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阴道微生态相关指标与宫腔粘连(IUA)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6月-2020年12月本院妇科行宫腔镜检查者临床资料,其中IUA患者(IUA组)和宫腔正常(对照组),IUA分为轻度粘连组、中度粘连组、重度粘连组。各组妇女均宫腔镜检查前行阴道微生态检测。结果:IUA组阴道微生态菌群密集度Ⅰ、Ⅳ级,菌群多样性Ⅰ、Ⅳ级,优势菌为非乳杆菌、PH值4.5、滴虫、细菌性阴道病、过氧化氢(H_2O_2)阳性率、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阳性率、唾液酸苷酶(SNA)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真菌的检出率、白细胞酯酶(LE)阳性率、β-葡萄糖醛酸酶(GUS)阳性率两组无差异(P0.05);菌群多样性Ⅰ、Ⅳ级,细菌性阴道病、H_2O_2阳性、SNA阳性是IUA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IUA中,重度粘连患者阴道微生态菌群多样性Ⅰ、Ⅳ级,优势菌为非乳杆菌、PH值4.5、细菌性阴道病、H_2O_2阳性率、SNA阳性率均高于轻度粘连及中度粘连患者(P0.05),轻度粘连与中度粘连上述指标无差异(P0.05),各粘连组阴道菌群密集度、滴虫检出率、NAG阳性率未见差异(P0.05);菌群多样性Ⅰ、Ⅳ级,细菌性阴道病、SNA阳性是重度IUA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失衡与IUA的发生有关,尤其是重度IUA,应引起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阴道微生态可能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易感性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阴道微生态与HPV感染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进行体检的1000名30~65岁女性。受检者均常规进行阴道微生态评估和HPV分型检测。根据HPV分型检测结果将受检者分为以下两组:1.HPV感染阳性组(HPV+组, n=235); 2.HPV感染阴性组(HPV-组, n=765)。利用卡方检验比较分析HPV+组和HPV-组间的阴道微生态差异。 结果 HPV+组女性阴道pH值>4.5的发生率更高(57.87% vs 35.16%; OR=2.05, 95%CI=1.22~2.87),细菌性阴道病患病率更高 (15.74% vs 9.41%; OR=2.23, 95%CI:1.34~3.15),且异常菌群密集度(63.40% vs 33.07%; OR=1.94, 95%CI:1.32~2.56)和异常菌群多样性65.53% vs 31.37%; OR=1.89, 95%CI 1.12~2.63)的发生率也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滴虫性阴道炎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患病率无差异。 结论 阴道微生态和HPV感染有显著相关性。较高的阴道pH值、细菌性阴道病以及异常的阴道菌群密集度和多样性增加了HPV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之间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0年9月—2021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科同时实施HPV和阴道微生态检测的5 159例患者资料,患者年龄20~65岁。按是否感染高危型HPV分组,高危型HPV阳性组953例,HPV阴性组4 206例,比较两组阴道微生态环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危型HPV感染率18.5%,感染者阴道微生态失衡中细菌性阴道病(BV)168例(17.5%)、滴虫性阴道炎(TV)0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28例(2.9%)、需氧菌性阴道炎(AV)83例(8.7%)、混合性阴道炎16例(1.7%)、清洁度异常193例(20.3%)。混合性阴道炎以BV与VVC混合感染为主、其次为BV+TV混合感染。与HPV阴性组比较,BV、VVC阳性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V、AV、混合性阴道炎、清洁度异常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女性下生殖道感染中,混合性阴道炎以BV与VVC混合感染为主、其次为BV+TV混合感染;BV阳性为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VVC阳性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病和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方法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于该院妇科进行体检的318例女性中,根据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高危HPV检测及阴道微生态的结果,将纳入研究的女性分为HPV阳性组与HPV阴性组,对HPV阳性组患者持续回访并分析HPV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结果HPV阳性组患者的细菌性阴道病与不同类型阴道炎例数显著高于HPV阴性组(P<0.05);阴道微生态四项指标中,两组患者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组患者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H2O2三项指标的阳性例数与四项指标全部阳性均显著高于HPV阴性组(P<0.05),HPV阴性组阴道微生态正常例数显著高于HPV阳性组(P<0.05);HPV阴性组无病变与不典型鳞状细胞例数显著高于HPV阳性组(P<0.05),两组患者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组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与鳞状细胞癌例数显著高于HPV阴性组(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指标的异常变化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呈现相关性,控制微生态的动态平衡,是预防女性生殖道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微生态、高危型(HR)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为纠正宫颈病变微生态失衡、防治宫颈病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收治且完成HR-HPV检查、宫颈活检的86例宫颈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分为低级别组(n=26)、高级别组(n=35)、宫颈癌组(n=25);按1∶2比例选择同期就诊但宫颈细胞学、HR-HPV均阴性的43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入院后均完成阴道微生态平衡及阴道菌群检测,分析不同级别宫颈病变阴道微生态、HR-HPV感染情况。