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揭示《金匮要略》原本的诊治思路和治疗体系,应用原文明确提出的"治未病"理论对百合病进行分析。结论认为《金匮要略》百合病的诊治中既有针对主症与病机的直接治疗,也有基于"治未病"的预防治疗、间接治疗或整体治疗,其诊治思路可以拆分为辨治已病和辨治未病两个步骤。明确这个问题,无论对于张仲景原本诊治体系研究,还是对发展现代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杜倩  李成卫 《世界中医药》2014,9(12):1592-1594
"治未病"理论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均被作为预防原则,而该理论在《金匮要略》中则经历了从预防意义进一步被发展为治疗原则并成为该著作重要的诊治体系的过程。应用原著中明确提出的方法对原文进行分析研究,其结论无疑更客观、可靠。《金匮要略》中虚劳病与现代中医内科中虚劳的含义有所不同。文章以仲景"治未病"理论试分析《金匮要略》中虚劳病的原文思考及诊治步骤疾病思路,以期扩展对《金匮要略》原文的理解方法,丰富现代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理解《金匮要略》原著的诊疗体系及组方思路,基于原著中形气概念,以胸痹为例分析验证原著疾病分证原则、治疗处方的步骤方法,此方法较现代运用后世理论阐释原著更能揭示其本义。在《金匮要略》中对胸痹的治疗不仅应用了形气分证原则,还包含了"一祛有形实邪,二理无形病气"的形气处方思路与步骤。此结论加深了对《金匮要略》原文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探索了《金匮要略》诊疗体系,同时为丰富和发展《金匮要略》杂病诊治体系,推动现代中医诊疗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结合原著条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辨证思维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先辨病证,再辨方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辨证的基本原则,"方证相对"和"随证治之"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诊治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丰富《金匮要略》的诊治思路和体系,并为中医临床和中医学习提供新的思维方法,今尝试应用"典型—非典型—变化"的新模式来分析《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原文,探索其诊治疾病的思路及思考的重点。结论认为,用这一模式来分析《金匮要略》黄疸病诊治思路是十分恰当的,也更贴合原著的旨意,其诊治思路可以拆分为典型、非典型和变化3个步骤。明确这个问题,无论对于黄疸病诊治规律、《金匮要略》疾病诊治思维、还是辨证论治思维研究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虽然并未撰有肿瘤专篇,但是在各篇中散在不少对肿瘤病相关脉证的描述,所载方药对肿瘤病的防治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笔者试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传、瘥后防复等方面来探讨中医经典理论对肿瘤病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具有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和注重治未病等学术特点,对中医学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辨治肿瘤经验与运用经方的特色,从辨病辨证、遣方用药、治未病三个方面论述《金匮要略》在肿瘤诊治中的运用,提倡临证注重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以扶正为本,适时祛邪,全程强调防复防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列举《金匮要略》所涉及到的有关针灸方面的经典内容,然后通过引用《内经》经典理论并紧密结合十四年来的临床经验,对上述的《金匮要略》经典原文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和阐发,从而归纳出《金匮要略》中的有关针灸理论在临床中的意义:其治未病的思想,永远是我们所追求的永恒主题;其治疗杂病原则,也是指导我们针灸临床的方针;其辩证准、治疗方法恰当之理,值得我们大家深思与学习!  相似文献   

9.
