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采用CARTO 3 Version 6.0系统指导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标测中的应用经验和技巧。方法 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因房速行导管消融术的11例患者(以上患者均曾接受房颤导管消融术)。术中放置6F十极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在CARTO 3 Version 6.0系统指引下,利用PENTARAY高密度标测电极进行三维电解剖标测,在扩展的“早接晚”(EEML)功能中设置高阈值为75%~80%,对应的低阈值为25%~20%精准确认房速的关键部位及消融靶点,消融终止心动过速,验证消融线阻滞且心动过速不再自发及诱发则手术成功。结果 11例术中均为房速心律,EEML能够提供清晰的瘢痕阻滞区,明确其房速机制,经标测后证实其中8例为单源性房速,余3例可经心房刺激诱发或自行转化出2种以上不同机制的房速。房速平均周长为(256.5±37.1)ms。肺静脉相关房速4例,其余包括顶部依赖折返2例、二尖瓣环折返1例,左房瘢痕相关折返性房速3例,右房瘢痕相关折返性房速1例。首次消融中所有患者房速终止并无法再次诱发。中位数随访时间8个月,1例房速复发并接受第二次消融...  相似文献   

2.
房性心动过速 (简称房速 )是起源于心房的快速心律失常 ,可发生于器质性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常表现为短阵性、阵发持续性、无休止性和慢性发作。根据新近房速分类方法 ,它包括局灶性房速、大折返性房速 ,后者包括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与手术后切口性房速。 90年代以来 ,许多学者应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速 ,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特别是局灶性房速、典型房扑效果尤为显著 ,借助于新的标测工具如三维电磁导管系统 (Carto)、非接触式球囊心内膜标测系统 (ensite30 0 0 ) ,手术切口性房速、不典型房扑消融成功率得到了明显提高。1 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速与首次消融术式的关系,并观察再消融的效果。方法入选126例房颤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PVI组、阵发性房颤CPVA组和持续性房颤组三组,对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房速再次行射频消融术,分析术后房速的发生机制,比较与首次消融术式的关系。结果 19例再消融患者经标测证实存在25种房速,其中17个(68%)为大折返机制,8个(32%)为局灶机制。多数房速(84%)与首次消融线的传导间隙(GAP)有关;所有房速患者经再次消融后,95%的房速经消融终止转为窦律;三组患者间术后房速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速的主要机制为折返机制,大多数折返环是依赖GAP所形成的,部分为局灶机制,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房速再次消融安全有效,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阐明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递进式消融术中产生的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持续性房颤行递进式消融术中房颤转化为房速的92位患者入选.通过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电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方法确定房速的机制,并针对心动过速的关键峡部或最早激动点进行消融.结果 共标测124例房速,6例(4.8%)为局灶性房速,118例(95.2%)为折返性房速,其中99例(83.9%)为大折返(折返环直径≥3 cm),19例(16.1%)为局部小折返(折返环直径<3 cm),17例存在双环或多环折返.术中即刻114例房速(91.9%)消融成功,首次消融术后22位患者复发房速,18位接受多次消融治疗,平均随访(14±8)个月,共79位(85.9%)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结论 对持续性房颤递进式消融术中出现的房速准确标测其机制是可行的,对指导成功消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二尖瓣峡部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发生机制及其消融策略。方法122例房颤患者采用EnSite-NavX和环状电极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32例复发房颤或房速,8例经EnSite-NavX激动标测及拖带标测证实存在二尖瓣峡部房速,在三维导航下于左下肺静脉口部下缘至二尖瓣环之间行线性消融,对不能成功阻断二尖瓣峡部传导者予以冠状静脉窦内消融。术中同时探查双侧肺静脉电位,如传导恢复予以再次隔离。结果8例中2例呈无休止性发作,6例为阵发性,可被程序刺激诱发。房速的周长217.5±20.6ms,其中顺钟向折返5例,逆钟向折返3例。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至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5例,3例心内膜途径失败者经冠状静脉窦内消融,其中1例获得成功。术后随访5.5±4.3个月,6例无房颤及房速发作,1例仍有阵发性房速发作。另1例术后房速呈无休止发作,予以胺碘酮及美托洛尔控制心室率治疗。