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oll样受体/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与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脓毒症和由此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当前重症监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 。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目前认为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机体过度释放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导致炎症反应失控和免疫机能紊乱。而这些物质的生成大多受核因子κB(NF κB)的调控 ,NF κB是一种转录因子 ,它对许多与免疫有关的基因有调控作用 ,因此在脓毒症的发生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免疫细胞又是如何识别病原体最终引起NF κB的活化呢 ?Toll样受体是 1997年Medzhitov等[2 ] 在巨噬细胞上发现的 ,可作为病原体的识别受体 ,激活胞内的信…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血液滤过对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活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根据是否接受血液滤过治疗分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n=59)、常规治疗联合血液滤过的实验组(n=38)。治疗前及治疗后72 h,比较2组患者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serum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含量、PBMCs中TLR4及NF-κB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银杏二萜内酯对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大鼠肾脏病变的影响,并基于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糖高脂饮食4周后腹腔注射30 mg/kg链脲佐菌素的方法构建DM大鼠模型,设模型组、银杏二萜内酯组、瑞沙托维(TLR4抑制剂)组、银杏二萜内酯+瑞沙托维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1次/d腹腔注射给药治疗14 d后,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rine protein,24 h-UTP)水平,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马松染色观察肾脏病变,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肾小球足细胞超微结构病变,末端标记法观察细胞凋亡状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肾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异氟醚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IRI)的保护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32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I组)、异氟醚预处理组(Iso+IRI组)和异氟醚+脂多糖组(Iso+IRI+LPS组), 每组8只。Iso+IRI组进行异氟醚(isoflurane, Iso)预处理, Iso+IRI+LPS组进行Iso预处理后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0.1 mg/kg, 其他组同时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而后IRI组、Iso+IRI组及Iso+IRI+LPS组采用夹闭肾蒂法建立肾IRI模型, S组进行假手术。术后24 h检测大鼠静脉血Cr和BUN水平, ELISA法检测肾组织IL-1β、TNF-α、IL-6水平,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肾组织SOD活性, 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肾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 peroxidase, GSH...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通过核转录因子(NF)-κB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促进胆管癌细胞侵袭的机制。方法 检测胆管癌细胞株HuCCT1在表皮生长因子(EGF)同浓度下的细胞侵袭力及细胞增殖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方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MMP-9在不同EGF浓度下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试验(EMSA)检测NF-κB在不同EGF浓度下的活性。结果 随着EGF浓度的增加,胆管癌细胞株HuCCT1侵袭细胞数也随之增加,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而EGF浓度的变化对HuCCT1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EGF明显上调HuCCT1细胞中MMP-9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MP-2不受影响。EGF增强NF-κB的活性;PDTC和布洛芬明显抑制EGF诱导的HuCCT1细胞侵袭力。结论 EGF能够增强胆管癌细胞的侵袭力,其增强的侵袭力可能是通过NF-κB信号传导路径,激活MMP-9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TLRs)对原位结肠癌细胞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别采用RT—PCR和蛋白印迹法对HT-29细胞中TLRs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进行检测。ELISA法检测经LPS刺激后及NF—κKB被抑制后,HT-29细胞所分泌的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的改变。结果HT-29细胞可表达不同TLRs,以TLR4的表达为最高。经LPS刺激后,HT-29细胞中TLR4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以及所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VEGF、IL-8、CCL20和IL-6均显著升高(P〈0.01)。TGF—β、VEGF、IL-8和CCL20的上调表达不能被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所抑制,但IL-6的上调表达则依赖于NF—κB的活性。结论结肠癌细胞TLRs通过识别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启动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是否是乙肝病毒X蛋白(HBx)上调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途径之一.方法 建立稳定转染HBx基因的L02(L02/HBx)细胞系,用NF-kB信号通路阻断剂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阻断NF-κB信号通路.采用荧光双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染前后及PDTC加入前后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失活,同时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及PDTC加入前后MDRl的表达.结果 转染HBx基因后NF-κB信号通路被激活,MDRI表达明显上调(P<0.05);PDTC加入后NF-κB信号通路被阻断,MDRi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 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HBx介导肝癌多药耐药,上调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鼠。肾脏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C)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保护作用及与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4/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BALB/c小鼠42只随机分组:假手术组6只、IRI组18只与IPC组18只,IRI组与IPC组均设术后1d、3d、5d亚组,每个亚组各6只小鼠。建立肾脏IRI及IPC模型;于术后1d、3d、5d取血检测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取肾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计算术后1d急性肾小管损伤的Jablonski评分,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术后1d、3d、5d的TLR4、NF—κB表达水平。结果术后各时点,IRI组的Scr、BUN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为P〈0.05);术后1d,IPC组的Scr、BUN水平均明显低于IRI组(均为P〈0.05),且于术后5d两指标明显下降并恢复至正常范围。与假手术组比较,IRI组和IPC组肾小管损伤程度较为严重(均为P〈0.05);与IRI组比较,IPC组的肾小管损伤程度显著减轻(P〈0.05)。术后1d、3d,IPC组的TLR4表达水平较IRI组明显降低(均为P〈0.05)。术后1d、3d、5d,IPC组的NF—κB表达水平较IRI组明显降低(均为P〈0.05)。