结果宫颈病变HR-HPV感染率为91.86%;HPV感染位列前三亚型为HPV 16、HPV 52、HPV 18,随宫颈病变程度的上升,HPV 16感染率上升(P0.05),HPV 52感染率降低(P0.05);低级别组、高级别组、宫颈癌组菌群密集度异常、菌群多样性异常及其他优势菌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高(P0.05),随宫颈病变程度的上升,菌群密集度异常率、多样性异常率及其他优势菌所占比例增加(P0.05);低级别组、高级别组、宫颈癌组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活性、过氧化氢、酸碱值及脯氨酸氨基肽酶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宫颈病变程度的上升,以上各阳性率上升(P0.05);低级别组、高级别组、宫颈癌组细菌性阴道炎(BV)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宫颈病变等级与BV发病率呈正相关(r=0.476,P0.05)。结论宫颈病变进展与HR-HPV感染、阴道微生态失衡及BV发生密切相关,阴道微生态紊乱、HR-HPV感染两者可能协同参与宫颈病变进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阴道微生态检测手段对人工流产术前妇女阴道炎的诊断价值,并了解阴道炎分泌物菌群分布。方法:选取2012年3月1日~5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计划生育门诊欲行人工流产妇女中患阴道炎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阴道微生态检测。结果:407例患者以细菌性阴道病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为主,应用阴道微生态检测进行Nugent评分(≥7分)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123例(30.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92例(22.6%),此外还有164例(40.3%)患者没有特异病原体的感染,仅表现为菌群失调或清洁度异常。407例患者中菌群正常占26.5%,菌群密集度++~+++占70.8%,菌群多样性++~+++占65%,pH>4.5占31.7%。患阴道炎妇女中普遍存在异常菌群,主要包括:革兰阳性小杆菌(29.5%)、革兰阴性小杆菌(18.2%)、革兰阳性球菌(12.5%)、革兰阴性球菌(11.8%)。结论: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是对人工流产术前女性阴道炎进行确切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检测手段,能明确指导临床诊断阴道感染,并可能为围手术期的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宫颈癌预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2-12月在云南省肿瘤医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102位宫颈癌患者的术前阴道微生态、HPV检测结果及术后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2例患者中,HPV阳性率为92. 16%(94/102)。不同p H值患者HP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p H值越高,HPV阳性率越高。不同阴道内球菌含量患者HP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球菌越少,HPV阳性率越高。将阴道微生态各指标与宫颈癌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不同菌群密集度患者之间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菌群密集度异常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较高;不同白细胞酯酶含量患者之间癌间质浸润深度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白细胞酯酶越少,浸润深度越浅。结论宫颈癌患者术前阴道微生态指标中,阴道p H值、球菌含量与HPV感染有相关性,p H值升高、球菌含量减少,HPV感染风险增加;菌群密集度与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有相关性,菌群密集度异常或可增加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白细胞酯酶与癌间质浸润深度有相关性,白细胞酯酶增多或可增加癌间质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阴道微生态状况对妇女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浙江萧山医院接受治疗的SIL患者共计113例,根据患者病变程度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患者32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患者81例。分析患者HPV分型情况,并评估阴道微生态与SIL的关系。结果 113例SIL患者共检出HPV阳性患者80例,占70.80%;HPV阳性患者中占比最高的4种亚型分别为HPV16(31例,占38.75%)、HPV52(14例,占17.50%)、HPV58(8例,占10.0%)、HPV18(8例,占10.0%);HSIL患者HPV阳性率(83.95%)显著高于LSIL患者(37.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28,P=0.004);HSIL组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高于LSIL组患者(t=2.743,P=0.017);HSIL组患者过氧化氢浓度阳性率及乳酸杆菌阳性率显著低于LSIL组(P<0.05),白细胞酯酶阳性率显著高于LSIL组患者(P<0.05);高危HPV(HR-HPV)患者菌群密集度分级、菌群多样性、乳酸菌分级、需氧菌性阴道病(AV)、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检出率与低危HPV(LR-HPV)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与HR-HPV感染关系密切,阴道菌群失调会导致宫颈HR-HPV的感染,HR-HPV可能会导致SIL进一步发展为HSIL甚至宫颈癌,提示临床对HSIL应该及时纠正阴道微生态平衡,提高患者的宫颈局部免疫,对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白带常规联合细菌性阴道病(BV)3项检测对女性阴道微生态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2月—2022年2月于浙江省安吉县妇幼保健院进行常规体检的100例女性,均进行白带常规及BV 3项检查,以阴道菌群多样性、密集度、优势菌群及阴道炎症反应情况判定受检者阴道微生态,分析白带常规、BV 3项检测结果与受检者阴道微生态情况对应结果。结果 100例受检者中阴道菌群正常38例(38.00%),菌群失调26例(26.00%),菌群增殖过度9例(9.00%),菌群抑制27例(27.00%);阴道pH值异常主要集中于菌群失调及菌群抑制的人群;阴道清洁度异常及白细胞酶阳性主要集中于阴道微生态异常人群,其中以菌群失调人群阴道清洁度异常及白细胞酶阳性占比最高,分别为88.46%、92.31%;唾液酸苷酶阳性主要集中于菌群失调人群,占30.77%。结论 白带常规及BV 3项检测均可较好地评价女性阴道微生态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阴道炎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选择50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作研究对象,对阴道分泌物进行采集,行阴道微生态测定,与同期收集的对照组50例健康体检者就相应检测资料加以比较,回顾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阴道优势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占32%,菌群抑制占14%,也居较高水平。对照组阴道优势菌主要为革兰阳性杆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密集度Ⅳ级及菌群抑制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为菌群多样性阴道炎者,有下降表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阴道清洁度状况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阴道菌群功能有较高异常率(P〈0.05)。结论:加强阴道炎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检查,利于及时检出异常,为临床诊治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促进患者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陈丽影 《智慧健康》2023,(18):83-86
