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正常和心肌梗死大鼠心电图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研究室完成。取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饲养的Wister大鼠作为实验对象,体质量(50&;#177;10)g幼鼠20只做为干细胞的来源,将体质量(300&;#177;50)g Wister雄性大鼠80只作为细胞移植的受体,并将其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①正常对照组:用1mL注射器取200μL细胞培养液基质移人到正常心肌组织中。②心肌梗死对照组:取200μL细胞培养液基质移人到心肌梗死大鼠瘢痕组织中。③正常移植组:在正常心肌组织中移人200μ干细胞悬液。④心梗移植组:在心肌梗死后瘢痕组织中移人干细胞悬液。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3周形成心肌瘢痕模型。观察骨髓干细胞移植前、移植后即刻和饲养4周的心电图变化。结果.80只实验大鼠中,在心肌梗死模型制作和细胞移植过程中死亡39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大鼠41只,其中心肌梗死对照组7只,心肌梗死移植组8只,正常对照组和正常移植组各13只。①幼鼠骨髓干细胞经体外培养、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和5-氮杂胞嘧啶核苷诱导能形成幼稚的心肌样细胞。将其移植到大鼠正常心肌组织和心肌梗死后的瘢痕心肌组织中4周后发现不同心脏组织环境中能生存增殖良好,替代坏死心肌。②正常对照组大鼠心电图显示Ⅱ,Ⅲ,avF主波向上,avR主波向下,心率为(300&;#177;50)次/min。心肌梗死对照组QRS波增宽,ST段抬高,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正常移植组和心肌梗死移植组大鼠均表现为心律不稳,ST段下移或抬高等一过性缺血或损伤性改变;细胞移植后4周,正常移植组和心梗移植组大鼠均未见有害的心律失常出现,而且,心肌梗死移植组大鼠与心肌梗死对照组(或移植前)相比QRS波变窄,R波相对升高,ST段回到基线。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后瘢痕心肌组织后,能使心肌梗死大鼠心电图有所改善。移植手术仅产生一过性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正常和心肌梗死大鼠心电图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研究室完成。取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饲养的Wister大鼠作为实验对象,体质量(50±10)g幼鼠20只做为干细胞的来源,将体质量(300±50)gWister雄性大鼠80只作为细胞移植的受体,并将其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①正常对照组:用1mL注射器取200μL细胞培养液基质移入到正常心肌组织中。②心肌梗死对照组:取200μL细胞培养液基质移入到心肌梗死大鼠瘢痕组织中。③正常移植组:在正常心肌组织中移入200μL干细胞悬液。④心梗移植组:在心肌梗死后瘢痕组织中移入干细胞悬液。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3周形成心肌瘢痕模型。观察骨髓干细胞移植前、移植后即刻和饲养4周的心电图变化。结果:80只实验大鼠中,在心肌梗死模型制作和细胞移植过程中死亡39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大鼠41只,其中心肌梗死对照组7只,心肌梗死移植组8只,正常对照组和正常移植组各13只。①幼鼠骨髓干细胞经体外培养、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和5-氮杂胞嘧啶核苷诱导能形成幼稚的心肌样细胞。将其移植到大鼠正常心肌组织和心肌梗死后的瘢痕心肌组织中4周后发现不同心脏组织环境中能生存增殖良好,替代坏死心肌。②正常对照组大鼠心电图显示Ⅱ,Ⅲ,avF主波向上,avR主波向下,心率为(300±50)次/min。心肌梗死对照组QRS波增宽,ST段抬高,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正常移植组和心肌梗死移植组大鼠均表现为心律不稳,ST段下移或抬高等一过性缺血或损伤性改变;细胞移植后4周,正常移植组和心梗移植组大鼠均未见有害的心律失常出现,而且,心肌梗死移植组大鼠与心肌梗死对照组(或移植前)相比QRS波变窄,R波相对升高,ST段回到基线。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后瘢痕心肌组织后,能使心肌梗死大鼠心电图有所改善。移植手术仅产生一过性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否具有改善家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缩小梗死面积的作用以及两者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将24只大白兔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MSCs组,每组12只。采用局部注射法,将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的MSCs移植到兔梗死心肌边缘带和中心区。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两组手术前和术后6周心功能指标。取心脏标本用免疫组化法鉴定植入细胞,病理组织学测定梗死面积。分析心功能与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 MSCs组梗死心肌边缘带和中心区可见BrdU阳性细胞,AMI组未见BrdU阳性细胞。与AMI组比较,MSCs组术后6周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明显缩小(P均〈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ΔFS%)明显增大(P均〈0.05),组织学测量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5)。两组LVEF与梗死面积均成显著负相关(P均〈0.01)。结论 MSCs移植可能通过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MSCs)移植对合并心力衰竭的冠心病心梗患者近期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评价。方法2004年6月~2005年6月,收治EF〈50%的冠心病心梗患者23例。其中7例通过介入法经冠脉移植MSCs,16例仅行常规治疗。术后通过心脏超声以及核素显像方法全面评价心功能。结果2组患者均健康存活。实验组MSCs移植后2周起EF及CO显著提高,第6周最为明显;SPECT显示心肌梗死面积(MI)2周起明显缩小,第6周最为明显,第8周与第6周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SCs移植应用于冠心病心梗患者能减小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提高患者的心功能。