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目的将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进行靶控静脉麻醉与传统的静吸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将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的150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B组(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和C组(静吸复合麻醉)3组。每组各50例,对比3组的临床麻醉效果。结果进行麻醉时的数据显示,C组患者的SBP、DBP和HR在诱导时的最低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的插管反应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OAAS评分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静吸复合麻醉比较,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更稳定,患者更易于恢复意识,应当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应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施行LC的180例患者分为2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观察组给予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效果明显优于静吸复合麻醉,不良反应少且患者恢复快,是LC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靶控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TIVA)在临床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给药方式比较,可控性高,更为简便精确。笔者观察了TCI丙泊酚TIVA对全麻病人血流动力学、脑电参数的影响,并与静吸复合全麻比较,评价其诱导、术中情况和术后苏醒过程,为临床靶控静脉麻醉的合理应用提供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行择期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根据不同麻醉方法分为2组,各50例。观察组实施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对照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对2组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麻醉诱导期及术中,观察组患者的HR、SBP、DBP及MAP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静吸复合麻醉比较,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更加稳定,易于控制麻醉深度,患者的苏醒质量高,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诱导和术后苏醒过程。方法 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60例,年龄<65岁,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C)组、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R)组及异丙酚芬太尼靶控(F)组,每组20例。观察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时的血压、心率;记录术毕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恢复室时间;观察病人拔管后即刻、离开恢复室、拔管后1、3和24h的意识状态(OAAS),认知功能测试(MMSE),疼痛评分(VRS)及主诉需要阿片药镇痛的时间;观察恶心呕吐等副反应,记录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和病人满意度等。结果 ①C组诱导时的舒张压低于R组和F组,低血压者多于R组,插管反应发生率高于R组。F组的插管反应发生率高于R组。②三组病人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但F组的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术后恢复室(PACU)的时间早于C组。F组病人在拔管后即刻、离开PACU时、拔管后1h和3h的OAAS评分高于C组,R组病人离开PACU时的OAAS评分高于C组。F组病人拔管后1h的MMSE评分高于C组。R组病人在拔管后即刻、离开PACU时、拔管后1h和术后24h的VBS评分高于C组和F组,需要阿片药镇痛者R组多于其他两组。三组病人术后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摘除术患者80例,分别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临床观察和血流动力学的比较。结果评价其诱导方法、术中情况和术后苏醒过程。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安全、平稳、有效。  相似文献   

7.
靶控输注(TCI)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是近几年中应用较多的静脉麻醉方法,两药的便携式TCI系统在国内已经用于临床(TCI-Ⅰ型靶控输注泵),但有关瑞芬太尼TCI合适靶浓度国内外报道不一。本研究拟通过比较食管癌切除术病人三种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TCI麻醉下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探讨合适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  相似文献   

8.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时的量效关系   总被引:86,自引:8,他引:86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对气管插管时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50例择期全麻手术病人按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随机分为5组(R0、R2、R4、R6、R8组),即0、2、4、6、8 ng/ml组。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从3mg/ml开始,与瑞芬太尼同时输注诱导,病人意识消失后静注罗库溴铵辅助插管。结果 R0和R2组诱导时间明显长于R4、R6和R8组(P相似文献   

