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索初始视力对青少年远期视力变化及真性近视发生的影响。方法:采集1987年新疆乌鲁木齐铁路地区第1、2、5、6、11小学三年级共1149名学生的初始视力,排除先天弱视、斜视及遗传因素造成的视力不良原因。共有1142名学生视力检查结果列入观察目标(其中269名视力不良,873名视力正常)。2007年对观察目标学生进行视力追踪。结果:总追踪率55.96%,其中视力不良追踪率87.7%,视力正常追踪率46.6%。初始视力不良组,20年后追踪不仅视力不良率明显高于初始视力正常组,而且视力不良组发生真性近视的概率是视力正常组的5.12倍(视力不良率组69.1%,视力正常组13.5%,P〈0.01)。结论:初始视力不良的学生,远期发生真性近视率显著增加,初始视力不良是青少年发生真性近视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棱镜式组合透镜在预防控制青少年学生近视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组116人,在读写时配戴棱镜式组合透镜(其中裸眼视力〈0.6,近视屈光度〉-0.75DS的患者同时配戴普通近视眼镜),对照组110人,配戴普通近视眼镜。观察两组1年后的屈光度变化情况,及戴该镜的舒适度。结果1年后屈光度变化:观察组近视平均加深-0.22DS,对照组组近视平均加深-0.76DS。两组近视加深度数对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表明观察组学生近视度加深得到明显缓解。棱镜式组合透镜明显改善学生持续读写所引起的视疲劳症状,戴镜阅读的舒适度达到95.7%。在观察期内未发现显性外斜。结论青少年学生在读写时正确使用棱镜式组合透镜,可以解除(或缓解)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引起的视疲劳,明显减缓近视的加深。对正视眼及〈+0.50DS的远视眼向近视发展有预防作用。而且戴镜舒适,对眼睛发育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短期疗效。方法:青少年近视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单光眼镜治疗,观察组采用角膜塑形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戴镜前及戴镜1年后裸眼视力、屈光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中央角膜厚度,并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患者戴镜治疗期间角结膜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数、角膜曲率均较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眼轴长度均增加,但观察组增加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央角膜厚度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3例(6.81%)并发症,而观察组出现5例(11.36%)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较单光眼镜可明显延缓青少年近视患儿裸眼视力、屈光度数及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的下降趋势,减慢眼轴长度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及内皮细胞密度变化与佩戴单光眼镜相当。  相似文献   

4.
医科大学三年级学生近视相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烈  张治英  李富军  龙泳  徐德忠 《医学争鸣》2001,22(18):1714-1716
目的:观察某医科大学中期学习的学生视力状况,探讨影响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把三年级医疗专业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式调查,近视作为病例组,视力正常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的成组处理,作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学生中近视率为69.19%;男生为64.3%,女生为84.4%,差异显(P=0.011)。单因素分析表明,近视与居住在城市(OR=2.78,P=0.007),眼疲劳史(OR=2.24,P=0.018),阅读距离远(OR=0.22,P=0.000),看电视多(OR=3.54,P=0.000)四种因素相关;其中居住城市、阅读距离远、看电视多与近视有一定剂量效应关系。多因素分析发现,阅读距离远(OR=0.23)、床上阅读(OR=2.07)、父母近视(OR=2.47)为近视的主要保护和危险因素。结论:性别可能是混杂因素;居住城市、床上阅读、看电视多、阅读距离远与父母近视是学生近视的主要危险或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朱显丰  周晓伟 《浙江医学》2019,(14):1518-1521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其对眼球表面的影响。方法选取高度近视患者51例99眼,按照自愿原则分为角膜塑形镜配戴组30例57眼(治疗组)和单焦点框架眼镜组21例42眼(对照组)。治疗组每晚配戴角膜塑形镜,白天残余屈光度用框架眼镜矫正;对照组仅常规配戴框架眼镜。随访复诊1年,比较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变化、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角膜点染率和泪膜破裂时间。结果与戴镜前比较,治疗组患者戴镜1年后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1),但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戴镜1年后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和角膜点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两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能有效控制青少年高度近视的进展且对眼球表面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大龄弱视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年龄9~13岁,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80例(135眼),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63眼),给予单纯戴镜矫正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组40例(72眼),采取戴镜+思利巴+综合性治疗仪+针灸方法治疗。