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血管栓塞后鼻内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的效果。方法:2002年8月~2011年8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12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超选择性血管栓塞后在鼻内镜下行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结果:12例患者,其中颌内动脉分支供血10例,颌内动脉和咽升动脉分支供血2例,在导管超选择性栓塞后均顺利切除肿瘤。随访12~60个月,均未发现肿物残留及复发,术后鼻腔功能基本正常。结论:鼻咽纤维血管瘤经超选择性血管栓塞后,在鼻内镜下手术切除创伤小,出血量少,复发率低,手术适应证的合理选择及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报告鼻咽纤维血管瘤1例。采用鼻内镜经鼻腔完整切除肿瘤,总结治疗此例的经验。结果:用鼻内镜顺利切除了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后5个月随访肿瘤无复发。结论:经选择的鼻咽纤维血管瘤病例,采用鼻内镜进行切除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鼻内镜下切除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1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鼻内镜下切除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12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术腔已上皮化,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后鼻内窥镜下切除鼻咽纤维血管瘤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大大降低手术危险性,创伤小,恢复快,但护理人员需要具备相关新业务、新技术的护理知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咽血管纤维瘤内镜下切除前选择性供血动脉栓塞临床价值。方法:6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术前采用真丝线段和明胶海绵在DSA下行瘤体栓塞,2天后在鼻内镜下手术切除。结果:6例均1次栓塞成功。在内镜下手术切除肿瘤,术中出血量50~300 ml,术野清楚,术后CT检查提示肿瘤切除彻底。结论:鼻咽血管纤维瘤术前栓塞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咽部纤维血管瘤术前超选择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14例经CT和CTA诊断并为手术病理证实的鼻咽部纤维血管瘤患者,术前全部行双侧颈内、外动脉血管造影.肿瘤均为颈外系统供血,术前使用300~510 μm多聚乙烯醇颗粒(PVA)及明胶海绵条超选择性栓塞治疗,栓塞后1~3天行手术切除.结果 14例患者,其中颌内动脉分支供血9例,颌内动脉和咽升动脉分支供血5例.所有患者颈外动脉供血分支用Cobra导管超选择性栓塞,均获得成功.栓塞后,13例肿瘤染色完全消失,1例肿瘤染色大部分消失.无临床并发症出现.结论 术前血管内超选择栓塞供血动脉是治疗鼻咽部纤维血管瘤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瘤术中出血的原因及减少出血的各种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41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分析患者的肿瘤分期、手术径路、术前是否行责任血管的栓塞或结扎、术中是否应用控制性降压等相关因素,以期寻求减少鼻咽纤维血管瘤术中出血的对策.结果 肿瘤供血血管栓塞对术中出血影响的分析,栓塞组的出血量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手术方式对术中出血影响的分析,开放手术组的出血量与鼻内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肿瘤4个分期患者的出血量进行统计分析,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控制性降压组出血量与非控制性降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咽纤维血管瘤血管瘤术前的供血血管栓塞及采用鼻内镜手术对于减少术中的出血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肿瘤的分期对于手术出血量的影响较大,无直接证据表明术中控制性降压与术中出血量相关.  相似文献   

7.
鼻内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飞  杨琴  邓建华 《广东医学》2005,26(9):1224-1225
目的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瘤的鼻内镜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在鼻内镜下行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经随访6~48个月,一次性治愈15例,复发1例。结论鼻咽纤维血管瘤的鼻内窥镜手术,损伤小、恢复快、疗效好,尤其适于局限于鼻腔鼻窦及鼻咽部的早期病变。  相似文献   

8.