目的 观察妇阴康洗剂改善阴道微生态失调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6月在本院进行阴道炎治疗后阴道微生态检查提示微生态失调状态的女性患者2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47例)和对照组(145例),对照组应用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妇阴康洗剂阴道灌注治疗,两组均用药7d。治疗7d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阴道炎复发情况、乳酸杆菌和白细胞计数情况、菌群多样性和密集度情况,并考察治疗前后阴道pH酸碱度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8.64%,阴道炎复发率2.0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阴道分泌物白细胞等炎症反应指标、pH值和乳杆菌功能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阴康洗剂在调节阴道微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可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级患者阴道菌群生态平衡情况及其与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8年1月-2023年12月接受LEEP治疗的200例CIN Ⅲ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均为阳性]患者临床资料为观察组,体检健康女性50例为对照组,均接受阴道微生态检测,对比观察组手术前后、对照组体检时阴道微生态相关指标。依据LEEP术后2年复发与否将观察组分组,对比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术后阴道微生态相关指标及其他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LEEP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术前阴道菌群密集度多样性Ⅱ~Ⅲ级、乳杆菌分级Ⅰ~Ⅱa级及过氧化氢(H2O2)阳性比例均低于对照组,阴道pH值、白细胞酯酶(LE)/唾液酸苷酶(SNA)LE/SNA阳性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术后阴道菌群密集度/多样性Ⅱ~Ⅲ级、乳杆菌分级Ⅰ~Ⅱa级及H2O2阳性比例均较术前增大,阴道pH值、LE/SNA阳性比例均较术前减小(均P<0.05)。观察组LEEP术后2年复发率为10....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建立预测模型,分析列线图预测模型结合多参数半定量超声对新辅助化疗(NAC)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26例行NAC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是否pCR将其分为pCR组(33例)和非pCR组(9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资料与NAC后pCR的关系,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列线图预测模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合超声多参数评分在NAC疗效评估中的预测价值。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型、增殖细胞核抗原-67(Ki-67)及肿瘤直径是乳腺癌NAC后pCR的独立预测因素(OR=1.907,OR=0.518,OR=2.294;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6,列线图预测模型结合超声多参数的AUC为0.881。结论:以病理分型、Ki-67及肿瘤直径为基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乳腺癌NAC效果,结合超声多参数评分后效果更为突出,且联合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阴道微生态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为宫颈病变治疗寻找新的靶点。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医院收治的宫颈病变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并设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医院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00例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实施阴道微生态平衡状况检查、阴道微菌群检查、高危HPV感染筛查。比较两组受试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阴道菌群检出情况、HPV阳性率、HPV分型构成情况;并分析阴道微生态失调、HPV阳性、宫颈病变间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阴道微生态失调率为60.19%(65/108)、HPV阳性率为82.41%(89/108)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阴道乳酸杆菌、线索细胞、阴道滴虫检出率为53.70%(58/108)、38.89%(42/108)、34.26%(37/108)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菌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HPV-16、HPV-18检出率分别为45.37%(49/108)、26.85%(29/108)高于对照组(P0.05)。阴道微生态失调、HPV阳性与宫颈疾病呈正相关。结论宫颈病变与阴道微生态失调和HPV感染高度相关,关注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及HPV感染情况,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改变与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妇科就诊妇女1 543例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常规行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查、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HPV 23种亚型; TCT阴性且HR-HPV感染人群设为HR-HPV组,TCT和HPV检测结果均阴性人群设为HPV阴性组,比较2组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结果 1 543例受检者TCT阳性152例,1 391例TCT阴性受检者141例感染HR-HPV。