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HPV16)E6/E7基因及其蛋白表达在宫颈疾病及其癌变中的作用。方法运用PCR技术检测51例宫颈癌(癌症组)、20例富颈上皮瘤变(CIN)Ⅱ~Ⅲ级(CIN组)、20例宫颈炎(炎症组)患者病变组织中HPV16 E6/E7基因,并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症组癌组织中HPV16E6、E7的表达情况。结果癌症组、CIN组、炎症组HPV16 E6检出率分别为5%、35%、45%.后两者明显高于前者(P〈0.05),HPV16 E7检出率分别为65%、75%、68.6%,P均〉0.05;癌症组45例HPV16 E6和42例E7蛋白阳性表达(88.2%、82.3%)。HPV16 E6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有无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HPV16 E7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有无转移相关(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HPV16 E6/E7基因与宫颈疾病及其癌变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广州东部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并获取优势基因型早基因E6/E7的核酸序列,进行变异分析,为本课题组下一步新型分子诊断方法的研发提供目标序列。方法通过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宫颈脱落细胞标本的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分析本地区基因型分布特征,确定优势基因型;根据GenBank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于扩增优势基因型的早基因E6/E7的编码区序列,克隆后测序并对序列进行变异分析。结果通过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宫颈脱落细胞标本的分型检测,检测了536份宫颈脱落细胞标本,HPV阳性占27.2%(146/536),其中多基因型感染占29.5%(43/146),高危型感染中52型为优势基因型,频数达23.3%(37/159)。HPV感染与52型HPV感染的年龄分布显示低年龄组(即A组,≤25岁)妇女最高。3份52型HPV感染阳性标本的核酸模板,通过特异性引物均成功扩增出大小接近750bp的目的序列;分别克隆到T载体上并测序,得到3条人乳头瘤病毒52型早表达基因E6/E7的编码区序列,克隆后测序并对序列进行变异分析;3条序列经BLAST分析,与GenBank数据库HPV52型序列(Accession:X74481)的E6/E7编码区序列一致性均为99%,三条序列(EU924143、EU924144、EU924145)存在6种碱基置换,其中2种可引起所编码的相应氨基酸残基改变。结论本研究可确认广州东部地区妇女宫颈感染HPV中A组(17-25岁)具有最高的感染率;宫颈感染HPV的优势基因型为52型;我们通过克隆策略得到了与HPV高危型52型X74481高度相似的E6/E7编码序列,为课题组后续进行的HPV致病机制和新型分子检测方法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桑建中  娄卫华 《山东医药》2005,45(12):11-12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16/18型早期蛋白E6(HPV16/18 E6)、P^53基因蛋白在喉鳞癌(LSC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HPV16/18E6和P^53基因蛋白在LSCC及声带息肉中的表达.结果 HPV16/18E6在声带息肉中未见表达,在LSCC中的表达率为40.0%,差异有显著性(P<0.05). P^53基因蛋白在声带息肉与LSCC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66%和66.2%,差异有显著性(P<0.05).HPV16/18E6及 P^53基因蛋白的表达与LSCC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二者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HPV16/18型感染和P^53基因异常与LSCC发生、发展有关.HPV16/18E6与P^53基因功能异常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克隆人乳头瘤病毒(HPV16E6)基因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方法用PCR方法从克隆质粒pUC19-HPV16E6E7中扩增HPV16E6基因,采用定向克隆构建pQE30-HPV16E6原核表达质粒.利用酶切和序列测定鉴定重组质粒。将pQE30-HPV16E6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建立重组工程菌pQE30-HPV16E6/BL21(DE3)。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SDS—PAGE分析蛋白表达情况,利用Western blot鉴定抗原特异性。结果PCR产物470bp,重组质粒经酶切和序列测定证实构建正确。SDS—PAGE分析在18×10^3处有蛋白条带出现,与预期一致。Western blot分析证实目的条带与HPV16E6抗体有特异性反应。结论成功构建了HPV16E6基因的基因工程菌株,能高效表达E6蛋白,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泉州地区宫颈癌患者HPV16型E6/E7序列突变情况,探讨其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取35例HPV16阳性的宫颈癌组织标本,采用PCR法扩增E6、E7全长基因。