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低氧预适应小鼠海马Bcl-2表达和Caspase-3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氧预适应”即预先短时间非致死性重复缺血/缺氧后,机体组织细胞获得对随后长时间致死性缺血/缺氧损伤的高度耐受性。早在1963年吕国蔚即提出缺氧适应的“组织机制”,直到1986年Murry等才提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概念,目前低氧预适应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预适应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事先短暂的缺血或轻度重复俄氧处理可触发或动员机体内在的防护能力,从而对随后的重度缺血或低氧损伤产生强大的防御和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了有关这种预适应的效应和机制。在进一步揭示予处理机制的基础上,可望对缺血性或低氧性疾患的防治提出新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缺血后适应是缺氧耐受现象的一种,被认为可以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在适当的时机给予适当强度的后适应,可以明显缩小脑梗死的体积,减轻迟发性的神经元的凋亡,明显改善缺血后的神经功能。后适应对神经系统的保护机制可能与提高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促进脑组织内某些蛋白的合成有关系。由于后适应干预的时间是发生在缺血事件发生以后,这就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指1次或多次短暂的缺血事件发生后可激发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从而减轻后续严重缺血事件引起的损伤,这种现象亦称为缺血耐受(ischemic tolerance,IT)。该现象是1986年Murry等在心肌组织中首先发现。之后,人们发现脑、肝、肾及小肠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在过去的10余年中针对脑缺血的预适应现象已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低氧预适应对小鼠急性脑梗死致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Blb/c近交系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C组),仅行冷光源照射,不注射玫瑰红;急性脑梗死组(CI组),光化学法诱导制作小鼠脑皮层梗死模型;低氧预适应+急性脑梗死组(HP+CI组),低氧预适应后光化学法诱导制作小鼠脑皮层梗死模型.利用行为学、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等实验方法.分别行神经功能评定、脑梗死体积测定、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1)脑梗死体积比较:N组、C组未发现梗死灶,CI和HP+CI组均见明显缺血梗死灶,其中HP+CI组脑梗死体积较CI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功能评分比较:N组、C组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CI组和HP+CI组出现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其中HP+CI组神经功能评分比CI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凋亡比较:N组、C组小鼠大脑皮层偶见TUNEL阳性细胞,CI组和HP+CI组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其中HP+CI组TUNEL阴性细胞数较CI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氧预适应可能通过减小小鼠急性脑梗死体积、减少细胞凋亡两个方面发挥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氧预适应对小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Blb/c近交系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无任何处理;假手术组(C),仅行冷光源照射,不注射玫瑰红;急性脑梗死组(CI),光化学法诱导小鼠脑皮质梗死模型;低氧预适应+急性脑梗死组(HP+CI),低氧预适应后复制光化学法诱导小鼠脑皮质梗死模型。应用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等技术检测模型制作成功后24h和72h脑内缺血半暗带区VEGF、CD31荧光强度变化。结果 N、C组VEGF、CD31脑内皮质极少量表达;CI和HP+CI组小鼠24h VEGF主要表达于脑内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72h则主要在缺血半暗带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24h、72h CD31均在缺血半暗带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I和HP+CI组缺血半暗带区VEGF、CD31表达明显高于N组、C组(P0.01);HP+CI组在24h、72h时缺血半暗带区VEGF、CD31表达显著高于CI组(P0.01)。经Pearson相关分析,VEGF与CD31表达成正相关。结论低氧预适应通过增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区VEGF和CD31的表达,促进血管新生,起到对急性脑梗死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远端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能够显著提高靶器官对缺血的耐受程度,减小梗死面积,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对其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本文将从神经、体液和免疫3个方面,结合相关信号通路对RIPC在脑梗死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并综述RIPC目前在临床缺血性脑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氧预适应小鼠脑匀浆液提取液对大鼠鼠胚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后神经细胞活性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在96孔培养板中将大鼠鼠胚海马神经细胞原代培养至8 d,将培养细胞按照处理的不同分为以下5组:(1)正常对照组(仅加入PBS)、(2)H<,4>R<,48>组(缺氧4 h/复氧48h后加PBS)、(3)H0组(缺氧4 h/复氧48 h前加正常小鼠脑匀浆提取液)、(4)H1组(缺氧4h/复氧48h前加急性低氧对照小鼠脑匀浆提取液)、(5)H4组(缺氧4 h/复氧48 h前加低氧预适应小鼠脑匀浆提取液),分别用酶标仪和流式细胞仪测定神经细胞活性和凋亡情况.结果 正常对照组细胞活性明显高于H<,4>R<,48>组,H0、H1和H4组分别与H<,4>R<,48>组相比,细胞活性明显增加,且H4组细胞活性又明显高于H0、H1组;正常对照组仅有极少量的凋亡细胞,而H<,4>R<,48>组凋亡细胞显著增多,H0、H1和H4组分别与H<,4>R<,48>组相比凋亡细胞明显减少,且H4组又分别明显少于H0、H1组.结论低氧预适应小鼠脑匀浆液提取液可能通过增加大鼠鼠胚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后神经细胞活性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起到抗缺氧性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9.