戴镜0.5~1年后常规散瞳验光一次。结果对照组治愈3眼(4.8%),有效12眼(19.0%),无效48眼(76.2%),总有效率(23.8%);治疗组治愈35眼(48.6%),有效27眼(37.5%),无效10眼(13.9%),总有效率86.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大龄弱视儿童给予戴镜+思利巴+综合性治疗仪+针灸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易姝  余时智 《重庆医学》2014,(25):3352-3354
目的:评估1%阿托品眼液在提高青少年裸眼视力,控制近视度数增加及眼轴增长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门诊就诊的7~12岁,屈光度在-0.25~-1.00 D的青少年62名共124只眼,分为治疗组(每天晚上滴1%阿托品眼液1次)和对照组(每天晚上滴玻璃酸钠眼液1次),分别于1周、1月和1年时复查,比较两组间裸眼视力、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的变化。结果1年复查时治疗组平均裸眼视力0.86±0.12,对照组平均裸眼视力0.39±0.2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时治疗组屈光度较治疗前减少(-0.25±0.17)D,而对照组屈光度较1年前增加(-0.68±0.22)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眼轴长度增长分别为(0.05±0.03)mm、(0.24±0.17)mm,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治疗组没有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1%阿托品眼液能有效延迟青少年戴镜年龄、控制近视进展及眼轴延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比较佩戴角膜塑形镜和佩戴框架眼镜后反应性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 ratio,AC/A ratio)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试验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3至5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就诊的120例10~16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和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各60例,比较2组患者在戴镜前和戴镜后1、3、6、12个月的反应性AC/A率,并对每种矫正方式下不同屈光度的AC/A率进行分层分析。组间数据比较和组内不同屈光度的分层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组内各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组间各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结果:共113例患者完成该研究;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在戴镜前和戴镜后1、3、6、12个月的AC/A率分别为(4.52±0.58)、(3.40±0.46)、(3.48±0.42)、(3.54±0.42)、(3.63±0.44)D,(4.54±0.64)、(4.46±0.65)、(3.88±0.64)、(4.11±0.61)、(4.48±0.64)D;矫正方式对AC/A率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F=43.737,P=0.000),近视程度对角膜塑形镜组AC/A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F=3.468,P=0.068),但框架眼镜组的AC/A率会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明显增加(F=5.211,P=0.026);2组戴镜后的AC/A率相对于戴镜前均明显下降(F=94.037,F=168.559,F=26.661,均P=0.000),组别与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对AC/A率的影响也有统计学差异(F=36.226,P=0.000),但近视程度与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对AC/A率的影响均没有统计学差异(F=0.814,P=0.502,F=0.288,P=0.814);经Bonferroni校正后,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前的AC/A率与框架眼镜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140,P=0.889),但戴镜后1、3、6、12个月的AC/A率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98,t=-3.859,t=-5.748,t=-8.093,均P=0.000);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后1、3、6、12个月的AC/A率均明显小于戴镜前,但戴镜后各时间点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框架眼镜组戴镜后3个月与6个月间、戴镜后1、12个月与戴镜前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和佩戴框架眼镜都能减少AC/A率,但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效果比佩戴框架眼镜更快更好。  相似文献   

9.
