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通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仍然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最后挑战之一。作为经典的前向技术的重要补充,逆向技术是该治疗的重要方法。尽管经常被用于最复杂的病变,但逆向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自逆向技术出现以来,已经有了重要改进,使其更安全、更快、更成功。  相似文献   

2.
<正>冠状动脉(冠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occlusion,CTO)是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尚未完全攻克的最后堡垒。通过侧支循环进行的逆向技术对提高CTO介入的成功率有极大的帮助,而反向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内膜下寻径技术(reverse controlled ante-grade retrograde subintimal tracking,CART)是最常使用的逆向技术之一,其发展迅速、运用广泛,本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常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随着Amp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的问世,尤其是近年来国产器材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得我国VSD介入治疗得到快速发展,在大的医疗中心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法之一.不仅介入治疗的数量迅速增长,且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操作技术也有所突破,1万余例VSD患者得到根治.  相似文献   

4.
最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保  安健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6,12(5):205-207,215
1977年Gr櫣entzig首先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应用于临床,后又相继派生了一些新的介入治疗技术,如定向性斑块旋切术、斑块旋切吸引术、斑块旋磨术、激光血管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等,均属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  相似文献   

5.
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痛杂志编委会专家组修订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以下简称"指南")在本期第4~25页发表了.本"指南"是在2002年"指南"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的循证医学证据,经专家组成员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参考国外指南,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修订的,反映了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冠心病治疗的关键之一是心肌的血运重建。自上世纪70年代第一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以来,历经30余年的发展,随着技术、器械和围手术期管理的不断进步,以及对不同类型冠心病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自制圈套器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逆向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冠状动脉CTO病变逆向介入治疗患者74例,自制圈套器组32例使用自制圈套器辅助完成导丝体外化,无圈套器组42例采用逆向导丝直接进入指引导管完成导丝体外化。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CTO病变特点、导丝体外化时间、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使用自制圈套器组比无圈套器组能更高效地完成导丝体外化[(6.8±1.2)min比(8.9±1.8)min,P<0.001],且成功率更高(100.0%比85.7%,P=0.026)。使用自制圈套器组发生术后心脏压塞1例,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2)。结论 CTO病变的逆向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自制圈套器协助完成逆向导丝体外化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可提高逆向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通常被认为是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最后待以攻克的堡垒”。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术者经验和技术的提高,尤其是逆向导引钢丝技术的应用,使CTO-PCI的手术成功率得以显著提高[1-4]。本文将结合中国国情,从实战角度对逆向导引钢丝技术在CTO-PCI中的应用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患者行逆向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15年5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逆向介入治疗的≥60岁老年CTO患者119例(老年组)及同期行逆向介入治疗的<60岁CTO患者136例(非老年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逆向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更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均P<0.05);老年组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EuroSCORE)评分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01)。老年组合并双支和三支血管病变患者多于非老年组(均P=0.000);而老年组发生单支血管病变患者数低于非老年组(P=0.000)。老年组SYNTAX评分高于非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老年组CTO时间为3~12个月的病例明显多于老年组,而老年组CTO时间为6~9年和>9年的病例明显多于非老年组(均P=0.000)。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逆向介入治疗对老年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42岁,反复胸部不适2年,加重数个月,行走500 m后胸部压榨感。既往吸烟史,每天2包以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我国市场已有器械,经心外膜下侧支循环血管,对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行逆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方法 5例CTO病变均在常规正向PCI失败后,行逆向PCI.将7 F强支撑逆向指引导管送至供体血管,超滑导丝通过心外膜下侧支循环血管到达CTO病变远端,在微导管支持下交换较硬的导丝,逆向通过CTO病变,逆向导丝继续进入6 F正向指引导管,并在正向指引导管内球囊扩张锚定.逆向扩张病变后,正向导丝通过病变,用常规PCI方法完成手术.其中应用捕获逆向导丝技术和反向CART技术各1例.结果 在逆向导丝通过侧支循环的路径中,经左前降支至右冠状动脉远端3例,经左回旋支至右冠状动脉1例,经钝缘支至左前降支1例.其中4例成功开通CTO病变,完成支架置入术.另外1例虽然导丝及微导管到达CTO病变远端,但无法逆向通过闭塞病变.所有患者介入术中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在我国没有专门逆向PCI工具的情况下,如果室间隔支不适合作为逆向通道,心外膜下侧支循环在符合一定条件时也可作为逆向通道,进行CTO病变的逆向PCI.  相似文献   

