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冠脉内斑块性质的影象学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冠脉内斑块的性质较其导致的管腔狭窄程度更具有决定意义。正确评估冠脉内斑块性质可指导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和临床治疗。本文就检测冠脉内斑块性质的影象学技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斑块的临床特点。方法 入选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220例,根据IVUS斑块回声强弱分为3组:衰减斑块组(n=42),钙化斑块组(n=63)和纤维斑块组(n=115)。对此220例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斑块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根据IVUS检查结果,确定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患者有140例(全部成功),其中衰减斑块组26例(PCI比率62%),钙化斑块组41例(PCI比率65%)、纤维斑块组73例(PCI比率63%)。对此140例患者的斑块特点、PCI术特点以及随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钙化斑块组患者年龄较其余两组大(P<0.05),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衰减斑块组患者的既往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以及吸烟史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钙化斑块组的最小管腔面积和病变血管直径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与其他两组患者相比,衰减斑块组患者的斑块负荷较重、病变血管面积较大(P<0.05)。在行PCI术的患者中:与其他两组患者相比,衰减斑块组患者的斑块负荷较重(P<0.05)。行PCI术的各组患者在1年内发生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的概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吸烟、既往心肌梗死或CABG史与衰减斑块的发生有关;与钙化斑块组及纤维斑块组相比,衰减斑块组具有较大的斑块负荷;PCI对IVUS证实的不稳定斑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CI)患者颈动脉斑块积分(Crouse积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C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经颅脑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CI的老年患者100例为CI组。依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CI(59例)、中度CI(30例)和重度CI(11例),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腔隙性CI(58例)、小面积CI(27例)和大面积CI(15例)。选取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老年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上述人群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清指标hs-CRP检测,记录并比较各组Crouse积分和hs-CRP水平。对CI组和对照组Crouse积分与hs-CRP的关系,梗死程度、脑梗死面积与Crouse积分、hs-CRP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CI组Crouse积分、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梗死程度、不同CI面积患者Crouse积分、hs-CRP水平均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组Crouse积分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04,P<0.05),对照组Crouse积...  相似文献   

4.
衰减斑块是血管内超声识别的伴有超声衰减现象的易损斑块特征之一,其主要病理特征为具有巨大脂质坏死核心,衰减斑块成分中的胆固醇结晶及点状钙化对超声的折射和吸收导致超声波无法穿过斑块而表现为超声衰减现象,常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相关,且增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无复流、围手术期心肌坏死及斑块脱垂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现从衰减斑块的定义、病理机制、临床意义、预后及临床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人工智能及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集合导管在衰减斑块领域的新技术应用方面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正>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易损斑块具有薄纤维帽、大脂质核心及包含大量巨噬细胞在内的炎症细胞浸润的主要病理特征,即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hin-cap fibroatheroma,TCFA),其易于破裂。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irtual histology intravascular ultra-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其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关系,以探讨Lp-PLA2检测对评价易损斑块炎症程度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1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9例(SAP组)及可排除冠心病者30例(CTL组)。应用ELSIA法测定Lp-PLA2及hs-CRP、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VH评价斑块的形态特征。结果:ACS组血浆Lp-PLA2(P<0·01)及hs-CRP(P<0·05)分别显著高于SAP组,SAP组血浆Lp-PLA2(P<0·05)及hs-CRP(P<0·05)分别显著高于CTL组;ACS组狭窄病变处主要为脂质坏死性斑块,而SAP组主要为纤维性斑块(P<0·01),ACS组和SAP组脂质坏死组织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3·26±9·90)%和(8·26±6·77)%(P<0·01),薄纤维帽脂瘤斑块分别为43%和10%(P<0·01);血浆Lp-PLA2和hs-CRP水平分别与脂质坏死组织面积百分比呈正相关(r=0·511,P=0·019;r=0...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超声诊断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优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冠状动脉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检出率。方法100例临床疑冠心病患者行CAG和CUS检查。结果CAG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检出率虽然较低(28%),但特异性高达97%。