月左右;(2)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或肝功能异常;(3)停用可疑药物后肝功能有所改善。基础疾病依次为:结核病2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22例;银屑病18例;风湿病18例;骨关节病12例;肿瘤放化疗10例;其他12例。两组年龄、性别、病  相似文献   

8.
腺苷蛋氨酸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目的观察腺苷蛋氨酸治疗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110例肝内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治疗组)、B(对照组)两组,分别用腺苷蛋氨酸和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腺苷蛋氨酸对淤胆型肝炎皮肤瘙痒的有效率为86.67%(13/15),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慢性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皮肤瘙痒、纳差的有效率分别为88.24%(15/17)、82.35%(14/17),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腺苷蛋氨酸治疗后,淤胆型肝炎和急、慢性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患者血清总胆红素(STB)、血清结合胆红素(SCB)、总胆汁酸(TBA)、ALT、AST的降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ALP的下降有显著性意义(P<0.05),STB、SCB、TBA的复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淤胆型肝炎和慢性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患者ALT的复常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慢性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患者血清白蛋白在治疗后的增高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治疗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疗效较好,优于门冬氨酸钾镁,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10.
李学军 《内科》2011,6(2):120-121
目的观察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药物性肝病的效果。方法将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出现药物性肝病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疗程结束后复查血清总胆红素(TB IL)、结合胆红素(C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肝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除AST外,治疗组的其他各项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药物性肝病安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在治疗酒精性肝硬化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咸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复方甘草酸苷组、还原型谷胱甘肽组及联合用药组.复方甘草酸苷组患者每天给予120 mg复方甘草酸苷进行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组患者每天给予1.8g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联合用药组患者每天给予120 mg复方甘草酸苷+1.8 g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治疗周期均为20 d.结果 与单独用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能显著改善患者各临床症状(P<0.05),患者经联合用药治疗后,GGT、AST、ALT、TBIL水平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单独用药组(P<0.05);复方甘草酸苷组总有效率为62.5%,还原型谷胱甘肽组总有效率为65.0%,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92.5%,联合用药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独用药组(P<0.05).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酒精性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独用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比较异甘草酸镁与复方甘草酸单胺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DILI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分别给予异甘草酸镁或复方甘草酸单胺静脉滴注治疗14~28 d。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III型前胶原(PC-III)和IV型胶原(IV-Col)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42.7±12.5)U/L和(38.2±9.4)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4.5±21.9)U/L和(55.6±15.2)U/L,P<0.05】;血清HA、PC-III和IV-Col水平分别为(138.2±21.5)mg/L、(85.6±17.4)μg/L和(141.5±16.4)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82.1±23.9)mg/L、(123.8±19.4)μg/L和(175.4±18.7)μg/L,P<0.05】;血清SOD...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水飞蓟宾葡甲胺联合胆宁片治疗酒精性肝炎患者疗效及其对血脂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2017年3月~2019年6月我院肝病科诊治的酒精性肝炎患者146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73例)和观察组(n=73例),分别给予胆宁片或胆宁片联合水飞蓟宾葡甲胺治疗3个月。使用UV18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使用Thermo Trace 131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为(4.9±0.7)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5.5±1.2)mmol/L,P<0.05】,而血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为(1.3±0.9)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0±0.5)mmol/L,P<0.05】,两组血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7±0.3)mmol/L对(1.7±0.7)mmol/L和(3.2±0.4)mmol/L对(3.4±0.7)mmol/L,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为(35.9±7.7)U/L,显著低于对照组【(63.5±9.2)U/L,P<0.0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为(39.5±6.3)U/L,显著低于对照组【(65.5±7.8)U/L,P<0.05】,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为(123.8±6.6)U/L,显著低于对照组【(145.7±7.2)U/L,P<0.05】,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为(57.3±12.5)U/L,显著低于对照组【(78.4±13.1)U/L,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OD水平为(132.9±19.3)n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05.5±12.6)nmol/L,P<0.05】,MDA水平为(9.5±2.3)n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4.4±3.6)nmol/L,P<0.05】,游离脂肪酸(FFA)水平为(24.3±3.1)n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30.2±3.3)nmol/L,P<0.05】。