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主动脉弓的异常发育可引起血管畸形而压迫气管及食管。这些先天性缺陷通常称为血管环,常可造成气道阻塞或咽下困难。婴儿期症状明显,需立即诊断及外科治疗。本文报告53例经外科治疗的经验。所有病例均由钡剂食管造影证实。造影片可见食管的双侧及后侧有切迹。血管造影对疑难病例可有所帮助,但很少必要。内腔镜检查并无必要,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心室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2009-05至2011-09,我科共收治单心室合并TAPVC患儿11例,年龄(30.1±21.4)个月,体重(11.0±3.2)kg。例2行改良B-T分流术,例1、3~6、8、9、11行一侧或双侧双向腔肺分流术,例7、10行一期改良Fontan术。例1、6~9、11同期行TAPVC矫治术。结果:例6、10围术期死亡(18.2%,2/11),死亡原因分别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存活的患儿随访1~29个月,例4死亡,余患儿氧饱和度改善,未发现残余肺静脉梗阻,例5行二期改良Fontan术并顺利出院。结论:单心室合并TAPVC患儿仍具有较高早期死亡率,术前明确诊断TAPVC并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单心室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入选2008-09至2016-03期间,我院手术治疗的单心室合并TAPVC患儿25例,年龄5天~14岁,体重3.3~49.5kg,心上型TAPVC 22例,心下型TAPVC 1例,混合型TAPVC 2例;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17例,三尖瓣闭锁2例,二尖瓣闭锁2例;中度以上房室瓣反流4例,肺动脉闭锁5例,肺静脉梗阻9例。结果:院内早期死亡5例,死亡率20%(5/25),死亡原因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存活20例患儿随访1~65个月,7例再次手术,其中5例完成二期改良Fontan术,1例因重度房室瓣反流行房室瓣置换术,另1例因肺静脉梗阻及重度房室瓣反流行肺静脉狭窄矫治+房室瓣成形术;余13例患儿未再次手术。20例出院患者随访期间3例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和神经系统损伤。余存活患儿一般情况好,未发现残余肺静脉梗阻。结论:单心室合并TAPVC常合并右心房异构,心内畸形复杂,手术治疗仍具有较高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法乐氏四联症合并完全性房室管畸形在先天性缺损中虽然少见,但很容易辨认.据报道该畸形由于病理解剖复杂,手术修复困难.所以手术死亡率很高.作者采用右房、右室联合进路、不切开共同房室瓣,以双补片闭合缺损,并对二尖瓣裂进行功能修复. 手术方法:手术采用心肺转流,中低温(22~24℃),心脏常规插管.以冷心脏停跳液和局部降温进行心肌保护,纵切右房,切缘牵引缝合.探  相似文献   

5.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completetypetranspositionof greatarteries,TGA)是胚胎期圆锥动脉干发育畸形,圆锥部旋转运动和吸收异常所致的一种婴儿期常见的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占出生儿童的1/2100~1/4500,占先心病患儿的7%~8%,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例TGA患儿出生。1797年Baillie首次描述了TGA的解剖结构,是一类大动脉解剖关系错位的复杂先心病,主动脉位于肺动脉前,全部或大部由右心室发出,肺动脉位于主动脉后,全部或大部由左心室发出。目前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诊断,根据临床生理学特点通常分为3类:①室间隔完整型TGA(TGA/IVS)…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从1994年1月至1995年3月收治的136例法乐四联症(TOF)中3例合并左肺动脉缺如(absenceofLPA),均行一期根治术,无一例死亡。男1例,女2例年龄4~11岁。1例离断主肺动脉,近端缝闭,远端和右室切口间用同种异体主动脉带瓣管道(AO-VHC)连接,另2例用自身心包片作右室流出道扩大补片。术后并发症主要是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术后加强右心功能支持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D)的外科治疗经验和体会.方法12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10例心上型横切右心房和左心房后壁,行肺总静脉与左心房后壁吻合,2例心内型切开ASD与冠状静脉窦口之间的残余房间隔壁,自体心包补片将肺静脉开口与冠状静脉窦隔入左心房.结果患者均手术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至3年,恢复良好,心功能明显提高.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术前正确诊断,术中吻合口应足够大,避免狭窄.  相似文献   

8.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是一种少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1999年2月至2004年6月,我们收治6例TAPVC,手术治疗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至1992年期间,手术矫治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5例(男2例,女3例),年龄5~13岁。其中心上型4例(Ⅰa型2例、Ⅰb型2例),心内型1例。术后全部成活。本文重点讨论右侧径路进行左房和肺静脉总干吻合法和Ⅱb型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TAPVD)的手术方法 ,评价其效果。方法 :本组患者 2 9例 ,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矫治术。心上型采用心房横断法 ,应用补片扩大左房 ;心内型及混合型采用扩大房间隔缺损 ,用大补片将异位引流的肺静脉隔至左房 ;混合型上腔静脉用心包补片加宽。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出院时心功能 1级。随访 (2 2 /2 9例 ) 3~ 15年 ,心功能均正常。结论 :按 TAPVD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对 TAPVD的外科治疗只要诊断明确、手术方法得当、术后严密监护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自1976年1月至1989年12月手术治疗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TAPVC)58例。