IVUS不但检出率高(64%),而且能显示冠状动脉的结构,钙经斑块特点,对介入治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结论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检出优势IVUS明显强于CAG。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磷脂酶(Lp-PL)A2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并且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160例,分为对照组(n=45)、稳定斑块组(n=69)及易损斑块组(n=46),所有入选者于术前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中的Lp-PLA2、hs-CRP水平,并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血清中的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0.231,11.967,P=0.026,0.019),且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892,P=0.028);易损斑块组血清中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t=9.899,11.023,P=0.031,0.024);血清中Lp-PLA2辅助识别易损斑块的特异性高于hs-CRP,两者联合特异度更好。结论血清中Lp-PLA2相比hs-CRP和冠状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高,两者联合能更好地检测斑块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超声造影检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IPN)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外科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并接受超声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2例。根据是否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将患者分为无症状组和症状组。分析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责任斑块超声造影特征(斑块厚度、斑块长度及回声特征)的差异性,以及IPN、溃疡性斑块、动脉狭窄程度(狭窄率≥70%为重度狭窄)等因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22例患者中,无症状组47例,症状组75例。症状组MRI缺血性病灶患者比例、血管重度狭窄比例、IPN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80.0%(60/75)比46.8%(22/47),χ2=14.44,P<0.01;84.0%(63/75)比51.1%(24/47),χ2=15.32,P<0.01;78.7%(59/75)比34.0%(16/47),χ2=8.74,P<0.01],症状组斑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稳定性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特征.方法 3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应用血管内超声分别观察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性质,同时测量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其参考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狭窄率,并计算斑块的偏心指数及血管重构指数.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脂质斑块占77.8%(28/36),其中10例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主要为纤维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脂质斑块仅占10%(2/20),无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两组斑块的特征包括偏心性、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狭窄率具有显著性差异.不稳定性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占72.2%(26/36),而稳定性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占75%(15/20).结论血管内超声能够准确地识别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为早期临床发现不稳定性斑块并预测斑块破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全球每年约有2 000多万人出现突发性心脏事件,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或)心脏性猝死。ACS的主要启动机制是罪犯血管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伴随的血栓形成。近几年来提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这一概念,即将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斑块统一命名为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12.
罪犯血管病变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糜烂)和伴随的血栓形成被认为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启动机制。血管内超声是当前唯一临床上可利用的能够提供血管壁实时截面图像的技术,研究能够成像斑块形态和活性(炎症)的血管内技术是心脏病学界最近非常活跃的课题,虽然其它血管内成像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重要进步,血管内超声仍然是介入心脏病专家可用的、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王展雁 《山东医药》2008,48(20):56-57
178例冠心病患者人院后51例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斑块急性破裂组),余127例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分为稳定斑块组(56例)、不稳定斑块组(71例),检测人院时、IVUS检查后(ACS发生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入院时各组之间及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IVUS检查前后hs-CR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斑块破裂组ACS发生后hs-CRP水平较入院时、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明显升高(P均<0.05).提示斑块破裂导致ACS后hs-CRP可明显升高;不能作为判断斑块稳定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造影(CAG)一直用来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近些年来,随着微型导管超声换能器和声学成像技术的飞速进步,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它的发展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发展是互相平行的,成为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诊断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新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的血管内超声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分析病变的结构特点 ,探讨轻中度狭窄病变斑块不稳定的机制。