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从七个方面 ,即 :以脉诊病、以脉鉴别疾病 ;以脉鉴别证候 ,以脉解释病机、以脉指导治疗、以脉判断预后 ,一脉多病 ,一病多脉等论述《金属要略》脉学特色。认为 ,依据脉象鉴别疾病 ,是仲景论脉特点之一。临证时 ,当脉证合参 ,方可诊断确切。  相似文献   

2.
自仲景提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后,历代医家对于“一证”所指多有论述,难成定论,遂为争论。文章通过仲景脉证并治诊疗过程的分析,提出“辨××病脉证并治”当为后世“辨证论治”之滥觞,且辨病是辨证的前提,辨病基础上的辨病辨证结合是仲景诊治疾病的基本范式。辨证上仲景又非常重视辨“脉”证,所以《伤寒杂病论》开篇“平脉法”,每一篇都是“脉证”为主要辨别依据,这里的证不是证候的“证”,而是证据的“证”,故而据脉证(体征)、参它证(症状)的“以脉统证”是仲景辨证的基本程式。由此推论,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之“一证”当为脉证,即脉证基础上的综合征,而非指单纯的症状而言。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是仲景脉学思想渗透辨证施治的著作。本文论述了仲景审脉,不仅把脉象看作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而且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把它抽象成概念,以之代病,以之代证,解释病机,鉴别病情,确定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力军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07,14(8):22-22
1、中医将病在皮毛、肌肤、经络的称为表证,一般是指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正邪相争于表的外感病初发阶段。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脉浮、舌苔薄白等。表证一般病位在外,病情轻浅。2、将病在脏腑、血脉、骨髓的称为里证,是指外邪传入气分或阳明经后,伏邪自内而发,以及内伤杂病所表现的证候。里证病位在里,病较深重。6、在确定证之表里时,应当以症状为主,脉仅作为参考,比如《伤寒论》中的太阳证、少阳证、阳明证等都是以症状为主来区分的。3、表里辨证是鉴别内伤、外感疾病以及外感病的病变部位与病情发展趋向的一种辨证…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本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其中在脉学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金匮》各篇多以《……病脉证并治》命名,在此脉、证、治并列,说明三者都很重要,同时又将脉置于首位,意在强调脉在中医诊断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本文就结合有关条文对《金匮》中的脉象加以初步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金匮要略》一书中的反脉现象。反脉亦即脉反,实为逆证状之脉。针对书中6篇共11条出现的反脉,结合原文加以综合分析,归纳出反脉在原文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鉴别病证,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予后等4个方面。反脉的发现,体现了仲景辨脉之严谨精细,同时也说明仲景十分重视观察脉象的演变,善于从反常之脉中发现疾病(证)的本质,把握疾病的发展方向,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六经"病"的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仲景对病的规范不是规定脉证,而是从脉证的病机意义实现对病的规范。病病机具体要素的核心构成决定病的基本属性,是疾病分类的依据;而要素关系则反映具体疾病的本质特点和一般的证侯规律。病病机的对象界有大小之分,有包含与被包含之别,有彼此传变之系,是病在一定时间、空间纵过程的相对稳态,通过证侯病机反映出来,把握病病机有利于引导临床烨证向证侯病机运动和预测疾病的传变趋向。  相似文献   

8.
杨绍泉 《四川中医》1997,15(5):10-11
《伤寒论》有关发开的条例较多,讲述也较详尽。笔者就此对《伤寒论》使用开法初探如下:玉.明确病邪性质、时间、所在部位《伤寒论》把疾病的性质、发生、发展以及转化后的一系列治疗规律进行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阳六经辨证。分析给予其治疗原则,极为重视对疾病初起的治疗。在(伤寒论》397条中,太阳病脉证病篇就占lgy条,并将疾病初起的脉证以总纲的形式列出,如何发展变化,以总纲为前提,如在第一条中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恶寒包含发热在内,本条指出太阳病基本脉证,因太阳主一身之表,功能固…  相似文献   

9.
数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脉象,可见于诸多疾病,《濒湖脉学》对数脉主病做了精辟的论述,笔者通过仔细辨析,发现数脉可见于热证、寒证和危证。临证时用心辨识,才能准确的指导诊治。  相似文献   

10.
<正> 伤寒论一、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在证候和病机上如何鉴别? 答: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都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症状。其证候鉴别要点是:太阳中风证汗出,恶风,脉缓;太阳伤寒证无汗,恶寒,脉紧。太阳中风证的病机是风邪袭表,阳浮于外,营阴内弱;太阳伤寒证的病机是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二、少阳病的提纲证是什么?你对“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如何理解? 答:少阳病的提纲证是口苦、咽干、目眩。有少阳病的提纲证,又有柴胡证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四大证候之一,就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不  相似文献   

11.
六经"病"的病机探讨(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仲景对病的规范不是规定脉证,而是从脉证的病机意义实现对病的规范。病病机具体要素的核心构成决定病的基本属性,是疾病分类的依据;而要素关系则反映具体疾病的本质特点和一般的证候规律。病病机的对象界有大小之分,有包含与被包含之别,有彼此传变之系,是病在一定时间、空间纵过程的相对稳态,通过证候病机反映出来。把握病痛机有利于引导临床辨证向证候病机运动和预测疾病的传变趋向。  相似文献   