结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后发生的二尖瓣峡部房速与左房线性消融治疗房颤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有关,其主要的机制是消融线相关的大折返性心动过速,阻断峡部传导可以治疗此类房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环肺静脉隔离术后(CPVI)复发左房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再次射频消融中,房速机制的鉴别和消融策略的选择。方法18例房颤经CPVI术后复发房速患者,其中男16例,女2例,年龄61.4±6.5(50~70)岁。在持续稳定的自发/诱发房速时在Carto指导下行激动顺序标测,经电生理检测,明确房速机制并选择相应消融方式:对于局灶性房速,重新阻断原消融径线上裂隙或消融最早激动区;对于折返性房速,明确关键峡部,行线性消融,如果有肺静脉电位亦行对裂隙的消融。结果共有13例肺静脉恢复电活动(72.7%)。局灶性房速6例,折返性房速12例(包括11例左房大折返和1例肺静脉-左房折返)。相应方式消融后房速均转为窦性心律,且肺静脉电位消失。结论房颤CPVI术后复发的左房房速与肺静脉电位的恢复密切相关;与消融线和裂隙形成的折返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者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电生理机制、导管射频消融方法及结果。方法入选先心病外科术后房速患者,首先行电生理检查明确房速起源心腔。之后在三维标测系统(CARTO或EnSite-NavX)指导下行靶心腔的电解剖标测,明确房速机制后对大折返关键峡部或局灶房速的最早激动点进行消融。结果共入选26例,诱发出30种心动过速,其中单纯为三尖瓣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13例;单纯右房疤痕折返房速4例;右房疤痕房速合并房扑6例,其中3例为两者同时存在形成"8"字折返,3例为两者先后出现;单纯局灶性房速2例;合并有疤痕折返及局灶两种机制的1例。首次消融手术成功率96.2%(25/26),随访(38±23)个月,有6例患者复发。共经三次消融后,总体手术成功率88.4%(23/26)。结论先心病外科术后的房速以三尖瓣环大折返房扑最为常见,其次为游离壁大折返;总体而言,射频消融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房扑)对心房颤动(房颤)发作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房扑和房颤的关系。方法86例房扑患者,其体表心电图均提示典型房扑,男性54例、女性32例,年龄50.0±15.6(11~74)岁,病程5.6±6.4(0.1~30)年。将所有患者分成A、B两组,A组为房扑合并房颤患者,共25例;B组为不合并房颤患者,共61例;其中A组同时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3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4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PAT)10例;B组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7例。对峡部依赖性房扑者,线性消融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致双向传导阻滞;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者行旁道消融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者行慢径改良术,阵发性房速术中持续或可诱发,予以射频消融。平均随访27.1±14.1(6~63)月。结果A组25例患者中,术后68%(17/25)患者不再发作房颤;其余8例仍有房颤发作,其中1例为术前同时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为合并阵发性房速。61例术前不合并房颤者,术后随访中有16.4%(10/61)新发房颤。86例患者中,6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行起搏器植入术,随访未诉心悸、胸闷,心电图为窦性心律与起搏心律交替出现。结论房扑可能与房颤具有共同的发生基质,也可以是房颤的触发因素,成功消融房扑后可以阻止房颤的发生。但房颤发生机制多样,消融峡部依赖性房扑,仍会发生房颤,术前合并房颤或房速者是最强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典型心房扑动(房扑)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典型房扑导管消融的32例成人先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消融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情况随访。分析新发房颤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结果平均随访(35.81±16.16)个月后,12例患者(37.5%)出现了新发房颤。新发房颤的中位发生时间为术后22个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典型房扑导管消融术中诱发房颤与新发房颤独立相关(风险比:6.093;95%CI:1.924~19.294,P=0.002)。结论成人先心病患者行典型房扑导管消融术后有发生新发房颤的风险,房扑消融术中诱发房颤是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机制及射频消融的方法.方法 慢性房颤消融术后房速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50~70(62.6±7.2)岁.在三维标测系统和环状标测导管联合指导下,对无心房-肺静脉电传导者的房速经标测在关键峡部消融;对存在心房一肺静脉电传导者的房速,在原消融径线上的裂隙处消融.结果 3例为无心房-肺静脉点传导的折返性房速,于关键峡部线性消融后房速终止;6例为存在心房-肺静脉电传导的房速,对原消融径线裂隙消融后,4例房速终止,余2例附加左心房峡部线性消融后房速亦终止.消融术时间为90~295(211.7±75.4)min,X线曝光时间为11.5~67.6(25.5±16.5)min.消融术后各种刺激亦均不能诱发房速,没有出现肺静脉狭窄和其他相关并发症.随访4~8(6.2±1.4)个月,9例患者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仍为窦性心律.结论 慢性房颤消融术后恢复心房-肺静脉电传导的房速(66.7%)占大多数;无心房-肺静脉电传导的房速多为折返机制;针对恢复传导部位的补点式消融和对折返环关键峡部的线性消融,可以成功终止并发的房速.  相似文献   

