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本次研究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对专科疾病的诊疗现状,为社区全科医师的继续教育提供方向,以提高社区全科临床质量,进一步促进全科医学发展。 方法 在2018年11月对24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行政负责人及4 047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全科医生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发放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上海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眼科、耳鼻喉科医生的比例高于郊区(62.82%vs. 33.13%,60.26%vs. 30.12%,均P<0.05),郊区儿科医生的比例高于城区(34.94%vs. 20.51%,P<0.05);城区全科医生对耳鼻喉科疾病(56.15%vs. 51.87%)、儿科疾病(81.46%vs. 66.60%)、皮肤科疾病(23.83%vs. 19.08%)的转诊比例高于郊区(均P<0.05),而郊区全科医生对妇科疾病转诊比例高于城区(79.40%vs. 74.61%,P<0.05);城区全科医生在慢病管理预约(82.55%vs. 77.47%)、心理疏导(73.83%vs. 66.45%)和营养咨询(72.59%vs. 61.57%)方面提供的服务比例多于郊区全科医生(均P<0.05)。 结论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对专科疾病诊疗行为存在城郊差异,其原因可能由于专科医生比例的差异,对专科疾病诊疗能力的不自信,卫生资源分布与发展不均衡等。在今后社区全科医师继续教育中应增加相关专科疾病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目的 开展社区全科医生转诊模式描述性框架的实证研究,了解社区全科医生转诊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方法 以广州市为样本地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社区全科医生159人。根据转诊模式的描述性框架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情况以及转诊服务情况(转诊规模、转诊决策、转诊服务、专科/住院服务可及性、转诊质量管理)。调查时间为2012年12月。共发放问卷124份,回收有效问卷12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结果 平均每名全科医生上转门诊患者数占每日门诊量的比例为0.78%,平均每名全科医生接收上级医院向下转诊的门诊患者数占每日门诊量的比例为0.45%。社区全科医生决定将门诊患者向上转诊的前三位原因依次为:社区药品限制、疾病确诊、病情变重;决定将住院患者向上转诊的前三位原因分别为:病情变重、疾病确诊、药品限制。决定患者转诊去向的依据:对于转诊门诊患者,社区全科医生所考虑的依据依次为社区医生建议、患者意见、医保规定;对于转诊住院患者,考虑的依据依次为患者意见、社区医生建议、医保规定。对于门诊患者,社区全科医生主要是口头交代患者、患者自行到上级医院就诊。医疗服务体系中转诊质量管理机制缺失。结论 广州市双向转诊制度尚未有效运行,社区全科医生的转诊服务体系不具有协调性与连续性,需从转诊模式的各个要素着手加以努力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社区全科医生转诊服务体系中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社区全科医生60人。根据转诊模式的描述性框架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情况以及转诊服务情况(转诊规模、转诊决策、转诊服务、专科/住院服务可及性、转诊质量管理)。调查时间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结果社区的全科医生将门诊患者向上转诊的原因的主要的依次为:社区药品限制、疾病确诊、病情严重;社区全科医生决定将住院患者向上转诊原因主要原因为:病情变重、疾病确诊、药品限制。而社区患者转诊去向的原因为:对于转诊门诊患者,主要考虑的是社区全科医生所考虑的依据依次为患者意见、社区医生建议、医保规定;对于转诊住院患者,考虑的依据依次为患者意见、医保规定。对于门诊患者,社区全科医生主要是口头交代患者、患者自行到上级医院就诊。除此之外,医疗服务体系里面转诊质量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结论社区全科医生的转诊服务体系不具有协调性与连续性,需从转诊模式的各个要素着手加以努力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北京市社区双向转诊的现状,分析患者在双向转诊中的需求,为政策的制定和管理的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北京市某社区年龄≥18岁的居民2 183名,采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双向转诊情况>问卷进行调查,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结果 (1)居民患病后有53.09%表示会优先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上转患者中由于社区医生的水平有限所致的上转率为48.05%,转诊形式为口头转诊,社区上转的患者中仅有5.20%持单转回社区.(3)有4.35%的居民由二、三级医院下转至社区,全部为口头转诊.(4)82.09%的居民表示愿意在疾病的稳定期或康复期下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11.91%的居民不愿意下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原因是费用不能报销;居民期待自由式转诊率为65.69%.讨论 (1)亟待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2)目前不论上转还是下转都以口头转诊为主,持单转诊尚需政策支持.(3)实行"多对多"的转诊,建立全市双向转诊平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兰德公司-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RAND-UCLA)专家共识法在制订腰痛转诊指南中的有效性。方法运用多种检索工具查找2001年以来发表的有关社区腰痛管理的循证临床指南、转诊指南等文献,对符合入选标准的临床指南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GREE)进行评价;基于循证建立转诊指征条目池。采用RAND—UCLA共识法补充、筛选备选指征,制订腰痛转诊指征。结果纳入经严格评价认可的可供参考的9个国家和地区的腰痛管理指南15个和2个国家的腰痛转诊指南4个。运用RAND-UCLA共识法两轮专家咨询,完成了立即、尽快和常规转诊三组腰痛44条转诊指征的制订。结论RAND-UCLA共识法在制订临床指南、转诊指南中更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背景 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深化,社区未分化疾病逐渐被重视,且被认为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服务能力的重要性不亚于慢性病管理,但目前国内关于全科医生对于未分化疾病诊疗情况的调查性或评价性研究相对少见。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全科医生对社区常见未分化疾病认知度和诊疗能力自我评价现况,并尝试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优化社区常见未分化疾病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城区和郊区的3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20例全科医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自制问卷了解全科医生对未分化疾病的认知度及诊疗能力自我评价情况。