分别配戴远近用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近雾视疗法的原理,给轻、中度近视的青少年分别配戴远、近用眼镜,即阅读距离时戴用比远用镜减少-1.50DS的眼镜,观察对近视发展的影响。并与远近用眼都戴同一屈光度眼镜的学生进行比较。临床共观察1579例,分为观察组(A组)782例,对照组(B组)797例,观察2年,发现A组较B组近视发展速度减缓,两年间A组增加屈光度的例数较B组少8.5%。两组比较,经x2检验P<0.01,说明分别配戴远近用镜有减轻调节力和视疲劳,减慢近视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精细视力-对比敏感度训练治疗儿童弱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精细视力-对比敏感度训练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选取不同程度的弱视儿童35例64眼,用视力-对比敏感度治疗仪进行训练(观察组),与34例61眼用红闪+光刷进行弱视治疗的儿童疗效作对照(对照组)。结果观察组64眼总有效率为93.8%,基本治愈为71.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2%,基本治愈为62.3%。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对于重度弱视,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视觉对比敏感度是全面而敏感的视功能检查方法,精细视力一对比敏感度训练为弱视的治疗方法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近视性光学离焦对幼恒河猴正视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将14只20~40天龄的健康幼恒河猴随机分为A(n=6)、B(n=8)两组,A组猴双眼均配戴+3.00D镜片,造成近视性光学离焦;B组猴双眼均配戴0.00D镜片,作为对照。戴镜前及戴镜后2、4、6、8和12周给所有动物进行屈光度测量、角膜地形图检查、A超测量玻璃体腔长度,以动态观察在两种不同干预条件下,幼猴眼球生长和屈光状态的变化情况。【结果】戴镜前后A、B两组猴右左眼玻璃体腔长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观察期内,所有猴眼玻璃体腔长度均逐渐增加。戴镜12周后,近视性离焦猴双眼玻璃体腔长度的增加比对照组猴双眼玻璃体腔长度的增加要少(近视性离焦组0.41ram(S=0.17);对照组0.70ram(S=0.18),P=0.01。戴镜前后所有猴右左眼屈光度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在观察期内,所有猴双眼均朝向远视度数减少的方向发展,戴镜12周后,近视性离焦猴双眼屈光度减少1.3D(S=1.5),与对照组的2.3D(S=1.3)似较慢,但P=0.205。【结论】近视性离焦可干预幼恒河猴的正视化过程,表现为玻璃体腔生长延缓,形成相对的远视状态,提示l临床上婴幼儿屈光不正的矫治要慎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选取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95例(180只眼),年龄8-15岁,平均年龄(11.5±1.2)岁,双眼近视球镜范围为0--6.00DS,散光均为顺规散光,范围为0--1.50DC。根据矫正屈光不正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角膜塑形镜组(A组)、普通框架眼镜组(B组)。两组患者戴镜后6个月、1.5年、3年回访,观察患者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A组的角膜曲率。结果A组病例戴镜后不同时期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例戴镜6个月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5年、3年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经戴镜满1.5年者停戴3周后查近视屈光度,平均每年增加-0.20DS,B组病例戴镜满1.5年后查屈光度,平均每年近视增加-0.86DS,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的角膜曲率在戴镜前,6个月、1.5年、3年,每一个时间与前一时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回访时,两组患者均无不适。结论角膜塑形镜可以有效控制近视的发展,对于青少年近视矫正效果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屈光矫正治疗儿童轻度屈光不正性弱视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2例(204只眼)轻度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进行屈光矫正,而不进行弱视训练。戴镜后每3个月复诊一次,随访12个月后,进步201只眼(98.53%),基本治愈175只眼(85.78%),无效3只眼(1.47%)。仞次戴镜和复诊时各个时间点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观察时间点间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单纯屈光矫正治疗轻度屈光不正性弱视方法简单易行、虬效快、患儿依从性好、效果确切,且治疗费用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7例(74眼)适合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被纳入为期6个月的前瞻性研究.对纳入研究者戴镜后1天、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和屈光状态进行观察评估.结果 36例(72眼)患者完成了本次研究.戴镜后1周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1),戴镜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1.04±0.12.戴镜前患者屈光度的均值为(-3.16±0.75) D,戴镜后不同时间随访屈光度明显降低(P〈0.01),戴镜后1周,屈光度降低最为明显,为(+0.12±0.47)D.末次随访共有24眼(33.3%)角膜上皮有轻至中度着染,随访期间未发生不可逆转的并发症.