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布鲁氏菌是一种胞内致病菌,主要寄生于宿主的滋养层细胞和巨噬细胞,能感染人、家畜和野生动物。动物感染后引起母畜的流产和公畜的睾丸炎等症状,而人感染后则引起关节疼痛、乏力、发热及肝脾肿大等症状。布鲁氏菌在与宿主的对抗中依赖免疫逃避机制,帮助布鲁氏菌"伪装"起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进而在细胞内大量繁殖,引起机体的持续感染。由于该机制的存在,使得目前对布鲁氏菌病的治疗存在诸多困难。IV型分泌系统(T4SS)是布鲁氏菌的一种关键毒力因子,其所分泌的效应蛋白帮助调节布鲁氏菌在胞内的生存以及感染时的免疫应答。本文中,我们对布鲁氏菌IV型分泌系统相关蛋白及其参与免疫应答的研究进行综述,尤其对VirB操纵子所介导的IV型分泌系统产生的分泌效应蛋白与宿主免疫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2.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感染布鲁氏菌后引起多种临床症状的具有传染性的人兽共患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布鲁氏菌可经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感染人体,其致病过程复杂,可导致患者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主要根据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该病,诊断该病后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慢性患者可因治疗效果欠佳而长期受该病威胁。布鲁氏菌侵入宿主后,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在宿主细胞内长时间的存活和复制,影响巨噬细胞功能,诱发宿主弱的免疫反应,造成疾病的慢性持续状态。本文概括目前布鲁氏菌病的研究概况以及布鲁氏菌在宿主体内形成慢性持续感染可能的机制,期望能发现阻止或延缓其持续感染的靶点,以寻找控制疾病进展和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给养殖业、人类健康和动物性食品安全带来很大威胁。布鲁氏菌不产生外毒素、没有荚膜、鞭毛、质粒,不形成芽孢,缺乏这些经典的致病因子,但是该菌却具有较强的侵袭力,并且在宿主细胞内的生存繁殖能力极强,因此布鲁氏菌的相关毒力因子的研究一直是布鲁氏菌病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布鲁氏菌的IV型分泌系统在布鲁氏菌的致病力上发挥重要作用,与布鲁氏菌在宿主细胞内生存、复制有密切关系。IV型分泌系统由virB操纵子编码,由同一启动子调控,是一个多蛋白的跨膜复合物,受感染宿主细胞类型、生长温度、营养条件、PH值等多因素调控。  相似文献   

4.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 species, Bru)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人兽共患传染病,人在接触患病动物或被污染的动物产品后即可发病,世界上每年布鲁氏菌病发病人数超过 50万[1]。Bru 是一种兼性细胞内感染细菌,菌体表面最主要的抗原是脂多糖(LPS)和外膜蛋白等,其感染的靶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与胎盘滋养层细胞,但也可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s)中生长繁殖。该菌不仅具有抵抗吞噬细胞杀菌作用的能力,并可阻止抗原特异性T 细胞对其识别,从而形成有利于其生存和繁殖的微环境,导致慢性持续感染[2 ,3 ] 。该病主要以 Th1 型细胞免疫应答为主,由 DCs 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在机体抗 Bru 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 Bru 主要抗原分子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就 Bru 的致病机制及巨噬细胞与 DCs 参与的机体抗 Bru 过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布病不仅可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也是威胁人群健康的主要风险因素。布鲁氏菌外膜蛋白是主要的免疫和保护性抗原,不仅与布鲁氏菌的毒力和细胞内生存有密切的关联,而且对开发和建立新型的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布鲁氏菌的重要外膜蛋白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从而更好的理解布鲁氏菌表面蛋白的抗原特性,为建立布病实验室诊断方法和新型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研究表明,在特定的生长条件下,布鲁氏菌能够形成一种护鞘鞭毛结构,这种鞭毛可能在布鲁氏菌于宿主内的持续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布鲁氏菌鞭毛结构功能信息及其可能致病机理,探索其应用价值,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布鲁氏菌鞭毛镜下观察、基因表达调控、免疫原性及毒力、免疫逃避、群体感应等方面对其研究现状做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7.
