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排斥反应时血浆骨桥蛋白( OP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46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及生物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移植肾组织学检查结果,46例受者被分为3组:移植肾功能稳定,且移植肾组织学检查未显示有排斥反应证据者16例,为非排斥组;移植肾组织学检查证实有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者22例,为急排组;移植肾组织学检查证实为慢性移植肾肾病(CAN)者8例,为慢排组.另以6名亲属活体供者作为对照组.于移植肾组织样本采集前抽取外周血,用人OPN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浆OPN水平,参照Banff 03标准对排斥反应进行分级.结果 对照组血浆OPN水平为(12.23±5.95)μg/L,非排斥组稍高,为(19.38±8.23)μg/L,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慢排组血浆OPN水平为(27.77±12.27)μg/L,与非排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排组血浆OPN水平为(41.84±18.51)μg/L,与非排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慢排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排组血浆OPN水平与排斥反应的级别具有正相关性(r=0.87,P<0.05),发生Ⅰa级排斥反应和Ⅱb级排斥反应者间血浆OPN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OPN水平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关系密切,其水平高低与排斥反应的级别呈正相关,可以作为诊断移植肾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评估其严重程度的一个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受者术前血清可溶性CD30水平对急性排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术前血清可溶性CD30(sCD30)水平对肾移植受者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及排斥类型的预测作用。方法 共纳入自1998年12月至2003年8月在本中心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且存有术前血标本的707例受者。 回顾性总结该组受者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的发生情况及其它临床资料,同时选取健康对照40例。用sCD30 ELISA 试剂盒复孔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前和健康对照血清sCD30水平。根据术前sCD30水平将肾移植受者分为低sCD30组、中间sCD30组和高sCD30组。结果 肾移植组术前sCD30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血管性、细胞性排斥及临界改变的发生率随着sCD30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均 < 0.05),但低、中、高sCD30 3组急性排斥逆转率却分别为100%、90.6%和78.6%,低sCD30组、中间sCD30组与高sCD30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血管性排斥、细胞性排斥、临界改变和临床排斥的sCD30水平[(198.95±76.09)、(165.89±44.56)、(172.94±74.22)和(161.23±64.87) U/ml]和未排斥组[(133.76±61.95) U/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sCD30、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和巨细胞病毒(CMV)抗原阳性均为急性排斥的危险因素,优势比分别为2.683、2.384和2.065。结论 术前高sCD30水平预示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率的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前可溶性CD30 (sCD30)水平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肺部感染以及移植肾功能丧失等临床事件的相关性,探讨利用术前sCD30水平对肾移植受者进行术前风险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有完整5年随访资料的586例肾移植受者纳入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受者术前sCD30的水平,根据sCD30水平将受者分为高水平组(sCD30>240 U/ml)、中水平组(sCD30为120~240 U/ml)、低水平组(sCD30<120 U/ml).比较3组间AR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术后5年受者和移植肾的存活率,分析术前sCD30水平与透析时间以及术后发生AR和肺部感染间的相关性.结果 肾移植受者术前sCD3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群(P<0.01).随访5年内,低水平组、中水平组和高水平组的AR发生率分别为17.4%(45/259)、29.2%(77/264)和42.9%(27/63),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8%,8.3%和15.9%,3组间AR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AR者的术前sCD30水平为(180.0±89.1)U/ml,明显高于未发生AR者的(135.3±72.7)U/ml( P<0.01);发生肺部感染者术前sCD30水平为(123.2±75.5) U/ml,显著低于未发生肺部感染者的(150.7±79.6)U/ml( P<0.01).术前sCD30水平与AR的发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242,P<0.01),与肺部感染的发生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147,P<0.01).高水平组受者和移植肾5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79.4%和69.8%,明显低于低水平组的90.3%和87.3%及中水平组的91.3%和87.6% (P<0.05,P<0.01),而后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移植受者术前sCD30水平与术后AR和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独立预测术后AR,肺部感染事件及移植肾功能丧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排斥反应时血糖皮质激素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肾移植受者发生超急性、加速性、急性排斥反应时体内内源性及外源性糖皮质激素(GC)的变化情况及意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3例发生排斥反应者及39例无排斥者血内源性及外源性糖皮质激素进行动态监测。以氢化可的松(HC)为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代表,以糖皮质激素残余率(RR)标化HC变化。