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数字震动感觉阈值检查(VPT)早期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至该院就诊的8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实验组)与80例非糖尿病老年人群(常规组),对两组受检者均给予数字振动感觉阈值检查,并对比两组受检者的DPN发生率与VPT异常率。结果实验组周围神经病变35例,常规组周围神经病变6例,对比两组受检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常规组的VPT异常率分别为52.50%(42/80)与22.50%(18/40),(P0.05)。结论 VPT是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检查的早期筛查方案,可及时发现高风险人群,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便于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情况及时诊断,从而做好早期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振动觉阈值(vibration perception thresholds,VPT)对糖尿病足溃疡风险的预测价值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美国振动感觉定量检查仪测定60例未发生足溃疡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30例正常人双足第1跖骨关节头的VPT。结果糖尿病患者的VPT显著高于年龄匹配的正常人(P<0.001)。60例糖尿病患者中VPT升高46例(76.7%),其中低度风险8例(17.4%),中度风险23例(50.0%),高度风险15例(32.6%),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polyneuropathy,DPN)症状31例(67.4%),无症状15例(32.6%)。<65岁年龄组,以低中度风险为主,≥65岁年龄组,以高度风险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年病程组,以低中度风险为主,≥5年病程组,以高度风险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PT升高组与正常组比较,前者的年龄较大(P<0.001),病程较长(P<0.005)。二组性别、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蛋固醇(LDL-C)、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率、心电图缺血性改变合并率、高血压合并率、吸烟率和饮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是影响VP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PT是一项花费小、简单无创的预测糖尿病足溃疡风险的可靠指标。增龄、病程长可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构成比及相关因素。方法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2003年~2010年于卫生部北京医院住院治疗的年龄≥6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876例,分为糖尿病肾病(DN)组和非糖尿病肾病(非DN)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和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DR)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组和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非DPN)组,计算DN、DR、DPN构成比,比较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寻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DR、DN、DPN的相关因素。结果 (1)DN构成比为34.5%,DR构成比为42.4%,DPN构成比为82.3%。(2)DN与非DN两组间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甘油三酯(TG)、尿酸(UA)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DR与非DR两组间仅糖尿病病程、SBP、空腹C肽(FCP)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DPN与非DPN两组间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TC、LDL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3)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DN与SBP、HbA1c、FBS、HDL、UA、糖尿病病程有关(OR值分别为1.022、1.098、1.075、0.501、1.004,1.048,P<0.05或P<0.01);DR与SBP、HbA1c、糖尿病病程有关(OR值分别为1.017、1.102、1.097,P<0.05或P<0.01);DPN与HbA1c、LDL、糖尿病病程、年龄有关(OR值分别为1.226、1.370、1.041、1.058,P<0.05或P<0.01)。结论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DN、DR、DPN均与糖尿病病程和HbA1c有关,控制血糖对防治微血管病变意义重大,综合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尿酸可以更好的防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血清TAOC、MDA、SOD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89例NDPN患者与33例DPN患者的TAOC及MDA,SOD水平,同时记录血压、身高、体重、血肌酐(Scr)、血尿酸(UA)、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纤维蛋白原(FIB)、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计算体重指数(BMI)。采用肌电图测定神经传导速度(NCV)。结果非DPN组与DPN组比较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FPG、TC、TG、HDL、LDL、Scr、UA、HbA1c、SOD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年龄、病程、FIB、TAOC、MDA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DA、年龄、病程进入回归方程(P<0.05)。结论年龄、病程、血清的MDA水平的增高,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与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根据患者病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50例和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B组)7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血清25(OH)D3水平与四肢末梢神经传导功能。以周围神经病变为因变量,年龄、病程、血清25(OH)D3含量、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B组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高于A组(P<0.05),空腹C肽低于A组(P<0.05)。Logistic逐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OH)D3、空腹C肽同周围神经病变呈负相关(P<0.05)、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与周围神经病变呈正相关(P<0.05)。结论 25(OH)D3的水平变化对糖尿病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具有较大影响,糖尿病患者适度补充25(OH)D3可在某种程度上预防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尿酸/HDL-C比值(UHR)与T2DM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于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T2DM患者127例,根据是否合并DPN分为单纯T2DM组(n=62)及合并DPN组(DPN,n=65)。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UHR。结果 与T2DM组比较,DPN组DM病程、HbA1c、FPG、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TG、振动感觉阈值(VP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SUA)及UHR升高(P<0.05),HDL-C、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腓浅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降低(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UHR与DM病程、HbA1c、FPG、HOMA-IR、TG、VPT、hs-CRP及SUA呈正相关(P<0.05),与mNCV、sNCV、HDL-C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HR、DM病程、hs-CRP及HbA1c是DPN的影响因素。结论 UHR升高是T2DM患者发生DPN...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T2DM患者BMI和血清TG与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PDN)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6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600例,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诊断标准和神经性疼痛问卷分为单纯T2DM组(T2DM,n=155)、DPN组(n=234)和PDN组(n=211)。比较各组BMI、TG等。结果 T2DM、DPN、PDN组BMI、TG依次升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BMI与24 hUAlb呈正相关(P<0.05),TG与TC、24 hUAlb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TG、DM病程、24 hUAlb是PDN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BMI、TG诊断PDN的敏感度为69.2%、68.7%,特异度为85.9%、86.3%,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5、0.826(P<0.01)。