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分析及灰区设置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血液标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反应性和弱反应性结果的分析,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设置灰区的意义。方法采用高灵敏度进口和常规国产ELISA试剂对献血标本进行HBsAg血液筛查,比较两种试剂的检测结果 ;对0.7≤S/CO1灰区范围的弱反应性标本进行复检,探讨HBsAg检测灰区设置的范围及意义。结果共检测13965份无偿献血者标本,其中进口试剂检测HBsAg的阳性率为0.87%,国产试剂检测的阳性率为0.77%,进口试剂比国产试剂的检出阳性率高;对0.8≤S/CO1灰区范围的26例弱反应性标本进行再检,两种试剂合计有3份标本S/CO≥1,占11.5%。结论 HBsAg检测进口试剂比国产试剂的灵敏度高,有条件的血站在选择HBsAg检测试剂时应选择一遍进口试剂进行检测;HBsAg检测的灰区范围建议设定为域值(cut-off值)下的80%。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查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结果,探讨实验室ELISA中灰区范围设置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4 942例患者抗-HCV筛查结果,比较抗-HCV与HCV-RNA及临床确诊丙型肝炎患者间的关系;以初筛S/CO值在0.4~2.0范围内的标本为灰区样本,进行不同厂家试剂复检及HCV-RNA检测,探讨设置抗-HCV检测灰区范围的必要性。结果抗-HCV筛查阳性率0.61%;31~50岁阳性率最高;男性高于女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O≥10时抗-HCV与HCV-RNA检测结果符合程度高,S/CO≥3.8时抗-HCV与临床确诊丙型肝炎符合程度高。灰区样本的阳性率0.38%,双试剂双孔复检后阳性率0.20%和0.05%。结论抗-HCV筛查阳性率在不同地域、性别及年龄段存在差异;S/CO值越大,HCVRNA阳性率越高,与临床丙型肝炎的确诊符合程度越高,而抗-HCV筛查落在灰区范围的样本应复检并检测RNA,以减少实验室漏检或假阳性结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1种3代抗-HCV酶免试剂(ORTHO HCV 3.0 ELISA试剂)2种孵育试验过程在血液筛查中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随机留取常规献血者血液筛查中检出的抗-HCV反应性的血液标本180(人)份作HCVRNA检测,并用RIBA和不同于血站常规抗-HCV筛查的酶免试剂作抗-HCV复测;依据ORTHO HCV 3.0 ELISA检测试剂说明书中的长、短2种孵育检测程序,同时作对比检测。结果 180份初筛抗-HCV阳性标本中,有16份ORTHO HCV 3.0 ELISA 2种检测程序的检测结果不一致,其中5份为短孵育试验反应性、11份为长孵育试验反应性,短孵育试验漏检2份被确证抗-HCV阳性标本。ORTHO HCV 3.0 ELISA试剂的长孵育检测程序灵敏度高于短孵育试验程序,2种试验程序的S/CO值分布没有差别,但RIBA不确定标本其S/CO值分布在一定的灰区范围内。结论在献血人群血液筛查中,采用具有更高灵敏度的长孵育酶免程序和设定合理的结果判定灰区,有助于预防输血传播HCV,提高血液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酶免法(ELISA)及胶体金法检测抗-HCV和核酸(NAT)检测HCVRNA,分析3种检测方法的实际效果,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经2种ELISA法检测均为阳性的献血者标本,同时进行核酸和胶体金法检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5例抗-HCV反应性标本,核酸检测阳性率为37.8%,胶体金法检测阳性率为77.8%。NAT显示,在酶免试剂1和试剂2的S/CO值均≤10.00时,核酸均未检出;在S/CO值均10.00时,核酸检出率分别为70.8%和62.9%。胶体金法检测显示,在酶免1和2的S/CO值为1.00~5.00时,检出率分别为46.1%和40%;在S/CO值为5.01~10.00时,检出率均为75%;在S/CO值10.00时,检出率分别为95.8%和77.8%.结论随着S/CO值升高,NAT和胶体金检测法的检出率也随之升高;核酸检测法无法替代ELISA法检测HCV,ELISA法检测抗-HCV联合核酸检测法检测HCVRNA检测可提高丙肝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HCV检测灰区标本确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ELISA检测抗-HCV吸光度/临界值(S/CO)比值在0.5~3.5之间的标本95份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R-PCR)进行确认。