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立新  吕红  徐俊琢  钱家鸣 《胃肠病学》2006,11(11):653-656
背景:由于克罗恩病(C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将可能有更多的老年CD患者。目前对老年CD的临床特点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目的:通过分析老年CD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探讨老年CD与中青年CD的异同,减少误诊率。方法:采用χ^2检验分别对15例老年CD和118例中青年CD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CD占所有CD患者的11.3%,男女比例为2.0:1;临床表现以腹痛、消瘦、发热、腹泻和乏力较为多见,除腹泻发生率显著低于中青年组外(33.3%对54.2%,P〈0.05),其他临床表现两组均无显著差异;老年组CD大、小肠同时受累者最为多见,实验室指标中白蛋白下降和血沉增快最为多见,但与中青年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老年组CD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3.3%,以肠梗阻最为多见,未见肛周疾病;肠外表现发生率为26.7%;老年组CD误诊为结肠癌、缺血性肠病较多。老年CD中33.3%的患者因并发症行手术治疗,26.7%的患者为明确诊断而手术。内科治疗包括应用水杨酸类药物和激素。结论:老年组CD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受累部位和并发症与中青年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误诊为结肠癌、缺血性肠病居多,治疗中应用激素相对较少,且国人老年CD的临床特点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同期大网膜移植胎胸腺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同期大网膜移植胎胸腺的疗效。方法 在胃、大肠恶性肿瘤手术切除的同时 ,将 16~ 2 4周胎龄水囊引产的胎儿胸腺移植于患者大网膜。术后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外周血 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CD3、CD4 、CD4 /CD8升高 (P均 <0 .0 5 ) ,CD8升高不显著。结论 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后同期大网膜移植胎胸腺不但简便 ,而且可显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艾滋病病毒(HIV)阳性者行腹腔镜手术前后主要淋巴细胞亚群等的变化,并与HIV阴性者对照比较,探讨腹腔镜手术对HIV阳性者主要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2例胆囊疾病的病人分二组:观察组(HIV阳性)和对照组(HIV阴性)各6人。分别用同样方法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二组于手术前1天(POD-1),手术后3天(POD3)、7天(POD7)检测血常规,白蛋白,CD3、CD4、CD8及其百分比和CD4/CD8。H1v阳性者检测H1v-RNA。结果 观察组手术前1天至手术后1月HIV-RNA〈50拷贝/ml。二组间比较,观察组手术前后CD4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内比较,POD3的CD4显著低于POD-1和POD7(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CD4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前后CD4/CD8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二组内比较手术前后该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组手术后恢复好,无并发症。随访观察(≤20个月)无艾滋病相关症状。结论 LC可能对HIV阳性者主要细胞免疫功能有短暂轻度抑制。总体上HIV阳性者行腹腔镜手术是安全的。术前应常规检测CD4和CD4/CD8,将CD4作为手术风险主要评估指标,术前CD4≥200是确保手术安全性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4.
108例克罗恩病临床特点及胶囊内镜下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罗恩病(CD)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有一定难度,误诊率较高。本研究总结分析我院1997至2005年108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胶囊内镜表现,评价胶囊内镜在C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岗  郭琳  王强 《胃肠病学》2009,14(3):171-173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近10年随着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发展,GIST的诊治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目的:研究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78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GIST主要发生于胃和小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和消化道出血。细胞形态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为84.6%,CD34阳性率为78.2%。68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21例复发;其余10例晚期患者接受手术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的临床获益率75%。结论: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D117对其诊断较为重要,目前手术切除是GIST的首选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今后治疗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85例克罗恩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英  陈隆典 《胃肠病学》2006,11(4):222-225
背景:克罗恩病(CD)是一种全胃肠道节段性、全壁层炎症性病变,其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目的:探讨CD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和内科治疗进展,以期提高对CD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0年1月。2005年8月住院病例中85例出院诊断为CD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进行总结和回顾性分析。结果:CD好发于男性,以青壮年为主,呈慢性病程。病变主要位于回结肠(52.9%),临床表现以腹痛(72。9%)、腹泻(56.5%)为主,结肠镜检查显示病变呈节段性,溃疡多见。简化CD活动指数(CDAI)评分与血沉(ESR)的相关系数为0.400(P〈0.01),与白细胞计数的相关系数为0.239(P〈0.05),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系数为0.454(P〈0.01),与血小板平均容积的相关系数为0.287(P〈0.01)。内科治疗对大多数病例有效,予5例复发性CD患者白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有4例缓解,1例术后6个月复发。结论:CD的发病率近年来逐年增高,诊断以临床表现结合结肠镜检查为主.ESR、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平均容积可作为评估疾病活动度的参考指标。CD以内科治疗为主.顽固复发型CD患者可考虑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结核杆菌(TB)感染临床表现为肺结核、淋巴结结核时,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差异及意义。方法 33例AIDS合并TB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分别为肺结核、淋巴结结核、肺结核与淋巴结结核并存,分别检测其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不同临床表现患者CD3^+、CD8^+、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均有明显差异,肺结核患者明显高于淋巴结结核患者(P〈0.01)。结论 AIDS合并TB感染患者临床特征与其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原发性肝MALT淋巴瘤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腹部B超检查发现肝左叶低回声区。腹部MRI检查示肝脏恶性占位性病变,行肝左叶切除术,病理检查示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被弥漫分布的肿瘤细胞替代,瘤细胞以单核样细胞为主,伴有淋巴上皮病变形成,免疫组化示,CD45、CD20、CD79a阳性,CD5、CD10、ALK、TdT阴性,HCV、HBV和EBV阴性。结论:原发性肝MALT淋巴瘤属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有独特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点。治疗上多采取手术局部切除治疗,部分需加用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9.
