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使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0月1日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ACS合并COPD的患者73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38例)和氯吡格雷组(35例)。替格瑞洛组使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规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氯吡格雷组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全因死亡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心原性死亡、缺血性脑卒中、再发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小出血、轻微出血、停用药物(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替格瑞洛组患者MACCE发生率(5.3%比25.7%,P=0.04)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呼吸困难发生率(26.3%比5.7%,P=0.04)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但除替格瑞洛组1例患者因呼吸困难而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其余均为一过性轻度呼吸困难。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可显著减少ACS合并COPD患者的MACCE发生率,而不增加出血风险;虽然增加了呼吸困难的发生,但绝大部分为一过性或轻-中度呼吸困难,并未影响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治疗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4例计划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ACS患者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80例)和氯吡格雷组(74例),术前分别给予300mg阿司匹林及180mg替格瑞洛和300mg阿司匹林及600mg氯吡格雷口服,余均按ACS常规治疗,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主要终点(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及次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心脏原因再住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呼吸困难)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直接胆红素、尿酸及肌酐变化。结果:替格瑞洛组12个月全因死亡、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复合终点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主要终点及主要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出血事件及呼吸困难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能更有效降低中国ACS患者全因死亡、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复合终点发生率,但在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及主要出血发生率方面与氯吡格雷相似,不良反应多较轻微,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氯吡格雷中间代谢类型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预后评价。方法:选取2016-01-2018-06入住我院接受PCI的氯吡格雷基因检测为中间代谢类型的老年ACS患者132例,氯吡格雷组72例,替格瑞洛组60例。替格瑞洛组给予180 mg负荷剂量嚼服后90 mg bid维持1年;氯吡格雷组给予300/600 mg嚼服后75 mg qd维持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5 d血小板抑制率和随访12个月内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5天,替格瑞洛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氯吡格雷组(P0.01)。12个月内两组MACE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总出血事件分别为10例(16.7%)和3例(4.2%)(P0.05);两组均未发生主要出血;轻微出血为7例(11.7%)和2例(2.8%)(P0.05);呼吸困难分别为例8例(13.3%)和1例(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轻度呼吸困难为6例(10.0%)和1例(1.4%)(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中间代谢类型老年ACS患者PCI术后的血小板抑制率更高,12个月内两组MACE事件无显著性差异,氯吡格雷治疗安全有效;替格瑞洛组总出血事件和呼吸困难增加,建议老年ACS患者PCI术后6个月改用替格瑞洛60 mg bid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中国高龄非血运重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性纳入2012年5月~2020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未行介入治疗的中国高龄(≥75岁)ACS患者106例,根据抗血小板药物分为氯吡格雷组(n=65)和替格瑞洛组(n=41),随访12个月,有效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是由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临床驱动的血运重建组成。安全性终点为出血学术研究会(BARC)标准规定的出血事件。结果 两组之间绝大部分基本资料、既往病史以及实验室数据等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而氯吡格雷组患者患慢性肾病者较多(P<0.05)。替格瑞洛组患者MACE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4.9%vs. 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组(7.3%vs. 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氯吡格雷相比,使用替格瑞洛可降低未行介入治疗的高龄ACS患者的MACE发生率,但未明显增加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复杂冠状动脉病变PCI患者应用替格瑞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PCI患者204例,冠状动脉造影后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98例和氯吡格雷组106例。替格瑞洛组术前给予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0mg口服,术后维持剂量90mg口服,2次/d;氯吡格雷组术前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口服,术后维持剂量75mg口服,1次/d。观察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支架内血栓形成、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安全性终点包括TIMI出血事件以及呼吸困难发生率。结果随访12个月,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vs 21.7%,P=0.170)。替格瑞洛组再发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1.0%vs6.6%,P=0.039;0vs 4.7%,P=0.029),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6.1%vs 0.9%,P=0.042)。替格瑞洛组出血事件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7)。