结果在抗-HCV灰区(0.5≤S/CO3.5)的95份标本中,0.5≤S/CO1.0的标本13份,经PR-PCR荧光定量进行确认阳性2份,阳性率15.4%(2/13);1.0≤S/CO3.5两个区段标本82份,经PR-PCR确认25份,阳性率分别33.3%(10/30)和28.8%(15/52)。结论维持血液透析患者(MHD)抗-HCV ELISA检测灰区标本应进一步确认,以防止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站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灰区设置的必要性及单试剂阳性献血者淘汰与归队的相关问题。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广元地区采集的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ELISA双试剂检测,对ELISA检测HBV、HCV单试剂反应性及灰区标本再次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85 558例标本中共检出HBV阳性703例,HCV阳性362例,其中HBV单试剂阳性401例,占比57.04%,HCV单试剂阳性247例,占比68.23%,HBsAg灰区171例,抗-HCV灰区115例。对ELISA单试剂阳性及灰区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后,共检出HBV DNA反应性标本6例,未检出HCV DNA反应性标本。结论 ELISA检测HBV、HCV单试剂阳性,其假阳性率较高,采供血机构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献血者淘汰及归队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本中心无偿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RNA(HCV RNA),与丙型肝炎抗体(抗-HCV)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经ELISA检测抗-HCV阳性标本313例,采用转录介导的扩增(TMA)-化学发光法定性检测HCV RNA,速率法检测ALT水平。结果 313例抗-HCV阳性血清中HCV RNA阳性者141例(阳性率45.05%);抗-HCV S/CO值1-3.79实验组,HCV RNA阳性率为5%,抗-HCV S/CO值为3.80-4.99的实验组,HCV RNA阳性率为76.74%,S/CO值≥5时,HCV RNA阳性率为56.25%。各组之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抗-HCV(+)/HCV RNA(-)组与抗-HCV(+)/HCV RNA(+)组的ALT检测异常率,分别为17.44%和17.73%,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CV RNA阳性率与抗-HCV的S/CO值有一定相关性;在抗-HCV异常的无偿献血者人群中,ALT异常率与HCV RNA检测结果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设置上海地区临床实验室常用的4种国产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简称抗HCV)检测试剂的灰区范围。方法收集抗HCV临床初检阳性样本656例,分别用荣盛、新波、科华和科美4家国产抗HCV检测试剂进行复检,分别计算初检不同S/CO值范围的复检率;选择抗HCV初、复检结果不一致的弱阳性样本338例,采用确认试验[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进行确认,对RIBA结果为不确定的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CV RNA。以RIBA和HCV RNA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其最佳临界S/CO值。以95%真阳性和95%真阴性S/CO值确定4种国产抗HCV检测试剂阴、阳性灰区范围。结果 4种国产抗HCV检测试剂的阴性复检符合率均90%,S/CO值均12.01;阳性复检符合率均95%。荣盛、新波、科华及科美4种国产试剂检测抗HCV的最佳临界S/CO值分别为1.31、2.48、3.22和4.32。分别以95%真阳性率和95%真阴性率确定4种国产抗HCV检测试剂的阳性和阴性临界值,得出荣盛、新波、科华及科美4种国产抗HCV检测试剂S/CO值的灰区范围分别为0.6~1.3、0.7~2.5、0.7~4.0和0.7~4.3。结论确认了上海地区4种常用国产抗HCV检测试剂的最佳临界S/CO值,为临床提供了4种抗HCV检测试剂的灰区范围。  相似文献   

