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腺癌及鳞癌各39例癌组织标本中nm23-H1基因表达,采用统计学χ2检验方法,对nm23-H1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腺癌与鳞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4.6%和39.2%。在腺癌病例中,Ⅰ期的阳性率为61.1%,高于Ⅱ期的28.6%,差异有显著性;术后复发组的阳性率为21.5%,低于无复发组的56.0%,差异有显著性;盆腔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为28.6%,低于无转移组的52.0%,虽差异无显著意义,然而,淋巴结转移的14例患者中无1例nm23-H1呈强阳性表达,而淋巴结无转移组25例中有7例呈强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nm23-H1阳性组的5年生存率(82.4%),较阴性组(52.5%)为高,差异有显著性。nm23-H1表达与鳞癌的各临床病理学因素及预后未见明显关系。结论:nm23-H1表达与宫颈腺癌的生物学行为相关,与鳞癌未显示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Guo C  Wei L  Fu Q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7):423-425
目的 研究nm23-H1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了宫内膜癌临床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了解nm23-H1基因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链霉素亲合素生物素标记法(LSAB)检测子宫内膜癌60例。结果 nm23-H1基因在60例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5.0%。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nm23表达与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来自我院 1995年 6月至 1999年 6月子宫内膜癌手术切除标本 5 2例 ,年龄 2 872岁 ,平均 5 2 3岁。子宫内膜腺癌 40例 ,浆液性腺癌 6例 ,粘液性腺癌 4例 ,透明细胞腺癌 2例。根据FIGO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类法 :Ⅰ级 2 4例 ,Ⅱ级 16例 ,Ⅲ级 12例。手术分期 :Ⅰ期 12例 ,Ⅱ期 2 2例 ,Ⅲ期 15例 ,Ⅳ期 3例。本组 5 2例术中均常规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 ,Ⅰ、Ⅱ期 34例中切除淋巴结 2 71个 ,Ⅲ、Ⅳ期 18例中切除淋巴结 2 0 1个 ,共切除淋巴结 472个。同时取 2 0例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标本作…  相似文献   

4.
nm23基因为一候选的转移抑制基因。本文综述了其研究近况特别是转移抑制作用可能的生化机理及其与预后极差的卵巢肿瘤的关系。nm23基因在卵巢癌中的作用方式不同于经典的抑癌基因,点突变少见,常为杂合性丢失,其表达状况与卵巢癌的发生、转移及恶性度有关。关于nm23基因与卵巢肿瘤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选择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43例宫颈癌患者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盆腔淋巴结清扫依次剔除双侧髂总、髂外、腹股沟深、髂内及闭孔5组淋巴结,根据病理结果明确转移淋巴结的分布,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盆腔淋巴结转移35例,占24,5%。其中闭孔淋巴结转移29例,占82.9%,转移率为20.3%(29/143)。35例中仅有1组淋巴结转移的22例(62、9%),其中18例为闭孔淋巴结转移。闭孔淋巴结阴性而其他淋巴结阳性者仅6例(17.1%)。髂淋巴结转移12例,占34.3%,转移率为8.4%(12/143)。闭孔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其他组之和(P〈0.01)。右侧淋巴结转移率为20.3%(29/143),高于左侧的11.2%(16/143),P〈0.05。ⅡB期、肿瘤浸润宫颈间质深度〉1/2、肿瘤病灶〉4cm者淋巴结转移率高,而患者年龄、肿瘤病理分级及组织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闭孔淋巴结是宫颈癌最早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其次是髂淋巴结。是否可以仅对有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患者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或仅对闭孔及髂淋巴结进行选择性切除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病人nm23-H1基因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预后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对70例卵巢上皮性癌手术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进行nm23-H1基因蛋白表达的测定。结果:I-Ⅱ期卵巢上皮性癌nm23-H1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1.2%。Ⅲ-Ⅳ期阳性率为46.3%,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随着卵巢上皮性癌病理学分级的增高,nm23-H1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下降,差异具有极其显著意义(P<0.01)。Ⅲ-Ⅳ期卵巢上皮性癌nm23-H1基因蛋白表达在生存期大于或等于3年及小于3年间差异具有极其显著的意义(P<0.01)。结论:测定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nm23-H1基因蛋白表达,对判断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nm23-H1表达与宫颈鳞癌发展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3例宫颈原位癌及55例浸润鳞癌中nm23-H1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位癌nm23-H1阳性表达率高于浸润癌(P<0.05).浸润癌中,nm23-H1阳性表达率随FIGO临床分期升高而有下降趋势,Ⅰ、Ⅱ期与Ⅲ期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其原发灶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组织学分化程度高者阳性率高于分化程度低者(P<0.05).结论nm23-H1基因可抑制宫颈癌发展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筛选高频转移卵巢恶性肿瘤细胞 ,研究不同转移潜能的细胞和nm2 3的相关性 ,为系统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反复动物接种和体外培养 ,观察动物肺转移状况 ,筛选高频转移细胞株 ,比较原发肿瘤和转移肿瘤的特征 ,并应用Northern blot测定各类肿瘤细胞nm2 3mRNA表达水平。结果 :8株卵巢恶性肿瘤细胞中 4株有较高转移潜能。多次培养接种可筛选出高频转移细胞亚群。各类细胞nm2 3mRNA表达水平与肿瘤转移特性呈负相关。结论 :肿瘤转移趋势在不同肿瘤种类及细胞亚群中有明显差异 ,这种差异是由基因分子水平决定的 ,同时也可能决定预后和转归  相似文献   

9.