结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PCI患者应用替格瑞洛获益明显,与氯吡格雷比较进一步降低MACE,不增加出血风险,但呼吸困难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PCI术后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晚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方医院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并择期PCI术135例患者,根据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不同分为替格瑞洛组(55例)、氯吡格雷组(80例),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随访指标包括心绞痛复发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出血事件及呼吸困难等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3.0±3.2个月、氯吡格雷组为13.7±3.0个月;替格瑞洛组心绞痛复发率为18.2%(10/55),氯吡格雷组27.5%(22/8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21);MACE发生率(替格瑞洛组3/55、氯吡格雷组6/8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9),出血事件(替格瑞洛组9/55、氯吡格雷组17/8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48),呼吸困难发生率(替格瑞洛组9/55、氯吡格雷组4/80)在替格瑞洛组高于氯吡格雷组(P=0.03)。结论替格瑞洛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晚期疗效显著,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75岁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与60岁中年ACS患者"阿司匹林+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方案的疗效与出血风险。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ACS患者、年龄60岁及≥75岁,并进行血栓弹力图(T7EG)检查的患者416例,分为:(1)年龄60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60C组),(2)年龄≥75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75C组),(3)年龄60岁阿司匹林+替格瑞洛(60T组),(4)年龄≥75岁阿司匹林+替格瑞洛(≥75T组),随访1年,比较各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情况。结果各组MACE事件发生率、TEG检测的最大振幅(MA)值、花生四烯酸抑制率(AA-I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年龄段"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患者二磷酸腺苷抑制率(ADP-IPA)高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P0.05),但"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在两个年龄段的ADP-I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8),≥75C组ADP-IPA较60C组低(P=0.011);相同年龄段"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患者(P0.05),但多为I型非致命性出血;"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在不同年龄段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2)。应用Cox回归分析MACE危险因素:血糖(B=0.111,RR=1.117,95%CI:1.014~1.231,P=0.025),eGFR(B=-0.023,RR=0.977,95%CI:0.961~0.993,P=0.005),心率(B=0.040,RR=1.041,95%CI:1.013~1.070,P=0.004)。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出血事件危险因素:DAPT方案(B=3.527,OR=34.025,95%CI:9.560~121.101,P0.001),性别(B=1.126,OR=3.085,95%CI:1.083~8.788,P=0.035)。结论在本研究中"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的临床疗效不优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且I型出血风险增高;中、老年人口服"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的出血风险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血小板微小RNA-223(miR-223)、血小板抑制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60例PCI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双倍组(n=80,氯吡格雷150 mg,每日1次)和替格瑞洛组(n=80,替格瑞洛90 mg/次,每日2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抑制率、血小板miR-223、血小板α颗粒表面膜糖蛋白(CD62P)、活化血小板糖基化复合物(PAC-1)的变化。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及呼吸困难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7 d、30 d后,替格瑞洛组血小板抑制率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双倍组(P均0.05)。治疗30 d后,替格瑞洛组血小板miR-223、CD62P、PAC-1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双倍组(P均0.05)。随访6个月,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双倍组(3.75%对13.75%,P0.05);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双倍组(11.25%对16.25%,P0.05)。结论:对于PCI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替格瑞洛较双倍剂量氯吡格雷能够更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MACE,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替格瑞洛易引起呼吸困难,临床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行PCI的患者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的临床结局。方法入选2016年1月~2017年12月因ACS首次入我院且行PCI的老年女性患者284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129例和替格瑞洛组155例,2组均服用阿司匹林,分别加服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平均随访1年,比较2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支架内血栓和出血事件。结果 2组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氯吡格雷组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高于替格瑞洛组[(36.43±23.17)%vs(13.88±11.48)%,P0.05];氯吡格雷组与替格瑞洛组支架内血栓(0.8%vs 0.6%)、TIMI定义的大出血(0.8%vs 2.6%)、颅内出血(0.8%vs 1.3%)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替格瑞洛组TIMI定义的少量出血(7.7%vs 1.6%)及不明显出血(9.0%vs 2.3%)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氯吡格雷组与替格瑞洛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vs 19.4%,P0.01)。结论 ACS患者用替格瑞洛的支架内血栓与氯吡格雷无统计差异,出血事件中,主要是少量出血及不明显出血较氯吡格雷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的双联抗血小板组合用于高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非血运重建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住院的≥75岁的ACS且非血运重建患者109例,60例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为对照组,49例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为试验组。