PCR产物直接测序,并与野生型序列进行比对。分析E6、E7基因的变异情况。结果:E6、E7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91.4%和89.2%。E6基因中有10个位点为错义突变, 2个位点为无义突变。氨基酸突变频率最高的是D25E(77.1%)。E7基因中共发现5个突变位点,有2个位点为错义突变,3个位点为无义突变,突变频率最高是N29S和无义突变T846C(均为75.0%)。结论:HPV16 E6、E7基因中最常见突变位点D25E、N29S和T846C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为研究针对中国人群的HPV疫苗提供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液态芯片基因分型与HPV E6/E7 mRNA检测在宫颈癌早期筛查、预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680例患者进行HPV基因分型及E6/E7 mRNA检测,评价这两种方法对宫颈癌早期诊断、病变程度的效能。结果 HPV液态芯片基因分型阳性检出率为79.6%,HPV E6/E7 mRNA检测阳性检出率为35.3%,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3个宫颈病理细胞学分级中,HPV液态芯片基因分型与HPV E6/E7 mRNA检测的阳性检出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宫颈癌筛查中,结合HPV液态芯片基因分型和HPV E6/E7mRNA检测对临床诊疗、疾病预后具有很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及鉴定含有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18型E6、E7基因的痘苗病毒转移载体pSC65-HPV18 E6、E7。方法 以HPV18型全基因质粒为模板,PCR扩增HPV18 E6、E7基因,克隆到痘苗病毒转移载体pSC65中,获得重组转移载体pSC65-HPV18 E6、E7。重组转移载体转化大肠杆菌,挑取孤立菌落PCR初步筛选。选择阳性菌落提取质粒,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 阳性菌落质粒酶切结果显示有340bp、500 bp大小的目的基因片段,表明为重组转移载体。测序结果证实重组转移载体包含HPV18 E6、E7基因。 结论 成功构建包含HPV18 E6、E7基因的痘苗病毒转移载体pSC65-HPV18 E6、E7,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构建包含HPV18 E6、E7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宫颈病变患者病变组织中HPV-16、18整合状态,并探讨HPV DNA整合状态与宫颈癌演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重PCR技术扩增HPV16、18 E2全长基因和E6基因,对扩增产物电泳后条带面积灰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判定HPV的整合状态。结果54例宫颈病变患者宫颈组织中49例患者检出HPV16感染(90.74%)。在49例HPV16阳性组织中,26例慢性宫颈炎患者HPV完全以游离状态存在,8例原位癌组织中3例检测为整合状态(37.5%),7例早期浸润癌5例整合(71.4%),8例中晚期癌全部以整合状态存在(100%)。不同宫颈病变患者宫颈组织HPV整合率相比,P〈0.01。结论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HPV基因组整合率逐渐增高,HPV DNA整合可能是宫颈癌演变的早期标志。对HPV DNA整合状态进行检测,可早期预测宫颈癌细胞病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颈脱落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HPV)16基因的表达量及突变与其宫颈持续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96例HPVl6感染患者,其中33例宫颈脱落细胞HPVl6持续阳性(持续感染组),63例6个月后复查转为阴性(非持续感染组)。采用半定量PCR技术检测两组(宫颈脱落细胞中)HPVl6E5、E6、E7及长控制区(LCR)基因表达量,基因测序法检测HPVl6E5、E6、E7及LCR基因突变。结果持续感染组HP~16E5、E6、E7、LCR基因表达量分别为0.20±0.02、0.30±0.02、0.19±0.01、0.53±0.02,非持续感染组分别为0.17±0.02、0.27±0.03、0.16±O.06、0.504-0.04,两组比较P均〉0.05。持续感染组与非持续感染组3978A→c(144L)位点突变例数分别为33、63例,4041A→G(165V)位点突变例数分别为33、63例,4076A—T(同义突变)位点突变例数分别为28、31例;两组4076A→T突变例数比较,P〈0.01。持续感染组与非持续感染组E6基因178T→G(D25E)位点突变例数分别为10、4例,两组比较,P〈0.05;持续感染组与非持续感染组E7基因647A→G(N29S)与846T→c(同义突变)联合突变例数分别为9、8例,两组比较,P〉0.05;持续感染组与非持续感染组7761c→T位点突变例数分别为33、63例,P〉0.05;7727A→c位点突变例数分别为14、4例,两组比较,P〈0.01。结论宫颈脱落细胞中HPVl6基因表达量与持续性感染无密切关系,HPVl6E5、E6、LCR基因突变与宫颈持续性感染有关,其中HPVl6E54076A→T(同义突变)、E6178T→G(D25E)与LCR7727A→c突变点可能是导致HPVl6持续感染的关键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0.