nm23基因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m23基因首先作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被发现,当今已成为肿瘤转移的研究热点之一。肿瘤转移与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涉及许多生物学过程,如细胞间的解离、细胞外基质的粘连、细胞的移动和浸润等。这些生物学过程与胚胎发育、组织器官形成中的许多细胞分化过程极为相似。因此,有研究表明,nm23基因不仅仅执行肿瘤转移抑制功能,它在胚胎发育分化过程中亦起重要作用。本文就其在胚胎发育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隐匿转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常规病理检查有一部分阳性淋巴结未能被检出,称之为隐匿转移。单克隆抗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AE1/AE3),CK]、抗上皮膜抗原(EMA)能检测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结的隐匿微小转移癌[1]。宫颈癌属上皮来源,CK检测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如何,文献报道极少。本研究探讨CK、EMA单克隆抗体对检测宫颈癌盆腔淋巴结隐匿转移的价值。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自1990年~1992年我院行根治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Ⅰb期及Ⅱa期宫颈癌患者33例。平均年龄53岁(31~7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稳定表达对人宫颈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表达与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m23-H1基因在宫颈癌组织的表达。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m23-H1转染入宫颈癌细胞系HeLa、SiHa,G418稳定筛选,用Western印迹法、免疫组化法鉴定转染前后细胞中nm23-H1基因的蛋白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在宫颈鳞癌组织中,nm23-H1基因阳性表达率随FIGO临床分期的升高有下降趋势,Ⅲ期nm23-H1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Ⅱ期,Ⅱ期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I期(P<0.01);分化程度高的组织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分化程度低的组织(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其原发灶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宫颈腺癌组织中nm23-H1基因阳性表达率与FIGO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在pcDNA3.1-nm23-H1转染组中,Si-Ha、HeLa细胞nm23-H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未转染组和空载体对照组未见nm23-H1高表达。MTT法所绘生长曲线显示,SiHa-nm23(转染组)细胞与SiHa-3.1(空载体组)、SiHa(空白组)细胞比较,生长速度明显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eLa(空白组)、HeLa-nm23(转染组)、HeLa-3.1(空载体组)三组细胞生长速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nm23-H1参与了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判断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重要标志物,而nm23-H1基因对不同宫颈癌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p16和nm23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p16及nm23基因表达及其与宫颈癌生长、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9例宫颈癌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p16和nm23的表达.结果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18例呈p16阳性表达(90.0%),19例呈nm23阳性表达(95.0%);69例宫颈癌中p16和nm2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1%(38/69)和52.2%(36/69);p16和nm23阳性表达均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1或<0.05),均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及年龄无关(P>0.05).结论p16和nm23的表达缺失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浸润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p16和nm23检测对进一步了解宫颈癌生物学行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C—erbB2,nm23和p53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其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履光  杨坤禹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2):101-104,I003
目的 探讨C-erbB2、nm23和p53 3种基因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中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检测70例放巢上皮性癌石蜡切片中C-erbB2、nm23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及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这3种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1)C-erbB2蛋白表达率为31.4%,与其临床分期有关;nm23蛋白表达率为38.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淋巴结转移的Ⅰb1~Ⅱb期宫颈癌患者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综合治疗的方式和预后。方法选取1990年1月至2003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Ⅰb1~Ⅱb期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2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根据术后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4组:放疗加化疗组(107例)、放疗组(45例)、化疗组(22例)和无辅助治疗组(41例)。