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建中汤方分别载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原方由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胶饴一升组成。为桂枝汤变局中甘温建中之法。《伤寒论》原文中“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条),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条),《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第六》中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中曰:“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故小建中汤为补虚、调营、安中、缓急之剂,有温中祛寒,缓急止痛,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中对肝病治法有着详尽的论述,立法全面,切中病机,组方严密,百验不殆,至今仍有极大的实用价值。笔者归纳为九法,兹分述如次,聊供同志们参考。一、建中抑木法本法《金匮》共有两条条文,一为虚劳篇的“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一为妇人杂病篇“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其共同点均有腹痛,均用小建中汤。联系到《伤寒论》“脉沉涩,腹中痛,先用小建中汤,  相似文献   

3.
仲景小建中汤列入温中方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建中汤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具有平补阴阳 ,调和营卫而建立中气的作用。治脾胃虚寒而致的脘腹挛痛 ,喜温喜按 ,或虚劳发热 ,或心悸虚烦等症。有将此方列为温中之方 ,笔者认为有悖仲景原意 ,现就此略陈管见与同道共榷。1 小建中汤非主治脾阳虚证张仲景《伤寒论》中列小建中汤证二条 :“太阳病兼里虚不足 ,如阴阳两虚 ,心中悸而烦者 ,宜治以小建中汤。”“伤寒阳脉涩 ,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金匮要略》列小建中汤证一条 :“虚劳里急、悸、衄 ,腹中痛 ,梦失精 ,四肢酸痛 ,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者 ,小建中…  相似文献   

4.
小建中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全书凡五见,其中三条分别言及“腹中急痛”、“腹痛”、“妇人腹中痛”,可见本方治疗腹痛在仲景原意中举足轻重。后世医家宗仲景之法,将本方广范用于胃脘痛、腹痛、痛经等多种痛证,本文就其本方疗腹痛机理、  相似文献   

5.
小柴胡汤是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名方,几千年来一直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并广泛用于临床。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少阳病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相似文献   

6.
小建中汤制方本义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建中汤制方本义浅探针灸系93级李智申王立红(050091)小建中汤在仲景著作中曾多次出现,但对其方证论述最详的当属《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的论述,后世医家有称...  相似文献   

7.
小建中汤加白术治疗习惯性便秘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蓉 《新中医》2004,36(2):61-61
小建中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主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等症。临床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功能性发热等属于中虚阴阳不和者,获效颇佳。笔者应用小建中汤配合大剂量白术治疗中虚阴阳不和之习惯性便秘,收到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一、小柴胡汤主证《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此条文提出了少阳病主证及其或然证。《伤寒论》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乃为少阳病提纲。二、小柴胡汤的应用观《伤寒论》对小柴胡汤的运用很是灵活广泛,除少阳篇外,太阳、阳明、厥阴篇中均出现过小柴胡汤。第10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对此条文,历代医家持两种不同看法。刘栋(引自《伤寒论释义》,  相似文献   

9.
陈莉 《国医论坛》2011,26(1):6-7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乃少阳病主方,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伤寒论》第96条言:“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其中“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食,心烦喜呕”为小柴胡汤主症,笔者随师试用本方于临床,认为小柴胡汤症不必悉具,只要具备一症,即可应用。现撷取验案5则如下,以示其用。  相似文献   

10.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阴”、“阳”脉一直存有争议,笔者学习之后,偶得管见,兹陈于下。一、注家的看法《伤寒论》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对于阴阳脉,历代医家各持己见:一种认对阳为浮取,阴为重按,如程郊倩等;另一种认为阳为关前即寸,阴为关后即尺,如方有执等。五版教材赞同程氏之说。  相似文献   

11.
试论伤寒与温病学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与温病,不仅在疾病范畴方面有区别,而且在发病观和分证纲领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外感病邪正矛盾的认识中,伤寒学说以人体正气为外感病发生和传变的依据.从而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温病学说以病邪为温热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治疗上则主要体现出辨病施治的优势。两者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使中医外感病学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袁兵  王心东 《新中医》2020,52(1):19-22
以等于或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膏用量为重量应用的标准,按照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1两=10钱=30 g的古今剂量折算法,根据《方剂学》中"量重为君"的原则,笔者收集整理临床中施治组方重用石膏为君或为臣的公开报道,总结重用石膏治疗急重症和疑难病的疗效。文献研究结果表明重用石膏临床治疗9类急重症和疑难病,均取得良效。对石膏的重量应用有重量高效,继往开来,值得复制研究;小儿重用,难能可贵,要审时度势;个案报道,不容忽视,当规范传承;总结特长,展示特点,利于突出特色等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3.
痰与心脑血管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五脏之病,俱能生痰"的理论,探讨痰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其病机特点、证治法则.认为五脏系统是中医藏象学说的核心,从五脏系统调控是防治一切痰病的根本;从五脏系统调控心脑血管病痰证的具体措施包括从五脏治痰、从五脏调理、改变痰浊体质等.  相似文献   

14.
中医脾系病位特征及脾系相关疾病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脾系不是单纯的解剖学概念,它是关于人体物质代谢、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的综合性系统。正确把握中医脾系病位特征及相关疾病,是中医脾系基础证规范化研究的前提,是现代实验室检查结果合理运用的基础,是中医药现代化向前推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壮医药防治皮肤病与性病的基本特点及壮医药外治法在皮肤病与性病中应用的探讨,提出壮医药外治法在常见皮肤病中应用广泛,而对于性传播疾病虽有理论基础但实践应用少,由此为今后的临床与科研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依据传统医学中的治未病思想,采用冬病夏治消喘膏贴敷背部俞穴,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穴位等方式,达到对体内细胞因子、白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调节,用来防治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患,这是既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特点,又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发展和不断创新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一些大型临床随机试验研究结果的公布,人们已普遍认识到糖尿病与冠心病具有同等的危险性,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病.现已比较清楚,2/3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8.
研究和构建中医脑病学本体既是中医脑病神经信息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范围内实现人体大脑知识共享的前提。本文在分析本体含义和本体谱的基础上,参照中医脑病学的理论体系,复用已有中医学本体和国外生物医学领域本体,构建了包括概念及其概念间相互关系在内的中医脑病学本体,并对中医脑病学本体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性、层次性、模糊性、差异性和兼容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中医脑病学本体的构建和应用为中医脑病临床信息采集、分析、交换和共享提供了基础性的技术支撑,对于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医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增龄引起的口腔疾病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老化,口腔组织也不例外。老年人龋病及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发病率增加,在确定口腔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全身状况及口腔组织的增龄变化,以恢复其功能为主,尽量选择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处理时间不应太长,应尽可能减少复诊次数,做好术前的心理疏导及术中的无痛操作。同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老年患者进行宣教,教会其口腔保健方法。为保持老年人口腔健康,还应加强口腔定期检查,以利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20.
李国栋  李芳铭 《河南中医》2010,30(3):214-215
《伤寒论》"六病"具有特定的时间概念,"六证"具有特定的时间、病位和病性概念,由此构成"六病时位辨证"特色。六病是病时、病位和病性不相统一的非典型性六病;六证是病时、病位和病性相统一的典型性六病。弄懂六病与六证的确切含义,弄清六病与六证的关系,才能解除千余年来束缚学习《伤寒论》的瓶颈,使《伤寒论》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