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1、6及12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一般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随访期间累计MACCE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49.0%vs 70.0%,P=0.03),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12.2%vs 11.6%,P=0.93)。试验组2例(4.1%)出现呼吸困难,2组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用于高龄老年ACS非血运重建患者安全有效,可作为氯吡格雷低反应者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老年(≥65岁)AMI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n=101)和替格瑞洛组(n=99),分别给予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或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次日起改为维持剂量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或替格瑞洛180 mg/d,用药前及用药后1、6和12个月分别检测血小板反应指数(PRI),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出血事件。结果:共有196例患者完成随访,两组治疗前PRI无统计学差异;PCI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PRI均较治疗前分别下降(P0.05);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替格瑞洛组在6个月和12个月时PRI降低更加明显(P0.01);随访1年时,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9.2%对12.9%,P=0.01);两组TIMI出血事件发生率无差别(氯吡格雷组9.6%对替格瑞洛组10.3%,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相比,老年AMI患者服用替格瑞洛可进一步降低MACE事件,而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PCI治疗的抗血小板聚集起效时间,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ACS并成功完成PCI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n=45)和替格瑞洛组(n=45),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氯吡格雷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600 mg,后给予氯吡格雷标准剂量(75 mg,1次/日,口服)治疗;替格瑞洛治疗组给予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0 mg,后给予替格瑞洛标准剂量(90 mg,2次/日,口服)治疗。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危险因素以及PCI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未予负荷剂量治疗前、给予负荷剂量治疗后不同时间的抗血小板聚集能力,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替格瑞洛组负荷量180 mg比氯吡格雷组负荷量600 mg起效更快;随访术后6个月,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P=0.042);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的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起效更迅速,能够更好地降低人群中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3例成功行PCI的ACS病人,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替格瑞洛组PCI术前给予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0mg口服,术后维持剂量为90mg,每日2次。氯吡格雷组PCI术前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口服,术后维持剂量为每日75 mg。所有病人均给予拜阿司匹林负荷剂量300mg,术后维持剂量每日100mg。比较两组病人基线临床资料,术后1个月和1年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血管内血栓形成和再次血运重建)和出血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基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格瑞洛组随访1年主要终点事件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困难发生率替格瑞洛组1个月时高于氯吡格雷组,之后明显减少,随访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对行PCI治疗的ACS病人有较好疗效,且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评价替格瑞洛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PCI术后经血栓弹力图证实存在氯吡格雷抵抗(规律服用氯吡格雷的情况下血栓弹力图检测腺苷二磷酸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30%)的120例NSTE-AC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氯吡格雷强化组(150 mg,1/d)和替格瑞洛组(90 mg,2/d)各60例,连续治疗后于第5 d和1月后复查血栓弹力图,对比两组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的变化;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合并症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5 d和1月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均较调整用药前升高(P0.05);与氯吡格雷强化组比较,替格瑞洛组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升高更明显(P0.05)。3个月后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事件,氯吡格雷强化组4例轻微出血,替格瑞洛组7例轻微出血和4例轻度呼吸困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强化组5例MACE,替格瑞洛组仅2例,替格瑞洛有降低MACE事件发生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高剂量和替格瑞洛常规剂量均能降低血小板反应性,但替格瑞洛改善氯吡格雷抵抗更显著,且有减少MACE发生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对老年及高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ACS患者479例,随机分为老年氯吡格雷组(A组)172例、老年替格瑞洛组(B组)161例、高龄老年氯吡格雷组(C组)79例和高龄老年替格瑞洛组(D组)67例,分别应用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DAPT,观察PCI后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分级(TMPG)、主要并发症及1年随访出血事件和主要终点的变化。