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雌激素对卵巢癌细胞系乳腺癌/卵巢癌易感基因(BRCAI)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及计算机图象分析方法,检测体外不同浓度(10-9mol/L~10-6mol/L.)的17-β雌二醇(F2)对卵巢癌OVCAR3和SKOV3细胞系BRCA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OVCAB3和SKOV3细胞在E2的作用下,BRCA1的表达明显增加,且呈现正性剂量效应关系。结论:雌激素能够诱导卵巢癌OVCAB3和SKOV3细胞系BRCA1蛋白的表达,可通过该方法探索治疗卵巢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应用免疫组化对52例胰岛内分泌肿瘤(PET)α-HCG蛋白表达进行观察;并用原位PCR技术中对其α-HCGmRNA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发现α-HCG在各类正常胰岛细胞中未见蛋白及基因的阳性表达。在良性及恶性PET中α-HCG蛋白检出率分别为17.9%(5/28)及58.3%(14/24)。在α-HCG抗原阳性的PET中应用原位PCR技术均可见有α-HCGmRNA的表达。说明该类肿瘤细胞具有合成α-HCG的能力。对α-HCG在PET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3.
检测NFκB/p65蛋白在卵巢上皮癌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NFκB)家族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和卵巢癌中NFκB/p65的表达。结果NFκB/p65蛋白呈现棕黄色、细颗粒状物,在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和卵巢癌中NFκB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7%、37.5%和72.5%;在卵巢癌中,p65核染色阳性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肿瘤大小明显相关(P〈0.05)。结论NFκB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肿瘤大小关系密切,可望和其他指标一起作为判断卵巢癌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人类染色体11q13区存在FGF3和cyclinD1等多个癌基因;然而,FGF3基因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异常及其作用,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FGF3基因的表达与扩增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FGF3在30例卵巢腺瘤、20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80例卵巢癌中的表达与扩增情况,结合肿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全部卵巢良性腺瘤和交界性肿瘤呈FGF3蛋白阴性反应;16%(13/80)的卵巢癌出现FGF3阳性表达,而且卯巢癌中FGF3蛋白表达与肿瘤FIGO分期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其中23%的FIGOⅢ/Ⅳ期的卵巢癌出现FGF3蛋白阳性表达,其阳性率明显高于FIGOⅠ/Ⅱ期的肿瘤(4%,P=0.037):FISH结果显示,只有1%的卵巢癌出现FGF3基因扩增;卵巢交界性肿瘤和良性腺瘤均未观察到FGF3基因的扩增。结论:FGF3蛋白表达可以作为判断卵巢上皮性肿瘤良恶性有参考价值的分子标记;FGF3蛋白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部分卵巢癌的浸润转移过程?卵巢上皮性肿瘤中FGF3基因中广增不早其编码蛋白表达上调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人类组织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KLK)6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及腹膜后淋巴结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检测72例卵巢癌、16例卵巢交界性肿瘤、20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KLK6蛋白的表达;并采用配对设计研究KLK6蛋白在卵巢癌患者腹膜后淋巴结中的表达.探讨KLK6在卵巢上皮性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KLK6在卵巢癌及交界性卵巢肿瘤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52.8%(38/72)、25.O%(4/16),均显著强于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15.0%(3/20)f19〈0.05)。KLK6阳性表达与卵巢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fP〈0.05),与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P〉0.05);KLK6在卵巢癌原发灶与腹膜后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8.91,P=0.003);KLK6阳性与阴性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5.9个月和49.2个月(P〈O.051。[结论]KLK6高表达可能在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发展中起潜在作用,KLK6可能与卵巢上皮性癌的浸润、转移有关,KLK6是卵巢癌的不良预后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ERβ基因甲基化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5年10月至2010年4月上皮性卵巢癌标本64例,卵巢良性肿瘤标本20例,正常卵巢组织10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技术对ERβ基因CpG岛甲基化进行检测;同时采集每例患者术前血清进行雌激素(E2)检测。