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方改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方法将60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疏肝和胃方,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治疗,疗程8周,治疗前后用SF-36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7个维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5个维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积分高于对照组,疏肝和胃方疗效优于奥美拉唑。两组治疗后PCS及MCS积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疏肝和胃方疗效优于奥美拉唑。结论疏肝和胃方能够明显提高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活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采用SF-36量表进行测评,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进行评价,同时纳入100例正常人作为测评对照。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所下降,其中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方面下降最明显。不同证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活质量也存在差异,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和精神健康4个维度得分在4个证型间差异显著。结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疏肝和胃方”联合伏诺拉生治疗气郁痰阻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的临床疗效与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RGERD患者均进行24 h pH阻抗与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及电子胃镜检查;通过随机数字表将80例RGERD患者随机分配到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中药疏肝和胃方(1袋/次,2次/d)联合伏诺拉生片(20 mg/次,1次/d)治疗;对照组予伏诺拉生片(20 mg/次,1次/d)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后中医证候(咽部不适如有痰梗、胸骨后不适、嗳气等)积分、躯体症状、生活质量及胃镜下食管黏膜改善情况。结果:最终完成试验并纳入统计者75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37例。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47%(34/38),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2.16%(23/3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14,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食管黏膜评分、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中医主证咽部不适如有痰梗及胸膺部不适评分、胃食管反流病生活质量评价量表(GERD-HRQL)、...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疏肝和胃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惠州市中医医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8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用药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肝和胃方治疗,水煎成剂并取汁300 mL分早晚各1次温服,以1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3个月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反酸、胃灼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3/IL-17炎症轴水平、生活质量评分(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不良反应(失眠、腹泻、药物热)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的中医症状积分、IL-23/IL-17炎症轴水平、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IL-23/IL-17炎症轴水平较本组治疗前下降,生活质量评分较本组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的中医症状积分、IL-23/IL-17炎症轴水平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  相似文献   

5.
总结朱生棵教授辨证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认为该病为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又兼痰、瘀为患;治疗注重疏肝降逆、化痰祛瘀,临证多采用疏肝和胃方化裁。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对其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笔者自拟疏肝和胃方治疗本病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疏肝和胃方联合西药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提供试验支持.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2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每日2次,每次20mg),枸橼酸铋钾(每日2次,每次1袋),莫沙必利(每日2次,每次2.5mg);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疏肝和胃方.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0.7%.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x^2=4.97,P<0.05).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6%;对照组不良反应1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3%.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3.99,P<0.05).结论:疏肝和胃方联合西药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方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分别予疏肝和胃方和奥美拉唑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情况。结果中药组、西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6.7%;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均明显降低(P〈0.001);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疏肝和胃方能够有效改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疏肝和胃方治疗肝胃不和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肝胃不和型rGERD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予疏肝和胃方,对照组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的中医证候评分、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量表评分变化;应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检测治疗前、治疗8周后肠道菌群OUT数量、多样性及其丰度变化情况。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80例,其中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8周中医证候评分、GERD-Q量表评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试验组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评分降低(P<0.05);治疗8周后中医证候评分、GERD-Q量表评分均降低(P<0.05),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经Alpha多样性分析,试验组治疗8周后,Chao1、Ace、sobs指数均升高(P<0.05)。经菌群物种组成和丰度分析,在门水平上两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0.
疏肝和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自拟疏肝和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6 2例 ,并与用雷尼替丁、吗丁啉、庆大霉素片治疗的 6 1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对并发症食管炎胃镜复查情况与对照组比较 ,P<0 .0 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胃安神方对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症状和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将104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治疗组采用和胃安神方治疗,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均用失眠中医证候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检测评分。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1%(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睡眠质量完全改善率分别为86.5%和69.2%(P<0.05)。治疗后2组的PSQI总分分别为(8.12±2.48)分和(10.07±3.13)分(P<0.01)。结论和胃安神方治疗原发性失眠效果良好,能明显改善失眠者的临床症状和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温中和胃法对乳腺癌化疗后延迟性呕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温中和胃法组)50例,对照组(昂丹司琼组)50例,分别在化疗后使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心肝肾功能等。结果:迟发性恶心呕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卡氏评分指数显示,治疗组治疗后分值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附子理中丸加味为代表的温中和胃法治疗化疗后迟发性恶心呕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西药昂丹司琼口服对比,具有疗效确切、治疗费用低廉、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和胃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微创保胆取石术后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行全身麻醉下微创保胆取石术后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西药镇痛、抗感染、补液、止吐、保护胃黏膜等西药对症处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和胃利胆汤治疗,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经治疗胆囊壁厚度有所减少,胆囊功能有所增强,以观察组的改善尤为明显(P0.05);术后服药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胃肠不适症状;观察组患者结石复发率为6.25%,对照组患者结石复发率为31.25%,观察组的结石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胃利胆汤联合西药能有效防治麻醉微创保胆取石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胃肠功能,减小患者的胆囊壁厚度,提高患者的胆囊功能,降低复发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种,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较高,由精神情志因素引发者居多,多患者生活、工作造成极大的困扰。由于长期服用西药不良反应明显,中医中药治疗有一定优势。刘清泉教授由脾寒病机解读失眠的病机,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丹栀逍遥散、血府逐瘀汤及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本文介绍相关医案4则。  相似文献   