对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轻中度狭窄(直径狭窄率 2 0 %~ 6 0 % ) 6 2例及重度狭窄 2 6例冠心病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显像检查 ,分析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其狭窄程度。结果发现 ,轻中度狭窄患者中软斑块 (6 8.2 %比 15 .4 % ,P <0 .0 1)、薄纤维帽 (6 5 .9%比 7.7% ,P <0 .0 1)显著多于重度狭窄患者 ,并且斑块破裂 (2 8.2 %比 7.7% ,P <0 .0 1)及正性重构 (5 1.8%比 0 % ,P <0 .0 1)也显著多于重度狭窄患者。轻中度狭窄患者偏心斑块检出率显著多于重度狭窄者 (84 .7%比 30 .1% ,P <0 .0 1) ,但钙化少见 (16 .5 %比 84 .6 % ,P <0 .0 1)。结果提示 ,冠状动脉造影轻中度狭窄患者多数具有不稳定性斑块的结构特点 ,这些特点导致轻中度狭窄者容易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在北京安贞医院经冠脉造影发现原位冠状动脉狭窄(20%~70%)的连续病例,使用IVUS测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标准化的斑块体积(标准化的TAV),斑块体积狭窄率(PAV),斑块负荷(PB)和定量冠脉造影(QCA)所测的面积狭窄百分比等,采用多重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分析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130例患者(男性107例,女性23例),单因素分析提示,男性(r=0.619,P=0.001)、糖尿病(r=0.547,P=0.001)、陈旧性心肌梗死(r=0.413,P=0.001),TC(r=0.181,P=0.040)和HDL-C(r=0.589,P=0.001)与PAV明显相关,但是LDL-C、吸烟史、高血压等与PAV无相关性;男性、糖尿病与标准化TAV相关性强,吸烟史也与标准化TAV具有相关性;年龄(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糖尿病、男性和hs-CRP与冠脉的病变长度具有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糖尿病和男性均与斑块负荷严重程度的指标(PAV和标准化TAV)具有较强的正相关,HDL-C与PAV呈负相关;糖尿病、男性和年龄(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与病变长度具有相关性。男性、糖尿病和HDL-C是病变最重处斑块负荷强有力的预测因子。HDL-C与QCA所测的面积狭窄率呈负相关,收缩压与QCA所测的面积狭窄率成正相关。结论男性和糖尿病是斑块负荷严重程度(PB、PAV和标准化TAV)独立的危险因素,HDL-C是斑块负荷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08年2—9月间的2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OCT及IVUS检查,共检查了30处病变,其中8处为药物支架植入后病变,其余22处为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对其中19处病变进行了支架植入术。结果对22例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行OCT及IVUS检查,结果显示OCT检出富含脂质斑块伴薄纤维帽12例,IVUS检出2例;其中斑块破裂形成内膜轻微撕裂4例,IVUS未检出;斑块破裂伴夹层形成5例,IVUS检出1例;OCT检出血栓形成5例,其中红色血栓3例,白色血栓2例,IVUS检出1例,不能判断是红色血栓还是白色血栓。结论OCT在检测不稳定斑块方面优于IVUS,在检测斑块破裂致轻微内膜撕裂或夹层形成,以及继发血栓形成方面呈现优于IVUS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对比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 对明确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位于63条血管)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位于46条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血管内超声发现,软斑块比例、血管重构指数、最小面积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最小面积处斑块负荷和斑块破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但血栓检出率两组患者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 目前临床工作中,人们只能半定性诊断易损斑块.如检出软斑块且位于重要血管的近端,不论病变的狭窄程度或检查发现任何斑块加正性血管重构和最小管腔面积≤4 mm+,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需要尽早介入干预.  相似文献   

19.
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和病理组织学演变进行研究,会从根本上影响冠心病的防治.虚拟组织学成像血管内超声(VH-IVUS)是当前进入临床的一种有效实用的在体活组织显像方法,是一种比较新的血管内超声后处理技术.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反向散射的超声射频信号,通过功率频谱的处理(傅立叶转换、韦尔奇功率频谱和自动回归模型),对斑块组织进行彩色编码,叠加在灰阶IVUS图像上,得到重建的实时斑块组织图,对斑块进行病理组织学分类[1].它既可以对血管进行横断面成像,也可沿长轴成像,对于研究冠心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很大的价值.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抵抗素浓度与罪犯病变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特点相关性,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抵抗素影响斑块易损性的机制.方法 选取ACS患者60例,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检测血清抵抗素浓度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合心电图检查ST-T发生改变的导联,超声心动图出现室壁运动异常的节段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复杂病变的部位确定罪犯病变.从而研究ACS患者血清抵抗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与ACS罪犯病变VH-IVUS特点的相关性.结果 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中位数为3.66 mg/L,四分位数间距为2.21 mg/L.抵抗素浓度的中位数为3.53 mg/L,四分位数间距为6.28 mg/L.ACS患者血清抵抗素浓度与罪犯病变坏死核心体积绝对值呈正相关(r=0.427,P=0.01);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与罪犯病变坏死核心体积绝对值也呈正相关(r=0.322,P=0.01).结论 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抵抗素浓度的增加都伴随着罪犯病变脂质池的扩大.血清抵抗素浓度在评价斑块易损性方面可能较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