结论 应用水飞蓟宾葡甲胺联合胆宁片治疗酒精性肝炎患者可以显著改善血脂水平,抑制氧化应激指标,短期具有保护肝功能的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肝炎患者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56例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8例,分别应用苦参素或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参素治疗,疗程12周。结果在治疗结束后,联合组患者 ALT 为(34.9±18.4) U/L,HA 为(129.4±98.2) ng/ml,LN 为(130.7±71.2) ng/ml,PⅢNP 为(25.3±14.8) ng/ml,CⅣ为(100.5±34.2) 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ALT58.4±37.7)U/L、(182.2±93.3) ng/ml、(176.6±91.6) ng/ml、(35.4±21.4) ng/ml 和(128.4±51.9) ng/ml,P&lt;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苦参素能明显降低慢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相似文献   

15.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由应用抗结核药物所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60 ml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4周,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4周,对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在肝功能恢复,症状、体征的改善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药物性肝炎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治疗酒精性肝病(ALD)伴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5年 1月~2016年 1月我院收治的75例ALD伴肝内胆汁淤积患者被随机分为试验组43例,给予UDCA联合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2例只接受UDCA治疗,均治疗4 w。结果 在治疗4 w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AST为[(46.2±17.2)U/L 和(96.4±37.3)U/L,P<0.05],GGT为[(78.9±19.1)U/L 和(123±54.5)U/L,P<0.05],TBIL为[(44.8±20.7) μmol/L 和(85.3±29.6)μmol/L,P<0.05],ALP 为[(79.6±22.3)U/L 和(101±29.7)U/L,P<0.05],APTT 为[(46.4±14.2)s和(58.8±14.9)s,P<0.05],TBA 为[(47.7±19.3)μmol/L和(111.2±36.3)μmol/L,P<0.05]。结论 UDCA联合脂溶性维生素治疗ALD伴肝内胆汁淤积患者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甘草酸类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方法经肝活检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248例,接受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105例,接受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143例。观察治疗3周的疗效。结果在248例患者中,急性和慢性肝损害分别占33.3%和43.5%,G1炎症分级占43.5%,S1纤维化分期占35.48%;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均明显,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异甘草酸镁治疗患者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至45.5±27.1U/L,明显优于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患者(79.2±41.1U/L,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和美能注射液均可明显改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在防治原发性肝癌(PLC)三维适形放疗(3DCRT)后肝损伤的作用。方法 113例PLC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均采用3DCRT治疗,分割剂量为2.6~3.2Gy/次,总剂量为48~60Gy;治疗组同时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60~100 ml/日,静脉滴注,疗程4周,再改为片剂口服,共2~3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放疗后ALT和AST较放疗前均有所升高,但治疗组ALT(51.6±12.6 U/L)和AST(48.3±14.4 U/L)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5.2±19.9 U/L和73.8±17.8 U/L,P〈0.01);治疗组发生放射性肝病(RILD)4例(6.5%),而对照组发生10例(19.6%),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能预防和改善PLC患者在3DCRT治疗后的肝损伤,降低RIL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活动性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者sICAM-1 sVCAM-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各型活动性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间黏附分子-1(sVCAM-1)、白细胞介素(IL)-1、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探讨sICAM-1、sVCAM-1与疾病活动、疾病分型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活动性JIA患儿与8名健康对照儿童sICAM-1、sVCAM-1水平;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IL-1、IL-4、TNF-α水平。结果30例JIA患者血清中sICAM-1、sVCAM-1、IL-1、IL-4、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在各型JIA中sVCAM-1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P<0.05或0.01);而sICAM-1仅在全身型及多关节型JIA患儿中与关节肿胀指数、夜间痛呈正相关(P<0.01),与炎性指标ESR、CRP等无关。结论JIA患者血清中sICAM-1、sVCAM-1、IL-1、IL-4、TNF-α水平显著升高,可能参与了JIA的发病过程,sVCAM-1、sICAM-1可与ESR、CRP一起作为判断病情严重性的指标,且可能与JIA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