MSCs移植有望为心衰患者的治疗提供1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脉移植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24例冠心病伴心肌梗死患者,男20例,女4例,平均60岁(27~79岁),体外分离培养自体骨髓干细胞2~3周,开通梗死相关罪犯血管,通过冠脉转运将骨髓干细胞植入患者的心肌梗死区,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为(0.9~3.5)×106,骨髓单个核细胞数为(1.6~8.3)×106。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2例患者因罪犯血管狭窄小于50%未行PCI,仅移植干细胞,1例患者因严重的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未能行PCI而仅行干细胞移植,另l例患者行PCI术后,心功能仍无明显改善,半年后移植干细胞。其余20例患者在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注入细胞。24例患者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示LVEF较术前明显增加[51.13±9.68)vs.(42.58±12.49),P<0.05],LVDd较术前稍减少[(58.21±7.75)vs。(58.25±8.31),P>0.05],但未达统计学意义;16例99mTcMIBI检查显示梗死部位心肌灌流明显改善。术中及术后随访6~23个月无心律失常和其他合并症发生。结论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脉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具有抑制左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随访6~23个月未见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MSCs)移植对合并心力衰竭的冠心病心梗患者近期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评价。方法2004年6月~2005年6月,收治EF<50%的冠心病心梗患者23例,其中7例通过介入法经冠脉移植MSCs,16例仅行常规治疗。术后通过心脏超声以及核素显像方法全面评价心功能。结果2组患者均健康存活。实验组MSCs移植后2周起EF及CO显著提高,第6周最为明显;SPECT显示心肌梗死面积(MI)2周起明显缩小,第6周最为明显,第8周与第6周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SCs移植应用于冠心病心梗患者能减小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提高患者的心功能。MSCs移植有望为心衰患者的治疗提供1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体外培养rMSC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开胸直视下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实验动物分为3组:假手术组(只开胸腔不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AMI组(开胸结扎后注射无血清DF12培养液)及rMSC组(开胸结扎后注入Dil标记的rMSC)。将rMSC移植至大鼠心肌梗死周边心肌组织内8周后,通过超声心动检查、生理多导仪检测各实验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压(LVE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或下降速率(+dp/dtmax,-dp/dtmax)等心功能指标;用免疫荧光共聚焦检测移植细胞的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1抗原以了解梗死边缘区新生血管数量。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rMSC表达CD90、CIM4、CD105、CD54,不表达CD34、CD45、CD31。移植的rMSC在大鼠心肌组织内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rMSC移植组大鼠梗死周边组织新生血管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移植组大鼠LVEF、LVESP、+dp/dtmax、dp/dtmax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而LVEDP明显下降.结论:rMSC移植后在心肌组织中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可能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改善心肌梗死动物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不同移植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同时评价干细胞移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Wistar雄性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千细胞移植组(n=30)和心肌梗死对照组(n=20)。移植组和对照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②冠脉结扎后7d,移植组经股静脉和心外膜分别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15&;#215;10^8细胞),对照组注入等量DMEM培养液。③分别于干细胞移植前、移植后1,2和4周行心脏超声检查,术后4周行血液动力学测定,观察心功能的变化。 结果:存活43只模型制作成功的大鼠,分为干细胞移植组25只,其中股静脉注射12只,心外膜注射13只;心肌梗死对照组18只。①心肌梗死后4周,移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收缩末压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股静脉:(54.3&;#177;1.8)%比(42.4&;#177;1.9)%,心外膜:(55.2&;#177;1.7)%比(43.5&;#177;2.0)%;左心室短轴缩短率,股静脉:(45.0&;#177;1.1)%比(33.5&;#177;0.9)%,心外膜:(46.5&;#177;0.9)%对(32.8&;#177;0.7)%;左心室收缩末压,股静脉:(104.2&;#177;3.8)比(98.2&;#177;4.6)mmHg,心外膜:(105.4&;#177;2.3)比(102.3&;#177;3.6)mmHg;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股静脉:(8290&;#177;811)比(6987&;#177;612)mmHg/s,心外膜:(8158&;#177;745)比(7015&;#177;740)mmHg/s:P〈0.01)。②左心室收缩末直径、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和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常数均明显减小(P〈0.01)。③股静脉移植组和心外膜移植组对心功能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结论:经静脉和心外膜两种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安全可行的.