11.
对5例阵发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患者行右房射频消融术。3例单型房扑消融成功,2例复合型房扑/房颤失败。3例成功者随访6个月无复发。房扑与右房内大折返运动有密切关系。射频消融结果与右房结构、房扑的类型及折返运动有关。右房射频消融的远期效果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左心房黏液瘤外科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接受导管消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4年9月至2019年11月左心房黏液瘤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并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9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数据、消融术中参数和围术期严重不良事件,并随访导管消融术后心律失常复发情况和临床预后,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导管消融术后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9例患者年龄(55.8±9.1)岁,男性3例(3/9),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3例(3/9),心房扑动(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6例(6/9)。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导管消融治疗,围术期均未发生卒中、心包积液、心脏压塞、血管并发症及大出血事件。随访40.0(27.5,55.5)个月,9例患者中有6例(6/9)初次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总体窦性心律维持比例为2/3。3例房颤患者中有1例(1/3)出现早期房颤复发(术后3个月),6例房速或房扑患者中有2例(2/6)房扑患者出现极晚期新发房颤和/或复发房扑(分别为术后19、29个月)。3例复发患者中有2例接受再次消融,其中1例维持窦性心律。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复发黏液瘤,未发生死亡、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事件。结论左心房黏液瘤外科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接受导管消融安全、有效,可以作为一项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导管消融术改变了心房解剖学及电生理学特性,反映在体表心电图上P波形态改变。肺静脉隔离可能造成P波振幅在部分导联增高,时限缩短。线性消融可导致左心耳激动延迟甚至隔离,P波双峰,出现假ε波。房颤导管消融术后三尖瓣环峡部依赖心房扑动的P波形态呈现多样化特点。消融损伤房间传导束时可造成左房隔离,P波变小。  相似文献   

14.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可行性。 3例房颤患者房颤持续时间 2个月至 1年4个月。术前口服胺碘酮 ,1例转为窦性心律伴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 ,1例转为房早与短阵房颤和阵发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 ,1例转为房早与阵发房性心动过速 (简称房速 )。经导管作点状消融或点状消融加房扑线性消融 ,2例术中房早消失 ,1例房早显著减少 ,经快速心房刺激或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均不能诱发房颤。 1例术后有短阵房颤发作 ,服用莫雷西嗪 ,房颤未再发作。结论 :某些持续性房颤用药物后可转复成窦性心律伴频发房早、房扑或房速 ,局部单点消融或单点消融加线性消融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阐明递进式消融术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术后复发双环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点.方法 入选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持续性房颤递进式消融术后复发房速的19例患者.结果 19例患者均通过详细的三维激动标测(>200个采集点)和在每个折返环内拖带的方法确定了双环折返的机制,其中大折返环和大折返环组成的双环折返13例,大折返环和局部小折返环组成的双环折返6例.大多数病例消融策略采取分别消融两折返环各自的峡部,先将双环折返变为单环折返(由再次拖带结果确定),最后消融单折返环峡部终止房速.