9.
靶控输注(TCI)是以药代动力学为基础,通过调节相应的目标药物浓度控制麻醉深度的给药方法。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均有起效快,半衰期短的特点,适于用于TCI。本研究拟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病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TCI静脉麻醉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静吸复合麻醉中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腹腔镜手术病人静吸复合麻醉中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性能。方法15例择期行腹腔镜手术,采用血浆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吸入异氟烷和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瑞芬太尼血浆目标浓度逐渐升高,每次浓度改变间隔时间30 min,目标浓度分别为3、6、9 ng/ml。于麻醉诱导前(空白对照血浆)和瑞芬太尼目标浓度改变后30 min时从桡动脉置管处采集血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全血中瑞芬太尼浓度。采用执行误差(performance error,PE)的中位数(median performance error,MDPE)、PE绝对值的中位数(median absolute performance error,MDAPE)和摆动度(wobble)评价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结果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的MDPE、MDAPE和wobble分别为8.78%,16.11%和14.55%。实测浓度与目标浓度呈正相关(r=0.891,P=0.000),线性方程为Y∧=1.1046X 0.1837。结论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在临床应用浓度范围内能满足临床麻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维库溴铵靶控输注与间断单次静注肌松效应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维库溴铵靶控输注的肌松效应。方法 选取40例择期全麻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靶控组各20例,设定肌松水平为T_l/T_e=25%。对照组当T_l/T_e恢复至25%时静脉推注维库溴铵负荷剂量的1/4;靶控组则启动维库溴铵动态靶控和反馈程序,反馈指标为T_1T_e>25%。结果 肌松平均水平对照组为(14.0±2.2)%,靶控组为(22.9±1.8)%;肌松水平的平均偏移对照组为(-0.4±0.1)%,靶控组为(-0.1±0.1)%,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恢复指数、维持肌松水平期间用药量和总药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维库溴铵靶控输注能达到设定肌松水平并维持该肌松水平的恒定,肌松的稳定性明显优于传统给药方式;靶控输注对维库溴铵恢复时间和用药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异丙酚(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全凭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两种不同方式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应用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30例择期行LC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TCI组(T组)(n=15):设定诱导时靶浓度为4μg/ml,术中维持异丙酚靶浓度为3~3.5 μg/ml.异氟醚组(I组)(n=15):采用3%异氟醚吸入诱导、1%~2.5%维持.术中监测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 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 essure,MAP)等指标. 结果T组诱导时间显著短于I组(P<0.05),术中T组生命体征维持相对平稳, 术后苏醒T组明显优于I组. 结论TCI全凭静脉麻醉方法用于LC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患者苏醒迅速,明显优于异氟醚吸入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胸腺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45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6~64岁,体重45~95 kg.麻醉诱导: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4μg/ml)和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4 ng/ml),2%利多卡因2~3 ml行气管内表面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5 μg/ml;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3~6 ng/ml.术毕前30 min,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5μg/kg进行镇痛.记录首次气管插管的成功情况、切皮时患者体动反应情况、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情况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气管插管,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100%.切皮时无一例患者发生体动反应;苏醒时间1.0~3.2 min;拔除气管导管时间2.6~7.0 min;术毕拔除气管导管率100%.麻醉诱导期间有3例患者发生心动过缓,4例患者发生低血压,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术中有3例患者发生心动过缓,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14.
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与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比较持续靶控输液丙泊酚与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下的应激反以及对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手术病人20例,ASA I-Ⅱ级,随机分为靶控(T)组,吸入(I)组,每组各10例,丙泊酚靶控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T组靶控维持,I组异氟醚吸入维持,术中控制麻醉深度于双频指数在(BIS)40-60之间,记录术前至术毕不同时点的皮质醇(Cor),血糖(Glu),胰岛素(Ins),血压,心率和BIS值,结果:与基础对比,诱导后两组皮质醇值都显著下降(P<0.05),切皮后30分钟至关腹两组值均上升,且T组幅度略大,组间差异显著(P<0.05),血糖值在切皮后均显著上升,I组术中高于T组,术毕低于T组(P<0.05),T组胰岛素值轻度上升,与基础值比较无差异;I组在插管后10分钟时一过性抑制,与自身和T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诱导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较基础值显著下降(P<0.05),I组在插管后5-10分钟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抑制明显(P<0.05),大多数病人需注射阿托品,两组BIS值在插管后5分钟和关腹时I组显著低于T组(P<0.05),结论:靶 控输注能较好地抑制应激反应,维持心血管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两种靶控方法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   总被引:67,自引:4,他引:67  
目的 比较靶控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4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病人,年龄18~65岁,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靶控血浆浓度组(P组)和效应室浓度组(E组)。设定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靶浓度分别为4 μg/ml和2 ng/ml。观察给药后意识消失时间、血液动力学变化以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s)的变化。术中调整两药靶浓度保持AAIS低于20。记录术毕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和睁眼时间和AAIs的恢复。结果 E组意识消失的时间[(0.45±0.10)min]明显短于P组;此时两药的用量也明显高于P组。两组均能引起明显的低血压,但降低程度相似,且均未见严重的心血管副作用。AAIs在意识消失时P组为41±22;E组49±16:但插管时均在20以下。术中血液动力学保持较低水平(P<0.01)。两组的插管评分、麻醉质量评分相似。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睁眼时间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Aldrate评分及手术结束时疼痛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靶控血浆和效应室浓度输注均可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但靶控效应室诱导时间更短,且无明显心血管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异丙酚病人自控镇静与靶控镇静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异丙酚病人自控镇静术(PCS)与靶控镇静术(TCI)在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2例行下肢或下腹部手术的成年患者,硬膜外麻醉满意后,随机分成两组,PCS组行病人自控镇静,单次剂量0.3mg/kg,锁定时间2min;TCI组行靶控输注,术中维持镇静深度于OAA/S镇静评分3分。监测不同时点的镇静评分、双频谱指数(BIS)、边缘频率(95%SEF)、异丙酚靶浓度(CP)及血药浓度(Cm)、术中遗忘及镇静满意程度,并比较BIS、95%SEF及Cm与镇静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对镇静效果满意,PCS组镇静深度较浅,异丙酚用药量较TCI组少(分别为 2.5mg·kg-1·h-1与 3.8mg·kg-1·h-1,P<0.01),且个体差异明显。TCI组血药浓度平稳,并与靶浓度基本相符,术中及术后遗忘率较自控镇静组高(分别为31%与69%,P<0.01)。BIS与镇静评分的相关性(γ=0.73)较95%SEF及Cm高。结论 两种方法镇静效果均满意,但又各具特点。自控镇静体现了个体化给药原则,用药量较少,其合理的设置至关重要。靶控镇静的深度平稳且易于调控,遗忘良好,但由于其治疗窗较窄,需要有良好的监测。BIS是监测硬膜外麻醉中镇静深度的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电视胸腔镜手术病人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评价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中的麻醉效果。方法ASAⅠ~Ⅱ级于电视胸腔镜下行自发性肺大泡缝扎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组)和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F组),每组20例。观察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时BP、HR;记录术毕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记录拔管后即刻、30min和2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随访记录术中知晓发生率和术后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结果R组插管期心血管副作用显著低于F组(P<0.05)。R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短于F组(P<0.05)。R组拔管后即刻、30min的VAS高于F组(P<0.05)。两组病人均未出现术中知晓,术后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电视胸腔镜下自发性肺大泡缝扎术。雷米芬太尼半衰期短,需提前实施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