结论IPC可减轻缺血再灌注对肾脏的损伤,其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实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iRNA-146是否通过调控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TLR4/NF-κB)信号通路促进滋养层细胞HTR-8/SVneo增殖和迁移,以期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的发病机制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1)细胞研究:将转染后的胎盘滋养层细胞HTR-8/SVneo分成miRNA-146抑制剂组、抑制剂对照组、miRNA-146模拟物组、模拟物对照组,检测各组HTR-8/SVneo细胞生长的活力、增殖、凋亡、迁移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TLR4、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2)动物研究:建立Dicer酶敲除的uRSA小鼠模型,将正常妊娠小鼠作为对照组,通过qRT-PCR检测胎盘组织的miRNA-146 mRNA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胎盘组织的TLR4、NF-κB、TNF-α、IL-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细胞研究:与模拟物对照组比较,miRNA-146模拟物组HTR-8/SVneo细胞克隆形成率、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显著增加(P<...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活性氧簇(ROS)/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探讨乳脂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抗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移植组和MFG-E8组, 袖套改良法建立大鼠左肺移植模型。MFG-E8组受体鼠术前30min经尾静脉注射rhMFG-E8 20 μg/kg, 对照组和移植组受体大鼠尾静脉注射同等量生理盐水。肺移植再灌注2 h后阻断右肺门5min, 全自动血气分析检测仪检测动脉血中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移植肺组织显微病理改变, 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移植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组织活性氧检测试剂盒(DHE)检测肺组织中ROS水平, 干/湿法测量肺湿质量/干质量(W/D)比。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aspase-1)、和凋亡相关的斑点样蛋白(ASC)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胸腔热灌注(IHP)对兔急性肺损伤(ALI)中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NF-κB)/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1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撞击组(A组,7只)、胸部撞击组(B组,8只)、撞击+35 ℃常温灌注组(C组,8只)和撞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NF)-κB圈套(decoy)对脂多糖(LPS)刺激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NF-κB激活的抑制作用,并就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获取和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平均分成4组。NF-κB-圈套组和错配-圈套组分别预先以NF-κB-圈套-Lipofectamine2000复合物和错配-圈套-Lipofectamine2000复合物(对照组)处理,LPS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同体积的培养液,观察荧光标记DNA转染细胞情况。用10μg/mlLPS刺激2h激活NF-κB,收集细胞,分别提取细胞核蛋白,检测不同组NF-κB活性以及P65和P50亚基蛋白质含量。结果:转染5h后大于90%细胞核内可观察到绿色荧光。NF-κB-圈套组NF-κBP65亚基活性显著低于错配-圈套组和LPS组,但P65和P50亚基蛋白质含量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NF-κB-圈套能抑制细胞核内NF-κB的DNA结合活性,这一作用可能是NF-κB-圈套转入细胞核后占据转录因子核定位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黏蛋白1(MUCl)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89年8月至2009年6月间肝切除组织石蜡标本90例,其中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33例为实验组,肝内胆管结石32例为对照组,肝良性肿瘤旁1~2 cm正常肝内胆管组织25例为空白组。组织切片分别进行NF-κB、EGFR及MUC1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表达差异的意义。结果 3组NF-κB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1.5%(17/33)、25% (8/32)和4%(1/25),P<0.01;3组EGFR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7.6%(19/33)、31.3% (10/32)和0(o/25),P<0.01; MUC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5% (18/33)、28.1%(9/32)和0(0/25),P<0.01。EGFR、MUC1在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局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患者EGFR、MUC1阳性表达者的累积生存率比阴性表达者低(P<0.01)。结论NF-κB是肝内胆管癌发生的早期事件;NF-κB、EGFR及MUC1过表达在肝内胆管癌发展过程起协同的重要作用,EGFR及MUC1高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以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7.
在皮肤创伤愈合修复异常时,出现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的细胞增殖、活性增强;以Ⅰ、Ⅲ 型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ar matrix, ECM)沉积,真皮组织过度增生,便会出现病理性瘢痕或称异常瘢痕,病理性瘢痕又分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1].瘢痕疙瘩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的皮肤肿瘤,具有肿瘤生长的某些特点.目前,瘢痕疙瘩形成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参与调控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的信号通路很复杂,主要有TGF-β/Smad,NF-κB,IL-6等信号通路[2].普遍存在的NF-κB(nuclear factor-κB, 核因子-κB)转录因子,调节着上百种基因的表达,其中包括免疫和炎症应答、细胞增殖和凋亡.NF-κB的活性涉及到许多疾病,包括哮喘、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和人类的癌症;NF-κB的靶向治疗已经在这些疾病中显示出了效果[3].大量的证据表明,NF-κB通路在炎症和肿瘤之间提供了一个机械连接,且还可调节肿瘤的血管发生和侵袭力[4].瘢痕疙瘩具有肿瘤生长的特性,因此,NF-κB通路的激活作用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异常细胞增殖和ECM过度产生密切相关.在真皮角质形成细胞与成纤维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能够促进皮肤创伤后的炎症反应与愈合,在异常的愈合及瘢痕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笔者就NF-κB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核因子-κB/I-κB传导通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核因子(NF)—κB/Ⅰ—κB传导通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阻断大鼠部分肝血供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左半肝缺血90min,再灌注分0、1、2、4h等时点。用凝胶滞留电泳方法测定NF—κB的结合活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mRNA的表达量。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NF—κB与其特异性调控序列的结合活性增高且具有时相性。再灌注1~2h NF—κB结合活性增高,4h后开始降低。肝组织中TNF—α、ICAM—1 mRNA表达在再灌注2h后升高。讨论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NF—κB激活并进入细胞核内,与一些炎症因子基因启动子区特异序列结合,上调TNF—α、ICAM—1 mRNA表达,从而引起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0.
由于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常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效果不甚理想,故近年大批学者将注意力集中于中医药治疗方案。核因子κB是炎症反应过程中的关键通路之一,可被多种因子激活诱发炎症瀑布链反应,影响溃疡创面恢复。本文总结近5年来国内外基于该通路的糖尿病性溃疡研究,并对代表性的中药药剂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