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浆及脑脊液中内皮素含量的变化及意义214044无锡解放军第101医院江卫,吴萍嘉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内皮素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43.35内皮素(ET)具有强烈而持久地收缩血管的作用,为探讨内源性E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脊液中内皮素 1(ET 1)和一氧化氮 (NO)浓度的变化与脑血管痉挛 (CVS)的关系。方法 经皮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犬CVS动物模型 ,放免法测定脑脊液中ET 1浓度 ,镉还原法测定脑脊液中NO浓度 ,脑血管造影确定血管痉挛程度 (%reductionofbasilararterydiamiter,%RBAD)。结果 SAH后脑脊液中ET浓度显著高于注血前正常水平 (P <0 .0 5 ) ,第 7天达到峰值 (2 15± 36 ) μg L后逐渐下降 ;脑脊液中NO浓度显著下降 (P <0 .0 5 ) ,至第 7天达到最低值 (5 .8± 1.35 ) μmol L后逐渐升高。SAH后血管痉挛程度逐渐加重 ,第 7天达到最大痉挛程度 4 8± 10 ,其后逐渐缓解。结论 SAH后脑血管痉挛程度与脑脊液中ET 1和NO含量在时间进程和程度上密切相关 ,SAH后脑脊液中ET 1和NO可能参与了CVS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局部脑血流量变化,同时测定脑脊液、血浆、下丘脑、大脑皮层、小脑及延髓中内皮素含量。  相似文献   

4.
内皮素—1介导的肺脏病变及其发生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皮素┐1介导的肺脏病变及其发生机制探讨610083成都成都军区成都总医院汪盛贤于忠和①陈意生②刘宽宇陈玉琼陈志远关键词肺疾病;内皮缩血管肽类;中性白细胞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63内皮素(ET)是由血管内皮细胞(EC)产生的一种血管活性肽,具有强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地塞米松对创伤性休克时外周血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的影响。方法:复制兔创伤性休克模型,测定创伤前、后外周血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浓度变化并观察地塞米松对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浓度的影响。结果:创伤性休克时,对照组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浓度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内皮素-1浓度升高更加显著(P<0.01),而一氧化氮氮浓度则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动物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1)。结论: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参与了创伤性休克的病理损伤过程;地塞米松通过影响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的浓度变化来发挥其对休克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 000例的CT诊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对100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CT表现与血管造影进行回顾性对照,对出血部位和病因进行分析。方法全部病例经CT与DSA检查,观察内容是SAH的病因及病变位置。结果100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中,DSA显示有动脉瘤547例,血管畸形289例,动脉硬化161例,其他3例。CT诊断动脉瘤所致出血461例,血管畸形259例,动脉硬化151例。结论CT对SAH定性、定位有一定意义,对于急诊病人的治疗、手术引流及血管造影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35例正常人、32例急性脑梗塞和17例脑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1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急性期脑梗和脑出血患者血浆ET-1含量显著增高,并与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相一致,恢复期有下降趋势。E-1可能参与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3岁。因右眼视力骤降1天入院。初步诊断:右眼视网膜剥离。视力:右眼0.12(不能矫正),左眼1.0,眼压正常,三面镜检查见右眼赤道部6点视网膜明显隆起,呈灰黑色,并见视网膜下多量出血,范围约3个钟点、局限。视网膜活动度差,未见确切裂孔。自感眼胀,头痛、头晕伴恶心。查体:颈项强直,血压150/95mmHg(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年)。急查头颅CT提示脑积水。腰穿见血性脑脊液,压力较高。确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性视网膜剥离。5天后因再次脑出血而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MR评价内皮素-1(ET-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脑血管痉挛(DCVS)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健康家犬9只,经环枕缝向蛛网膜下腔注入自体动脉血制成SAH动物模型.于术后第2、4、6、8、10、12和第14天行MRI及DSA检查.抽取静脉血及脑脊液(CSF)进行ET-1放射免疫测定.造模后第4天和第14天,处死动物,行大体标本观察、常规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方差分析法比较痉挛前后CSF和血浆中ET-1水平、痉挛前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结果与ET-1水平对照.结果 大体标本见基底动脉周围,脑干腹侧面有近似黑色血块包绕,造模后第4天基底动脉管腔变小,厚薄不均匀,内弹力膜皱缩呈不规则锯齿状,管壁周围有大量红细胞包围.免疫组织化学片显示造模后第4天基底动脉内膜阳性细胞多,着色深.正常和造模后第14天基底动脉内膜阳性细胞较造模后第4天者少,着色较前者浅.MRA显示基底动脉痉挛发生于造模后2~4天,平均3天.各组血浆及CSF中ET-1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2、0.404).结论 (1)将ET-1看作是SAH后DCVS所致颅内缺血性改变的一种产物,并将其视为SAH后导致DCVS的诱因更能准确地反映它在SAH后的作用;(2)MRA图像能比较准确地显示血管痉挛的程度,扩散加权成像(DWI)能尽早地显示颅内缺血性改变.因此,M1KI是评价SAH后DCVS程度和DCVS导致神经病变的重要影像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与临床(附9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74例经腰穿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20例经CT检查为外伤性SAH的CT和临床表现。着重探讨了自发性SAH的病因诊断,笔者认为常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高血压动脉硬化。而动脉瘤、AVM最常见,占查出原因的74%,CT像上有SAH表现的又以动脉瘤最常见,根据CT像上SAH的分布及附近并发的脑内血肿可推断动脉瘤破裂的位置。本文还概括了SAH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常见  相似文献   

