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次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28名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次数≥5次的献血者,统计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外周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分别从献血量,献血频次(总次数/总月数),献血次数3方面分组分析数据.结果 1)WBC在累计血小板献血量>18治疗量,献血次数>10次开始WBC计数减少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小板数的变化和恢复的情况。方法对100名献血者在单采血小板前、单采后0、24、48、72、96 h分别进行外周血小板计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0名例献血者单采血小板1、2 U后,有71例外周血小板数下降,有29例血小板数无明显下降,其中有18例血小板数还上升。29例(未明显下降组)单采1、2 U血小板前、单采后0、24、48、72、96 h各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71例单采后0、24 h分别与其他各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单采后0 h与单采后的24 h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单采量为2 U结果单采后0 h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单采后24、48 h与其他各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而单采后24 h与单采后48 h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采前与单采后72 h、单采后96 h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796)。结论单采血小板后有部分献血者的外周血小板数下降不明显,有的反而会上升。大部分献血者在捐献血小板后外周血小板数会下降,单采后外周血小板数就逐步开始恢复,故适量捐献血小板会很快得到恢复,对身体并没有明显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影响献血者无偿志愿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因素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和研究影响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心理和环境等因素。方法 设计了《单采血小板无偿供者问卷调查表》 ,对单采血小板的无偿供者进行随机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单采血小板捐献的整个过程中 ,献血者在不同程度上受各种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结论 在无偿志愿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各个阶段 ,要重视相关的心理、环境和专业因素对供者的影响 ,以便通过提供优异的服务 ,保留和发展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4.
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机器单采血小板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单采血小板以浓度高、纯度好的持性,受到临床的普遍欢迎。笔者回顾分析了50例长期献血小板献血者的外周血象变化,探讨长期献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正>随着机器单采血小板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单采血小板以浓度高、纯度好的特性,受到临床的普遍欢迎,但其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献血者的自身因素献血者采前血小板(PLT)、采前外周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缺乏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血站工作人员预测缺铁高危人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8年12月在福建省血液中心进行单采血小板捐献的618名献血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血清铁蛋白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铁缺乏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血清铁蛋白与年度单采次数、身高负相关(P0.05),与体重、血红蛋白水平正相关(P0.05);女性血清铁蛋白与年度单采次数负相关(P0.05),与血红蛋白水平、体重、年龄正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铁缺乏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年度单采次数(OR=9.719,P0.05);其次分别是BMI(OR=0.362,P0.05)、性别(OR=0.124,P0.05)和血红蛋白(OR=0.055,P0.05)。结论年度单采次数越多、BMI越低、女性、低血红蛋白,可能预测缺铁的高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间隔期≥14 d连续多次捐献血小板对献者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初次自愿在1年内连续捐献单采血小板的无偿献血者86名,分别在其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前、连续捐献6及12个月时,检测其血常规和免疫指标的水平并做比对分析。结果 86名献血者在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前、连续捐献6个月及12个月时,主要血常规RBC(×10~9/L):4.85±0.41 vs 4.81±0.36 vs 4.83±0.37,Hb(g/L):142.98±10.64 vs 144.78±10.89 vs 143.69±10.76,Plt(×10~9/L):204.98±34.75 vs 205.87±35.41 vs 209.69±36.58,MPV(fL):8.96±0.75 vs 8.87±0.71 vs 8.91±0.78),PDW(%):10.75±1.30 vs 10.78±1.31 vs 10.72±1.29;免疫性指标IgG(g/L):12.89±1.31 vs 12.91±1.34 vs12.84±1.27,IgM(g/L):1.12±0.32 vs 1.09±0.30 vs 1.11±0.29,IgA(g/L):2.35±0.33 vs 2.30±0.31 vs 2.31±0.28;T淋巴细胞亚群CD_3(%):70.9±6.1vs 70.8±5.9 vs 71.1±6.3,CD_4(%):45.9±5.3 vs 45.7±5.3 vs 45.6±5.4,CD_8(%):28.2±4.9 vs 28.1±4.8 vs 28.1±4.8,CD_4/CD_8:1.62±0.31vs 1.63±0.34 vs 1.60±0.29(P0.05)。结论间隔期≥14d对连续1年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健康未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择生活、工作环境相同,饮食种类和运动量基本一致的捐献单采血小板者56例,年龄18~30周岁;按血液采集标准在捐献之前、捐献后1h、捐献后15~25d、捐献后26~35d,采集外周静脉血,分别测定红细胞C_3b受体(RBC-C_3b)、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BC-SOD)变化情况。结果与捐献前比较,RBC-C_3b、RBC-IC及RBC-SOD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合理、正常间隔时间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红细胞膜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杜红梅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1):951-952
目的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个体相关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方法对2008年4~12月本站采集的51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单采献血者发生不良献血反应个体相关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结果 51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44例,总反应率8.5%,其中轻度10(1.9%),中度3例(0.6%),重度未见;枸盐酸盐中毒占31例(6.0%),不同个体因素的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不同。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有: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结论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可能是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因素造成的低血容量是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低体重、初次献血、年龄偏小的女性更容易发生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外周血小板变化及血小板冲红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接待的单采血小板者120例,收集患者基础信息,分别于采前、采后(单采后10~20 min)采集献血者外周血并检测分析血液数据,以明确外周血小板变化,并统计单采血小板冲红患者例数,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单采血小板冲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血液样本分析,单采血小板前、后的外周血小板检测值分别为(208.2±28.4)109/L、(169.2±29.9)109/L,且单采后10~20 min,献血者外周血小板可恢复到采前的(81.1±9.4)%;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冲红例数为22例,冲红发生率为18.