银杏内酯B抗缺血神经元凋亡的预适应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GB)对缺血引起的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并从预适应角度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原代培养的小鼠皮层神经元,经过短时缺血预适应(1%O2,无糖DMEM)或GB预处理(120μmol/L,24h)后,再进行严重缺血损伤,通过MTT比色法观察细胞的活性,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检测细胞的凋亡;Western-blot分析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hosphorylated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p-GSK-3β)和活化的Caspase-3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神经元缺血后活性下降,凋亡比率增高;缺血预适应或银杏内酯B预处理可提高缺血神经元p-GSK-3β的表达,抑制Caspase-3的活化,提高缺血神经元的活性,降低凋亡比率。结论银杏内酯B对缺血诱导的神经元凋亡具有拮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缺血预适应相似,两者均能提高p-GSK-3β的表达,抑制Caspase-3的活化,银杏内酯B对神经元可发挥药理性预适应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卒中是第3位常见的致死原因,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针对卒中的治疗多集中在 急性期,而卒中恢复期的治疗尚无有效方法。有关药物治疗或无效或存在不良影响,相应的神经保 护和大脑修复仍然是主要的尚未实现的医疗需求。近年来,大脑保护自身免受伤害性刺激以及修复 内源性修复损伤越来越受关注。其中,对预适应的研究(也被称为诱导耐受性)已产生多种有希望治 疗急性颅脑损伤的方法。一方面,预适应可以识别那些被诱导出的内源性保护或再生机制;另一方面, 对于那些预期会发生缺血性事件的人群(如接受过脑部手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的患者),预适应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诱导出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王群 《中国卒中杂志》2015,10(2):135-140
卒中是第3位常见的致死原因,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针对卒中的治疗多集中在
急性期,而卒中恢复期的治疗尚无有效方法。有关药物治疗或无效或存在不良影响,相应的神经保
护和大脑修复仍然是主要的尚未实现的医疗需求。近年来,大脑保护自身免受伤害性刺激以及修复
内源性修复损伤越来越受关注。其中,对预适应的研究(也被称为诱导耐受性)已产生多种有希望治
疗急性颅脑损伤的方法。一方面,预适应可以识别那些被诱导出的内源性保护或再生机制;另一方面,
对于那些预期会发生缺血性事件的人群(如接受过脑部手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的患者),预适应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诱导出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用酚氯仿去除重复缺氧鼠脑匀浆液中的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以乳酸脱氢酶(LDH)透出率为指标,观察去蛋白匀浆提取液对缺氧突触体的保护作用。重复缺氧2,3次特别是4次动物的去蛋白提取液显著降低缺氧突触体的LDH透出率;重复缺氧4次组去蛋白匀浆提取液的LDH透出率亦显著低于纯氧对照组。结果提示通过缺氧预适应,鼠脑产生一种小分子活性物质,对突触体的缺氧损伤与自融性损伤具有抵御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脊髓区域血流的影响及其对脊髓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放射介入球囊栓塞方法建立脊髓缺血动物模型,氢去除电极测定脊髓区域血流,脊髓诱发电位监测脊髓功能,研究缺血预适应对脊髓缺血的保护作用。结果:缺血预适应5分钟后,脊髓局部区域血流升高,是脊髓诱发电位改变的直接原因;而脊髓区域血流的改变,可能与缺血预适后,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含量轻度升高有关。脊髓不可逆缺血损害后,单胺类递质(NE,DA,5-HT)的严重升高,将造成脊髓血管痉挛、内皮细胞裂隙、多灶出血、坏死,而使脊髓功能受损。脊髓区域血流与脊髓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缺血预适应后,脊髓区域血流的轻度升高以及再次不可逆缺血(30分钟缺血)后脊髓区域血流的明显改善,是缺血预适应对脊髓功能保护作用的直接原因。结论:缺血预适应可改变脊髓区域血流,增加长时间不可逆缺血后脊髓区域血流并对不可逆脊髓缺血后的脊髓功能损害有明显而确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药理性预适应(pharmacological preconditioning)是在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药物的直接或间接药理作用模拟缺血或低氧,激活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促进内源性保护物质生成,产生组织、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缺血预适应是一种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即短暂的、非致死缺血损伤保护后续的致死性 缺血打击。它通过短暂的缺血诱导固有的防御系统,引起对随后的严重缺血的耐受。预适应存在于多 种器官及生物,其中脑缺血预适应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找到适合的标志物以表明预适应反应诱发的 缺血耐受是转化研究的重点。理想的标志物应易于获得,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本文将对可能 反映缺血预适应诱发的缺血耐受状态的血清及影像学标志物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化学模拟缺血预适应的细胞模型,研究缺血预适应过程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300 μmol/L CoCl2预处理SK-N-SH细胞3 h.24 h后以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细胞,建立缺血预适应的细胞模型,同时应用nNOS特异性抑制剂7-NI,研究nNOS在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在缺血预适应后不同时段以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凋亡情况,并与无血清刺激组进行比较;同时以RT-PCR技术检测nNOS和凋亡相关基因在缺血预适应后的表达情况.