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靶控输注(TCI)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是近几年中应用较多的静脉麻醉方法,两药的便携式TCI系统在国内已经用于临床(TCI-Ⅰ型靶控输注泵),但有关瑞芬太尼TCI合适靶浓度国内外报道不一。本研究拟通过比较食管癌切除术病人三种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TCI麻醉下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探讨合适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  相似文献   

2.
靶控输注(TCI)是以药代动力学为基础,通过调节相应的目标药物浓度控制麻醉深度的给药方法。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均有起效快,半衰期短的特点,适于用于TCI。本研究拟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病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TCI静脉麻醉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人工流产术患者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复合异丙酚的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异丙酚常用于人工流产术,但异丙酚镇痛效果差。瑞芬太尼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镇痛效果确切等特点,适用于门诊短小手术。异丙酚与阿片类药物复合应用时麻醉效应有相加作用。本研究拟观察人工流产术患者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控输注(TCI)复合异丙酚的效应,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背景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阿片类麻醉药,其起效迅速,时量半衰期短,长时间输注无蓄积,适合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给药。目的评价瑞芬太尼TCI系统的优点和不足,使该系统得以优化。内容瑞芬太尼TCI系统可控性好,能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并能降低其他麻醉药的用量,可应用于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5.
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联合闭环靶控输注麻醉的可行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阿片类镇痛药,与其它阿片类镇痛药相比,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消除快,适合靶控输注(TCI)给药。异丙酚是广泛使用的镇静药,常采用反馈给药。异丙酚以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为反馈指标行闭环控制给药(CLTCI)已成为较成熟技术,而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联合CLTCI是否可行尚无定论。本研究拟探讨以BIS、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为反馈指标行瑞芬太尼和异丙酚CLTCI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阿片类药物与镇静催眠药已广泛应用于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大剂量芬太尼代谢缓慢,延长术后呼吸支持和ICU停留时间。舒芬太尼镇痛作用是芬太尼的10倍,具有起效快、药效强、麻醉恢复快、呼吸抑制作用时间短的特点。异丙酚可提供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且麻醉恢复快。异丙酚与舒芬太尼之间具有药效动力学协同作用。其联合应用适用于心内直视手术。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国内外已有广泛研究,但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TCI的麻醉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拟观察体外循环(CPB)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TCI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7.
手控与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用于自主呼吸患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输注用于保留自主呼吸患者的深度镇静时常常会发生一些副反应,尤其是呼吸抑制。这些副反应的产生可能与药物的组合以及给药技术有关。靶控输注(TCI)可能会优化给药方法。因此,在这项对择期结肠镜检术患者进行的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中,我们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使用丙泊酚的同时加用瑞芬太尼是否利大于弊。第二,与手控输注相比,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是否可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方法接受择期结肠镜检术的患者被随机分组:接爱手控持续输注瑞芬太尼细(MCI)(0.125μg·kg^-1·min^-1的速度持续输注2分钟后改为0.05μg·kg^-1·min^-1的速度持续输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组(TCI)(1ng/ml),或安慰剂组(生理盐水靶控输注或以相应的速度手控持续输注)。所有患者都接受丙泊酚靶控输注,调整靶浓度至相应水平使得患者处于深度镇静、对语言指令无反应的同时保留自主呼吸且不需要辅助通气。结果安慰剂组发生沐动、咳嗽和呃逆、暂时干扰检查操作的人数显著多于研究绍、各组间血流动力学和苏醒指标没有显著临床差异.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减少了丙泊酚的用量。使用瑞芬太尼时,靶控输注组(TCI)与手控输注组(MCI)相比,呼吸减弱和呼吸暂停的发生率明显减低(TCI:n=7,MCI:n=16,P〈0.05).结论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联合应用于保留自主呼吸的深度镇静时比单独丙泊酚能提供更好的结肠镜检术条件与手控输注瑞芩太尼相比,靶控输注瑞芬太昆可以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并减少呼吸暂停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TCI:n=7,MCI:n=16,P〈0.05).  相似文献   

8.
静吸复合麻醉中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腹腔镜手术病人静吸复合麻醉中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性能。方法15例择期行腹腔镜手术,采用血浆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吸入异氟烷和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瑞芬太尼血浆目标浓度逐渐升高,每次浓度改变间隔时间30 min,目标浓度分别为3、6、9 ng/ml。于麻醉诱导前(空白对照血浆)和瑞芬太尼目标浓度改变后30 min时从桡动脉置管处采集血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全血中瑞芬太尼浓度。采用执行误差(performance error,PE)的中位数(median performance error,MDPE)、PE绝对值的中位数(median absolute performance error,MDAPE)和摆动度(wobble)评价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结果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的MDPE、MDAPE和wobble分别为8.78%,16.11%和14.55%。实测浓度与目标浓度呈正相关(r=0.891,P=0.000),线性方程为Y∧=1.1046X 0.1837。结论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在临床应用浓度范围内能满足临床麻醉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病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气管插管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估计有气管插管困难的全麻病人,表面麻醉下清醒气管插管是预防呕吐和误吸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气管插管过程中剧烈的呛咳反应对病人的循环功能影响较大,临床上常复合芬太尼来减轻这类气管插管反应。瑞芬太尼是新一代阿片类麻醉性镇痛药,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可控性强的优点,适合靶控输注(TCI),但TCI瑞芬太尼气管插管的可行性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拟观察病人TCI瑞芬太尼清醒气管插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Cp)6、8 ng·ml-1 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时瑞芬太尼Cp和实测血药浓度(Cm)的差异,并评价思路高TCI-Ⅰ型系统(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性能。方法择期行肺叶或肺段切除术病人36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40-60岁,体重50-70kg,随机分为2 组,组18例。麻醉诱导:Ⅰ、Ⅱ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6、8 ng·ml-1,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为3 μg·ml-1,待病人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1,3 min后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两组瑞芬太尼Cp保持不变,调节异丙酚靶浓度,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45-55,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分别在瑞芬太尼TCI前及TCI 5、10、20、40、60、90、120 min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瑞芬太尼Cm。采用执行误差(PE)、PE的中位数(MDPE)、PE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及摆动度评价TCI系统的性能。结果在TCI 5、10、20 min时,两组瑞芬太尼Cm均低于Cp(P<0.05)。Ⅰ、Ⅱ组瑞芬太尼总体血样瑞芬太尼Cm分别为5.1、6.9 ng·ml-1,均低于Cp(P<0.05)。Ⅰ、Ⅱ组MDPE、MDAPE、摆动度分别为-17.2%、29.6%、15.1%和-15.5%、27.8%、1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Cp为6、8 ng·ml-1在国人TCI时,思路高TCI-Ⅰ型系统(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精确度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其Cm比Cp低约15%。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8.
19.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on 48 patients with aneurysms of the thoracic aorta, one of them had a rupture of aneurysm of the noncoronary sinus followed by the formation of a fistula between the aorta and the right atrium. The fistula was ligated by an access through the right atrium with good nearest and long-term result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