通过试述《金匮要略》所涉及到的有关针灸方面的经典内容,并引用《黄帝内经》经典理论、再紧密结针灸临床经验,对上述的《金匮要略》经典原文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和阐发,从而归纳出《金匮要略》中有关针灸内容在临床中的意义。其治未病的思想,永远是中医学工作者们所追求的永恒主题;其治疗杂病原则,也是指导针灸临床的方针;其辩证准、治疗方法恰当之理,值得大家深思与学习。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相当于全书的总论,阐明了《金匮要略》的指导思想,而首篇第一条又可谓全书的理论核心,言简易赅,内涵丰富,因此能正确理解这条原文的医理,对了解《金匮要略》的基本论点,学好首篇和其它各篇均有指导意义。首条原文文字虽短,寓意深刻,揭示了预防为主,治未病,整体论治,五行学说,脏腑学说,脾旺不受邪说,动态观,杂病治疗总则等重要理论,是很值得探讨研究的。一、预防为主、治未病“治未病”是古人防微杜渐预防思想的具体体现,防病重于治病。它包括两方面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整体治疗、未病决定诊疗方案。其立论的原则有三,即预防原则、整体治疗原则、诊疗方案选择的原则。《金匮要略》中对水气病的论治从已病与未病2方面入手,已病者当发汗与利小便,发汗用麻黄桂枝类,利小便予防己,未病时防止气水血的传变和津液损伤。同时注意补脾胃之气以助祛除水湿,用以表治里、以气治水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治则治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华 《河南中医》2006,26(2):10-13
《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经典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内伤杂病治则治法的论述,被誉为医方之经、方书之祖,是治疗杂病的典范,临床实践的准绳。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诸多难点、疑点。为进一步规范《金匮要略》治则治法的理论研究,作者从《金匮》一书的基本论点、杂病治则治法的概念、《金匮》治则内容概要、《金匮》治法内容概要四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整体恒动观念、脏腑经络学说、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形神统一等理论及在此理论指导下的治则治法,是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诊疗方法,是仲景学术思想的精髓与核心内容,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广大。  相似文献   

13.
魏明刚  孙伟 《中医药学刊》2013,(10):2148-2150
水气病是现代医学中以慢性肾脏病为主涵盖所用水盐代谢失调导致机体水肿的疾病,临床中很多疑难疾病与之密切相关。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历史性地将本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内容非常丰富,其辨证论治思想体现在从疾病病因病机、临床分型、证侯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病变在不同阶段的辨证分析和治疗,几乎包括疾病发生发展的每个环节。依据充分,用药精当,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辨证特色。《三因极-病证方论》则是在其基础上扩展其外延,丰富了其内涵。因此,学习《金匮要略》"水气病"是基础,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钥匙。纵观《金匮要略》成书至今,可以看到其在中医学乃至整个医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充分认识和肯定。《金匮要略》既为中医学基础学科,又因其有很强的实用性而兼具临床学科的性质。在其理论基础上创立的中药方剂加味当归补血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获得较好的效果。今后,从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两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并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该书简明扼要,首创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现就《金匮要略》黄疸病篇条文1、条文2、条文8提出笔者自己的理解,供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着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完善,包括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这些理论在肝病的诊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名老中医吴耀南教授运用“治未病”理论指导肝病临床治疗,疗效显著,本文从此三方面介绍吴耀南教授运用“治未病”理论治疗肝病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以病为纲模式对现行中医学的理论示范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明 《河南中医》2006,26(1):17-19
《金匮要略》的学术价值一般都被界定在其具体内容的应用价值方面,但目前学术界种种以强调《金匮要略》原文为特点的现象表明,《金匮要略》中应该包含着尚未被现行中医学所继承、甚至是尚未被清晰认识到的辨治疾病的理论,其中《金匮要略》的以病为纲理论模式是疾病状态下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7.
从"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在疗法上体现"治未病"思想,在治疗上体现"治未病"思想,在养生上体现"治未病"思想等论述《金匮要略》治未病。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金匮要略》和《难经》对虚劳的治疗特点。《金匮要略》治虚劳重在调和阴阳、补益脾肾、虚实兼顾,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学术特色。《难经》提出了"五损"之说,从调整五脏功能治虚损,灵活运用益、调、适、缓等大法。两者关于虚劳的论述,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系统论述《金匮要略》惊悸病辨证施治。通过惊悸病名分析,病因病机探讨,病性虚实的区分,探讨和了解《金匮要略》对惊悸病辨病思路。通过惊悸病治法与方药应用,掌握其论治特点,从而总结归纳仲景对惊悸病的辨证论治特点。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对消渴病并发症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甦颖 《河南中医》2005,25(10):6-7
《金匮要略》不仅系统阐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法,还分别论及多种消渴病的并发症,如肺痿、小便不利、水气、淋病、虚劳、血痹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治法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