未分化疾病认知度及诊疗能力水平由被调查者依据Likert 5级量表评分自评。采用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全科医生未分化疾病诊疗能力水平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283份,有效回收率为88.4%。158例(55.8%)全科医生对未分化疾病定义和概念完全不了解或仅听说过但不太了解。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对未分化疾病概念及定义、未分化疾病国内外研究进展、未分化疾病相关书籍及指南认知度更高(P<0.05)。被调查全科医生自评的未分化疾病常规诊疗能力平均得分为(3.32±0.567)分、未分化疾病急危重症急救处理能力平均得分为(3.42±0.677)分、未分化疾病转诊能力平均得分为(3.38±0.654)分。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历、职称、工作所在区域是全科医生未分化疾病常规诊疗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是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全科医生未分化疾病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处理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是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所在区域是全科医生未分化疾病患者转诊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全科医生对未分化疾病的认知度及诊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于提高全科医生在未分化疾病各方面诊疗能力的影响较大。因此各方应给予社区未分化疾病更多的重视,并通过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及在未分化疾病诊疗中为全科医生提供更有效的临床循证依据和辅助支持,使其在未分化疾病诊疗中进一步发挥出全科诊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全科医生在社区管理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制定慢性乙肝综合防治政策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专题小组访谈的方法,对10名参与慢性乙肝患者社区管理工作的全科医生进行访谈。结果被访谈的10名全科医生均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慢性乙肝患者两年,主要为慢性乙肝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咨询、随访、心理指导、实验室检查(主要是乙肝五项和部分肝功能检查)、转诊服务等。大部分全科医生(8/10)表示愿意继续在社区层面管理慢性乙肝患者。10名全科医生均表示在社区管理慢性乙肝患者主要存在患者的疾病隐私难以保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相应检查设备、缺乏治疗药物、全科医生缺乏相应知识与经验以及工作负担重的困难。9名全科医生认为研究制定的慢性乙肝社区管理规范合适,10名全科医生均认为慢性乙肝双向转诊标准是可行的。10名全科医生均对慢性乙肝社区管理现状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结论被访谈的全科医生参与社区管理慢性乙肝患者的积极性较高,需要进一步完善慢性乙肝社区管理规范,国家应在政策支持力度上和长期管理的费用上给予慢性乙肝患者更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北京市社区全科医生"零差率"药品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对社区居民用药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54名具备执业资格的社区全科医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其对合理使用"零差率"药品的知识掌握情况、日常诊疗中的用药习惯、应用"零差率"药品的主动性及作用效果、"零差率"药品的可获得性等内容.结果 社区全科医生"零差率"药品应用知识测试的平均分为(67.320±0.826)分,及格率为83.8%;100.0%的全科医生诊疗首选"零差率"药品,92.8%的全科医生诊疗中主动选择"零差率"药品;日常诊疗过程中常用药未含在"零差率"药品范围内的频率为(1.704±0.472);"零差率"药品药房断货的频率为(1.695±0.476);现有"零差率"药品对于日常诊疗需要的满足程度为(2.850±0.951);自"零差率"销售政策施行以来,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可选择的药品种类的变化情况为(2.090±0.844).结论 社区全科医生"零差率"药品应用知识普遍掌握较好,日常诊疗中应用和宣传均有较高的主动性,对居民用药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在进一步完善"零差率"药品目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发挥社区全科医生的作用,积极引导广大患者科学合理地使用药品,切实减轻医药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后访视双向转诊临床路径的有效性、可行性。方法:在常平医院及常平社区应用该路径,选取296例产妇及新生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8例产妇及新生儿。观察组按照双向转诊临床路径规定的程序进行诊疗与随访,对照组按照常规方式进行诊疗与随访。结果:医师对双向转诊临床路径的知晓率高达90%以上,孕产妇的知晓率不足60%;两组的转诊率、产后访视率、发病率、患者满意度、人均医疗费用及人均就诊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向转诊临床路径能规范产后访视双向转诊的流程及转诊的指征,也为产后访视规范化的发展提供依据,还可以优化卫生资源,构建合理就医模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全科医学》2010,(2):215-215
该栏目宗旨是体现全科医疗服务的协调性、连续性特征。全科医生立足于社区,主要负责居民的初级卫生保健和部分次级保健,能够解决病人90%的健康问题,但病人的问题可能处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有时受全科医疗条件的限制,有些病人在社区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全科医生可利用会诊和转诊的方法为病人提供完整的照顾。主要刊登内容为某疾病会诊和转诊的指征(即会诊、转诊理由),转诊流程,转诊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全科医生在会诊、转诊过程中的责任等。  相似文献   

11.
Raised intraocular pressure: an alternative method of referra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 assess delay in referring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glaucoma two methods were studied in a randomised trial: direct referral from optician to ophthalmologist and referral through the patient's general practitioner. Direct referral was reliable for all 49 patients involved, whereas, of the 44 patients referred through their general practitioner, seven waited over three weeks for referral.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独活寄生汤合活络效灵丹治疗风湿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本实验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间来我院就诊的风湿性腰痛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给予独活寄生汤合活络效灵丹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独活寄生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实验组治愈人数显著多于对照组,且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合活络效灵丹治疗风湿性腰痛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且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时代  顾德毅  荆鑫 《中外医疗》2014,(27):23-24
