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经感传指的是刺激人体经穴时,受试者产生一种特殊感觉,(麻胀热等),从接受刺激的穴位开始,向一定方向循行传导,其循行经过的路线与所记载经络循行路线基本一致。阐明循经感传现象。对揭示经络实质,提高针效与针刺镇痛作用有  相似文献   

2.
循经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循经感传现象是最常见的经络现象之一,研究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问题对进一步探讨经络的实质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形成循经感传的特殊路线和规律的机理存在着“外周”“和“中枢”两种不同观点。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一般认为皮层诱发电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感觉的传入活动过程。本文对循经感传显著者在感传过程中的皮层体觉诱发电位的特点进行了观察,为探讨形成循经感传的机理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医学中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四个重要问题。方法根据《内经》记载的和太极拳修炼者真气在体表运动时的生理现象,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运用生物电原理,分析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的实质。结果人体中的Ca~(2+)运动和α1肾上腺素的分泌,与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密切相关。结论真气是人体中的Ca~(2+)运动;经络是Ca~(2+)在体表传递的感觉路线;经脉是由血管、淋巴管、神经管三个组织共同组成;循经感传的源动力,是来源于细胞中的Ca~(2+)运动。  相似文献   

4.
胡勇  杨传标 《世界中医药》2010,5(5):349-350
循经感传现象是指在针刺治疗过程中,针刺“得气”之后,其“气”可以向远位传导,且传导路线与传统之十二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现象^[1]。循经感传发生时,其感觉是主观的,但感传发生的原因是客观的。我们认为循经感传这一经络现象实质上是循经络路线的一种感觉传导。  相似文献   

5.
五年来我国经络现象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自1972年开始,我国的经络研究即进入了以探讨经络现象,特别是循经感传现象为中心的阶段。在1979年第一次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以后的五年中,经络现象的研究又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现分五个部分概括介绍如下: 一、循经感传主要特征的观察 1.感传路线的循经性安徽、福建、辽宁、陕西等四省感传研究协作组对100名受试者的14经感传路线作了7000次以上的测定,并初步绘制成图。结果表明,感传路线在四肢与古图基本相符,胸  相似文献   

6.
循经感传是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系指使用针刺、艾灸或其它方法刺激穴位时产生的“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中医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循经感传的出现与经络实质有关.……  相似文献   

7.
激发经络感传 提高针刺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达甫 《中国针灸》1996,16(6):43-44
激发经络感传提高针刺疗效任达甫(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医院,210001)主题词循经感传.激发;得气针感,即得气,是针刺疗效的保证。循经感传现象的出现,关系到疗效的提高、针刺麻醉的成功率以及针刺原理、经络实质的研究。经络循行的路线在《灵枢》中早有详载,后世...  相似文献   

8.
<正> 经络实质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经络应该遵循方法论,正确解决科研思路和方法问题。我国专家终于走出了一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经络的途径,对经络现象之一的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文结合辽宁中医学院循经感传现象研究的实践,浅论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评述了我国30年来经络研究的进展概况。其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肯定了循经感传等经络现象的存在;2.以多种指标检测和显示了经络的循行路线;3.对经穴脏腑相关及其联系途径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循经性感觉病80例,其主要症状是发作性的呈带状移行的疼痛或异常感觉。每次发作均从体表上恒定的一点开始,以1.5~3.0cm 的宽度及每秒10~40cm的速度移行。它所移行的路线恰好与"经络"路线相符。每次发作持续3~5分钟,发作后遗留有一过性的循经分布的感觉障碍带。本病与我国古代文献所载"循经所生病"相符,可能是一种具有循经移行特点的局限性感觉性癫痫。  相似文献   