12.
美国成人肾动脉狭窄诊断和介入治疗指南解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肾动脉狭窄的诊断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问题,其介入治疗涉及到心脏内科、血管外科、放射科和肾脏内科等多科医师,因此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和介入治疗需要规范化。为了提高肾动脉狭窄诊断和治疗的质量,美国介入放射学学会(So cietyofInterventionalRadiology)于2 0 0 2年11月组织制订了《成人肾动脉狭窄诊断和治疗中血管造影术、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质量提高指南》。该指南分为方法学、定义、适应证、成功率、肾血管性高血压、心脏紊乱综合征(cardiacdistur bancesyndrome)和并发症七个部分,重点是患者筛选、完成手术操作和患者监测。虽然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逆向介入治疗术中导丝和微导管寻径成功后手术未能成功的发生率和预测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310例经逆向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CTO患者。在导丝和微导管寻径成功后,根据最终手术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两组:成功组(n=278)、失败组(n=32)。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手术失败的相关因素和预测因素。结果 10.3%(32/310)患者在导丝和微导管寻径成功后手术未能成功。失败组Werner侧枝循环CC0-1级、病变血管钙化、病变长度20 mm、手术时间、造影剂使用剂量和X线暴露剂量显著高于成功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血管钙化、病变长度20 mm和侧枝迂曲与逆向介入治疗失败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血管钙化是逆向介入治疗失败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逆向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失败的主要预测因素为冠状动脉血管钙化。改善钙化血管处理策略和器械可提高逆向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近年随着设备和技术的改进及操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发展迅速,但不成功的血运重建增加了心血管事件风险,影响了预后,使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仍然是介入心脏病专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现通过回顾既往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行PCI的相关临床证据,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行PCI的获益和风险,以期为临床医生应用PCI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国产单环网篮导丝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逆向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3月至2016年11月冠状动脉CTO病变逆向介入治疗中应用国产单环网篮导丝27例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CTO特点、网篮导丝使用情况、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情况。结果 27例患者术中均使用国产单环网篮导丝协助逆向导丝体外化,平均用时(3.5±5.4)min,其中单环网篮导丝协助微导管通过病变6例。26例患者成功置入支架,1例患者因冠状动脉严重钙化未能成功置入支架。术中未发生单环网篮导丝引起的夹层破裂、导丝断裂、圈套器不能松解、血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结论逆向介入治疗CTO过程中应用国产单环网篮导丝协助逆向导丝进入正向指引导管,完成逆向导丝体外化是安全、有效的,可以简化介入治疗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亚专业,在过去几十年里进展巨大,今后的发展步伐还会不断加快.对于这样一个年轻的学科,在疾病的认识、治疗适应证和治疗方法方面存在争论十分正常.  相似文献   

17.
随着技术、理念的精进及新型器械的出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成功率较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全球多个国家、地区陆续形成了各自的手术推荐路径,即流程图。各流程图特点鲜明,有着明显的时代及地区印记,体现出了流程图制定者对CTO-PCI的深刻理解,对全球CTO-PCI的普及与规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未来学术交流环境更加全球化、规范化,CTO-PCI的技术、理念也必将得以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美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5年修订版)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月,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SCAI)实用指南工作组发表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5年修订版)》[中文译本参阅:颜红兵等编译.美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5年修订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上一版指南发  相似文献   

19.
正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是广泛存在于人类冠状动脉分支之间的侧支吻合血管,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会进一步发展,从而减轻冠状动脉缺血,改善心脏功能~([1])。CCC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 lesions,CTO)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率非常高,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尤其是逆向技术的开展奠定了解  相似文献   

20.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因"劳力性胸痛10年,加重3个月"住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10年前始出现活动性胸痛,位于胸骨中后方、呈压榨样、渐加重,于2010年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示:左主干(LM)正常,左前降支(LAD)近段闭塞,第一对角支(D1)开口80%狭窄,左回旋支(LCX)中段99%狭窄,右冠状动脉(RCA)近段70%狭窄、中段90%狭窄。患者因此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