9.
荧光定量PCR检测HCV—RNA和ELISA检测抗-HCV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血站开展HCVRNA检测的必要性。方法对48份抗-HCV阳性标本(s/co≥1)、19份抗-HCV灰区可疑标本(0.8≤s/co〈1)及1000份抗-HCV阴性标本(s/co〈0.8)进行FQ—PCR检测。结果三类标本HCV RNA阳性数分别为30例、5例、2例。结论在ELISA检测抗-HCV基础上加做HCV RNA核酸检测,有助于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与验证本实验室抗-HCV试验设置0.7CO(临界值)的合理性。方法本研究内容包括4个方面:1)参照CLSI发布的EP12-A2指南,通过实验确定抗HCV试验C5-C95区间。2)对抗-HCV灰区标本进行抗体确认实验。3)绘制ROC曲线确定抗-HCV试验最佳CO值。4)通过实验室既往数据,分析HCV RNA单阳性标本ELISA结果分布(S/CO值)与灰区临界值的关系。结果 1)C50±20%浓度检测结果阴性数和阳性数≥95%,C50-20%-C50+20%浓度范围包含了C5-C95区间,灰区临界值范围应在S/CO值为0.88-1.39区间内。2)对58例抗-HCV灰区标本(S/CO值0.70-0.99)进行RIBA确认试验,其中51例确认结果为阴性,7例确认结果为可疑(IND);并对57例阴性标本(抗-HCV、NAT联检均为非反应性)进行RIBA试验,其中53例确认结果为阴性、4例确认结果为可疑。经卡方检验2组可疑结果检出情况无统计学意义(χ2=0.365,P0.05)。3)绘制抗-HCV的ROC曲线,AUC为0.977、最适CO值为0.857(现用CO值为0.62-0.66)。4)2010年11月2日-2013年12月31日检测标本886 291份,抗-HCV阳性中包括697份灰区标本、NAT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共检出HCV RNA单阳性标本9例,其抗-HCV检测结果(S/CO值)分布区间为0.02-0.07,与阴性标本分布区间重叠、距0.7CO界限甚远。结论本实验室现阶段抗HCV试验设置0.7CO灰区临界值过于严苛、实验结果支持取消灰区设置。此外,本文所提供的4种评价方法为其他实验室在设置ELISA试验灰区临界值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分片段(抗-HCV-C、抗-HCV-NS3、抗-HCV-NS4、抗-HCV-NS5)试剂对抗-HCV临界(CO)范围标本的确认价值。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方法检测抗-HCV总抗体,结果为临界值(S/CO)或灰区状态(CO±10%)的可疑标本,分离血清后贮存于-29℃低温冰箱内,集中用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分片段酶联免疫确认试剂,在全自动酶标分析仪上进行检测,收集可疑标本44例,其中抗-HCVCO±10%阳性24例及CO±10%阴性20例。同时收集抗-HCV总抗体S/CO值大于5.0的标本30例,健康对照标本20例。结果44例抗-HCVELISA总抗体检测S/CO值为灰区状态标本中,HCV分片段确认为阳性者为22.7%(10/44),可疑者为6.8%(3/44),阴性者为70.5%(31/44)。抗-HCVCO±10%阳性中的假阳性率为54.2%(13/24),抗-HCVCO±10%阴性中的假阴性率为5.0%(1/20)。30例抗-HCV检测S/CO值大于5.0的标本中,HCV分片段确认阳性者为80.0%(24/30),可疑者为13.3%(4/30),阴性者为6.7%(2/30);20例健康对照组HCV分片段确认试验均呈阴性反应。结论用HCV分片段酶联免疫确认试剂对抗-HCVELISA总抗体检测是较好的旁证试验,特别对不确定的灰区标本进一步的确认意义甚大,可降低抗-HCV在检测低危人群时所产生的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提高临床丙型肝炎诊断的准确率,对血站安全用血、避免浪费血源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ELISA法检测HBsAg结果判定灰区设置的必要性,以及中和试验对HBsAg灰区和单试剂反应性样本的确认情况.方法 采用两个不同厂家生产的ELISA HBsAg试剂对献血者标本分别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在0.7≤S/CO<1或单试剂为反应性的标本,再用同种试剂进行双孔复试,双孔中至少有1孔结果仍在灰区内或仍为反应性,留取标本做HBsAg中和试验确证.结果 136例灰区标本中HBsAg中和试验检测出阳性标本10例,阳性率为7.35%,结果异常标本14例;159例单试剂反应性标本中HBsAg中和试验检测出阳性标本19例,阳性率为11.95%,结果异常标本16例.