11.
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结果1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发现颅内动脉瘤45例(40.2%),动静脉畸形(AVM)4例(3.57%),未见异常者63例(56.2%)。自发性脑出血104例,发现AVM50例(48.1%),动静脉瘘2例(1.92%),动脉瘤3例(2.88%),烟雾病2例(1.92%),未见异常者47例(45.2%)。结论脑血管造影在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检查,对明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0例进行急诊手术的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0.5~3 d内急诊去除血肿,并实施去骨瓣减压,研究组患者在4 h~1 d内实施显微微创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和综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78%:40%),植物生存率与致死率显著降低( P<0.05)。结论显微微创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合并综合治疗的改良治疗方法比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梁雪梅  刘瑶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9):1123-1124
便秘是指正常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的粪便过干过硬,且排便不畅,困难。脑出血是指原发于脑内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病变出血,以动脉出血为多见,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形成脑内血肿。颅内血管破裂的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时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出血后排便反射被破坏、长期卧床、脱水治疗、摄食减少,排便动力不足、焦虑及抑郁等因素易造成病人便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Holter的临床应用和动态监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心电图异常两者之间的研究逐渐深入,尤其是病理学研究为SAH合并心电图异常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组织学证据。现就SAH合并心电图异常的病因,病理、治疗及其预后综述如下。 一、SAH的心电图异常 常见的异常形态有高尖P波(在Ⅱ导>2.5mm),P-R间期缩短或延长,病理性Q波,ST段抬高或压低,T波直立,低下、双向成倒置,宽大或u波反向;传导障碍除P-R间期延长外,还可有结性心律和房室分离;其它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Torsade de pointe室性心动过速,Q-T延长和房颤,也可合并心肌梗塞,严重者可发生室颤,  相似文献   

16.
患者 ,男 ,2 9岁。因剧烈头痛、呕吐 2h于 1997- 0 4- 11入院。查体 :BP 17/ 11kPa,P 92·min-1,神志清 ,面色晦暗 ,面、颈、胸部散在蜘蛛痣 ,双手呈肝掌。心肺阴性。腹平软 ,腹壁静脉显露 ,肝肋下未及 ,脾肋下 5cm ,质韧 ,腹水征弱阳性。神经系统检查 :脑膜刺激征阳性 ,余阴性。入院后查血常规示 :RBC 2 .96× 10 12 ·L-1,HB 92g·L-1,WBC 2 .7× 10 9·L-1;乙肝五项及肝功示 :HBsAg、HBeAg及抗 -HBc阳性 ;谷丙转氨酶 5 7U·L-1,胆红质 2 0 .3μmol·L-1;总蛋白 6 7g·L-1,白蛋白 30g·L-…  相似文献   

17.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分型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subarachnoidhemorrhagB,TSAH)常与颅内其他类型损伤并存。然而,TSAH的出血类型对预后具有重要影响。笔者对1990年10月一1998年5月间收治的229例TSAH病人,进行了CT表现类型与临床治疗结果间相关性对照研究,着重探讨TSAH的CT分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临床资料l一股资料:本组229例中,男173例.女56例;年龄4个月一83岁,平均39岁。致伤原因:车祸伤门3例,跌伤65例。坠落伤23例,运动物体击伤18例。临床表现:头…  相似文献   

18.
探讨颅内动脉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对110例动脉瘤患者,根据部位、年龄、大小、性别及单发或多发分别进行分组来探讨动脉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系。结果:(1)发生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容易出血。(2)年龄越大,动脉瘤越容易出血。(3)多发性动脉瘤比单发性动脉瘤容易出血。(4)动脉瘤的大小与动脉瘤出血也有一定的关系。(5)动脉瘤出血与性别的关系不大。结论:对于发生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对于发生于老年人的动脉瘤、及多发性动脉瘤要及早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ET-1在高原地区及急进特高海拔地区的变化及其对急慢性高原病的意义;方法:C地20名健康战士在主原和急进特高海拔后的血浆ET-1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检测了两地的血氧饱和度;结果L:高原地区的ET-1水平明显高于平原参考值,急进海拔4700m后EF-1水平更显著的增高,且与SaO2呈明显负要关。结论:在高原地区及急进特高海拔后ET-1水平皆增同,FT-1水平的增高是生高原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6岁。4天前在煤井下劳动时,突感剧烈头痛、头昏、胸闷,继之昏倒,不省人事。周围同事无类似症状,将其抬至通风处,神志转清,头痛缓解。返回家中,表现情感淡漠,偶有谵妄、定向障碍。14h前突然出现抽搐,烦躁,大声叫骂,双手不断拍打自己头部,不识家人,甚至打人、咬人。无恐水,怕风、恶心及呕吐、角弓反张等。经人捆绑后送往当地精神病医院,拟诊为“精神病”,给予氟呱啶醇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近1天,叫骂、打人等躁狂症状不见减轻,送来我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