结果无排斥组的HC为(0.034±0.022)μmol/L,RR为0.062±0.041;2例超急性排斥者的HC为0.493μmol/L,RR>1.0;1例加速性排斥者的HC为0.200μmol/L,RR为0.53;30例急性排斥者的HC为(0.205±0.158)μmol/L,RR为0.458±0.384。各类型排斥之HC、RR与无排斥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急性排斥者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时其HC、RR下降大致平行,但耐糖皮质激素性排斥者的下降速度较糖皮质激素敏感性排斥者缓慢。发生急性排斥者,其血中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的浓度与无排斥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变化可作为排斥反应的诊断指标及判断排斥反应对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是否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清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和胸腺活化调节因子(TAR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以36例肝移植患者为对象,术后7~14 d出现疑似排斥反应时行移植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测定取材当天及前3 d血清IP-10和TARC水平.结果 未发生排斥反应的8例,其血清IP-10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且连续4个时点未见明显变化;发生排斥反应的28例,肝穿刺前3 d血清IP-10即呈现上升的趋势,各时点的IP-10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排斥反应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排斥反应越重,其血清IP-1O水平越高(P<0.05).连续4个时点的血清TARC水平,以发生轻度排斥反应者最高,重度排斥反应者最低;发生轻度排斥反应者、重度排斥反应者及无排斥反应者间两两比较,血清TARC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重度排斥反应者的血清TARC水平呈现一个递减的趋势,其余患者的血清TARC动态变化趋势不明显.肝穿刺当天,未发生排斥反应者的TARC/IP-10比值为1.39±0.27,并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而发生排斥反应者这一比值呈现下降趋势,排斥反应程度越重,其比值越低(P<0.05).结论 肝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清IP-10呈上升趋势,其水平高低与排斥反应程度成正比;TARC/IP-1O比值的下降预示着发生排斥反应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测定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测定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学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监测56例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呈规律性变化,急性排斥反应组sVCAM-1水平明显高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和CsA肾中毒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对激素治疗敏感的排斥反应患者,sVCAM-1逐渐降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测定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学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监测56例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呈规律性变化,急性排斥反应组sVCAM-1水平明显高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和CsA肾中毒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对激素治疗敏感的排斥反应患者,sVCAM-1逐渐降至正常水平;耐激素的排斥反应患者应用ATG治疗后,sVCAM-1在排斥反应后1个月内仍维持在较高水平.CsA肾中毒组sVCAM-1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sVCAM-1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sVCAM-1可以作为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排斥反应时移植肾组织中正常T淋巴细胞表达及调节因子(RANTES)、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γ干扰素诱导的单核因子(CXCL9/Mig)、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CXCL10/IP-10)及其受体CCR5、CCR2、CXCR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以52例肾移植受者为对象,移植后常规进行移植肾穿刺,所取材料一部分进行组织学观察,另一部分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mRNA表达.结果 52例中,17例为临界改变,21例为排斥改变,其中I a级18例,I b级3例(以上38例为排斥组).另14例肾功能稳定,移植肾组织无明显病理变化(非排斥组).排斥组RANTES、CXCL10及CCR5的mRNA表达明显上调,其mRNA表达量分别是非排斥组的2.70倍(P<0.01)、3.76倍(P<0.01)和6.88倍(P<0.01);两组间CXCL9、MCP-1及CCR2 mRNA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排斥反应时,移植肾组织中RANTES、CXCL10和CCR5表达升高,提示它们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它们的高表达可以作为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时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制备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同系移植组供、受者均为SD大鼠;同种异体移植组的供者为Wistar大鼠,受者为SD大鼠;另设假手术组.术后7 d处死动物,观察移植肝脏的组织学变化,检测血清IFN-γ和IL-10的含量,以及移植肝脏内IFN-γ和IL-10 mRNA的表达.结果 同种异体移植组移植肝脏有较多坏死肝细胞,汇管区及中央静脉周围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胆管上皮细胞可见胞浆空泡变性、核固缩或碎裂,整个肝小叶结构紊乱.同系移植组肝脏组织结构仅有轻度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汇管区有较少炎症细胞浸润,胆管上皮细胞结构和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同种异体移植组血清IFN-γ为(386.7±14.4)Pg/ml,明显高于同系移植组的(159.8±16.5)pg/ml(P<0.05);同种异体移植组血清IL-10为(126.3±13.1)pg/ml,明显低于同系移植组的(288.3±17.1)pg/ml(P<0.05).