目的探究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的对于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单椎体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30例的经伤椎椎弓根固定的6钉固定术(6钉组)和30例的单纯行跨伤椎的4钉固定术(4钉组),对所有的患者随访12-43个月,平均随访(27.65±2.42)个月,通过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等从而得到围手术期指标及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内固定失败率腰背痛评分改善指数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中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钉组过度撑开致术后螺钉松动率为13.33%,后凸加重发生率为10.00%,这是4钉组的情况,但是6钉组则不存在此情况。4钉组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随访腰背痛评分平均改善率均低于6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具有较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置钉能更直接牢固骨折和固定复位,改善应力分布和固定的强度,比传统跨伤椎固定能更好的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4.
2008年2月至7月,选择需要转诊的26例高血压患者,其中血压控制不佳20例(77%),3例为新发高血压,3例为继发性高血压。平均随访日22d(10~35d)。由社区的全科医生将患者的基本情况预先告知上级医院接诊医生,安排时间就诊,经过检查明确诊断或调整用药方案,血压控制稳定后转回社区。研究表明,通过转诊前双方医生的信息互通,接诊医生服务热情耐心,与患者的交流多一些,使患者感觉与自己挂号就诊有明显的不同,增加了转诊依从性;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尽量选择社区医院可以配给到的药物;上级医院如给予转诊患者更多的便利,双向转诊将能持续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以来主动脉夹层患者转诊无缝衔接的作用及对死亡相关因素的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经主动脉计算机血管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of aortic,CTA)明确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并且经救护车送往兰州救治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情况进行分组,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记录两组间一般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功随访180例,其中死亡28例,Stanford A型夹层死亡21例,Stanford B型夹层死亡7例,转诊路程2~790 km,平均508 km,转诊时间0.5~11.8 h,平均6.5 h。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夹层类型、血压、疼痛、发病至病情确诊时间、病情确诊至转诊时间、专科医生接诊至手术处理时间及转诊情况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s分析表明转诊情况、夹层分型、发病至病情确诊时间、专家医生接诊时间至手术处理时间是影响主动脉夹层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控制性降压、持续性止痛、镇静、心理干预、医护及司机经验可有效降低转诊风险,同步网络会诊、院际沟通、绿色通道对主动脉夹层转诊的无缝衔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苗药鸡胚地龙膏对急性腰痛的镇痛作用及其与患者预期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方法,选择138例急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采用鸡胚地龙膏治疗;对照组65例,采用跌打镇痛膏治疗,2组治疗疗程均为8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6,8 d进行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F-MPQ)、重复改良的Schober试验(MMS)、预期和治疗信任度问卷(ETCS)评分及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4,6,8 d后,治疗组感觉项总分(S-PRI)、情感项总分(A-PRI)、疼痛评分指数总分(T-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实疼痛强度评分(PPI)及MM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8 d,治疗组ETCS1、ETCS2、ETCS3、ETCS4及ETCS合计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鸡胚地龙膏能显著减轻急性腰痛患者的疼痛,起效迅速,安全、无毒副作用,是一种治疗急性腰痛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椎间盘突出术后腰痛患者应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的效果,分析对患者生活质量、疼痛评分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收治的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内镜术后残留腰痛患者64例,并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研究组早期康复联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 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43.75%(χ2=25.043,P<0.001);研究组患者物质生活状态、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的评分分别为(84.00±4.40)、(75.88±3.34)、(85.00±4.08)、(81.60±3.29)分,均高于对照组(75.83±5.06)、(52.42±3.15)、(76.00±3.19)、(74.28±2.85)分(均P<0.05);研究组VAS、ODI、ADL评分(0.83±0.64)、(3.00±0.64)、(3.00±0.58)分均低于对照组(1.60±0.81)、(3.83±0.69)、(4.00±0.63)分(均P<0.05)。 