灰区与单试剂反应性样本阳性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S/CO值在0.70~0.79区间、0.80~0.89区间、0.90~0.99区间的阳性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双试剂灰区的阳性率高于单试剂灰区的阳性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HBsAg灰区和单试剂反应性标本,ELISA检测漏检率较高,应结合自己实验室实际设置合适的灰区,最大限度地检出这些可疑标本,并进行确认实验,进一步减少HBsAg漏检和误检率,以提高输血安全,同时避免血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本地区普通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实验室检测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来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申请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标本共21 1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抗-HCV的筛查,对ELISA筛查阳性的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 RNA)检测。结果 21 120例标本中抗-HCV筛查阳性率为0.69%(146/21 120);在146例抗-HCV标本中其中47例检测出HCV RNA,检出率为32.2%(47/146);检测出HCV RNA标本的抗-HCV的浓度试剂测量值/阳性判定值之比值(S/CO值)介于8.32~25.80(8.0)。结论在山西临汾地区就诊的普通人群中抗-HCV阳性分布比例以及HCV RNA检出率均较低,可检出HCV RNA的患者抗-HCV浓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广州献血人群抗-HCV ELISA检测试验S/CO值与确证试验(NAT和RIBA)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进口(Abbot或Ortho)和国产(科华)抗-HCV ELISA试剂对2009年2月~2012年4月广州血液中心采集的无偿献血者血浆标本作抗-HCV检测,从中随机收集664份双试剂呈反应性的血浆标本进一步作确证试验;使用ROC曲线分析3种ELISA试剂的S/CO值与确证试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3种ELISA试剂检测的S/CO值与确证试验结果具有相关性:以Youden指数最大时的S/CO值为最佳阈值,Abbot、Ortho及科华试剂分别为3.234、4.460和6.976,均可预测>95%的确证试验阳性结果。结论不同试剂具有各自的最佳S/CO阈值,可以通过S/CO值预测HCV感染确证试验的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ELISA两步法用于献血者血液HBsAg、抗-HCV、抗-HIV、抗-TP筛检阳性标本与确证试验结果的符合性,探讨确证试验结果用于献血者管理、酶免试剂选择和ELISA灰区范围设置的理论依据。方法 HB-sAg采用电化学发光(ECLIA)中和试验、抗-HCV采用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抗-HIV采用蛋白质印迹(WB)法、抗-TP采用凝集法(TPPA)确证试验对ELISA两步法检测阳性及灰区标本456份进行检测,将2者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确认阳性率分别为41.18%、38.00%、18.52%和48.82%;抗-HIV、抗-TP灰区(S/CO值0.5~1.0)标本确证试验无阳性,HBsAg灰区(S/CO值0.8~1.0)、抗-HCV灰区(S/CO值0.7~1.0)均有阳性和不确定标本检出。结论为ELISA两步法应用于献血者酶免4项检验效果进行了科学评价,为假阳性献血者检验结果的告知及ELISA灰区设立原则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LISA检测的灰区设置以及如何利用检测值/临界值(S/CO比值)对献血者管理提供指导。方法对48 466份无偿献血者标本检测结果中双试剂检测有反应性的241份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HIV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试验的反馈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灰区调整前后,抗-HIV的检测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HIV检测双试剂有反应性的46份标本中,确证阳性39份,确证阴性5份,不确定2份。195份单试剂检测呈反应性的标本中,确证阴性192份,不确定3份。