结果 300 μmol/L CoCol2预处理可以使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的增殖能力较无血清刺激组增加2.5倍,同时使细胞凋亡减少70%,与无血清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预适应可在3 h和24 h上调nNOS的表达,同时上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下调凋亡促进基因Apaf-1的表达.而这些调节作用可被nNOS抑制剂7-NI抑制.结论 300 μmol/LCoCl2预处理SK-N-SH细胞3 h可以模拟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nNOS在缺血预适应中可调节Bel-2和Apaf-1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背景肢体远隔缺血期适应已成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一项治疗策略,然而目前应用的缺血期适应方法为有创性操作技术,限制了其长期应用的可能性,更难实现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鉴于此,若能使无创性肢体远隔缺血期适应与有创性肢体远隔缺血期适应具有同样的脑保护效果,则更有利于临床推广。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缺血开始通过肢体远端气囊加压法或远隔肢体动脉夹闭(缺血)10 min 再灌注10 min(共3 个循环)方法,制备无创和有创缺血期适应动物模型。根据12分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程度。结果与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无创和有创缺血期适应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改善(P=0.041,0.035)、脑水肿体积(P=0.040,0.028)和梗死灶体积缩小(P=0.001,0.019),但两缺血期适应组之间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评分、脑水肿程度和梗死灶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4,0.946,0.667)。结论无论是有创或无创肢体远隔缺血期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均具有保护作用,而两种缺血期适应方法的脑保护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背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F-κB与JNK通路的串扰方式决定了细胞的死亡或存活。而将低氧预适应用于肝移植过程所导致的细胞凋亡现象,尚未见有报道。 目的:探讨低氧预适应后NF-κB的表达对移植肝JNK通路的影响及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经门静脉灌注法建立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自体移植组:行自体原位肝移植;低氧预适应组:移植前体积分数8%氮氧混合气体的低氧预处理90 min,然后行自体原位肝移植。分别于移植后 1,6,24 h处死大鼠取肝脏标本检测肝组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肝组织p-JNK蛋白,RT-PCR检测肝脏 NF-κB mRNA含量,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两移植组肝组织丙二醛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P < 0.05);与自体移植组比较,低氧预适应组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升高(P < 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移植组各时相p-JNK蛋白的表达、NF-κB mRNA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 (P <0.05);与自体移植组比较,低氧预适应组NF-κB mRNA转录水平显著增高(P < 0.05),p-JNK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 < 0.05)。透射电镜下自体移植组肝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征象,而低氧预适应组肝细胞无明显凋亡形态。提示,肝移植大鼠低氧预适应后可能通过上调NF-κB的表达,减少活性氧释放,抑制JNK通路的持续激活,从而抑制肝细胞凋亡,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缺血修饰白蛋白评价缺血预处理对脑血管保护作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每组随机分为缺血预适应组及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第2天测定缺血修饰白蛋白,均给予同样的药物治疗,缺血预适应组在发病后第8天开始缺血预处理。如果患者脑血管病复发终止试验。300d内脑梗死无复发的患者在第301天测定缺铁修饰白蛋白。结果中年组和老年组缺血预适应均能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及延长复发时间,降低再梗死的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结论缺血预适应能够确切保护脑血管,减少后续梗死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兴奋性氨基酸与脑缺血/缺氧预适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缺氧/缺血、药物等多种因素产生的预适应现象都具有显著的组织器官保护作用.以往多数研究涉及兴奋性氨基酸在脑缺血缺氧时对神经细胞的损害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脑缺血/缺氧预适应时,神经元释放EAA通过NMDA受体使钙离子内流增加,激活下游的蛋白激酶C(PKC),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着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此外,在脑缺血缺氧预适应中EAA通过非NMDA受体也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