经鼻内镜下鼻咽血管纤维瘤手术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经鼻内镜下行鼻咽血管纤维瘤切除术。方法  6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术均于术前 1~ 7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瘤体供血动脉栓塞术 ,在控制性低血压全身麻醉下 ,经鼻内镜下切除 ,2例分别辅以上颌唇龈沟切口和面中部翻揭术。结果  5例肿瘤在内镜下全部切除 ,1例翼腭窝内部分残留。术中平均出血 80 0ml,无并发症发生 ,平均随访 9个月 ( 2~ 19个月 ) ,1例翼腭窝内部分残留者复发。结论 内镜结合一些相关技术 ,可切除局限于鼻腔、鼻咽、鼻窦和翼腭窝的鼻咽血管纤维瘤 ,提供了一种微创颅底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瘤(JM)术前颈外动脉栓塞的意义及鼻内镜下切除术的适应证及手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JNA选择性动脉栓塞后经鼻内镜行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术中出血量最多1 200 ml,最少200 ml,平均出血量为480 ml.术后8例全部随访,随访时间为0.5~3 年,均未复发.结论 选择性动脉栓塞后经鼻内镜手术不但减少了术中出血,降低复发率,其微创的概念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心理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照研究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男24例,女8例。年龄15~72岁,平均33岁。15例内窥镜下切除术前行供血动脉栓塞,栓塞物为栓塞颗粒;17例直接行手术切除。结果栓塞后90%肿瘤血供消失,栓塞组与未栓塞组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75.33±252.07ml和1202.94±681.32ml,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分别为10.73±2.25天和9.23±2.13天,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栓塞治疗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保证肿瘤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在鼻咽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72例,MRI扫描采用Marconi eclipse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所有病例行横断位和冠状位T1WI,横断位和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T2WI横断位,24例在平扫后行增强扫描。结果72例鼻咽癌MRI均见长T1长T2信号鼻咽部肿块,其中67例可见咽旁间隙侵犯,47例可见颅底骨质信号改变,6例侵犯蝶窦,14例可见海绵窦内软组织影,3例累及后颅窝,61例可见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MRI可以清晰显示鼻咽癌肿块、邻近结构的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转移,在鼻咽癌的诊断和分期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中窝内外沟通性肿瘤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方式。 方法 :回顾性研究 4 3例颅中窝内外沟通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结果 :这类肿瘤的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 ,不典型三叉神经痛可能是该肿瘤的信号之一。全组均予以手术 ,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 ,36例肿瘤全切除 ,侵入海绵窦的 11例中 4例肿瘤全切除。结果显示 ,5年生存率为 35 .1% ,7例未切除的海绵窦内肿瘤患者生存时间仅为 7个月。 结论 :对该类肿瘤应早发现 ,早手术 ,侵入海绵窦内的肿瘤不应姑息 ,可以多学科联合彻底清除肿瘤  相似文献   

13.
海绵窦的解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大伟  吕恒娟  庄如意 《医学综述》2014,(13):2396-2398
海绵窦是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结构十分复杂。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对海绵窦是静脉窦还是静脉丛、应称为鞍旁结构还是海绵窦等问题存在争议。近年来,随着显微技术的普遍应用及颅底外科的逐渐成熟,人们对海绵窦解剖结构的研究逐渐深入。该文就海绵窦的概念、海绵窦的壁与膜、海绵窦与脑神经的复杂位置关系、海绵窦与颈内动脉等相关问题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科手术中发生脑脊液鼻漏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鼻颅底区手术中发生的脑脊液鼻漏患者,及时在鼻腔内窥镜引导下,经鼻腔用阔筋膜、肌肉浆及下鼻甲粘膜瓣,生物蛋白胶,明胶海绵等材料进行颅底脑膜漏口修补术13倒。结果全部一次修补成功;2例术后发现的脑脊液鼻漏患者因漏口〈3mm,采用保守治疗而愈。结论手术中脑脊液鼻漏一旦发生应立即修补,其修补方法较多。如果确为术后发现,也可先保守治疗,无效再手术。经鼻腔内窥镜脑脊液鼻灞修补术成功率高、效果好、微创,应推广。  相似文献   

15.