同种异体移植组移植肝组织内IF-γ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同系移植组(P<0.05),而IL-10 rn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同系移植组(P<0.05).结论 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时IFN-γ表达明显升高,IL-10表达明显降低;T_H1/T_H2型细胞因子的动态平衡可能在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上Notch1受体表达水平与移植肾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肾移植受者40例均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和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根据移植肾穿刺活检结果(Banff'97标准)将受者分成3组,其中急性排斥反应组11例,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中毒组16例,肾功能稳定组13例,抽取血液样本;急性排斥反应组中有8例于排斥反应逆转后再次抽取血液样本;另取11名正常人的血液样本作为对照.常规提取样本中PBMC,用流式细胞仪间接荧光法检测Notch1的表达水平.结果 急性排斥反应组受者外周血PBMC上Notch1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CNI中毒组、肾功能稳定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CNI中毒组、肾功能稳定组和正常对照组荧光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受者外周血PBMC上Notch1的荧光强度为2.60±2.37,血肌酐为(241.2±137.1)μmol/L,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r=0.358,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受者排斥反应逆转后的Notch1的荧光强度低于排斥反应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期间外周血PBMC上Notch1受体表达水平增高.Notch1可做为监测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指标,其表达水平与同期肌酐水平有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排斥反应对肾功能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抑制性受体CD205的表达在移植肾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双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53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可,溶型CD305(sCD305)的表达水平,20例健康志愿者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 对照组和98例移植肾功能正常患者血清sCD305表达分别为(4.3±2.3)和(6.3±3.7)μg/L.20例移植肾急性排斥及5例移植肾失功患者血清sCD205表达明显增加,分别为(36.3±14.7)和(28.8土9.4)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移植物功能正常组(P<0.01).30例移植.肾慢性排斥及6例尿毒症透析患者血清sCD205分别为(13.1±5.5)和(11.2±4.6)μg/L,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移植肾功能正常组(P=0.00).结论 发生移植肾排斥反应的患者血清sCD3205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可望作为移植肾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胆汁中sLAIR-1及IL-2R的表达在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 连续3周应用双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55例肝移植受者术后胆汁sLAIR-1及sIL2R水平.结果 在22例移植肝功能正常的受体中(对照组),胆汁sIL-2R在(23.1±3.5)~(55.1±6.1)ng/L范围之内呈较低水平的波动,sLAIR-1则波动于(3.2±1.1)~(6.1±1.4)ng/L范围之内,亦呈低水平表达.在急性排斥反应(AR)组,胆汁sIL-2R水平在排斥反应确诊前2 d为(116.1±10.3)ng/L,确诊前1 d则为(136.8±12.7)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经激素冲击治疗3 d时则下降至(74.2±6.2)ng/L,明显低于确诊前1、2 d水平.在对照组,胆汁sLAIR-1在(3.2±1.1)~(6.1±1.4)ng/L范围之内呈较低水平的波动;在AR组确诊前3 d为(18.1±2.2)ng/L,确诊前2 d为(25.1±3.5)ng/L,确诊前1 d则为(31.1±5.5)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激素冲击治疗3 d时,胆汁sLAIR-1水平下降至(8.1±2.5)ng/L,接近对照组水平,且sLAIR-1的下降早于sIL2R.结论 胆汁sLAIR-1在发生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的病人血清中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其波动较sIL-2R大,将二者联合进行监测,可望成为早期预测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及转归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肝脏移植远期慢性排斥反应九例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移植远期以黄疸为特征的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应对策略。方法 分析9例存活1年以上相关患者的基础病变、免疫抑制方案,行病理学检查、胆管镜检查和B型超声波检查,调整免疫抑制剂浓度,4例患者行相应外科处理。结果 9例患者有6例慢性排斥反应获得有效控制,总胆红素自200μmol/L降至100μmol/L以内、胆汁中絮状物明显减少、胆总管探查及胆管镜冲洗扩张后胆泥减少或消失,2例患者胆总管在扩张并引流后增粗至1.4~1.8cm,其中1例内径扩张至1.2cm。3例重症患者死亡。结论 免疫抑制强度不够是诱发肝脏移植远期以黄疸为特征的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免疫损伤的积累导致肝细胞损害和胆泥形成,胆管壁炎性增厚,内径变小。控制适当免疫抑制剂浓度可预防和减轻慢性排斥反应,提高肝脏移植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胆汁中sLAIR-1及IL-2R的表达在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 连续3周应用双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55例肝移植受者术后胆汁sLAIR-1及sIL2R水平.结果 在22例移植肝功能正常的受体中(对照组),胆汁sIL-2R在(23.1±3.5)~(55.1±6.1)ng/L范围之内呈较低水平的波动,sLAIR-1则波动于(3.2±1.1)~(6.1±1.4)ng/L范围之内,亦呈低水平表达.