BMI、TG联合检测的AUC为0.908(P<0.01)。结论 BMI和血清TG升高是PDN的影响因素,体育锻炼及降脂药物使用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氧分压和踝肱指数(ABI)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01~2016-06在该院内分泌科住院的496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295例,女201例,平均年龄(59.84±11.66)岁,糖尿病病程为0.1~35年。分为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下肢动脉病变组(CO组,9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而无下肢动脉病变组(DPN组,139例)、下肢动脉病变而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LEAD组,8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下肢动脉病变组[(N+A)组,179例]。分析各组经皮氧分压与ABI的差异。结果各组之间年龄、血压、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与LEAD组的病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之间病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O组与DPN组、LEAD组与N+A组糖化血红蛋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O组与DPN组相比,经皮氧分压、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之间经皮氧分压、AB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Tc PO2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优于ABI。结论 Tc PO2能很好地反映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微循环状态,其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优于ABI。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79例T2DM患者按照有无周围神经病变(DPN)分为DPN组(126例)与非DPN组(15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DPN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DPN组患者年龄较非DPN组大、病程较非DPN组长、FPG、2h PG、Hb A1c、Scr水平均较非DPN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有无DN和DR、BMI、SBP、DBP、TC、TG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DM病程、2h PG、Hb A1c是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DM病程、2h PG、Hb A1c是T2DM患者发生DPN的相关危险因素,T2DM患者中的高龄、DM病程较长、2h PG和Hb A1c较高的群体更容易并发DPN。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7月于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13C呼气试验,完善震动感觉阈值测定。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分为DPN组(n=50)和无DPN组(n=50),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有DPN组Hp检出率大于无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是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与外周血管病变及感觉阈值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41例按尿微量白蛋白排泄/肌酐浓度率分为2个观察组:≤30 mg/g者为A组,>30 mg/g者为B组,比较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外周血管的踝肱比(ABI)及震动感觉阈值(VPT)的变化,以及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病史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2组间颈动脉IMT及外周血管病变与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成正相关(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病程、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是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的危险因素.2组间VPT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颈动脉IMT及外周血管病变与微量白蛋白排泄相关,颈动脉IMT增厚早于下肢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肥胖与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淄博市中心医院2013年6月—2015年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365例,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肥胖组185例和非肥胖组180例,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肥胖组和非肥胖组患者分别分为无下肢血管病变患者(A组)和有肢血管病变患者(B组),其中肥胖组-A组121例、肥胖组-B组64例,非肥胖组-A组138例,非肥胖组-B组42例。比较肥胖组和非肥胖组两个亚组患者年龄、病程、BMI、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血尿酸(BUA)及空腹血糖(FPG),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肥胖与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肥胖组-A组患者年龄、BMI、收缩压(SBP)及TC、HDL-C、LDL-C低于肥胖组-B组,病程短于肥胖组-B组(P0.05);肥胖组-A组与肥胖组-B组患者舒张压(DBP)及Hb A1c、TG、BUA、F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4.63,95%CI(2.16,4.77)〕、BMI〔OR=3.12,95%CI(2.35,7.65)〕、SBP〔OR=2.32,95%CI(1.89,5.42)〕、HDL-C〔OR=2.79,95%CI(1.56,8.42)〕、LDL-C〔OR=2.46,95%CI(1.87,3.29)〕是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P0.05)。非肥胖组-A组患者年龄、BMI及Hb A1c、BUA、FPG低于非肥胖组-B组,病程短于非肥胖组-B组(P0.05);非肥胖组-A组与非肥胖组-B组患者SBP、DBP及TC、TG、HDL-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57,95%CI(1.75,3.70)〕、病程〔OR=1.59,95%CI(1.05,3.50)〕、BMI〔OR=2.76,95%CI(3.35,8.71)〕、BUA〔OR=2.03,95%CI(1.86,9.47)〕、FPG〔OR=3.51,95%CI(2.05,6.34)〕是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肥胖与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临床应根据其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水平与糖尿病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老年T2DM患者101例均符合T2DM诊断的标准,依据是否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分为A组为单纯糖尿病38例;B组为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63例。检查所有患者血清中25-(OH)D3的含量及四肢末梢神经传导功能。对比两组血清中25-(OH)D3含量、25-(OH)D3不足的状况;且将周围神经病变设置为因变量,其余的观察指标设定为自变量[糖尿病病程、年龄、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25-(OH)D3含量、肌酐水平、尿素含量及空腹状态下C肽水平]行回归分析。结果 B组糖尿病病程、Hb A1c、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清总胆固醇(TC)、年龄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A组;A组空腹C肽显著高于B组;两组其他方面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25-(OH)D3缺乏显著高于A组(P0.05),血清25-(OH)D3含量显著低于A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Hb A1c、糖尿病病程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呈正相关,25-(OH)D3、空腹C肽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呈负相关。