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性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应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20例22条糖尿病性下肢缺血。全部为2型糖尿病的下肢血管并发症。结果总的疼痛缓解率为85.0%,截肢3例(13.6%)。对缓解患者的冷、凉感觉,总有效率为100.0%。7例患者接受了下肢动脉造影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新生侧支血管形成。踝部经皮氧分压测定显示绝大多数高于临床上截肢的最低临界值20mmHg(1mmHg=0.133kPa)。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性下肢缺血是一种相对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世宏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16)
目的 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治疗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接受目前最佳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常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进行冠状动脉内自体BMMNC移植,于冠状动脉病变近端注入自体BMMNC(BMMNC治疗组).随机人选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PCI(非细胞治疗组).以上所有患者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进行二维超声、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和动态心电图检测.术中,术后3、6个月评价有无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和进行心绞痛的疗效评价.结果 未观察到因冠状动脉内注射BMMNC而导致的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术后3个月,BMMNC治疗组每周硝酸甘油用量变化显著低于非细胞治疗组、运动时间变化高于非细胞治疗组(P<0.05).术后6个月,BMMNC治疗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每周硝酸甘油用量变化、加拿大心脏病学会(CCS)心绞痛分级变化均显著低于非细胞治疗组[分别为(12.6±9.3)次/周比(18.0±16.3)次/周,(-4.1±14.7)mg/周比(4.8±37 9)mg/周,(-1.4±1 0)级比(-0.8±1.7)级],运动时间变化高于非细胞治疗组[(2.5±1.3)min比(2.0±2.1)min](P<0.05).结论 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BMMNC 治疗心绞痛是安全和有效的.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ransplantation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 (BMMNC) for angina.Methods Fifteen patients who had suffered from unstable angina were selected to receive intraeoronary transplantation immediately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with BMMNC (BMMNC group).Sixteen patients who had suffered from unstable angina only received treatment of regular medicine and PCI (non-BMMNC group).Two-D echocardiography,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imaging and Holter monitoring electrocardiogram were checked up before and 6 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The complication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arrhythmia etc,efficacy for angina were evaluated during the procedure and 3,6 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Results The intracoronary injection of BMMNC did not result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arrhythmia during the transplantation.Efficacy parameters including nitroglycerine usage per week,exercise time 3 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 showed that BMMNC group were better than non-BMMNC group (P <0.05).Efficacy parameters including angina frequency per week,nitroglycerine usage per week,exercise time,and 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 class 6 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 showed that BMMNC group were better than nonBMMNC group[(12.6 ± 9.3) times/week vs.(18.0 ± 16.3) times/week,(-4.1 ± 14.7) mg/week vs.(4.8 ± 37.9)mg/week,(2.5±1.3)min vs.(2.0 ± 2.1) min, (-1.4 ± 1.0) grades vs.(-0.8 ± 1.7) grades](P<0.05).Conclusion Intracoronary transplantation of autologous BMMNC is safe and efficient for angina. 相似文献
3.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ABMT)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14例,采用抽取自体骨髓液,经沉淀、离心、分离等处理后,腓肠肌肌肉注射方法,行ABMT。结果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均有显著改善,无不良反应。结论AB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时同期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 选择心肌梗死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20例,按下述方法进行研究:Ⅰ组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Ⅱ组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术+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移植细胞数为(6.84±2.88)×107个.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两组围手术期均无死亡病例发生,随访6个月患者全部存活,无恶性心律失常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Ⅱ组左室射血分数与Ⅰ组比较明显升高[(57.40±5.21)%比(50.75±5.88)%,t=3.79,P<0.05],NYHA心功能分级与Ⅰ组比较也明显改善[(1.30±0.47)级比(1.85±0.59)级,t=3.27,P<0.05].