结论 双环折返性房速并非是持续性房颤递进式消融术后少见的一种心律失常,详细的三维激动标测联合拖带标测是确诊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房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三维电磁导管标测系统(Carto)系统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价值.方法 9例左房房速患者,应用Carto系统标测左心房,实时重建左房三维电解剖图;根据电解剖图,判断房速类型局灶性或大折返性房速;于心房最早激动点处或折返环的关键峡部消融.结果 9例患者中共有10个房速.在冠状静脉窦(CS) 电极中、远端或近端均记录到相对提早A波;9个房速为局灶性房速,激动图显示最早激动点位于肺静脉口部(5个)、左房后壁(2个)、左心耳口部(1个)、左心耳体部(1个);1个为大折返性房速,折返经过右上肺静脉口部与卵圆窝之间关键峡部.8个局灶性房速在上述最早激动点处消融,均成功终止房速,1个左心耳体部房速消融失败;大折返性房速于关键峡部行线性消融,获成功;随访6~30个月,其中1例局灶性房速术后次日复发,再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成功病例手术时间为90~140 min,X线照射时间为8~16 min.结论本组结果提示,应用Carto系统标测左房房速,判断房速类型准确、快速;指导消融安全、有效,可减少X线照射时间,进一步提高消融成功率,特别是对于常规方法消融失败病例尤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密不可分的;并且房扑患者卒中风险与房颤类似。虽然导管消融已经成为典型房扑的一线治疗措施,然而术后长期随访提示新发房颤比例较高。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新发房颤发生、降低卒中风险,典型房扑的消融治疗策略正在发生变化。房扑与房颤的发生可能有其共同的触发机制,术前进行新发房颤的风险分层可能改变典型房扑的导管消融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8.
(20) 房性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它包括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及心房颤动(房颤).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特别是局灶性房速、典型房扑效果尤为显著,借助于新的标测工具如三维电磁导管标测(Carto)系统,切口性房速、不典型房扑消融成功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局灶性房颤的射频导管消融也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治疗效果尚好.  相似文献   

19.
采用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119例,其中旁道(AP)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6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4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5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2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2例,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1例.119例患者中男61例,女58例,年龄39±13(11~67)岁.心动过速发作史6个月~39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外科消融术后复发的电生理特征和疗效。方法8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外科消融后复发患者,平均年龄(49.1±4.5)岁(男性3例),二尖瓣置换术后5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后3例。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时间距外科手术(1.2±0.9)个月。根据复发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类型,消融方法主要包括消融线径补点消融、肺静脉补点隔离、消融局部折返和碎裂电位消融。消融术后随访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评价疗效。结果8例患者中5例复发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三尖瓣峡部依赖2例,二尖瓣峡部依赖1例,左肺静脉缝隙依赖1例,左心房前壁局部折返1例,导管消融均终止,并实现消融线阻滞(必要时)。3例复发房颤(2例阵发性,1例持续性)均存在至少1根肺静脉传导恢复,消融关闭缝隙达到肺静脉隔离,持续性房颤加碎裂电位消融,同时关闭原消融线缝隙。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6.7±2.9)个月,共6例(75%)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5例房扑/房速中4例无复发,1例复发阵发性房颤。2例阵发性房颤无复发,1例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阵发性房颤。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外科消融术后主要复发房扑/房速,后者主要与原消融线或肺静脉消融环的缝隙有关,或为与初次消融无关的局部折返。少数复发为房颤,可能与肺静脉传导恢复、消融线缝隙有关。导管消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