人微孢子虫最初是作为AIDS患者肌炎病原体而被认识,它是人类机会性致病原虫,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感染AIDS患者、先天免疫功能障碍的人和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严重免疫缺陷(SCID)小鼠因其免疫的缺损而被作为多种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实验感染的模型,模拟机会致病病原体对免疫缺陷患者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8.
布病是当前最为流行的细菌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因导致家畜流产可引发重大经济损失,也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阐明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是设计和研发疫苗的关键,而疫苗免疫是预防布病较为有效的方法。但目前无安全有效的人用疫苗,唯一的预防策略是动物免疫,但每年的人间和动物发病率仍然较高,动物免疫可能存在缺陷。当前,布鲁氏菌的多种免疫蛋白已被鉴定、评价,新型亚单位疫苗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免疫潜能。因此,本文就布鲁氏菌的胞内生存机制、国内外常见疫苗的应用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丙型肝炎病毒编码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霓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28):2863-2870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是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系统阐述病毒编码蛋白通过直接与细胞内重要调节分子结合,以病毒-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方式影响细胞重要的信号通路,导致细胞增殖、分化等发生异常,干扰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削弱宿主对HCV感染细胞的抗病毒应答,有利于慢性持续性感染的建立,最终促使HCV相关肝病的发生和发展.加强对病毒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将有助于探讨HCV致病机制和免疫逃逸机制,对HCV特异靶向药物和治疗性疫苗的研究和开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常认为,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过程中,汉坦病毒感染作为致病的始动因素.激发了机体的免疫应答,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我们旨在通过对重要免疫学指标T细胞亚群、IL-6、IL-10及其与病期和病型的动态性及相关性研究.以揭示免疫功能紊乱在HF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布氏菌病是由布氏菌感染引起的、严重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病原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兼性胞内寄生菌。巨噬细胞既是重要的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同时又是布氏菌感染的重要靶细胞,布氏菌进入宿主后在一系列毒力因子的帮助下侵入宿主的巨噬细胞中,并通过多种机制抵抗巨噬细胞的杀菌作用,有利于其在巨噬细胞内生存和繁殖;同时巨噬细胞也可通过一系列机制抵抗布氏菌的感染。通过研究布氏菌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布氏菌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布鲁氏菌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之一。它由胞内致病菌布鲁氏菌引起,以动物为主要宿主,人类是其第二主要宿主。布鲁氏菌能够在宿主细胞内存活和复制,通过表达不同的毒力因子和使用各种逃逸策略来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这导致了一部分布鲁氏菌病可以由急性演变到慢性从而造成疾病的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基因变异的研究证实了基因多态性对人类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的预期影响。由于目前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还没有批准的人类疫苗,而且治疗方法尚不确定,有复发的危险。本文重点总结了布鲁氏菌逃逸免疫系统的方法及基因多态性对疾病的可能影响,以期对未来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讨布鲁氏杆菌病的关键失调免疫基因和分子机制。方法 从GSE69597中获取布鲁氏杆菌病患者全血转录组表达数据。通过差异分析筛选布鲁氏杆菌病患者和对照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利用immport数据库调取DEGs中免疫相关的基因集(immune-DEGs)。通过Enirchr在线富集工具对immune-DEGs进行富集分析。构建immune-DEGs的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并鉴定网络中的高度互联的核心(hub)基因。利用qRT-PCR验证hub基因的表达,并绘制hub基因的ROC曲线。使用ssGSEA算法评估布鲁氏杆菌病患者中免疫细胞的评分,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液样本中免疫细胞的水平。结果 共获得390个immune-DEGs,富集结果中发现了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和Th17细胞分化等。在10个hub基因中IFNG和TNF在布鲁氏杆菌组中显著高表达。ROC曲线表明IFNG对布鲁氏杆菌病具有良好诊断意义。此外,活化型CD4 T细胞、效应型CD4 T细胞、效应记忆型CD8 T细胞和2型T辅助细胞因子在布鲁氏杆菌患者中明显增多。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布鲁氏杆菌病患者外周血中Th2和Th17细胞比例增高,Th1和Treg细胞比例则降低。结论 本研究结果不仅提高了我们对布鲁氏杆菌感染后机体免疫反应的认识,还为诊断和治疗布鲁氏杆菌病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布鲁氏菌是兼性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引起布鲁氏菌病,这是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固有免疫是保护宿主抵抗细胞内布鲁氏菌感染的首要防御措施,机体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如来自病原体布鲁氏菌的非自我DNA)来发挥固有免疫。研究发现在布鲁氏菌感染中发挥作用的DNA受体包括TRL9、AIM2、STING,DNA受体感知布鲁氏菌DNA后通过一系列反应产生细胞因子引起固有免疫反应。