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结果提示Ⅱ组心肌梗死面积较Ⅰ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57±5.20)%比(20.45±5.18)%,t=3.59,P<0.05].结论 冠状动脉搭桥术时同期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有效地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ABMT)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14例,采用抽取自体骨髓液,经沉淀、离心、分离等处理后,腓肠肌肌肉注射方法,行ABMT.结果 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均有显著改善,无不良反应.结论 AB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1例,心功能NYHA Ⅳ级。抽取患者骨髓,用密度梯度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左、右冠状动脉分别直接注入经分离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术后观察及随访患者症状,心功能,心血管事件。结果术中和术后未见不良影响,无新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稳定。术后第三天患者因咽痛干咳伴发热6 小时,第五天出院,运动能力增加。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技术简单, 安全,对患者创伤小,短期观察对患者未见不良影响,而运动能力增加,长期效果有待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前壁心肌梗死的有效性。方法共有39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人选本组,其中23例为细胞移植组,16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患者同时接受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两组患者均接受6个月的临床随访及6min步行试验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6个月的检查结果提示,细胞移植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经冠状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促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骨髓单个核细胞缺血肢体局部移植对缺血组织血管再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移植对缺血组织血管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从大鼠胫骨及股骨采集骨髓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切断近交系Wistar大鼠右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建立单侧后肢缺血模型。分7点局部注射单个核细胞悬液(移植组)或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术后第3、7、14d获取内收肌制作组织匀浆,ELISA法测定匀浆中bFGF、VEGF和IL-18因子水平;术后第2,4周免疫组化法分析肌肉组织毛细血管密度。结果术后第3d,移植组bFGF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3、7d,移植组IL-1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2、4周移植组内收肌毛细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大鼠缺血后肢局部直接植入骨髓单个核细胞可诱导新生血管形成;骨髓单个核细胞分泌bFGF、IL-1β等多种因子在局部直接植入骨髓单个核细胞促进血管再生的机制中可能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属于下肢缺血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以往外科手术实施动脉重建是主要措施。但总体效果不理想,往往最终难逃截肢厄运。干细胞移植技术,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2002年国际上首次报道应用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我院2004年5月~2006年5月,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ASO患者11例,共14条患肢。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旨在明确急性心肌梗死(AMI )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BMC)移植前后,尾加压素Ⅱ和脑钠肽的变化.方法 23例AMI患者(AMI组)与22例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对照组)做对照,AMI组MBMC移植前,移植后1、7 d,对照组入选时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尾加压素II和脑钠肤水平.结果 AMI组尾加压素Ⅱ水平在MBMC移植前[(0.37410.189)ng/ml]较对照组[(0.046±0.017 )ng/ml]显著升高(P<0.01),移植后[(0.223±0.043 )ng/ml]较对照组[(0.46210.115 )ng/ml]显著降低(P<0.01),移植1d后显著升高,和移植前相比增加到129%,移植后7d再次降低.AMI组脑钠肤水平,在MBMC移植后1d与移植前相比降低到61%,移植后7d降低更明显.结论 MBMC移植的疗效可能与其对尾加压素Ⅱ和脑钠肤水平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1.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入选发病12h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3名,分为骨髓细胞移植组(n=18)和对照组(n=15),骨髓细胞移植组除常规治疗外,在PC I后1周经皮腔导管技术建立梗死相关动脉通道,用指引导丝将微灌注导管送入支架内后,将分离的骨髓干细胞悬液经微导管中心腔内注入梗死血管远端。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灌注缺损指数。结果术后6月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移植组和对照组前、后LVEF分别由(46.5±2.3)%、(46.0±3.4)%增加到(48.4±2.5)%、(47.4±3.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显示移植组和对照组心肌灌注缺损指数分别由14.8±3.0、14.6±2.4降低至10.5±1.8、12.8±2.4,前者比后者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在移植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可行,术后能改善心肌血流灌注,但对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患者在血管病变不同程度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36例糖尿病患者按下肢血管病变的程度分为轻度血管狭窄组(A组:20条下肢,血管狭窄<50%),中度血管狭窄组(B组:26条下肢,血管狭窄50%~70%),重度血管狭窄组(C组:25条下肢,血管狭窄>70%);全部患者均给予干细胞动员5 d,第5天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将单个核细胞悬液按3 cm×3 cm间距进行缺血肢体移植术,术后第1、12、18个月定期观察三组的各项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对移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移植后12个月,三组踝肱指数(ABI)及经皮氧分压(TcPO2)均较移植前增加(P<0.05).18个月A、B两组ABI仍有增加(P<0.05),但C组与12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个月A组有8条下肢(40%)、B组有8条下肢(31%)、C组有6条下肢(24%),复查有新生血管形成.