克隆病(CD)CD的临床表现因急性或慢性、病变部位、有无并发症和起病年龄等而异。一、急性或慢性CD的临床表现大约有10%CD为急性未端回肠炎或节段性结肠炎.前者临床表现酷似急性阑尾炎(但有时可先有腹泻〕,常需剖腹探查才能明确诊断。慢性型CD占90%左右,其典型表现可分为二期,第一期又称肠期,其症状间歇出现并缓慢进展,最主要的症状为腹痛(”%)、腹泻气如/~75%)、体重减轻(减轻10%~20%)和发热,。残色尚有腹块(25/).贫血(20%)、低白蛋白血症伴球蛋白增高(约40%)、肛门窦道、脓肿和淫(约2‘。%)等。…  相似文献   

10.
李文利  王青  张爱军 《山东医药》2007,47(29):84-85
克隆病(CD)为贯穿肠壁各层的增殖性病变,可发生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临床表现多样。现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1a来21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其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克罗恩病的漏诊误诊情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分析我国克岁恩病(CD)的漏诊误诊原因,提高CD的诊治水平。方法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CC)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索1989年1门至2003年12月期川发表的有关CD的所有临床研究报道,逐篇查阅原文,记录分析临床特征及误诊、漏诊原因,结果共检山428篇CD的文章,其中261篇是关于CD临床研究文章.共报道CD3397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下腹歧脐周疼痛(62.5%)、腹泻(51.5%)、腹部包块(16.6%)、消瘦(24.7%)、便血(16.6%)等病变部位主要为回肠末端(62.5%)、单纯结肠(26.9%)、回结肠同时受累(38.9%)。手术标本肉芽肿检出者61.2%.内镜活检标本为27.6%CD术前漏诊共2357例,漏诊率为69.4%,诊为肠结核(32.2%)、单纯肠梗阻(23.2%)、肿瘤并肠梗阻(6.4%)、单纯急性阑尾炎(27.9%)等。误诊情况:其他疾病跌诊为克罗恩病行389例,包括肠结核(53.5%)、小肠淋巴瘤(14.4%)、结肠癌(17.0%),结论我国CCD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临床表现多样,误诊、漏诊率高,亟待提高对CD的认识,加强国内规范诊断程序,以提高对CD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张煜  沈骏  冉志华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1):789-790
未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IC)最初指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手术切除标本中难以辨别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还是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病例。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IC的概念逐渐延伸至内镜、病理和外科手术中。与此同时,许多IC患者在病程发展过程中演进为UC或CD。目前血清学辅助检查区分IBD类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因此,IC诊断的确立需从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内镜下表现及组织学特点等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3.
有关克罗恩病(CD)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特别是对临床表现和并发症的分析,亦有基础研究报道,但关于CD连续治疗、长期随访的观察与评价仍然十分稀少,本文旨在介绍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长期治疗(2.5~7年)CD患者的结果,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5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中局灶型(LCD)53例、多中心型(MCD)12例。53例LCD临床表现为局部肿物28例,体检发现9例,其余分别表现为不同的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7例有异常表现。12例MCD表现为肝脾肿大10例,实验室检查均有异常。65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53例LCD均行手术治疗,7例MCD行激素治疗和(或)放化疗。随访57例,其中47例LCD中1例因其他原因死亡,46例存活;10例MCD中完全缓解2例、带病生存5例、死亡3例。结论 CD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LCD手术切除后患者可长期生存;MCD以系统治疗为主,但疗效不确切。  相似文献   

15.
