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肌缺血预处理现象的发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预处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方法学也有一些新的进展。研究发现,心外组织如肾脏、小肠及骨骼肌短暂缺血不仅能减轻局部组织的再灌注损伤,对远隔的心脏也有保护作用,并将这种现象称为远隔预处理。现就远隔器官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远隔器官缺血预处理是在远隔重要生命器官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前,在非生命重要器官进行的短暂和亚致死性缺血适应.远隔器官缺血预处理已在心脏缺血领域进行了长达15年的研究,但近期才逐步成为脑血管病的一种治疗策略.文章对远隔器官缺血预处理的脑缺血保护作用中涉及的方法 和机制做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9)
正2013年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脑卒中已跃居我国人口死因首位,其中79%为缺血性脑卒中。因此,启动内源性保护机制的物理治疗方法在脑卒中领域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新热点,尤其是远隔缺血处理——即通过给予身体非重要器官短暂的、非损伤性缺血干预,从而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以减轻身体重要器官的缺血损伤。鉴于临床可行性和脑卒中不可预测性,远隔缺血后处理更具临床转化价值。在此结合近来的国内外文献对远隔缺血后处理脑保护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血预处理(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是一种对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及再灌注的快速适应性反应,提高组织(目前主要指心肌)对随后较长时间缺血及再灌注的耐受力,是一种内源性保护作用现象,是因内源性保护物质的释放而产生的。目前IP的... 相似文献
5.
短暂肢体缺血预适应对远隔组织器官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自1986年首次发现后,短短二十余年问,大量动物实验不断推动该研究向前发展。在此基础上,缺血后适应,远程缺血预适应或后适应,肢体远程缺血预适应或后适应以及药物预适应等新概念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6.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脑、肝脏、肢体、肾脏等缺血再灌注除导致器官本身损伤外,还可导致远隔器官如肠损伤。脑缺血再灌注致肠损伤机制与神经分泌功能异常、神经肽调节失衡、自由基损伤、血栓素和前列环素比例失衡、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等密切相关。肝缺血再灌注引起肠损伤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其机制可能与内毒素刺激、氧自由基生成、炎症反应、线粒体损伤、钙超载等有关。当缺血肢体恢复血供后,在造成局部肢体损伤的同时,包括小肠在内的多组织器官亦可受到损伤,其机制主要与自由基生成、中性粒细胞活化、补体激活、细胞凋亡、一氧化氮作用减弱等有关。肾脏缺血再灌注致肠损伤的机制与自由基增多、炎症反应爆发、钙内流增多、细胞凋亡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早期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其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再灌注治疗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所致的心肌细胞坏死或凋亡,在最终心肌梗死面积中所占比例达50%~([2]),严重影响STEMI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一直以来,探索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措施成为冠心病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远隔缺血适应(RIC)对STEMI患者是一种有效的心脏保护策略,可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和临床预后~([3,4])。RIC通过对远隔组织或器官(如肢体)循 相似文献
8.
马礼坤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1997,(4)
心肌缺血预处理(ishemicptecondioning)指实质性心肌在较长时间缺血前经短暂的缺血一再灌的处理过程,它可以激发心肌细胞产生内源性的保护作用,而达到抗缺血损伤的目的。预处理被认为是九十年代心肌保护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一、预处理与其产生条件最初,人们普遍认为反复短暂的心肌缺血可能会产生损伤的累积作用。但Reimer等[1]首先观察到反复短暂阻断冠状动脉造成心肌缺血不引起ATP的分解增加,反而会增加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Murry等[2]实验表明,断暂结扎狗的冠状动脉5分钟,反复进行4次以后,使心肌产生了保护作用,在继后40分钟… 相似文献
9.
远隔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aemic preconditioning,RIPC)的概念开始是针对心肌保护提出的,即短暂的器官或组织缺血再灌注可以减少远隔的心肌梗死面积。研究发现RIPC对心肌以外的其他器官也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对RIPC的心肌保护作用,以及其潜在机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车玉英1综述贾国良2陈士良2审校(1空军西安451医院心内科西安710054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关键词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传统观念认为,短暂的心肌缺血引起可逆性心肌损伤,使心肌对再次缺血更难于承受。因此... 相似文献
11.
12.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9)
缺血预处理(IPC)神经保护作用的神经化学基础较复杂,其过程包括:早期干预(磷酸化靶点、转运蛋白调节、干扰RNA)和晚期基因调控(低氧诱导转录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靶基因的调节)等。综述晚期基因管理机制的研究进展,深入了解其机制和开展新的研究,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治疗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是通过给予一个器官缺血预处理可以增加远处器官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均证实RIPC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效应。本文就近年来RIPC心肌保护效应和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缺血预处理对临床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986年Murry等首次提出了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ton.IPC)的概念,即预先反复短暂缺血可以延缓或减轻组织后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现象。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心肌保护开辟了一崭新的领域。IPC介导的心肌保护作用发生于两个不同时相;早期保护作用于IPC后立即出现,2~3h后消失(经典时相),之后数小时出现第二窗的保护作用(延迟时 相似文献
15.
王玮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9):6-7,15
葛根素是从豆科葛属植物葛根中提取的一种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扩张脑血管和抗脑缺血组织自由基生成等药理作用。随着对葛根素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葛根素对心、脑、肺、肝、肠等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有望成为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药物。本文就近年来葛根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保护作用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腺苷对缺血预处理心肌的保护作用车玉英1综述贾国良2陈士良2审校(1空军西安451医院心内科西安710054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关键词心肌缺血腺苷多次短暂的缺血发作可以使心肌在随后发生持续性缺血的耐受性增强,这一现象称为缺血预处理(ische... 相似文献
17.
18.
缺血预处理保护心肌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预处理保护心肌的过程实际上是心肌细胞对继发缺血性损伤耐受性的适应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参与,蛋白激酶C(PKC)作为一种细胞内信息传递的主要物质和媒介,在心脏预处理保护心肌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PKC转位与激活可以引发诸如底物蛋白质磷酸化、细胞内钙稳态、离子通道、腺苷、缓激肽、受体的信息传递等一系列变化,发挥各种生物学效应。本文重点阐述在心脏缺血预处理过程中PKC和ATP敏感性K+通道(K+ATP)、钙稳态、腺苷、缓激肽、α1-肾上腺素受体、离子交换等的相互关系和机制 相似文献
19.
缺血预处理对肝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通过对肝细胞重要超微结构改变进行统计学分析,旨在对PC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作进一步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动物分组及实验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 18条,体重 9.5~ 11.5 kg,采用静脉注射硫贲妥钠 (15~ 25 mg/kg)后气管插管,控制呼吸,潮气量为10~15 ml/kg,行左侧股动脉插管测平均动脉压。采用 Pringle氏法复制肝缺血再灌注犬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将18只犬随机分为三组。A组:非缺血对照组(犬数=6),开腹后即取右肝组织标本。B组:缺血再灌注组(犬数=6),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肠缺血预处理(IPC)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IPC在肠I/R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对大鼠肠系膜上动脉进行4次循环的5min夹闭/Smin开放(即IPC),24h后实施缺血30min再灌注24h,制作I/R损伤模型。检测IPC后肠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以NO2^-/NO3^-代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观察肠肌间神经丛一氧化氮合成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检测血清NO及血浆二氨氧化酶(DAO).采用Chiu评分法观察肠组织损伤情况。结果IPC后肠组织NO、SOD含量下降.而MDA含量明显升高,肠肌间丛NOS阳性神经元数明显降低,DAO水平明显降低,肠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论IPC对I/R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理与灭活了氧自由基,降低NO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