二者均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与心肌重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骨髓基质干细胞是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体、内外能分化成多种起源于中胚层的组织。其分化与其周围环境变化有关,可能需要一系列调控因子的参与。哺乳动物心肌从中胚层发育而来。在出生后早期,心肌细胞的增殖能力丧失,又没有相应的干细胞,损伤后心肌细胞不能再生。因而,心肌损伤后(如心肌梗死),常导致心肌细胞的不可逆性丢失和永久的功能丧失。植入外源性细胞是一个修复损伤心肌的、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方法。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可诱导分化为肌源性细胞或心肌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可以重建心肌,逆转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为心肌梗死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不同移植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同时评价干细胞移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Wistar雄性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细胞移植组(n=30)和心肌梗死对照组(n=20)。移植组和对照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②冠脉结扎后7d,移植组经股静脉和心外膜分别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15×108细胞),对照组注入等量DMEM培养液。③分别于干细胞移植前、移植后1,2和4周行心脏超声检查,术后4周行血液动力学测定,观察心功能的变化。结果:存活43只模型制作成功的大鼠,分为干细胞移植组25只,其中股静脉注射12只,心外膜注射13只;心肌梗死对照组18只。①心肌梗死后4周,移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收缩末压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股静脉:(54.3±1.8)%比(42.4±1.9)%,心外膜:(55.2±1.7)%比(43.5±2.0)%;左心室短轴缩短率,股静脉:(45.0±1.1)%比(33.5±0.9)%,心外膜:(46.5±0.9)%对(32.8±0.7)%;左心室收缩末压,股静脉:(104.2±3.8)比(98.2±4.6)mmHg,心外膜:(105.4±2.3)比(102.3±3.6)mmHg;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股静脉:(8290±811)比(6987±612)mmHg/s,心外膜:(8158±745)比(7015±740)mmHg/s;P<0.01)。②左心室收缩末直径、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和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常数均明显减小(P<0.01)。③股静脉移植组和心外膜移植组对心功能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经静脉和心外膜两种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安全可行的,二者均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血特异的内皮细胞标记物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鼠局部新生血管情况,并探讨内皮血管功能指标E-选择素与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6在唐山工人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清洁级健康近交系SD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干细胞移植组、细胞培养基组,10只/组。②另取1只大鼠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大鼠处死后无菌条件下分离股骨和胫骨,应用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80%贴满培养瓶底时,用乙二胺四乙酸和胰蛋白酶混合消化传代。将50mg/L4,6-二脒-2-苯基吲哚加入第3代细胞培养基中,制成细胞悬液备用。③术前各组大鼠均行气管插管,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以远端供血区心肌组织颜色苍白、心电图检测Ⅱ导联ST段持续抬高为模型建立成功的标志。假手术组仅开胸予以前降支穿线但不结扎。④造模成功后1~3h,干细胞移植组用微量注射器吸取4,6-二脒-2-苯基吲哚标记好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50μL,直接注入梗死区边缘心肌组织。细胞培养基组按干细胞移植组的方法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无血清DMEM低糖培养基(pH值为6.9),模型对照组仅制作心肌梗死模型不作其他处理,假手术组亦不作其他处理。⑤造模后2,4周各组处死半数大鼠,切取心脏组织,于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制作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4,6-二脒-2-苯基吲哚标记的供体细胞。链霉亲和素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细胞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评估新生血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E-选择素含量,评估内皮功能。结果: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心脏标本4,6-二脒-2-苯基吲哚标记移植细胞存活状况: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成团和散在的DAPI阳性细胞,其余3组大鼠心脏标本中均未见荧光细胞。②各组大鼠血清E-选择素的检测:心肌梗死后2,4周模型对照组及细胞培养基组E-选择素明显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显著[2周:(36.04±4.47),(34.10±2.04),(13.37±3.01)μg/L;4周:(33.02±4.78),(33.96±5.18),(13.94±2.87)μg/L,P<0.01],干细胞组移植组E-选择素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2周:(24.29±3.51),(36.04±4.47)μg/L;4周:(17.45±3.22),(33.02±4.78)μg/L,P<0.05]。