结果 绝经后卵巢癌组E2 水平为(82.34±3.87)pmol/L,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的(53.25±8.38)pmol/L和正常卵巢组的(31.65±4.43)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3组E2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β基因甲基化在上皮性卵巢癌和盆腹腔转移灶的发生率分别为46.88%(30/64)和3667%(1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卵巢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均未检测到ERβ基因甲基化。ERβ基因甲基化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分期、病理类型和组织分级有关,与淋巴转移无关。卵巢癌ERβ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风险是正常卵巢的7.82倍(95%可信区间:1.129~22.496);晚期卵巢癌ERβ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风险是早期卵巢癌的15.68倍(95%可信区间:1.067~35.085)。结论 ERβ基因甲基化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且高雌激素可能会诱发基因改变,检测甲基化状态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人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β-catenin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状况。方法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细胞癌癌组织中β-catenin基因的突变;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108例HCC癌组织中仅有12例发生β-catenin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1.1%。108例HCC癌组织中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0.0%(75/108),其中14.6%(11/75)为细胞核阳性;57.3%(43/75)为细胞质阳性;28.0%(21/75)为细胞膜阳性。β—catenin蛋白在12例有突变的样本中表达阳性率为100%。结论广西地区肝癌中β—catenin基因突变率比较低;β—catenin基因突变可能为导致β—catenin蛋白过表达的因素之一,并参与了肝癌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上度性卵巢癌组织中上皮型钙粘附素基因(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分布情况,分析其与上皮性钙粘附素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启动子甲基化对于蛋自表达的影响和意义。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的PCR(MSP)检测38例正常卵巢上皮和80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上述标本中Ecadherin表达的情况,并结合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E-cadherin在上度性卵巢恶性肿瘤中表达明显降低(P〈0.05);34例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全部出现在卵巢癌组,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甲基化频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6/35vs8/45,P〈0.05);卵巢癌组织中有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者,E-cadherin表达明显低于无甲基化者(P〈0.05)。结论:E-cadherin表达降低与上皮性卵巢癌转移关系密切,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导致E-cadherin表达蛋白表达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31例上皮性卵巢癌、17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及5例正常卵巢组织中VEGF蛋白质及核酸表达水平。结果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VEGF和VEGF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6%(16/31)和48.4%(15/31),与良性肿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上皮性卵巢癌中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与淋巴结转移及腹水量密切相关(P〈0.05),而在不同组织类型、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中无明显差异(P〉0.05)。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状况与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亦无相关性(P〉0.05)。结论VEGF蛋白质及其mRNA在上皮性卵巢癌中高水平表达,且其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及腹水量密切相关,可作为卵巢癌侵袭性评估的指标之一,为VEGF及其受体作为卵巢癌的治疗靶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和TUBB3编码的β-tubulin-Ⅲ(3型B微管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情况、病理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逆转录一实时荧光定量反应(RTq-PCR)方法检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ER.CCI和TUBB3mRNA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分析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与ERCC1,TUBB3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ERCC1和TUBB3在上皮性卵巢癌中均呈高表达,表达率分别为28.21%(22/78)和29.49%(23/78)。单因素分析ERCC1、TUBB3基因在上皮性卵巢癌高表达患者中仅与残余肿物大小有关(P〈0.05),二者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关。