心上型38例,心内型19例,混合型1例。死亡5例,死亡率8.6%。本文对该病的发生率、诊断和手术方法进行讨论,着重介绍作者采用左右房联合切口矫治本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20例患者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TAPVC矫治术。心上型12例,心内型7例,混合型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肺动脉瓣狭窄及三房心各1例,三尖瓣关闭不全7例。结果:术后早期(30 d)死亡1例,死于术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生存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年,心功能恢复良好;术后2周超声示右心房室明显缩小,左心房室扩大。结论: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手术的关键是保证吻合口够大和避免吻合口狭窄及心律失常。心上法可为肺静脉主干与左心房顶部吻合提供良好显露并可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是心上型TAPVC左心房与肺静脉总干吻合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drainage,TAPVD)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TAPVD27例(心上型15例,心内型12例)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心上型6例采用传统双心房联合切口,9例采用心上法,后者经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之间显露左心房与共同静脉干行-一侧吻合:心内型切开房间隔缺损与冠状静脉开口之间的残余房间隔壁,自体心包将肺静脉开口与冠状静脉窦隔入左心房。结果早期死亡2例,其他病人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个月-4年,恢复良好,无吻合口狭窄发生,出院后无因心、肺衰竭死亡病人。结论TAPVD早期诊断极为重要,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左心房与肺总静脉吻合口应足够大,避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手术治疗5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患者,均经B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认为本病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汇总静脉和左房的吻合口要足够大,术中在左心耳尖端缝1针牵引线牵拉可充分暴露术野,停止体外循环后左室压高者可部分放开垂直静脉。术后延长辅助呼吸时间并应用呼气末正压,限制液体入量为术后顺利过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5例TAPVC患者,其中1例心上型患者行左心房共同静脉吻合;1例心内型患者将房间隔缺损扩大,应用补片将异位引流的肺静脉隔至左心房;3例混合型患者中有2例垂直静脉与左心耳吻合,补片将异位引流的肺静脉共同腔隔至左心房,1例扩大房间隔缺损后行心包片补片将异位引流的肺静脉隔至左心房。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2年,心功能基本正常。结论:TAPVC患者一旦诊断明确应及早手术,正确认识肺静脉复杂的解剖,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肺静脉流入左心房足够宽畅,避免狭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病毒性心肌炎合并CAVB患儿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丙种球蛋白组,每组各40例,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心肌酶谱变化、症状消失时间、心肌酶恢复时间、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结果丙种球蛋白组的总有效率(95.00%)高于常规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D3+升高、CD4+降低、CD8+升高、CD4+/CD8+降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乳酸脱氢酶(LDH)降低,且治疗后丙种球蛋白组与常规组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种球蛋白组与常规组相比症状消失时间、心肌酶恢复时间、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合并CAVB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介入治疗所致医源性血管内异物比较少见 ,多数都可经血管内用微型摘除器取出 ,须外科手术取出的病例不多。本文二例均为非手术方式不能取出异物而经外科手术取出 ,获得良好效果。例 1 男 ,8岁 ,因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行介入治疗 ,经导管纽扣式补片室缺关闭术。术中因组织补片脱落顺血流冲向肢体远端而无法用微型摘取器取出 ,患者暂无不适症状。查体 :生命体征平稳 ,左下肢毛细血管反应存在 ,背动脉搏动可触及。即行血管造影 ,示组织补片位于左动脉分出胫前、胫后动脉分叉处。即行硬膜外麻醉下动脉探查。术中见左窝部动脉分出胫…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为婴儿和儿童反复呕吐、生长障碍、反复肺部感染与哮喘的常见原因。本文报导洛山矶医疗中心270例症状性胃食管反流外科治疗的经验。临床资料:270例胃底折叠术,其中148例(55%)<1岁,最小12天,最大18岁。伴有内科症状者145例(54%)。270例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反复呕吐(92%)、肺炎或反复呼吸道感染(46%)、生长障碍(34%)、哮喘(16%)、食管狭窄引起吞咽困难(6%)、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瓣替换时,有时因主动脉根部细小而无法置入合适的人工瓣膜,因此只能使用小号的主动脉瓣。但小号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大,术后血流动力学得不到改善,且易形成血栓或造成溶血,某些病人甚至连最小的瓣膜也不能置入。近年来,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某些进展。本文复习有关文献,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