③各组大鼠心肌组织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表达情况:链霉亲和素免疫组化法显示,造模后2周干细胞移植组心肌细胞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呈强阳性表达,模型对照组和细胞培养基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表达减弱。造模后4周干细胞移植组心肌细胞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表达仍呈强阳性,模型对照组和细胞培养基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表达有减弱趋势。结论:①移入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②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实验性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可提高心肌细胞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水平,促进局部血管新生。③移植后心肌梗死大鼠血清中E-选择素的降低,可能与其参与血管新生有关,同时也提示骨髓干细胞移植不会诱发E-选择素增高而加重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2.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受损心肌组织内存活和分化。目的:进一步观察局部注射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达到一定数量(106)后用BrdU标记。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未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约1mL直接注射到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的周围;假移植组:在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7d,取等量DMEM培养液直接注射到梗死心肌的周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7d,取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直接注射到梗死心肌的周围;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5周测定大鼠心功能。结果与结论:①移植后5周假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均低于移植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高于移植前(P〈0.01);移植后5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高于移植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低于移植前(P〈0.01)。②移植后5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均高于假移植组(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明显低于假移植组(P〈0.01)。结果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猪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8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完成。①33只猪随机分3组:正常对照组(对照组,n=10),心肌梗死模型组(梗死组,n=10)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组,n=13)。②梗死组和干细胞组应用整体交换型球囊导管封堵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并经导管分别注入3mL生理盐水和3mL 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③4周后各组行心率变异性、心脏血流动力学和组织化学检查。 结果:33只苏中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细胞参与了心肌组织和毛细血管网的重建,部分胞浆中还出现了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肌钙蛋白T和Ⅷ因子。②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发现,梗死组同对照组相比规一化高频成分显著降低[(17.12&;#177;5.17),(28,53&;#177;7.11)nU,P〈0.051;规一化低频成分和低高频成分比值显著增高[(67.82&;#177;12.68)比(44.10&;#177;12.20)nU,P〈0.05:4.10&;#177;0.65比1.61&;#177;0.13,P〈0.01];干细胞组规一化低频成分与梗死组差异无显著性,但规一化高频成分却较后者显著升高(P〈0.05),以致低高频成分比值较后者显著降低(P〈0.05)。③干细胞组左室收缩压和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却显著高于梗死组(P均〈0.05),干细胞组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明显低于梗死组(P〈0.05)。④干细胞组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梗死组(P〈0.01);梗死组梗死区和非梗死区新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密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干细胞组除梗死区新生神经和交感神经密度较梗死组进一步升高(P均〈0.05)外,其他与后者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显著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其机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心肌细胞、毛细血管和神经组织修复,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减少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激活.不增加心脏神经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猪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8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完成。①33只猪随机分3组:正常对照组(对照组,n=10)、心肌梗死模型组(梗死组,n=10)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组,n=13)。