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达10%~5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依托,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同时依靠社会卫生服务开展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的综合防治模式已成为慢性病管理的关键[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发展,有氧运动及抗阻力运动已被证实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血糖、胰岛素敏感性、神经传导功能、身体活动水平及生活质量。本文对有氧运动及抗阻力运动在DPN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110例糖尿病患者,依据其并发症情况将其分为存在神经病变,即DPN组(n=58)与不存在神经病变,即无DPN组(n=52),分别检查两组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与感觉传导速度(SCV)、腓总神经MCV及胫神经MCV,观察两组患者的MCV差异、DPN组的MCV与SCV异常率及上下肢NCV异常率。结果经检测得知,在DPN组中,有症状DPN患者共37例;无DPN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与感觉传导速度、腓总神经MCV及胫神经MCV明显快于DPN组;有症状DPN组与无症状DPN组的SCV异常率高于MCV,并且下肢NCV异常率明显高于上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能够有效的确诊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病变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同型半胱氨酸(Hcy)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干预Hcy表达观察其对DPN的影响。方法200名DPN患者(DPN+组)和200名无DPN患者(DPN-组),均检测血浆Hcy水平,将高水平Hcy患者随机分成两亚组。干预亚组给予叶酸、维生素B6,对照亚组不给予干预治疗,3个月后比较各组Hcy水平,并通过临床和电生理方法评估两组神经病变的改变。结果DPN+组中高Hcy血症患者占40%,其Hcy水平明显高于DPN-组(P〈0.05)。经治疗后高Hcy患者Hcy水平明显下降(P〈0.01),神经病变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与对照组比较也明显改善(P〈0.05)。结论高Hcy为DPN危险因素,有效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助于改善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身体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方法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2例(DPN组),健康对照组28例(NC组),对两组患者单足站立时间、双手握力、坐位体前屈、立位体侧屈、仰卧起坐、20秒两脚开合次数和3分钟10米往返走等平衡功能和运动能力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PN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NC组。结论DPN患者平衡功能和身体运动能力明显下降,这些功能的下降可能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韦香葵 《内科》2014,(5):607-609
糖尿病病程长,多数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给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的同时,系统、有针对性的精心护理,不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还有助于贯切执行教育与心理治疗、运动治疗、饮食治疗和病情监测相结合的最新治疗原则。本文对DPN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概述,对DPN的护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治疗和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患病率可高达60%~90%,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近年普遍认为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血管障碍、代谢紊乱以及神经营养因素减少等。近年研究表明,其中微血管及血液运动的改变,长期高血糖致神经代谢紊乱、多元醇通路活动增加等为主要致病因素,临床上对其尚缺乏特效治疗手段。随着近年来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研究的进展,DPN 的药物治疗得以迅速发展,笔者现就 DPN 的药物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西药治疗DPN 与糖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平稳,有效,持久地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和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仍是治疗 DPN 的重要措施。张蜀平等  相似文献   

7.
1 研究目的 目前在西方国家,糖尿病性神经病变(DPN)被认为是神经病变的最常见病因.现在公认为是继发于持续性的胰岛素缺乏和高血糖,糖尿病患者的最初5年极少发生,而50%的长期糖尿病患者最终将发生DPN.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奥力宝(α-硫辛酸)对DPN主观症状及肌电图变化的改善情况及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为治疗DPN提供新药.  相似文献   

8.
弥可保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英  郑世良  惠宗光  黄文波 《山东医药》2007,47(27):145-146
71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DPN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弥可保治疗12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神经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增加。认为弥可保不但能改善DPN患者临床症状,还能提高其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9.
柏华 《内科》2011,6(1):61-65
糖尿病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约50%的糖尿病可罹患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治疗仍较为棘手,迄今尚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对目前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情况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盐酸丁咯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盐酸丁咯地尔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血管活性药物,通过改善微血管病变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提高神经组织的血供、氧供,改善DPN的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本研究用盐酸丁咯地尔治疗DPN,以前列腺素E1(PGE1)作对照,评估其疗效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47%~91%[1],为对称性多发周围神经病变和非对称性单一或多发神经病变,有肢端感觉异常、肢痛,后期可累及运动神经,出现肌力减退、甚至肌萎缩或瘫痪。该病病程长,血糖控制差,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仍是治疗糖尿病(血糖控制越好发生率越低)并佐以辅助治疗。今将近年来治疗DPN确有疗效的药物综述如下。1弥可保有人对108例DPN患者,用弥可保500!g肌注,每周3次,4周后改口服,500"g每日3次,服8周。结果肢痛、麻木、感觉减退、发热、发冷、口干、排尿障碍等症状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2]。弥…  相似文献   