确证阳性标本的S/CO值明显高于不确定和阴性标本的S/CO值。结论根据ELISA筛查反应性不同强度(S/CO比值高低)的确证结果合理设置灰区范围,有助于献血者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开展核酸检测后本地区献血者HBV/HCV/HIV血液检测结果。方法 采用2种酶免试剂对献血者血液进行HBsAg、抗-HCV、HIV Ag-Ab ELISA检测,对ELISA非反应性及单试剂反应性的标本进行8人份混样HBV DNA/HCV RNA/HIV RNA核酸定性检测,对ELISA非反应性、HCV RNA、HIV RNA反应性标本进行追踪随访。结果 HBsAg、抗-HCV和HIVAg-Ab ELISA检测总反应性率为0.71%(2 381/334 781),双试剂反应性率为0.37%(1 251/334 781)。333 530例标本进行NAT检测,共检出682个NAT反应性pools,拆分出367例NAT反应性标本(拆分反应性率为53.81%),其中在ELISA非反应性标本中检出351例NAT反应性标本,单试剂反应性标本中检出16例NAT反应性标本;NAT反应性标本中360例为HBV DNA+、6例为HCV RNA+和1例为HIV RNA+。追踪随访5例ELISA-/NAT+的献血者,确定4例为HCV感染者,1例为HIV感染者。结论 开展NAT检测,可以有效降低血液病毒“窗口期”等造成的残余风险,有效保障了南阳地区的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丙型肝炎病毒(HCV)胶体金法检测无偿献血者,并与抗-HCV ELISA法比较。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的5830例无偿献血者,先应用HCV胶体金试纸条检测,再分别用试剂1、试剂2两种抗-HCV ELISA试剂进行常规初检、复检。对HCV胶体金法阳性的标本、试剂1初检、试剂2复检阳性的标本,再进行HCV RNA RT-PCR荧光定量检测。结果在被检测的5830份标本中,HCV胶体金法阳性有11份,抗-HCV ELISA试剂1初检阳性12份、试剂2复检阳性13份;其中初检、复检均阳性的11份,仅初检阳性1份和仅复检阳性2份,HCV RNA RT-PCR荧光定量检测阳性11份。结论本组检验HCV胶体金法与HCV RNA RT-PCR荧光定量法结果符合率为100.0%,HCV胶体金试纸法假阳性率低,操作简便、快速,适合无偿献血者抗-HCV筛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HCV,HCV RNA检测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8年12月检验科收集的143例抗-HCV(S/CO≥1)初筛实验阳性的血清标本,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抗-HCV、HCV RNA病毒载量、ALT检测。结果143例抗-HCV初筛阳性患者中,99例HCV RNA阳性(69.23%),且随着S/CO比值的增高HCV RNA检出的阳性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9例HCV RNA阳性患者中93例抗-HCV的S/CO>10,但随着S/CO的增大,HCV RNA病毒载量高低水平出现的阳性率没有增加(P>0.05);HCV RNA阳性患者ALT异常率(46.46%)高于阴性患者(2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例HCV RNA阴性(30.76%)患者中有33例的S/CO>10,且有9例ALT异常。结论ELISA法检测血清抗-HCV诊断丙型肝炎与荧光定量PCR检测法均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荧光定量PCR法的阳性率低于ELISA法;在临床诊断中ELISA法抗-HCV初筛阳性的样本应同时进行HCV RNA及ALT的联合检测,以避免漏诊、误诊,也为临床抗病毒的有效评估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Bs Ag酶联免疫试剂检测试管血和导管血S/CO的差异性。方法厦门新创HBs Ag ELISA试剂检测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4月30日无偿献血者标本17967例,对初次反应性标本用原试管和血袋导管血分别进行双孔复试。结果检测17967例标本,共检测阳性标本143例,阳性率为0.8%。试管血与导管血S/CO≥28有56例,10≤S/CO28间的有40例,1.5≤S/CO10的有36例,0.8≤S/CO1.5的有11例。采用T检验,10≤S/CO28间的40例和1.5≤S/CO10的36例,0.8≤S/CO1.5的11例,导管血S/CO均明显低于试管血。结论除强阳性标本外,导管血S/CO明显低于试管血,为保证血液结果的准确性,对初次反应性处于灰区的标本不适于单独使用导管血进行复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