②梗死组和干细胞组应用整体交换型球囊导管封堵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并经导管分别注入3mL生理盐水和3mL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③4周后各组行心率变异性、心脏血流动力学和组织化学检查。结果:33只苏中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细胞参与了心肌组织和毛细血管网的重建,部分胞浆中还出现了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肌钙蛋白T和Ⅷ因子。②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发现,梗死组同对照组相比规一化高频成分显著降低[(17.12±5.17),(28.53±7.11)nU,P<0.05];规一化低频成分和低高频成分比值显著增高[(67.82±12.68)比(44.10±12.20)nU,P<0.05;4.10±0.65比1.61±0.13,P<0.01];干细胞组规一化低频成分与梗死组差异无显著性,但规一化高频成分却较后者显著升高(P<0.05),以致低高频成分比值较后者显著降低(P<0.05)。③干细胞组左室收缩压和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却显著高于梗死组(P均<0.05),干细胞组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明显低于梗死组(P<0.05)。④干细胞组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梗死组(P<0.01);梗死组梗死区和非梗死区新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密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干细胞组除梗死区新生神经和交感神经密度较梗死组进一步升高(P均<0.05)外,其他与后者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显著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其机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心肌细胞、毛细血管和神经组织修复,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减少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激活,不增加心脏神经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6在唐山工人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清洁级健康近交系SD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干细胞移植组、细胞培养基组,10只/组。另取1只大鼠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②大鼠处死后无菌条件下分离股骨和胫骨,剔除肌肉、骨膜,剪一侧骨端,用10mL无血清DMEM低糖培养基冲出骨髓细胞后,收集冲洗液制成单细胞悬液,过滤离心,弃上清液,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80%贴满培养瓶底时,用乙二胺四乙酸和胰蛋白酶混合消化传代。将4,6-二脒-2-苯基吲哚以50mg/L浓度加入第3代细胞培养基中,制成细胞悬液备用。③术前各组大鼠均行气管插管,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以远端供血区心肌组织颜色苍白、心电图检测Ⅱ导联ST段持续抬高为模型建立成功的标志。假手术组仅开胸予以前降支穿线但不结扎。④造模成功后1~3h,干细胞移植组用微量注射器吸取4,6-二脒-2-苯基吲哚标记好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50μL,直接注入梗死区边缘的心肌组织。细胞培养基组按干细胞移植组的方法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无血清DMEM低糖培养基(pH值6.9)。⑤造模后4周处死各组大鼠,切取心脏组织,于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制作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4,6-二脒-2-苯基吲哚标记的供体细胞。留取2mL全血,离心后抽取血清500μL,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的含量。结果: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性状观察:从正常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的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48h贴壁生长,短棒状;7~10d达到80%~90%融合;传至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布均匀,呈纺锤形。②各组心脏标本4,6-二脒-2-苯基吲哚标记移植细胞的存活状况:干细胞移植组可见成团及散在的4,6-二脒-2-苯基吲哚标记的阳性细胞,其余3组心脏标本中均未见荧光细胞。③各组大鼠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的含量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细胞培养基组、干细胞移植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的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或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干细胞移植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的含量均有所降低[(3.37±0.14),(2.10±0.15)μg/L;(2.64±0.13),(1.74±0.06)μg/L;P均<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实验性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成功存活,能降低血清中增高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含量,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能通过降低黏附分子的表达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干细胞移植改善心功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10在郧阳医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①21只日本大耳白兔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组及干细胞移植组,每组7只。②心肌梗死模型制作3周后,心肌梗死组及干细胞移植组分别在梗死周边区域注射100μL细胞培养基或干细胞悬液,对照组不处理。③4周后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评价心室重塑。