本文就布鲁氏菌感染固有免疫通路中STING受体的识别、激活、信号级联以及其在宿主体内调节所发挥作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Brucella is a gram-negative bacterium, causing acute and chronic infection in humans and animals. Cell-mediated immunity is the main protective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Brucella spp. Activation of macrophages by IFN-γ and gene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 and nitric oxide are the main immunologic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control of Brucella infectio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FN-γ gene polymorphism and brucellosis. Methods: 195 patients with brucellosis, 186 healthy patients' family members and 82 healthy farmers who kept infected animals and consumed their contaminated dairy products were selected to take part in the study. IFN-γ genotyping at position +874 (T→A) was carried out by allele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PCR) method. Results: The frequency of AT and TT genotyp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farmers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brucellosis (P=0.03)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otype distribution between patients and their healthy family members. Conclusion: IFN-γ (+874) AA genotype is probably a genetic factor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s to brucellosis.  相似文献   

16.
Human brucellosi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uman brucellosis still presents scientists and clinicians with several challenges, such as the understanding of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Brucella spp, the identification of markers for disease severity, progression, and treatment respon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mproved treatment regimens. Molecular studies have shed new light on the pathogenesis of Brucella spp, and new technologies have permitted the development of diagnostic tools that will be useful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ere brucellosis is still a very common but often neglected disease.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establish optimum treatment regimens and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control programmes. This Review summarises current knowledge of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s, new diagnostic advances, therapeutic options, and the situ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regard to human brucellosis.  相似文献   

17.
布鲁氏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胞内寄生菌,缺乏经典的毒力因子,致病性不仅依靠侵袭力和内毒素,还有赖于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目前,布鲁氏菌入侵机体和在胞内持续存在的机制尚未明确。布鲁氏菌基因组学研究不仅可全面了解布鲁氏菌的基因组成、分子进化、毒力因子以及致病机制等特点,还可以对一些致病相关基因和重要的蛋白进行预测。该研究为开发研究疫苗和新型抗生素提供分子基础,从而为构建新的有效的布病治疗和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布鲁氏菌的基因组组成、特征,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比较基因组研究进展予以概述。  相似文献   

18.
布鲁菌属细菌是布病的病原菌。当前,用于布鲁菌属细菌分型的方法有多种,而布鲁菌分子分型方法在布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病原菌的快速分型鉴定、病原菌的溯源分析和菌株之间差异关系的分析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常用的布鲁菌的核酸探针技术(DNA probes)、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16SrDNA鉴定、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RFLP)、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SNP)、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VNTR/MLVA)等分子分型方法的应用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免疫学抗体检测及分子分型,确诊1例临床疑似布鲁氏菌病病例。方法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检测血清中抗体,PCR方法及测序技术检测布鲁氏菌特异基因。结果病人血清中抗体阳性,疑似菌株经PCR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结论此次感染者之病原体为羊种布鲁氏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