孟庆国  卢永田 《中外医疗》2016,(16):194-196
目的:探讨在影像导航的引导下经鼻内镜技术应用于鼻颅底肿瘤的切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方便选择的研究对象为在2008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50例鼻颅底肿瘤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其中20例患者在影像导航的引导下进行手术,将其作为研究组;另外30例患者行单纯的鼻内镜手术,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指标上,研究组分别为(168.5±20.3)min﹑(8.25±3.5)d﹑(120.5±11.3)mL,对照组分别为(170.6±20.6)min﹑(9.5±5.3)d﹑(123.5±10.6)mL,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脊液鼻漏及眼部肿胀的发生率上,研究组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5.0%﹑1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20.0%,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分泌功能紊乱及术后复发上,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影像导航的引导下经鼻内镜进行鼻颅底肿瘤的切除,有着定位精确﹑术中创伤小的优势,从而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有着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蝶窦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经蝶入路鼻内镜手术的发展现状。从蝶窦相关的解剖学概况,蝶窦病变的诊断思路,鼻内镜手术在蝶窦及经蝶入路颅底手术中的应用这三个方面来阐述鼻内镜作为一种微创外科手术的重要价值。结论鼻内镜手术应用于蝶窦病变的诊治具有极佳的临床效果;经蝶入路鼻内镜手术的应用使得鼻颅底外科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分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Ling F  Wu J  Zhang H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3):1439-1442
目的: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影像学分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0例DAVF患者,121个病变按部位进行分区,分别为硬膜窦区,海绵窦区,天幕区,颅底静脉丛区,大脑镰区。按引流静脉分类,Ⅰ型瘘口直接向脑膜静脉或硬脑膜窦引流;Ⅱ型向硬脑膜窦回流后反流入脑或脊髓静脉。Ⅲ型直接向脑或脊髓静脉回流。结果:结合部位和引流静脉对本组病例分类结果为:海绵窦区Ⅰ型38例(69.1%),Ⅱ型17型30.9%,硬膜窦区Ⅰ型11例(33.3%),Ⅱ型16例(56.4%),Ⅲ型2例(10.3%);而天幕区20例,颅底静脉丛6例,大脑镰区1例均为Ⅲ型。结论:相同部位不同引流静脉类型治疗不同,相同引流静脉类型不同部位治疗各异,部位和引流静脉类型联合分类有助分析临床风险和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海绵窦区的结构特点,为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3例新鲜标本用15%ABS(丙烯氰、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塑料)环已酮溶液作铸型剂灌注,饱和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海绵窦铸型标本。并制作石蜡组织切片,观察海绵窦的内外侧壁的层次,了解其显微结构。结果:海绵窦及其交通窦以及海绵窦内神经组织显示良好,微小血管显示完全。显微结构显示清晰。结论:海绵窦是由宽大的主腔及位于外侧壁的很多静脉腔所组成,海绵窦内有穿行的神经纤维及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这些结构与血管内治疗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或内镜辅助下的经鼻-蝶窦入路治疗海绵窦内病变的解剖学基础。方法乳胶灌注汉族成人尸头湿标本10例,2例矢状位沿中线切开,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海绵窦内侧壁。8例在神经内镜下模拟经鼻中隔旁入路、中鼻甲切除入路和经中鼻道入路暴露双侧海绵窦内侧壁。结果垂体侧方的海绵窦内侧壁只有一层硬膜结构。蝶窦后壁的斜坡凹陷是全鞍型蝶窦常见而且确定的解剖标志,打开海绵窦内侧壁,内镜下可清晰观察海绵窦内结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外展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眼神经。结论采用单纯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可清楚地显露海绵窦内侧壁的结构,这一入路对手术器械、设备和手术者的技术均有较高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下切除颅底外侧肿瘤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问题。方法总结分析32例颅底外侧肿瘤鼻内窥镜下肿瘤切除术,术前准备以及术中、术后的配合问题。结果32例脑颅底外侧肿瘤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护士与术者之间配合协调,有效地促进了手术顺利进行。结论医生熟练的鼻内窥镜操作技术和默契的护理配合是经鼻内窥镜下切除颅底外侧肿瘤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