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采血小板冲红独立危险因素有RBC、HCT及脂肪血水平(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后(10~20 min)外周血小板值可恢复到采前的(81.1±9.4)%,针对单采血小板冲红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防控措施,减少血小板冲红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情况,分析流失原因,巩固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方法对571名流失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从捐献血小板次数、年龄、不再捐献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盐城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率达45.72%,原因主要有:无法联系、检验不合格、身体不佳、在外地、超龄等。结论提高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召回和保留率,减少献血者流失,建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固定队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广州市全血献血者中参加单采血小板捐献的人群特征分析,研究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人群特征和对应招募策略。方法以2015年在广州血液中心全血献血者为研究对象,使用SPSS软件对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献血地点、献血状态进行描述、卡方检验和逻辑回归。结果 36岁以上、大专或以上学历的重复全血献血者更可能捐献机采血小板。年龄、受教育程度、献血地点、献血状态都是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与全血献血者对单采血小板捐献的关注度、知识和愿望有关。结论从全血献血者中招募单采献血者时,建议宣传工作可重点选在固定献血点和高校发动资深重复献血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引起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综合因素,为有效预防献血不良反应提供依据和方式方法。方法 统计2012~2019年兰州地区所有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272例发生献血反应献血者,分析各种诱发献血不良反应的因素,根据性别、民族、职业、年龄、体重、献血量及献血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种诱发单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因素中,抗凝剂反应为第1位,占32.4%(88/272);女性、学生容易发生献血反应;各年龄段中,18~25岁最容易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占53.68%(10 572/35 265),年龄段与献血不良反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重间的献血者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体重越轻,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概率越大(P<0.05),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量与献血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采献血者抗凝剂反应占整个献血不良反应因素的首位,需重点关注女性、学生、年龄较小、体重较轻、初次献血的献血者,分别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预防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探讨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500名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达10~38次的献血者(每次间隔期为1~2个月),在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分别进行外周血常规的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统计表明,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外周血小板数与首次采集前、正常值的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的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和血小板的大细胞比例下降,红细胞的分布宽度增加。结论机采血小板可以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对机体并无明显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连续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红蛋白和铁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3-6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男性献血者73名(平均献血周期为15.26d),依据5次献血的铁蛋白水平分为第1组(n=21,≥30 μg/L)、第2组(n=23,<30pug/L)和第3组(n=29,在30 μg/L上下变化),对其连续捐献5...  相似文献   

17.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因素对采集量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血小板捐献者血液因素对终产品质量的影响.方法 检测血小板采集前捐献者的各血液因素状况,跟踪检测连续过滤白细胞去除单采血小板产量,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将献血者采前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压积(Hct)、血容量(BV)7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单采血小板产品计数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引入回归方程法.结果 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为Plt,没有显著意义的MPV、Hct、RBC、Hb、MCV、BV从回归方程中剔除.回归方程:Y-2.285+0.003775Plt.结论 在排除机器本身因素对采集的影响后,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捐献者单采前Plt计数是影响少白细胞血小板采集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单采血小板受到采集仪器和采集时间以及人们接受程度等多种限制,目前多数血站的血小板捐献者多为固定献血者,这就造成了献血者反复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且2012年7月1日实施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相比2001版规定"每隔4周采集一次",理论上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较之前单采次数翻倍,且单次捐献2 U时体外循环使用的枸橼酸盐抗凝剂量也大幅增加。目前已知,相对大量枸橼酸盐抗凝剂的应用会引起机体内电解质代谢变化,如血钙、磷水平下降同时引发血甲状旁腺素水平升高。骨代谢平衡是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不断的骨重建中维持的,而钙的代谢变化是骨代谢中最主要的环节,因此长期频繁大量枸橼酸盐所致的低钙血症是否引发骨代谢生理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本文就长期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机体电解质和骨代谢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长期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在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外周血象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2017年20名捐献单采血小板50次及献血单位100治疗量以上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在2012下半年缩短献血间隔期至2周,2017年又将间隔期恢复至4周,对所有研究对象机采前血常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011年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2013、2014、2015、2016、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明显高于2013、2014、2015、2016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PLT、MPV、PDW、P-LCR与201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3、2014、2015、2016年PLT、MPV、PDW、P-L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MPV、PDW、P-LCR与2013、2014、2015、2016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次数与PLT呈显著正相关;MPV与PLT呈显著负相关;PDW、P-LCR与MPV变化一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对长期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PLT、MPV、PDW、P-LCR的观察和分析,延长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既有利于献血者的健康,又保障了单采血小板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名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达10~38次的献血者(每次间隔期为1~2个月),在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分别进行外周血象的检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末次采集前外周血小板数(PLT)与首次采集前PLT、正常值均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的红细胞数(RBC)、白细胞数(WBC)、血红蛋白浓度(Hb)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增加,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大形血小板比例(P-LCR)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献血可以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对机体并无明显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