通过比较4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预后及可能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放疗加化疗组、化疗组、放疗组和无辅助治疗组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0.7%、53.5%、47.4%和36.0%,放疗加化疗组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无辅助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化疗组、放疗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与无辅助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0和0.159)。放疗加化疗组、化疗组、放疗组和无辅助治疗组患者的盆腔复发率分别为7.5%、22.7%、26.7%和34.1%,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6.8%、18.2%、15.6%和22.0%,复发合并转移率分别为4.7%、0、4.4%和7.3%。放疗加化疗组盆腔复发率显著低于其余3组,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远处转移率、复发合并转移率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数目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后辅助放、化疗能提高3年无瘤生存率,降低盆腔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子宫颈癌组织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糜若然  王慧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7,32(8):492-493,I040
子宫颈癌组织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糜若然王慧瞿全新陈斌其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10例正常宫颈组织、16例慢性宫颈炎及123例宫颈鳞癌组织进行了bcl-2基因蛋白表达测定,并探讨了该基因在宫颈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  相似文献   

16.
葡萄胎是一种与妊娠有关的良性病变,其中10%~15%可发生恶变。目前,临床还没有能准确预测葡萄胎恶变的可靠性指标。本研究通过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nm23在葡萄胎及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中的表达,以探讨二者在葡萄胎恶变过程中的意义。一、材料和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癌中EphA2、nm23-H1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宫颈癌(鳞癌41例、腺癌9例)、10例慢性宫颈炎、2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中E-phA2及nm23-H1蛋白表达。并对宫颈癌患者进行8~46月随访,分析EphA2、nm23-H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EphA2蛋白在慢性宫颈炎、CIN、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EphA2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且EphA2蛋白表达越强,患者生存率越低;nm23-H1在慢性宫颈炎、CIN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宫颈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H1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宫颈癌中EphA2的表达与nm23-H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EphA2表达阳性伴nm23-H1表达阴性的患者预后差。结论EphA2及nm23-H1与宫颈癌患者预后关系密切,两者可望作为判断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宫颈癌组织中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妇产科的61例宫颈癌患者为观察组,32例同期于本院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正常宫颈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患者宫颈组织的MACC1、c-Met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的MACC1、c-Met蛋白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经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MACC1和c-Met蛋白在宫颈癌患者中表达呈正相关(r=0.683, 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ACC1蛋白表达和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MACC1和c-Met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其中MACCI是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病人nm23-H1基因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预后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对70例卵巢上皮性癌手术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进行nm23-H1基因蛋白表达的测定.结果Ⅰ~Ⅱ期卵巢上皮性癌nm23-H1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1.2%.Ⅲ~Ⅳ期阳性率为46.3%,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随着卵巢上皮性癌病理学分级的增高,nm23-H1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下降,差异具有极其显著意义(P<0.01).Ⅲ~Ⅳ期卵巢上皮性癌nm23-H1基因蛋白表达在生存期大于或等于3年及小于3年间差异具有极其显著的意义(P<0.01).结论测定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nm23-H1基因蛋白表达,对判断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Ⅰ,Ⅱ期子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及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Ⅰ、Ⅱ期子宫颈癌转移淋巴结的治疗方法。方法:84例全部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8例腹主动脉旁转移者也行系统性淋巴清扫。84例中,采用输尿管外侧游离法者45例,采用Wertheim-Meigs法者39例。40例术前行淋巴造影和染色。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和化疗。结果:随访5年以上者77例,存活率为71.4%。1个淋巴结转移者存活率为85.7%,2个以上转移者为63.3%;淋巴造影者存活率为80.0%,无淋巴造影者为62.2%。行输尿管外侧游离法者主韧带淋巴结复发率为2.2%,行Wertheim-Meigs法为17.9%;腹主动脉区转移者存活率为52.9%。结论:输尿管外侧游离法切除主韧带及其淋巴结、术前淋巴造影和染色以及腹主动脉区淋巴清扫,均可减少转移淋巴结残留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