12.
<正>什么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指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异常的症状或体征,或检查发现周围神经传导功能异常,除外其它引起周围神经损伤的疾病。DPN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由于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检测方法,其患病率在10%~96%不等。随着糖尿病病程进展,30%~50%的患者会发生糖尿病神经病变。DPN的致残率高达46.6%。  相似文献   

13.
<正>糖尿病神经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中枢神经病变是指大脑、小脑、脑干及脊髓的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的损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更为常见(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感觉和运动)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是具有代表性的糖尿病神经病变。无症状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NCV在诊断DPN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5年1月接诊的32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NCV对DM患者中DPN进行筛选,分析各神经传功功能以及MCV、SCV和波幅、波宽、波形、潜伏期等。结果糖尿病病程5年患者的阳性率较高,有刺痛、四肢远端麻木等症状患者DPN的阳性率更高;在四肢神经病变中,胫后神经病变和腓总神经病变较为常见,波形和波宽均出现明显变化,传导速度的波幅特异性较高。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直接影响到周围神经病变,测定糖尿病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有利于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评价抗阻力运动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知网等数据库中关于抗阻力运动在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康复中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文献,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3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信息提取,用相关软件分析。结果 通过筛选有5篇文献符合要求,239个受试者。纳入文献分析结果显示,抗阻力运动在改善DPN患者腓总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HbA1c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阻力运动组较常规护理或有氧运动明显提高DPN患者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以及改善DPN患者生化指标HbA1c水平。  相似文献   

16.
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成方"神康Ⅰ号"治疗2月.结果治疗组神经病变症状改变总有效率为78.9%,明显高于对照组(35.0%),腓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及感觉传导速度均显著提高(P<0.01),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可有效地缓解DPN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神经传导速度,从而有助于防止DPN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是一种常见的较难治疗的糖尿病并发症,疼痛症状常导致患者抑郁和生活质量下降.治疗主要是针对潜在疾病,要控制好血糖,防止神经病变进展.缓解疼痛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重点与难点.目前疗法主要包括药物和物理治疗.药物主要有抗氧化剂、神经营养因子、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心律失常药、麻醉类镇痛药及中药等.新一代药物不良反应较少,为治疗PDPN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就其治疗的进展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山梨醇与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3例2型糖尿病患者(无DPN组),134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DPN组)和72例正常对照组的24h尿山梨醇排泄量,并分析其与病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DPN患者尿山梨醇水平高于无DPN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2型糖尿病患者尿山梨醇水平与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与病程和UAER(P〈0.05或〈0.01)呈正相关。结论尿山梨醇可作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将DPN 7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依帕司他,B组: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连续治疗三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神经传导速度。结果两组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及神经传导功能都得到明显改善,其应用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依帕司他治疗组可以更加明显改善DPN患者症状及体征,更明显增加神经病变组织的传导速度,疗效显著。结论运用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血清抗神经节苷脂抗体(anti-GS-ab)之间的关系。方法 受试者分为三组[糖尿病无神经病变组(DM组)、DPN组、对照组],每组30例。采用固相酶免疫法测定各组anti-GS-IgM-ab、anti-GS-IgG-ab,并行糖化血红蛋白(HbAIc)、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 DPN患者anti-GS-IgM-ab的阳性率为46.67%,明显高于对照及DM组,并与病程、神经病变的临床分级及HbAIc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anti-GS-ab在DPN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DPN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