12.
瓜蒂散证病机为邪气在肺,与正气向外交争,其势向外,以瓜蒂作用于中焦,借其春木之性,配合酸平之赤小豆,辛香之淡豆豉,越上而吐,则病可解。脉弦而有力、脾胃不虚者,用之最宜;肝虚者,可加竹茹,柴胡等;若恐伤胃气,可加生麦芽顾脾胃而调肝。应用时需与三物白散证和十枣汤证相鉴别,瓜蒂散证多见弦脉,三物白散证寒实较瓜蒂散证重,脉多沉迟,若化脓亦可见数脉。十枣汤证多喘咳日久,面目浮肿,倚息不得卧,以咳嗽或用力牵引疼痛加剧为鉴别点。《伤寒论》第108条所言之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亦是痰饮结于胸所致,可用瓜蒂散吐出胸中之邪,使上下交通,诸症得解。无论是寒痰、热痰等实邪,或是宿食、误食毒物等所致结胸之证,皆可谨遵脉证使用瓜蒂散,服后未必呕吐,不断咳吐痰涎即为对证。  相似文献   

13.
李玉奇教授为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在脾胃病诊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经过多年临证探索出脾胃病舌象、脉象所共有的规律,总结出一套"观舌识病"及"以脉测证"的理论.在舌象的研究,从舌体、舌质、舌苔三方面进行总结,以不同疾病、不同病情程度来分类;在脉象的研究,对久病之人弦实有力之脉乃疾病向愈的看法提出质疑,强调洪大弦数之实脉乃体内潜伏恶变之体征,多蕴有内疾,并阐述其机理,对临床诊断脾胃疾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观舌识病,以脉测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玉奇教授为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在脾胃病诊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经过多年临证探索出脾胃病舌象、脉象所共有的规律,总结出一套“观舌识病”及“以脉测证”的理论。在舌象的研究,从舌体、舌质、舌苔三方面进行总结,以不同疾病、不同病情程度来分类;在脉象的研究,对久病之人弦实有力之脉乃疾病向愈的看法提出质疑,强调洪大弦数之实脉乃体内潜伏恶变之体征,多蕴有内疾,并阐述其机理,对临床诊断脾胃疾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浮脉可见于多种外感病,如温病风温初起、伤寒表证之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分别见浮紧脉和浮缓脉,风温初起,脉常浮数。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亦均可见到浮数的脉象。如在麻黄汤证中,外感寒邪较重,卫阳郁而化热,因而可出现浮数脉。另外,仲景《伤寒论》原文明确指出,桂枝汤证同样可以有浮数脉的出现。在某些情况下,浮数脉既主伤寒初起也主温病初起,在麻黄汤证、桂枝汤证、银翘散证的不同阶段均有可能出现。因而,浮数脉是外感病过程中的一种常见脉象,不能单纯以浮数脉鉴别温病风温与外感伤寒表证。  相似文献   

16.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虽非脉学专著,但其所论脉法却极精详。脉证合参是其诊病的基本特点,更具特色的是原书所载脉法往往独以脉象阐述病机,确定病位,作诊断及鉴别诊断,建立治则方药,判断预后等等。本文试就仲景脉法特点作一浅论。1 重视脉证合参仲景重视脉证合参,在其二书中大多是脉证并举,辨治结合。如《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条文中脉证俱备,且将脉象冠以诸证之首,明确提出了太阳病的主要脉证,并列为太阳病的提纲。又如在《金匮·痉湿日曷篇》:“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条文同…  相似文献   

17.
迟、数脉是根据脉象速率判断病性而性质相反的两种脉象,张仲景论之颇有特色。《金匮要略》全书共22篇,涉及迟、数脉的有16篇,计41条文。其中单论迟脉的条文有12条,意义在于多主寒证、常主虚证、可主瘀证、亦主热证;单论数脉的条文有23条,意义在于多主热证、常主虚证、亦主寒证;迟、数两脉兼见并论的条文有6条,见于疟病、胸痹、腹满、水气、消渴、疮疡病篇。意义在于阐释复杂病机、辨别寒热病性、鉴别多变证候、论述病发机理、分析虚实病因、指导诊断治疗。一脉主多病,意义深远,已远远超出了迟、数脉本身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正>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腹痛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以及"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有大、小建中汤之分。两方的组成和方证各异,用药辛温,且同名"建中"可知其论治太阴寒证之意。历代医家均对其有不同注解,但多注重症状、方药的分析,对两方证的腹部体征的辨析较少。笔者以腹部体征作为两方的鉴别及辨证要点,治疗1例不明原因寒性腹痛取得疗效,现报道如下。病案资料患者,女,53岁。不明原因腹痛1年余,自诉病初  相似文献   

19.
柏红阳 《四川中医》1997,15(1):10-10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精华之一,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一般而言,脉与证应当合参,各种疾病常有其主要脉象,如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太阳伤寒病的脉浮紧、少阴病的脉微细、百合病的脉微数、疟疾脉弦等。仲景脉法,有其独到之处,仲景往往用几种复杂的脉象结合起来以阐释病机,有时以脉象代替证候,有时还依据脉象来指导治疗,根据脉象推断病情、判断预后、制定禁忌等。现将仲景脉法浅析如下;1.以脉象阐释病机《金医·腹满寒庙宿食病》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  相似文献   

20.
医圣张仲景于《全区要略》一书中讨论应势时,前多冠以“男子”二字,且文中载有“先培”、“无子”等证治,堪为男科之先河.本文拟对此作约略探析,以为引玉之砖.!份证还服困肾,突出申报网《全区要略》各将,均以—…·病脉证并治为篇名,其对男科虽无专篇研究.却于《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将中精确论述了“男子”病,其尤祥于失精、无子等男性不育证治.仲景把男子病归属于虚劳范畴,寓意显然是提示后人,男子多虚劳,男子的疾病也可导致无子.盖男为阳刚之体,主动多劳,尚若色欲无制,房劳太过,易伤肾损精;或操劳过极,形志所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