结论 应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脊柱内镜术后残留腰痛能够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临床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结合随访对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患者96例,按入院序号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常规治疗,护理相同。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电话随访1次。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出院后每周电话随访1次。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知识掌握情况、出院后1个月、2个月自我管理行为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骨质疏松症知识掌握优良率为93.75%,出院后1个月、2个月遵医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VAS评分均低于与对照组,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施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及电话随访,不仅提高质疏松症腰背疼痛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遵医行为及治疗效果也明显到提高,从而改善腰背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康复,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实施双向转诊临床路径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从社区门诊转到我院心内科的高血压患者和我院心内科转诊到社区门诊的患者100例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自愿到我院心内科就诊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首次就诊时间、再次就诊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与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再次就诊率为73例次,研究组再次就诊率为2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P0.05)。研究组的总费用、检查费用以及诊疗费用与药费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总费用和检查费用以及诊疗费用与药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525,19.4521,16.0342,20.3134,P0.01)。研究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满意度、对医疗费用满意度、对诊疗技术满意度以及对转诊疗效满意度评分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满意度、对医疗费用满意度、对诊疗技术满意度以及对转诊疗效满意度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011~11.4722,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7.0%(97/1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93.0%(93/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χ2=0.35,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双向转诊临床路径是可行的,能有效的缩短首次就诊时间和住院时间,并且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quality and acceptability of a musculoskeletal screening clinic provided by physiotherapists for patients referred to the outpatient orthopaedic department at a major metropolitan hospital. DESIGN,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trial undertaken between 29 November 2005 and 6 June 2006 at the Northern Hospital (a tertiary teaching hospital in outer Melbourne) of 52 patients with non-urgent musculoskeletal conditions who were assessed by one of two physiotherapists with postgraduate qualifications and subsequently by an orthopaedic surgeon. MAIN OUTCOME MEASURES: Proportion of new patients referred who could have been managed without needing to see a surgeon; level of agreement between physiotherapists and orthopaedic surgeon on diagnoses and management decisions; and levels of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referring general practitioners and the orthopaedic surgeon with the physiotherapist-led screening initiative. RESULTS: 45 of 52 selected patients (31 women and 21 men; mean age, 53.3 years) attended their appointment with the physiotherapist; of these, 38 also attended a later appointment with the orthopaedic surgeon. Seven of the 38 patients were listed for surgery, and seven others needed management by the surgeon (injection for three, imaging for four). Almost two-thirds (63%) were appropriate for non-surgical management. The physiotherapists identified the same patient management plans as the surgeon for 74% of the group. Patients and doctors reported high levels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physiotherapist-led service. CONCLUSIONS: Nearly two-thirds of patients with non-urgent musculoskeletal conditions referred by their GPs to one public outpatient orthopaedic department did not need to see a surgeon at the time of referral, and were appropriately assessed and managed by experienced, qualified physiotherapi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