年龄、病程、血压、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TG均是影响移植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复发的重要因素.结论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患者在轻、中度血管病变时做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远期疗效优于重度血管病变者,围手术期需密切监测血糖、血压、TG的情况,它们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56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患者,男33例,女23例;平均年龄63岁。手术首先抽取自体骨髓干细胞260mL,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悬浊液40 mL。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或显露切开插入超声消融导管,在动脉造影监视下进行血管内超声消融,而后将干细胞悬浊液注射到小腿缺血肌肉内。结果 58例患者术后跛行距离增加,冷、凉感觉得到改善。结论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自1999-10~2004-10,用ABMT治疗急性白血病(CR1期)35例,中位年龄32.5(9~55)岁。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9例。预处理方案为马法兰(Mel)140~180mg/m2+环磷酰胺(CTX)120mg/kg+阿糖胞苷(Ara-C)3g/m2。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中位随诊时间756(186~1905)d,ANLL、ALL移植者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5.4±8.9)%和(33.3±13.6)%,复发率(30.6±9.2)%和(60.7±25.5)%。结论为降低急性白血病复发率和提高无病生存率,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条件的患者适合接受ABM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比较蛛网膜下隙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途径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早期脊髓损伤的近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11月至2010年3月收治早期脊髓损伤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其中蛛网膜下隙移植组38例患者通过蛛网膜下隙注射方式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静脉移植组32例患者通过静脉注射方式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照组26例仅给予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制定的评分标准对三组患者运动、感觉功能进行评定.同期随访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全项、肿瘤标记物.结果 治疗后1个月,三组患者运动、感觉功能都有不同程度恢复,感觉功能恢复更为明显,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三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所提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隙移植组和静脉移植组患者感觉功能评分[分别为(130.9±41.6)、(131.2±22.7)分]均显著提高,与同期对照组[(109.3±36.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蛛网膜下隙移植组和静脉移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运动、感觉功能评分均未出现明显提高;蛛网膜下隙移植组和静脉移植组患者仍有明显恢复,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隙移植组感觉功能评分[(151.6±46.9)分]较同期静脉移植组[(134.6±40.7)分]有显著提高(P< 0.05).随访各项检查结果中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 蛛网膜下隙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途径进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脊髓损伤均安全,近期疗效确切,但蛛网膜下隙注射途径优于静脉注射途径,但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入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为骨髓细胞移植组(48例)和标准药物治疗组(32例),骨髓细胞移植组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在冠状动脉造影时经导管注入冠状动脉内。标准药物治疗组仅采用常规治疗。用超声心动图、血浆脑钠肽(BNP)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和心肌灌注缺损区面积。结果骨髓细胞移植组和标准药物治疗组治疗前LVEF分别为(42.1±5.8)%、(43.9±6.7)%,术后1年随访分别为(54.1±4.8)%、(49.8±7.7)%;治疗前BNP分别为(699±101)ng/L、(687±95)ng/L,随访分别为(305±78)ng/L、(399±89)ng/L;治疗前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分别为(26.8±8.6)%、(26.3±6.5)%,随访分别为(15.8±4.3)%、(20.5±7.8)%,两组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骨髓细胞移植组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安全可行,术后能改善心功能及心肌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方法 人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为骨髓细胞移植组(48例)和标准药物治疗组(32例).骨髓细胞移植组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在冠状动脉造影时经导管注入冠状动脉内.标准药物治疗组仅采用常规治疗.用超声心动图、血浆脑钠肽(BNP)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和心肌灌注缺损区面积.结果 骨髓细胞移植组和标准药物治疗组治疗前LVEF分别为(42.1±5.8)%、(43.9±6.7)%,术后1年随访分别为(54.1±4.8)%、(49.8±7.7)%;治疗前BNP分别为(699±101)ng/L、(687±95)ng/L,随访分别为(305±78)ng/L、(3994-89)ng/L;治疗前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分别为(26.8±8.6)%、(26.3±6.5)%,随访分别为(15.8±4.3)%、(20.5±7.8)%,两组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骨髓细胞移植组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安全可行,术后能改善心功能及心肌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