结论维生素D3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起重要作用,及时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3可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病变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统计研究中将从2015年4月—2017年4月期间该院纳入以及诊治的64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将患者进行平均分组,每组患者各32例,即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将不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选为参照组,将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选为实验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情况,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结果经研究显示,实验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Matsuda指数、HOMA-IR、OGTT 120 min血糖水平、OGTT 120 min C肽水平、糖尿病病程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CEI、BMI、GE指数、Matsuda指数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程、年龄是引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因素,OGTT 120分胰岛素水平是保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因素,空腹血糖、Matsuda指数、年龄是引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形成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且独立的相关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抵抗是诱发周围神经病变关键的危险因素,餐后胰岛素抵抗属于对周围神经病变进行保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脂代谢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冠心病病人,将其中合并糖尿病的92例病人作为糖尿病组,未合并糖尿病的108例病人作为非糖尿病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体质指数(BMI)]、实验室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BUA)、C反应蛋白(CRP)]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比较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差异及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各项资料差异,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纳入Logistic模型,行量化赋值,以预后为因变量,以年龄、糖尿病病程、BMI、TC、TG、HDL-C、LDL-C、BUA、CRP、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为自变量,明确影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组年龄>65岁、BMI>23.9 kg/m2、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5%、多支病变病人比例大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糖尿病组TC、TG、LDL-C、BUA、CRP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HDL-C水平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预后不良组年龄>65岁、糖尿病病程>5年、BMI>23.9 kg/m2、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5%、多支病变病人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后不良组TC、TG、LDL-C、BUA、CR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HDL-C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糖尿病病程>5年、BMI>23.9 kg/m2、TC>5.98 mmol/L、TG>1.21 mmol/L、HDL-C<0.90 mmol/L、LDL-C>3.12 mmol/L、BUA>420μmol/L、CRP>8000μg/L、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5%、多支病变为影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与冠心病病人相比,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更严重,且TC、TG、LDL-C、BUA、CRP更高,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预后与脂代谢水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李百云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060-3062
目的 研究老年糖尿病肾病与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T2DM)患者274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DM)病程、DM家族史、冠心病史、高血压史、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史、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体重质数(BMI)等一般临床资料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Cr)和尿微量白蛋白等临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 DM下肢血管病变与DM病程、DM家族史、冠心病史、高血压史、FPG、2 h PG、HbA1c及尿微量白蛋白正相关(r≥0.286,P<0.05),与HDL-C负相关(r=-0.153,P<0.05);与T2 DM组比较,糖尿病肾病(DN)组患者年龄、DM病程、DM及冠心病家族史比例、视网膜病史比例、SBP、BMI、FPG、2hPG、HbA1c、TC、TG、Cr及微量白蛋白均有相关性(P<0.05),其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是DN患者的3.15倍.结论 DM病程、DM家族史、冠心病史、高血压史、FPG、2hPG、HbA1c、HDL-C及尿微量白蛋白是DN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不同冠脉病变程度与胆红素(TBI)水平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7例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根据冠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病变组(38例)、双支病变组(40例)和三支病变组(39例),比较不同冠脉病变组患者TBI水平差异,并分析不同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积分)与TBI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T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TC、TG、LDL水平升高,HDL、TBI水平降低(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BI等因素是影响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TBI水平降低与冠脉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相关,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520例符合条件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相关信息,根据有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为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组和无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组,收集两组一般情况、相关血液学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史、HbA1c、TG、LDL-C、高血压病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相关指标,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史、HbA1c、TG、LDL-C、高血压病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模型中,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HbA1c、TG、LDL-C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老年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糖尿病病程(OR=1.063,95%CI 1.030~1.096,P=0.000),HbA1c(OR=1.086,95%CI 1.037~1.124,P=0.013),TG(OR=1.152,95%CI 1.046~1.267,P=0.005),LDL-C(OR=1.218,95%CI 1.024~1.610,P=0.028)风险增加相关。结论糖尿病病程、HbA1c、TG、LDL-C为老年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以预测其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有氧运动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2组均接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规律有氧运动;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有氧运动对2组神经症状、振动感觉与肌电图的影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优于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振动觉优于对照组(P<0.05);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氧运动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震动感觉阈值(VPT)的影响。方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辛酸钴胺组和甲钴胺组,每组50例,甲钴胺组给予0.5 mg甲钴胺静脉推注治疗,辛酸钴胺组在此基础上给予0.6 gα-硫辛酸+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比较所有患者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血清T-AOC、MDA、SOD水平和治疗前、治疗后7、15、30 d的VPT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辛酸钴胺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甲钴胺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辛酸钴胺组治疗后血清MDA水平明显低于甲钴胺组,血清TAOC、SOD水平明显高于甲钴胺组(P<0.05);辛酸钴胺组治疗后7、15、30 d VPT水平明显低于甲钴胺组(P<0.05)。结论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可有效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疗效,改善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和VPT水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