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病(VVC)、需氧菌性阴道炎(AV)、p H值 4. 5、阴道清洁度异常及乳酸杆菌减少组HR-HP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应阴性组(P 0. 01); HR-HPV组BV、VVC、AV、p H值 4. 5、阴道清洁度异常及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均明显高于HPV阴性组(P 0. 01)。结论 BV、VVC、AV、p H值 4. 5、阴道清洁度异常及乳酸杆菌减少等阴道微生态变化与HR-HPV感染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阴道微环境平衡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危险因素,为宫颈病变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收治的行阴道镜及宫颈组织活检患者,其中确诊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130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80例、宫颈癌30例(宫颈癌组),另选取同期行阴道镜检查排除宫颈病变的1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阴道微生态平衡状态检查、阴道微菌群检测及高危HPV感染筛查,分析不同级别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微环境指标、阴道病原体感染及高危HPV感染情况,并分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危险因素。结果 宫颈病变组阴道清洁度、菌群多样性、pH值及过氧化氢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宫颈癌组患者上述指标异常率最高;宫颈病变组细菌性阴道炎(BV)、需氧性阴道炎(AV)、滴虫性阴道炎(TV)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宫颈癌组各类型阴道炎检出率最高;各组HPV高危亚型16、18和52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危亚型16检出率最高;阴道清洁度异常(OR=3.543)、菌群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阴道微生态及其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宫颈病变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宫颈病变程度分为宫颈癌组(25例,宫颈活检确诊)、高级别组(35例,CIN 2~3级)、低级别组(60例,CIN 1级),另选1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检测阴道微生态指标,统计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阳性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IN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对CIN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阴道分泌物清洁度Ⅲ~Ⅳ级、过氧化氢(H2O2)<2μmol/L、酸碱度(pH)>4.5患者占比:宫颈癌组>高级别组>低级别组>对照组(P<0.05); HPV E6/E7 mRNA阳性率在对照组、低级别组、高级别组、宫颈癌组四组中呈升高趋势(P<0.05);阴道分泌物清洁度Ⅲ~Ⅳ级、pH>4.5、高危HPV感染是CI...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妊娠期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2016年5 月-2019年5 月收治的妊娠期HPV感染者56例,将其作为HPV组,选取同期产检的非HPV感染妊娠期妇女56例作为非HPV组.比较两组阴道清洁度、滴虫性阴道炎及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性阴道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绝经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女性阴道微生态环境特点。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HR-HPV DNA检测阳性及阴性绝经后女性和阳性育龄期女性,根据活检病理、HPV感染类别分析阴道微生态形态学及功能学指标的变化。结果:绝经后HPV阳性组PH值≥5.0、清洁度Ⅲ~Ⅳ、细菌性阴道病(BV)、过氧化氢(H_2O_2)阳性、唾液酸苷酶(SNA)阳性、β-葡萄糖醛酸酶(GUS)阳性比例高于绝经后HPV阴性组,但低于育龄期HPV阳性组(均P0.05);绝经后HPV阳性组VVC、TV、LE阳性、NAG阳性比例低于育龄期HPV阳性组(P0.05),但与绝经后HPV阴性组无差异(P0.05)。活检病理≥HSIL组PH≥5.0、清洁度Ⅲ~Ⅳ、BV、H_2O_2阳性、SNA阳性比例高于活检病理LSIL(P0.05),但VVC、TV、LE阳性、NAG阳性、GUS阳性比例无差异(P0.05);HPV多重感染妇女PH≥5.0、清洁度ⅡI~IV、BV、H2O2阳性、SNA阳性、GUS阳性比例高于HPV单一感染妇女(P0.05),但VVC、TV、LE阳性、NAG阳性比例无差异(P0.05)。BV、H_2O_2阳性、SNA阳性是绝经后女性HPV多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绝经后HR-HPV感染女性阴道微生态异常特点异于育龄期女性,可能导致宫颈高级别病变及HPV多重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风险因素以及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6月-2021年9月收治的360例接受盆底功能筛查的产妇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SUI的独立影响因素,筛选有意义的指标构建预测产后SUI的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列线图的预测效能。结果:SUI发生率25.0%。单因素分析表明妊娠次数、居住地、妊娠期间职业、受教育程度、人均月收入、分娩方式、孕期SUI以及流产史与SUI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妊娠数≥2次、居住乡村、职业体力劳动、阴道分娩、孕期发生SUI以及有流产史是SUI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生成了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87(95%CI 0.821~0.915)(P<0.01),采用具有500个重采样的BOOTSTRAP方法进行验证,列线图模型的拟合曲线与理想曲线无明显差异,有较好一致性。结论:妊娠≥2次、居住地乡村、职业体力劳动、阴道分娩、孕期发生SUI以及有流产史是产后SU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予以关注,提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