11.
循经感传气至病所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518049深圳市福田中医院王坚循经感传主要指病人或受试者在接受腧穴刺激时产生的特殊感觉(酸、麻、胀、热等)从受刺激的部位开始,沿着古典经络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循经感传的发生往往伴随着机体的脏腑器官功能失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干细胞循经穴位法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沿双下肢经络走行路线及双侧腓肠肌网状选择移植点,循经穴位加倍移植数量。结果所有患者足病变均在3个月内愈合,疼痛、冷感等明显改善,双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双下肢踝肱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结论循经穴位法移植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Shang ZD 《中国针灸》2011,31(3):277-280
利用人体细胞膜电学特性,解释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并对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的机制、感传循经停顿现象、感传性质及感传宽度等经络现象进行解释,认为经络就是独立于已知九大系统之外的另一个系统--人体生物电循环传导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中医新词库     
<正> 指在病理情况下,机体自发出现的循经性疼痛和循经性感觉异常两种经络现象的统称。此病在临床上时有发现,1959年肖友山,1964年陈克勤等人均有过报道。70年代以来,此类报道逐渐增多,据统计目前已达200例左右。在国外,也有人曾经观察到沿胃经“投射”的循经性疼痛。循经性疼痛的性质一般为钝性轻病或压痛,有时疼痛难忍,疼痛区域边界模糊,不伴有红、肿、热等现象。循经性感觉异常的性质则多种多样,以麻感多见,除外还有酸感、冷感、热感、热流感、痒感、跳动感、风吹感、水流感等,且往往与循行路线所发现的病灶性质有关。循经性疼痛和循经性感觉异常的分布路线既不同于某些神经痛,  相似文献   

15.
《中医经络现代研究》一书是由胡翔龙等同志编写的,约34万字的综述性专著,是我国中医经络研究近30年,尤其是后20年成绩的总汇。资料翔实可靠,参考文献达1108篇。叙述比较客观,也比较公正。但作者还有他们自己的倾向性,这是可以理解的。《中医经络现代研究》是一部以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医基本理论——经络部分的好书。可以说它是对建设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工作的一个重要贡献。我愿推荐给广大读者参阅。并就此对经络研究的思路再次提出一些看法。中医经络现代研究的成绩是很显著的。首先是肯定了循经感传现象(PSC)在相当一部分人身上是客观存在的。用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在各类人群中进行广泛测试调查的结果,循经感传是存在于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循经感传的路线与古典经络基本一致(尤其是  相似文献   

16.
经络现象的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方面,经典的生理学方法已普遍用于循经感传现象(PSC)的研究。采用肌电图、血流图、脑电图、心电图、胃电图等方法记录到和 PSC 相关的客观反应。用热像图、超微弱冷光、声信息探测、同位素示踪以及皮肤电阻抗和电位测定等技术发现 PSC 和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具有多种生物物理学特性。在经络现象的普遍性方面,大量工作进一步证明隐性循经感传现象在人类普遍存在,其循行路线与我国古典经络图基本符合,从而证实我国2000年前的伟大经络学说是真实的,科学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中医经络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提供参考资料,促进对经络实质的统一认识,加速经络学说的现代科学化。方法:根据经络学说的有关论述,用多种科学实验方法对血脉、经气、间隙进行验证研究,以是否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做为判断经络实际的是非标准。结果:古代有经络血脉论,现代有经络神经论,当代有经络气道论。结论:经络血脉论不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的经络实际,经络神经论不符合经气运行的经络实际,经络气道论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的经络实际。  相似文献   

18.
夹具疗法     
夹具疗法是选用金属夹、竹夹或塑料夹等夹具,夹挤人体一定部位,形成局部充血、瘀血,以刺激经络和腧穴,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无创穴位疗法。其效果好,简便易行,更适用于患者的自我施治。1 夹具选择可选用市售大小不等、弹性不同,质地为铁质、塑料或竹质的夹具。应定期检查夹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破损和毛刺,铁夹表面应无锈蚀。2 操作方法(1)施术部位:可分为循经、穴位、局部3种。①穴位夹挤是根据穴位主治进行夹挤的方法。临床常用的有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②循经夹挤是循经络路线进行夹挤的方法。最常用的…  相似文献   

19.
经络低阻抗现象研完是经络的重要生物物理课题。本文报告循经低阻缦下角质层在形态学上与非经络线比较有差别,提出了经络循经低阻抗现象发生的原因。这对经络实质的探讨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经络三论”的验证研究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浩然 《中医药学刊》2003,21(3):333-334
目的:为中医经络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提供参考资料,促进对经络实质的统一认识,加速经络学说的现代科学化。方法:根据经络学说的有关论述,用多种科学实验方法对血脉、经气、间隙进行验证研究,以是否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做为判断经络实际的是非标准。结果:古代有经络血脉论,现代有经络神经论,当代有经络气道论。结论:经络血脉论不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的经络实际,经络神经论不符合经气运行的经络实际,经络气道论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的经络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