15.
解品启  陶汉华 《中医杂志》2004,45(11):841-842
目的: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作为疗效判定标准,观察补肾疏肝法治疗阳痿(ED)的疗效.方法:80例ED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服用金匮肾气丸,治疗组服用补肾疏肝丸,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连用3个月,分别在服药的0、1、2、3个月末进行IIEF-5测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7.5%,对照组总有效率52.5%,两组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IIEF-5作为疗效判定标准可以较好地量化ED患者的客观指标,用补肾疏肝法治疗肾阳虚或肾气虚型ED疗效优于单纯补肾壮阳法.  相似文献   

16.
健脾疏肝法治疗葡萄糖耐量减低2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中医中药健脾疏肝法治疗葡萄糖耐量减低(IGT),以期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危险。方法:将确诊为葡萄糖耐量减低的患者随机分为生活干预组(干预组)22例、中药加二甲双胍组(中西药组)24例、二甲双胍组(西药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生活干预,而中西药组给于口服健脾消糖颗粒及盐酸二甲双胍,西药组给于盐酸二甲双胍,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对血糖、血脂的影响。结果:治疗前后比较,3组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水平均有下降(P〈0.05-P〈0.001),中西药组及西药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下降较为明显(P〈0.001);3组患者治疗前后TG、TC变化比较,干预组TG、TC水平下降不明显(P〈0.1);而中西药组TG、TC降低较为明显(P〈0.05-P〈0.001);西药组TG下降不明显(P〈0.1),TC降低较为明显(P〈0.05)。结论:通过生活干预、服用健脾消糖颗粒及盐酸二甲双胍均可改善IGT患者的血糖水平;中药健脾消糖颗粒能够改善空腹、餐后血糖水平及血脂水平,可以有效的治疗IGT。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胃经镇痛功能的相关作用。方法:SD大鼠16只,在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手术切除6 mm长一段,1周后针刺“后三里”,测定针刺前后痛阈,并与术前、非手术侧、对照组针刺痛阈进行对比。结果:切断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针刺前后的痛阈未产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与术前、非手术侧和对照组针刺痛阈变化对比具有显著意义。结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胃经镇痛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消化系统疑难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标本兼治、不良反应小、远期疗效好等优势。各医家对于本病多从湿热、血瘀论治,但近年研究发现,情志因素在诱发UC、影响其转归复发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临床上肝郁脾虚证患者多见,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本病疗效颇佳。现从肝脾生理特性、病机变化、临床方药等多个方面探讨疏肝健脾法在UC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术后失眠是常见的癌症并发症状,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可知,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失眠的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和,具体可概括为肝血瘀滞,心神失养.肝癌术后,肝气郁结,血行不畅,痰浊、瘀毒阻滞,心脉瘀阻以致心神失养而失眠.基于此可确立疏肝化瘀、解毒安神的中医治则,临床治疗应重视攻邪与扶正相结合,做到调和阴阳,既可疏肝化瘀又能调...  相似文献   

20.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on impairment, MCI)是尚未达到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诊断标准且可逆转为正常脑老化状态的最佳窗口期。情志异常、肝失疏泄(肝失疏泄日久致肝郁)已被证实为MCI的重要情志病机,且“长期负性情绪积累肝失疏泄致衰加速脑老化”的科学假说已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得到初步证实,疏肝法干预肝郁型MCI患者疗效显著,但以上作用机制尚未得到完全阐述。因此本研究系统总结了中医学对MCI的认识,长期情绪不调肝失疏泄对MCI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疏肝解郁方药及其成分改善肝郁型MCI的可行性,并提出使用无束缚性设计的眼动技术以探索疏肝法改善肝郁型MCI的可行性,为MCI的中医药干预及其神经机制探讨提供新思路,为中医情志衰老学说增添新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