ERCC1和TUBB3在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249,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存在不同水平的ERCC1和TUBB3基因mRNA,二者在癌组织中表达密切相关。ERCC1、TUBB3基因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与残余肿物大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21-激活激酶1(PAK1)基因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过度表达及其机制和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PAK1基因在30例卵巢腺瘤、20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80例卵巢癌中的表达、扩增及其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在免疫组化有效检测的病例中,7例(25.9%)卵巢良性腺瘤、7例(36.8%)交界性肿瘤和53例(68.8%)卵巢癌出现PAK1蛋白的过度表达,而且PAK1蛋白过表达与卵巢肿瘤的细胞凋亡指数呈负相关(P=0.002)。此外,87.1%(27/31)的低分化卵巢癌(Silverberg G3级)出现PAK1蛋白的过度表达,其过表达率显著高于G1~G2级的卵巢癌(26/46,56.5%;P=0.01)。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只有2例(4.7%)卵巢癌出现PAK1基因扩增,卵巢交界性肿瘤和良性腺瘤均未观察到PAK1基因的扩增。结论PAK1蛋白过度表达可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卵巢癌的恶性组织学表型密切相关;在卵巢肿瘤PAK1蛋白的表达调控中,基因扩增以外的其他调节机制可能起更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汪萍  吴小华  刘金  陈文雪  单保恩 《肿瘤》2006,26(3):289-292,305
目的:探讨3种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受体(LPA1,LPA2及LPA3)mRNA和蛋白在人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PA1、LPA2和LPA3mRNA以及LPA2和LPA3蛋白在人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RT-PCR结果显示,LPA1mRNA在正常卵巢组织、良性卵巢肿瘤及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100%、95.7%,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上皮性卵巢癌组织LPA2mRNA、LPA3mRNA表达阳性率(95.7%;91.3%)显著高于良性卵巢肿瘤(21.3%;21.3%)及正常卵巢组织(15.4%;15.4%)(P〈0.01);良性卵巢肿瘤与正常卵巢组织LPA2mRNA、LPA3mRNA表达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LPA1mRNA表达率和表达水平高于LPA3mRNA(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上度性卵巢癌组织中LPA2和LPA3蛋白表达阳性率(95.7%;95.7%)均高于良性卵巢肿瘤(50%;42.9%)和正常卵巢组织表达阳性率(38.5%;38.5%)(P〈0.01);良性卵巢肿瘤与正常卵巢组织中LPA2和LPA3蛋白表达阳性率及表达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理资料的相关分析显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LPA受体mRNA和蛋自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结论:LPA1、LPA2和LPA3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普遍表达,LPA受体可能参与了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通过不同方法检测腋窝淋巴结MUC1基因表达,以提高微转移灶诊断率。方法:收集108个常规组织学检查阴性的腋窝淋巴结,分别用免疫组化及RT-PCR法测定MUC1蛋白及MUC1mRNA的表达。结果:MUC1 mRNA阳性检出率为66%,明显高于蛋白表达检出率21%。(P<0.05)。结论:建立起MUC1基因的RT-PR分析法,进一步提高微转移灶诊断率,较免疫组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MTA1、nm23H1 mRNA表达及突变与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MAT1、nm23H1 mRNA表达及突变与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PCR(RT-PCR)和逆转录-PCR-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RT-PCR-SSCP)技术,对8例正常卵巢、20例卵巢癌及其相应的20例淋巴结组织,进行MTA1和nm23H1 mRNA表达及突变的检测。结果 转移卵巢癌原发灶MTA1 mRNA高表达率为100%(7/7),无转移为38.5%(5/13),P=0.0103;有癌转移淋巴结高表达率为87.5%(6/7),无癌转移为23%(3/13),P=0.0043;有癌转移淋巴结低表达率为100%(7/7),无癌转移为38.5%(5/13),P=0.0102。MTA1/nm23H1 mRNA表达的相对吸光度值(A值,曾称光密度OD值)的比值随转移而增加。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SSCP)未发现突变。结论 MTA1、nm23H1基因的转录表达与卵巢癌淋巴结转移呈正负相关关系,起着下负调控的重要作用。这两个基因的异常表达是卵巢癌转移中的频发事件而与基因突变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多种肿瘤睾丸抗原(CTA)基因在肺癌中的表达。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35例肺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进行MAGE-1、-3,SSX-1、-2、-4、-5和NY-ESO-mRNA表达检测。随机抽取每种CTA基因的3例RT-PCR扩增产物的目的片段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35例肺癌标本中MAGE-1、-3,SSX-1、-2、-4、-5和XY-ESO-1的表达率分别为34.3%(12/35)、57.1%(20/35)、17.1%(6/35)、20.0%(7/35)、26.7%(9/35)和37.1%(13/35)。