处死动物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查梗死区域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①各组兔心脏超声检测结果:与心肌梗死组相比,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56.27&;#177;1.73),(69.41&;#177;3.19)%,P〈0.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0.25&;#177;0.89),(8.13&;#177;0.79)mm,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13.82&;#177;1.02),(11.24&;#177;1.21)mm,P〈0.001]、室壁运动明显改善。②各组细胞凋亡检查结果: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凋亡显著降低[(14.00&;#177;0.31)%,(4.30&;#177;0.57)%.P〈0.001]。 结论:干细胞移植可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预防心室重塑,具有改善梗死后心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干细胞移植改善心功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10在郧阳医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①21只日本大耳白兔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组及干细胞移植组,每组7只。②心肌梗死模型制作3周后,心肌梗死组及干细胞移植组分别在梗死周边区域注射100μL细胞培养基或干细胞悬液,对照组不处理。③4周后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评价心室重塑。处死动物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查梗死区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各组兔心脏超声检测结果:与心肌梗死组相比,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56.27±1.73),(69.41±3.19)%,P<0.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10.25±0.89),(8.13±0.79)mm,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13.82±1.02),(11.24±1.21)mm,P<0.001]、室壁运动明显改善。②各组细胞凋亡检查结果: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凋亡显著降低[(14.00±0.31)%,(4.30±0.57)%,P<0.001]。结论:干细胞移植可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预防心室重塑,具有改善梗死后心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虽然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心脏修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心肌梗死后缺血缺氧的环境及早期炎症反应均不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致使其治疗效果受到限制。目的:观察冠心Ⅱ号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鼠心功能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探讨两者是否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8/2008-01在广西医科大学科学实验中心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中心完成。材料:清洁级雄性SD大鼠78只,由广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冠心Ⅱ号汤剂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仝燕老师制备完成并提供。方法:取4只大鼠双侧股骨骨髓,应用全骨髓法 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行CM-DiI标记。取10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余64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后随机均分为4组,模型组、冠心Ⅱ号组在心肌梗死区及边缘区分5点注射L-DMEM培养基,前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后组以冠心Ⅱ号汤剂灌胃,1次/d,共7d;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在心肌梗死区及边缘区分5点注射2×106个CM-Di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前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后组以冠心Ⅱ号汤剂灌胃,1次/d,共7d。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析心功能变化,心肌组织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心肌梗死边缘区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冠心Ⅱ号组、细胞移植组和联合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室收缩末内径均显著减小(P<0.01),短轴缩短率及射血分数均显著升高(P<0.01),其中联合组变化幅度优于冠心Ⅱ号组、细胞移植组(P<0.01或0.05)。荧光显微镜下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左心室心肌组织冰冻切片可见发出红色荧光的CM-DiI标记移植细胞,其余各组未见阳性细胞。与模型组比较,冠心Ⅱ号组、细胞移植组和联合组心肌梗死边缘区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均显著提高(P<0.01),其中联合组变化幅度优于冠心Ⅱ号组、细胞移植组(P<0.01)。结论:单纯冠心Ⅱ号汤剂治疗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以及两者联合均可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减少心室扩张程度,但两者联合情况下效果最佳,对心肌梗死具有协同治疗作用。冠心Ⅱ号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的血管新生,增加移植细胞区域的血供,可能与其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和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