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外科手术对它的影响.方法分别应用APAAP法和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了43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NKCC),结果患者术前CD3,CD4,CD4/CD8比值和NKCC分别为53.8%±5.4%,35.7%±6.1%,1.21±0.14,17.1%±8.9%,较对照明显降低;CD8明显升高,为29.7%±5.3%;接受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10例患者,术后1wkCD3,CD4,CD4/CD8比值及NKCC较术前明显升高;而对照组术后2wk内各指标除NKCC有升高外,余无明显变化,至4wk~6wk各指标达正常水平.结论术后2wk内患者仍处于免疫抑制期,围手术期免疫治疗可提高患者的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缩短术后的免疫抑制期.  相似文献   

16.
朱磊  唐彤丹  孙洪鑫  赵钢 《胃肠病学》2010,15(8):489-491
背景: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胃恶性肿瘤,具有特殊的病因学、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生物学行为特点。目的:提高对胃MALT淋巴瘤诊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内镜、组织病理学表现以及治疗方案和随访结果。结果:本组胃MALT淋巴瘤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有上腹痛;内镜下可见病变主要位于胃窦和胃体部,以溃疡型最为多见:18例患者的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显示多数为LCA~+ CD20~+ CD79α~+ CD3~- CD43~- CD45RO~-,16例为B细胞来源,2例为T细胞来源。经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手术、化疗以及手术联合化疗等方案治疗,随访发现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内镜检查可早期发现胃MALT淋巴瘤,可通过活检标本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标记确诊。根除H.pylori、手术、化疗等治疗方案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消化道癌患者在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本文对133例进展期消化道癌患者(分成根治组102例,未切除组31例),在围手术期行外用血T细胞工群、NK细胞(NKC)的动态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术前患者NKC及CD3+,CDe+均低于对照组(P<0.01),Cbe+高于对照组(P<0.05),致CDe+/CD8+降低(P<0.05),显示免疫功能明显抑制,术后1wk患者免疫抑制进一步加重.提示手术及麻醉对患者免疫功能有损害作用术后3Wk根治组CD3+,CD4+,CD8+,CD4+/CD8+及NKC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反映了手术切除肿瘤对消除肿瘤源性免疫抑制因子(TDSF)的作用,而未切除组上述指标较术前无明显差异,反映了机体仍处于严重的免疫抑制状态.结论①对消化道癌,治疗上应力求行根治切除,对晚期患者也力争行姑息切除,以消除或减少肿瘤负荷及其产生的TDSF.②手术及麻醉本身也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暂时性受损,减少手术及麻醉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尽快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对提高肿瘤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110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2002年2月至2008年7月110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的GIST主要起源于胃(50.9%)和小肠(31.8%),103例(93.6%)有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肿块.手术病理结果发现良性14例(1 2.7%),交界性37例(33.6%),恶性59例(53.6%).免疫组化检测CD117、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8.2%(108/110)和77.3%(85/110).81.8%的患者进行了根治性的手术切除.15例手术时已转移的GIST和6例复发的GIST行伊马替尼治疗,15例可评估,临床获益率80.0%.结论 GI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须依赖大体标本或免疫组化病理结果,CD117对诊断有重要价值.肿瘤的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能延长晚期GIST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对以胃肠道出血首发的小肠间质瘤的了解和早期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以胃肠道出血首发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红蛋白水平、小肠CT表现、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以及随访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以胃肠道出血首发的小肠间质瘤多好发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8岁,男性略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便血和不同程度的贫血.小肠CT检查有助于发现病灶,16例患者小肠CT发现小肠占位病变,表现为无分叶或有分叶的低密度、边界清晰软组织肿块,平均CT值32HU,强化大多不均匀,多数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多为外生性生长,17例患者CD11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阳性.组织病理学以及CD117、CD34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肿瘤的确诊和危险分类,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切除.结论:重视急诊胃镜、肠镜检查阴性的以胃肠道出血的小肠间质瘤患者,小肠CT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并经手术切除病灶、生物靶向治疗、加强随访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肾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Ewing’s sarcoma/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ES/PNET)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肾ES/PNET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左腰部偶发胀痛不适,肾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左侧肾脏占位性病变,行开放性左肾及左肾门肿物探查切除术,术后肿瘤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波形蛋白、CD117、CD56、Syn、CD99均为阳性,细胞增殖指数Ki67 40%组织银染阳性,明确诊断为肾ES/PNET。切除肿瘤后患者定期随诊4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发生于肾脏的ES/PNET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肿瘤组织切片的细胞形态学、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手术切除、化疗及放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是肾ES/PNET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