金磊  曹勤 《胃肠病学》2007,12(1):36-39
背景: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其与食管癌的关系及其所致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尚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HPV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对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DNA原位杂交法检测HPV16基因的表达,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PV16E。突变型p53、p21WAF1、pRb和p16INK4a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癌组织中HPV16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5.6%对10.0%,P〈0.001),HPV16E。蛋白的表达率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8.9%对15.0%,P〈0.001);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3.3%对45.0%,P〈0.05),p21WAF1、pRb和P16INK4a蛋白的表达率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2.2%对65.0%、23-3%对55.0%和35.6%对85.0%,P〈0.001)。食管癌组织中HPV16E。蛋白与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与p21WAF1、pRb和p16INK4a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HPV感染是食管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可能通过p53突变和p21WAF1、pRb、p16INK4a失活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HPV E6/E7 mRNA与高危型孔头瘤病毒(HR-HPV) DNA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1例宫颈病变疑似病例进行宫颈脱落细胞取样,分别检测慢性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鳞状细胞癌中HPV E6/E7 mRNA与HR-HPV DNA的表达,比较二者在不同年龄组及病变程度中表达的差异.结果 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中HPV E6/E7 mRNA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高于HR-HPV DNA(P均<0.05),敏感性低于HR-HPV DNA(P <0.05).30岁以下与30~39岁受检者中HPV E6/E7 mRNA的阳性率低于HR-HPV DNA(P均<0.05).CIN2、CIN3及宫颈癌患者HPV E6/E7 mRNA阳性率高于慢性宫颈炎患者,且CIN3者高于CIN2者(P均<0.05),CIN1、CIN2、CIN3及宫颈癌患者HR-HPV DNA阳性率高于慢性宫颈炎患者(P均<0.05).结论 对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HPV E6/E7 mRNA的阳性率及其诊断的特异性高于HR-HPV DNA,可作为筛查和随访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由携带HPV-16 E6/E7基因的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免疫得到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在裸鼠体内对官颈癌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诱导培养C57B L/6小鼠骨髓的未成熟DC(imDC),将已经成功构建的携带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 E6/E7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imDC,Western印迹检测E7蛋白的表达;构建裸鼠官颈癌细胞移植瘤模型,应用DC疫苗诱导的CTL处理后,观察裸鼠肿瘤的体积变化;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经DC疫苗免疫的BALB/c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增殖;免疫组化法检测裸鼠脾脏组织CD4+T淋巴细胞的表达.结果 成功培养出DC并制备出DC疫苗;第28天各组裸鼠肿瘤体积pAd-E6E7-DC-CTL-CaSki组与对照组pAd-mock-DC-CTL-CaSki组、DC-CTL-CaSki组、CaSki组相比较,pAd-E6E7-DC-CTL-CaSki组裸鼠肿瘤体积最小(P<0.05);CCK8法检测经DC疫苗免疫的BALB/c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pAd-E6/E7-DC组淋巴细胞OD值明显高于pAd-mock-DC组、DC组和PBS组(P<0.01);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裸鼠脾脏组织CD4 T淋巴细胞的表达结果显示,pAd-E6E7-DC-CTL-CaSki组CD4表达量最高,pAd-mock-DC-CTL-CaSki组和DC-CTL-CaSki组CD4表达量次之,CaSki组CD4表达量最低.结论 带有HPV-16 E6/E7基因修饰的DC疫苗,能够促进小鼠体内T淋巴细胞的增殖,诱导CTL抑制裸鼠宫颈癌移植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生殖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流行情况和亚型分布。方法用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尖锐湿疣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应用基因芯片分型技术确定患者感染的HPV亚型,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分析HPV的流行状况。结果 286份尖锐湿疣组织标本中,HPV单一型阳性率为77.97%(223/286),多重型别阳性率为22.03%(63/286),低危型阳性率为84.96%(243/286),高危型阳性率为15.03%(43/286)。21~50岁性活跃患者感染HPV6型的构成比高于其他年龄段(χ2=5.718,P〈0.017),女性患者感染HPV11型的构成比高于男性患者(χ2=4.679,P〈0.05)。结论武汉地区生殖器HPV感染以单一型、低危型为主,但高危型HPV感染有较高比例分布,提示加强生殖器疣防治,对预防相关的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获取人乳头瘤病毒16型早基因E6/E7的编码区序列并进行变异分析,为新型分子诊断方法的研发提供目标序列。方法通过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获取人乳头瘤病毒16型感染宫颈脱落细胞。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人乳头瘤病毒16型早基因E6/E7的编码区序列,克隆后测序并对序列进行变异分析。