结果替格瑞洛组(B组和D组)PCI后TIMI 3级血流、TMPG 3级心肌灌注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A组和C组,P0.05),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和KillipⅢ级以上心功能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A组和C组,P0.05);总出血和中度出血的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组(A组和C组,P0.05)严重出血的发生率高龄老年替格瑞洛组(D组)高于老年氯吡格雷组(A组,P0.05);高龄老年组(C组和D组)主要终点和全因死亡的发生率高于老年组(A组和B组,P0.05);次要有效终点高于老年氯吡格雷组(A组,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对比:替格瑞洛可改善老年和高龄老年ACS患者PCI后心肌血流灌注,减少缺血并发症的发生,但出血并发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山西省晋城地区人群中CYP2C19基因中间代谢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服用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的随访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7月在晋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CI术后确诊的ACS病人527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入组ACS病人327例,根据CYP2C19的基因型监测结果,将309例中间代谢型病人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3组:替格瑞洛组(90 mg,每日2次)、氯吡格雷加量组(150 mg,每日1次)和氯吡格雷组(75 mg,每日1次),每组103例。于服药后1个月及6个月随访并比较各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及呼吸困难的发生情况。结果PCI术后1个月、6个月氯吡格雷组MACE发生率高于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加量组(P<0.05),氯吡格雷加量组与替格瑞洛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病人出血事件和呼吸困难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2C19基因中间代谢型ACS病人PCI术后个体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降低短期内临床MACE发生率,且不明显增加病人出血及呼吸困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PCI)术后应用替格瑞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诊断为ACS并成功完成PCI术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108例)和替格瑞洛组(72例),氯吡格雷组口服氯吡格雷(600mg负荷剂量,继以75mg/d)和阿司匹林100mg/d,替格瑞洛组口服替格瑞洛(180mg负荷剂量,继以90mg/次,2次/d)和阿司匹林100mg/d。采用光学比浊法(LTA)测定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并观察6个月内的心脏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替格瑞洛组患者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而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的发生率稍高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替格瑞洛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替格瑞洛可以进一步降低PCI术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但药物不良反应如呼吸困难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PCI术及常规治疗基础上,替格瑞洛组36例应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组36例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两组患者均观察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指标的变化、不良心脏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服药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及P2Y12反应单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服药后各时间点(术前、术后10min,服药后24h,服药后7d)替格瑞洛组患者的MPAR及P2Y12反应单位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均P0.01);替格瑞洛组6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χ2=4.5714,P0.05);两组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06,P0.05)。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能够更好地拮抗我国人群中ACS患者PCI术后的血小板聚集,降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不增加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氯吡格雷不敏感患者中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方法对在应急总医院心内科行PCI并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冠心病患者278例,通过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ADP抑制率≥50%为达标组,ADP抑制率50%为未达标组;未达标组随机将氯吡格雷更换为替格瑞洛,为替格瑞洛组,应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为氯吡格雷组,分析替格瑞洛组换药前后AA抑制率和ADP抑制率的变化及其与达标组的差异,随访患者1年内呼吸困难、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替格瑞洛组将氯吡格雷更换为替格瑞洛后ADP抑制率及AA抑制率均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换药前ADP抑制率和AA抑制率低于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药后ADP抑制率和AA抑制率与达标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内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及小出血事件发生,替格瑞洛组轻度呼吸困难发生率增多(P0.05),两组间轻微出血的发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EG评估发现在PCI后对氯吡格雷不敏感(ADP抑制率50%)的患者中,替格瑞洛可以提高血小板在ADP途径和AA途径中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与对氯吡格雷敏感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江苏省中医院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8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各29例,替格瑞洛组术前1次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术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d,替格瑞洛90 mg,2/d;氯吡格雷组术前1次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1/d,氯吡格雷75 mg,1/d。术后24 h和术后3个月时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两组血小板抑制率,评价血小板抑制效果,记录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性不良事件。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比、身高、体重、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冠心病类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24 h和3月时的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术后24 h和3个月时替格瑞洛组患者血小板抑制效果均优于氯吡格雷组患者(P0.05)。出院后3个月内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出院后3个月内两组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出血分级标准,两组出血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对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抗血小板疗效更佳,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