正常肺组织中7种CTA基因均无表达。肿瘤组织中7种基因至少有1种表达的几率是26/35(74.3%),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表达几率是23/35(65.7%)。测序结果表明RT-PCR产物确为CTA基因。结论:CTA在肺癌主动免疫治疗中是一种合适的、有前景的攻击靶点。同时,多种CTA的联合表达为多效价CTA疫苗在肺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上皮性卵巢肿瘤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并探讨基因异常甲基化与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对62例上皮性卵巢癌、21例交界性囊腺瘤及30例良性囊腺瘤的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标本中RASSF1A蛋白表达,并结合肿瘤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卵巢交界性囊腺瘤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58.06%、42.85%)显著高于卵巢良性囊腺瘤组织(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上皮性卵巢癌的细胞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组织类型和患者年龄及绝经与否无相关性(P〉0.05);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下降一致。结论:卵巢癌组织中存在RASSF1A基因启动子CpG岛的异常甲基化,可能和该蛋白表达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导致该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雌激素对卵巢癌细胞系乳腺癌/卵巢癌易感基因(BRCA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及计算机图象分析方法,检测体外不同浓度(10^-9mol/L ̄10^-6mol/L)的17-β雌二醇(E2)对卵巢癌OVCAR3和SKOV3细胞系BRCA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论:雌激素能够诱导卵巢癌OVCAR3和SKOV3细胞系MRCA1蛋白的表达,可通过该方法探索治疗卵巢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GST-π基因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GST-π与卵巢癌癌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正常卵巢及卵巢良、恶性肿瘤组织中GST-π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GST-π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即正常组织中GST-π几乎不表达,良性肿瘤中水平略有升高,交界性肿瘤多为低、中度表达,但阳性率明显升高,接近卵巢癌组织的水平。癌变组织则为中、高度表达且随临床分期的发展而逐渐增高。免疫组化与RT-PCR的结果符合率较高,但以RT-PCR法较为灵敏。结论GST-π是与卵巢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标志酶,它的表达异常与卵巢癌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卵巢癌组织Le^y抗原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恶性、交界性、良性卵巢上皮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Le^y抗原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卵巢癌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Le^y抗原在恶性卵巢上皮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5.47%(40/53),明显高于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47.06%)及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42.86%)(P均〈0.05)。正常卵巢组织中未检出Le^y抗原的表达。晚期卵巢上皮性癌的Le^y抗原的阳性表达率为84.21%,明显高于早期卵巢上皮性癌(53.33%),(P〈0.05)。结论:Le^y抗原与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发展相关。Le^y抗原的表达可作为反映卵巢癌恶性潜能的一项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用去甲基化药物5-氮-2’-脱氧胞苷(5-Aza—CdR)对细胞株MDA—MB-435抑癌基因E—cadherin(上皮钙粘附素,简称E—cad)表达的影响。观察DNA甲基化的可逆性,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在用5-Aza—CdR处理MDA.MB-435细胞株前、后分别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E—cad基因5’-CpG岛甲基化改变;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E—cad蛋白表达;用半定量RT—PCR观察E—cad mRNA的变化。结果:①MDA—MB-435细胞在用药前E—cad基因甲基化PCR扩增阳性(116bp),而非甲基化PCR扩增阴性。用0.5μmol/L的5-Aza—CdR处理后发现该细胞E—cad基因甲基化PCR扩增阴性,而非甲基化PCR扩增出阳性条带(97bp)。②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E—cad蛋白:用药前细胞未见E—cad蛋白表达。用5-Aza—CdR处理后在细胞膜可见E—cad染色阳性。③RT—PCR发现用5-Aza—CdR处理前细胞不能扩增出630bp的E—cadmRNA特异性条带;用0.5、1.0、2.0、5.0μmol/L的5-Aza处理细胞后都可检测到E—cadmRNA转录,且mRNA水平与药物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去甲基化药物5-Aza—CdR能有效地逆转MDA—MB-435细胞株的E—cad基因异常甲基化,诱导mRNA转录和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