在急性排斥反应(AR)组,胆汁sIL-2R水平在排斥反应确诊前2 d为(116.1±10.3)ng/L,确诊前1 d则为(136.8±12.7)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经激素冲击治疗3 d时则下降至(74.2±6.2)ng/L,明显低于确诊前1、2 d水平.在对照组,胆汁sLAIR-1在(3.2±1.1)~(6.1±1.4)ng/L范围之内呈较低水平的波动;在AR组确诊前3 d为(18.1±2.2)ng/L,确诊前2 d为(25.1±3.5)ng/L,确诊前1 d则为(31.1±5.5)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激素冲击治疗3 d时,胆汁sLAIR-1水平下降至(8.1±2.5)ng/L,接近对照组水平,且sLAIR-1的下降早于sIL2R.结论 胆汁sLAIR-1在发生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的病人血清中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其波动较sIL-2R大,将二者联合进行监测,可望成为早期预测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及转归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胆汁中sLAIR-1及IL-2R的表达在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 连续3周应用双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55例肝移植受者术后胆汁sLAIR-1及sIL2R水平.结果 在22例移植肝功能正常的受体中(对照组),胆汁sIL-2R在(23.1±3.5)~(55.1±6.1)ng/L范围之内呈较低水平的波动,sLAIR-1则波动于(3.2±1.1)~(6.1±1.4)ng/L范围之内,亦呈低水平表达.在急性排斥反应(AR)组,胆汁sIL-2R水平在排斥反应确诊前2 d为(116.1±10.3)ng/L,确诊前1 d则为(136.8±12.7)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经激素冲击治疗3 d时则下降至(74.2±6.2)ng/L,明显低于确诊前1、2 d水平.在对照组,胆汁sLAIR-1在(3.2±1.1)~(6.1±1.4)ng/L范围之内呈较低水平的波动;在AR组确诊前3 d为(18.1±2.2)ng/L,确诊前2 d为(25.1±3.5)ng/L,确诊前1 d则为(31.1±5.5)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激素冲击治疗3 d时,胆汁sLAIR-1水平下降至(8.1±2.5)ng/L,接近对照组水平,且sLAIR-1的下降早于sIL2R.结论 胆汁sLAIR-1在发生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的病人血清中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其波动较sIL-2R大,将二者联合进行监测,可望成为早期预测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及转归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霉酚酸酯防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效果及安全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霉酚酸酯(MMF)防治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挤反应(AR)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124例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MMF组(48例)及硫唑嘌呤组(Aza组,76例),观察2个患者术后3个月内AR、难治性急性排斥(CRR)的发生率及并发症。结果MMF组及Aza组在患者死亡率、移植肾失功率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MMF组的AR发生率、CRR发生率明显低于Aza组;以MMF3.0g/d治疗CRR,其效果与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阿来佐单抗对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AR)和移植肾存活率的影响.方法搜集国内外关于阿来佐单抗用于预防肾移植后AR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评价疗效及差异的指标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有国内外9个随机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阿来佐单抗具有良好的抗AR作用,术后半年阿来佐单抗组的AR发生率比对照组低55.5%(OR=0.37,95%CI为0.24~0.58,P<0.01),术后1年阿来佐单抗组的AR发生率比对照组低51.1%(OR=0.43,95%CI为0.29~0.64,P<0.01),术后2年阿来佐单抗组的AR发生率比对照组低28.2%(OR=0.69,95%CI为0.47~1.02,P<0.01).阿来佐单抗组的移植肾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8,95%CI为0.76~1.85,P=0.46),阿来佐单抗组的受者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4,95%CI为0.52~1.72,P=0.85).结论 阿来佐单抗对肾移植后AR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但对术后移植肾和受者的存活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氮自由基(NO)在鼠肝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大鼠肝脏灌注模型研究氮自由基在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18只分为3组,每组6只,分为鼠血灌注鼠肝组、人血灌注组、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人血灌注鼠肝组。全麻下分离出门静脉、肝上下腔静脉并插管,缺血30min后,原位灌注鼠肝2h,在不同时间取血检测氮自由基(NO)、肝功能(ALT)。结果:在异种灌注组,NO、ALT的升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AC的治疗抑制了异种灌注组的NO、ALT的升高,保护了肝脏功能。结论:氮自由基可能参与了异种移植的超急性排斥反应,NAC可部分抑制这种反应并保护异种移植的大鼠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19.
OKT3治疗移植肾难治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OKT3对移植肾难治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1993年1月至1996年6月,我们对44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难治性排斥反应(其中加速性排斥反应7例,急性排斥反应37例)应用OKT3治疗。结果:6例加速性排斥反应及31例急性排斥反应逆转,总逆转率为84.6%。25例对OKT3治疗产生迅速反应,平均逆转时间为7±4天,12例发生延迟性反应,平均逆转时间为34±3天(P<0.01)。作者认为:OKT3治疗难治性排斥反应效果显著。巨细胞病毒感染及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是OKT3治疗的主要副作用。患者对OKT3治疗的延迟性反应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及排斥损害有关。产生低滴度抗OKT3抗体的患者可再次接受OKT3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