结论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轻度至中度青少年近视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背景:全球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中新生儿死亡所占比例最大,低出生体重是关键因素。本研究旨在验证出生前补充多种微量营养素会增加婴儿出生体重及妊娠时间的假设。方法:在尼泊尔Dhanusha地区开展一项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将孕〉20周接受产前护理的单胎孕妇纳入研究。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补充铁及叶酸,n=600)和干预组(根据推荐每日供给赶补充包含15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多种微量营养素,n=600),最早于孕12周开始补充,持续至分娩。主要观察指标为出生体重和孕周,应用意向治疗法分析。该研究注册为国际标准随机对照试验,注册号为ISRCTN88625934。结果:对照组523例、干预组529例新生儿有出生体重记录,对照组平均出生体重为2733g(s=422),干预组为2810g(s=453),两组平均差异为77g(95%CI24-130g,P=0.004),低出生体重比例相对降低25%。两组在孕周[0.2周(95%CI-0.1-0.4周),P=0.12]、婴儿身长[0.3cm(95%CI-0.1~0.6cm),P=0.16]、或头围[0.2cm(95%CI-0.1~0.4am),P=0.18]方面未见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头发锌、铁、铬、铜含量与视力低下的相关性.方法:调查298名小学生的标准对数视力,双眼裸视力≥1.0者为正常,双眼裸视力〈1.0者为视力低下.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头发锌、铁、铬、铜的含量.结果:市区重点小学学生视力低下率明显高于郊区普通小学学生(P〈0.001).视力低下组锌、铁、铬含量低于正常组,分别为P〈0.001、P〈0.05、P〈0.001,其中,重点小学学生视力低下组锌、铬含量低于正常组(均P〈0.05);普通小学生视力低下组锌、铁、铬低于正常组(均P〈0.05).结论:头发锌、铁、铬含量与儿童视力低下可能相关.提示应关注儿童视力健康与微量元素等均衡营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肖秀林 《华夏医学》2002,15(2):180-181
目的:探讨小剂量美多巴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70眼)4-9.5岁弱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36眼)服用小剂量美多巴(0.5mg/kg,3次/d),连续3个月,联合戴镜矫正,交替遮盖,其余为对照组以戴镜矫正,交替遮盖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26眼(72.22%),进步8眼(22.22%),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治愈21眼(61.76%),进步8眼(22.22%),总有效率85.29%,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服用小剂量美巴多是治疗儿童弱视安全,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常见六种微量元素在小学生近视患者血液中的含量,探讨其含量变化与近视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原子吸收法测定120例近视小学生和100名视力正常小学生血液中常见六种微量元素(Zn^2+、Fe^2+、Cu^2+、Mg^2+、Mn^2+、Pb^2+)的含量,并比较其含量高低与近视程度的关系。结果近视小学生组血液中Zn^2+、Fe^2+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偏低(P〈0.05或P〈0.01),还与其近视程度呈负相关;Cu^2+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偏高(P〈0.05或P〈0.01),且与其近视程度呈正相关;而另三种微量元素在近视组和视力正常组间没有明显差别。结论小学生血液中某些微量元素(Zn^2+、Fd^2+、Cu^2+)水平高低与近视发生和发展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微卡辅助治疗合并糖尿病肺结核的疗效。方法 将本组96例病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观察组给予微卡22.5μg,臂部肌肉深部注射,其余治疗同对照组,观察痰菌阴转及病变吸收、空洞闭合情况。结果 痰菌转阴率第2月末观察组96.0%,对照组78.3%,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疗程结束时观察组为98.0%,对照组为87.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疗程结束时病灶吸收显效率:观察组96.0%,对照组84.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疗程结束时空洞闭合率:观察组83.33%,对照组52.63%(10/1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微卡辅助治疗合并糖尿病肺结核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近视者血清钙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天鸿  魏冬 《医学文选》2001,20(1):28-29
我们在进行中学生体检时 ,对近视学生 12 9人的血液进行血清钙含量测定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均为自愿受检之近视学生共 12 9名 ,其中男 2 7名 ,女 10 2名 ,年龄最大 2 0岁 ,最小 13岁 ,平均 16 .8岁 ,均为在校初中学生及职高学生 ,所有近视者均配有眼镜 ,纠正视力达到正常。眼镜的屈光度 - 1.2 5 D~ 5 .2 5 D,-4.0 0 D以上 2名 ,绝大多数近视者都属于低度近视。同时征集无其他眼病且视力正常的学生作为对照组共 12 3名 ,其中男 6 9名 ,女 5 4名 ,年龄最大为 17岁 ,最小为 13岁 ,平均14.8岁。近视组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