结果通过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宫颈脱落细胞的分型检测,获得了人乳头瘤病毒16型感染阳性标本;选择其中3份阳性标本核酸为模板,通过特异性引物均成功扩增出大小介于750 bp和1 000 bp之间的目的序列;分别克隆到T载体上并测序,得到3条人乳头瘤病毒16型早表达基因E6/E7的编码区序列,克隆并测序后向GenBank核酸数据库提交获收录,登录号分别为EU869316、EU869317和EU869318;经BLAST分析,3条序列与GenBank序列PPH16(Accession:K02718)的E6/E7编码区序列一致性均为99%,且存在8种碱基置换,其中4种为同义突变,另4种则可引起所编码的相应氨基酸残基改变。结论本研究得到了与HPV高危型16型PPH16高度相似的E6/E7编码序列,为HPV致病机制和新型分子检测方法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5(IL-15)真核表达质粒,对人乳头瘤病毒(HPV)16E7基因疫苗所诱导的小鼠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构建含IL-15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IL-15。将该质粒与HPV16 E7基因疫苗通过肌肉注射方式免疫雌性BALB/c小鼠。基因免疫后测定其血清γ-干扰素(IFN-γ)水平;并制备脾淋巴细胞悬液,经体外E7蛋白再刺激后用MTT法检测其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pcDNA3.1-IL-15与pcD-NA3.1-E7共同注射,可以提高免疫小鼠血清中IFN-γ水平至414.1pg/ml,与E7 空质粒组、E7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DNA3-1-IL-15与pcDNA3.1-E7共同注射,可以增强特异性T细胞增殖反应,OD570差值为1.313,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L-15真核表达质粒可以提高HPV16 E7基因疫苗的免疫原性,增强小鼠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乳腺癌细胞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 E6/E7与COX-2表达的关系.方法 以HPV16 E6/E7表达阴性的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分别稳定高表达HPV16 E6、E7和同时高表达E6/E7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E6、MCF-7-E7、MCF-7-E6/E7及空转细胞MCF-7-vec为研究对象,通过RT-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各乳腺癌细胞系中COX-2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所有细胞系中COX-2 mRNA及蛋白均有阳性表达,且MCF-7-E6、MCF-7-E7和MCF-7-E6/E7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要显著高于MCF-7-vect和MCF-7亲本细胞(mRNA:F=135.236,P <0.01;蛋白:F =146.125,P<0.01),而MCF-7-E6、MCF-7-E7和MCF-7-E6/E7细胞中COX-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MCF-7-vect空转和MCF-7亲本细胞中COX-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人乳腺癌中HPV16 E6/E7与COX-2的表达间可能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宫颈癌组织中的B7家族同族3(B7-H3)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宫颈癌组织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宫颈癌组)中及15例子宫肌瘤组织(对照组)中的B7-H3蛋白。采用人乳头状瘤病毒核酸扩增分型检测试剂盒检测两组HPV感染情况。结果宫颈癌组肿瘤细胞B7-H3蛋白阳性41例,内皮细胞B7-H3蛋白阳性为24例;对照组宫颈组织细胞B7-H3蛋白阳性为3例,内皮细胞中无B7-H3表达,两组相比,P均〈0.05。宫颈癌组中HPV感染25例;对照组中无HPV感染者。宫颈癌组肿瘤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B7-H3蛋白表达与HPV感染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4 4、0.400 3,P均〈0.05)。结论宫颈癌肿瘤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B7-H3呈高表达,且与HP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严文杰  黄熙 《山东医药》2011,51(12):113-114
尖锐湿疣(CA)的发病率目前已居性传播疾病的第2位,病原体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现已鉴定出HPV约有100余种亚型,其中与肛门、生殖器CA发生有关的约30种,根据致癌危险性大小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HPV感染临床上可分为临床(典型CA)、亚临床和潜伏(隐性)感染,流行病学资料表明亚临床感染为HPV感染的主要表现形式,与CA治疗后的高复发率和肛门、生殖器恶性肿瘤的发生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食管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发现有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 ,高发区的HPV阳性率常与食管癌发病率呈正比 ,HPV可能是食管癌的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HPV通过E6和E7原癌蛋白干扰细胞周期的调节 ,使食管细胞永生化。干预食管HPV感染有可能降低食管癌的发病 ,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植酸酮对宫颈癌细胞株中HPV16/18 E6/E7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Caski细胞株(含HPV16)与Hela细胞株(含HPV18),将所有细胞分成实验1、2、3、4组和对照组,每组均包含Caski细胞和Hela细胞。实验1、2、3、4组分别加入含58.6、117、586、5 860 mg/L植酸酮的培养液,对照组加入不含植酸酮的培养液。各组培养72 h后,采用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HPV16/18 E6/E7 m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6/E7蛋白。结果实验1、2、3、4组同一型别细胞中E6/E7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且实验1、2、3、4组E6/E7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降低(P均<0.05)。各实验组内,Caski细胞中E6/E7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Hela细胞(P均<0.05)。各实验组内同一型别细胞中,E6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E7 mRNA(P均<0.05)。结论植酸酮可下调人宫颈癌细胞株中HPV16/18 E6/E7 mRNA及蛋白表达,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植酸酮对HPV16 E6/E7 mRNA的抑制作用强于HPV18 E6/E7 mRNA,并可能以抑制E6 mRNA表达为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