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PS)的CT表现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PS的CT表现,观察其位置、大小、形态、内部结构、边缘征象、外周改变及增强表现,总结其CT影像特征。结果:12例PS中,男8例,女4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岁;平均20.21岁。10例位于左肺下叶,2例位于右肺下叶,9例叶内型,3例叶外型。影像表现6例异常的肺实质内含有充液或不充液的囊腔,3例可见囊或结节环绕的低密度区,2例见多发扩张的血管,1例示软组织密度肿块。12例对比剂增强螺旋CT扫描10例显示了病变的异常血管。结论:Ps多具肺内感染性病变影像表现。对比剂增强螺旋CT扫描是PS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张雪峰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1,(1):183-184
目的:探讨肺段隔离症诊断中CT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自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8例肺段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胸部C T检查,分析诊断结果及影像学特点.结果:C T检查肺段隔离症的诊断准确率为92.65%,明显高于X线的准确率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肺... 相似文献
3.
病例 男, 22岁,反复咳嗽,咯白色粘痰,并有盗汗乏力 14个月,加重伴痰中带血 1月。查体:体温 36. 3℃,脉搏 84次 /分,呼吸 20次 /分,血 18/12kPa。一般情况好,胸腹无异常。胸片检查:左下肺透光度高,下叶后基底段见小结节影,心脏及两膈未见异常 (图 1)。 CT检查:左肺下叶后基底段见粗大迂曲条索状高密度影,边缘清晰,整个后基底段透光度高,肺纹理稀少,小叶间隔变薄且消失 (图 2, 3)。 DSA检查:肺动脉造影见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形态及走行正常,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分支缺如 (图 4)。支气管动脉造影见双侧支气管动脉显影…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肺叶内型肺隔离症的CT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肺叶内型肺隔离症,其中27例直接接受平扫加增强扫描,8例平扫疑为肺隔离症,后接受增强扫描,3例平扫疑为其他疾病,后接受增强扫描;并进行图像重建,记录病变的肺内表现、供血动脉起点,并测量供血动脉直径。 结果 肺内表现:最常见表现为实变合并囊变(n=20)及支气管扩张合并气肿(n=15)。血管表现:胸主动脉分支或肋间动脉供血时(n=25),肺隔离症发生于左肺下叶16例,右肺下叶9例;腹主动脉或腹腔干分支供血时(n=13),发生于左肺下叶4例,右肺下叶9例。 结论 肺叶内型肺隔离症具有特征性CT表现,当平扫发现支气管扩张合并气肿或囊变合并实变时,应注意肺隔离症存在的可能,并行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5.
6.
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诊断(附16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肺隔离症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报告经手术与病理证实肺隔离症16例,其中X线胸片16例,支气管碘油造影5例,CT11例,MRI2例。结果:X线表现为肺内肿块5例,大片状影11例,其中病灶内有透光区9例;CT表现为肺内片影及团块影,其内具有含气囊腔或液气平面囊肿,共发现异常动脉供血3例。MRI可见到病灶内含气液改变及异常血管影。结论:对肺隔离症的诊断,CT与MRI结合可取代普通X线,断摄影、支气管造影及主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间本院收治经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的肺隔离症患者5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所有病例螺旋CT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图像均明确地显示了体动脉异常分支供血病变区,三维重建图像立体呈现异常血管的起源、走行及与病变区、主动脉的空间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的断面和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治疗中,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基本可取代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8.
9.
肺隔离症是一种肺发育畸形,好发于下叶后基底段,因临床和X线平片上缺乏特异性表现而常误诊,发生于上叶的就更难诊断。本文讨论一些以往注意不足的问题,期有助于加深对本病的认识和引导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在肺隔离症的X线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7例肺隔离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7例术前均做了CT平扫与增强、血管造影(主要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检查。胸部X线片均有异常表现。增强CT显示了16例供血动脉,此与术中血管起源、走形基本一致。结论:影像学是肺隔离症的主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笔者分析了16例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可分四型:实块型、含气囊型、混合型和支气管炎型,以囊性病变最多见.讨论了本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指出对近横膈的胸内肿块CT 扫描应作增强薄层扫描,以发现异常血管.为了帮助确诊,应作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附1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12例疑肺隔离症病人接受了螺旋CT扫描。临床表现为痰血(2例),肺部感染症状(8例);无症状者(2例),螺旋CT扫描层厚3mm,床进4.5mm/s,重建间隔1.5mm者5例;层厚2.5mm,床进2.5mm/0.75s者1例,造影剂注射速率2.5ml/s,延时20s启动扫描,上述6例的扫描资料交工作站行3D重建,另5例扫描层厚5mm,床进5mm/s;仅1例扫描层厚10mm,床进10mm/s。结果:病灶位于右下肺2例,左下肺10例,表现肿块者9例,边缘清楚的结节者3例,12例均见异常供血动脉,发自腹主动脉10例,胸主动脉2例,上述异常供血动脉均经外科手术证实,结论:在肺隔离症定性诊断中,螺旋CT,尤多层螺旋CT是一种理想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CT对迟发性肺挫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105例胸部外伤患者初次胸部CT检查均未见肺挫伤,于伤后1~3天出现不同程度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后复查CT发现肺部有不同程度迟发性肺挫伤及迟发性血胸;而且还对迟发性肺挫伤与发生时间、发生部位、与以往肺部疾病以及迟发性血胸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迟发肺挫伤灶呈形态不规则小条片状23例,粗条索状35例,云絮状20例,类玻璃样新月状27例,多为一侧发生。迟发性肺挫伤大都于伤后1~3天内发生,本文发生迟发性肺挫伤以下肺为多见。结论:CT不但能及时发现迟发性肺挫伤灶,而且还能发现其发生的部位、损伤程度以及并发症,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丰富影像信息;发生在中老年人迟发性肺挫伤灶,吸收较慢、部份遗留肺纤维化、胸膜增厚、黏连。 相似文献
14.
肺隔离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肺隔离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8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结果:本组8例肺隔离症均为叶内型。最常见症状为反复咳嗽、咳痰,发热、痰中带血、咯血和胸痛。病灶大多位于左肺下叶。术前临床确诊率为37.5%。8例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为肺叶切除术,异常供血动脉均来源于体循环的降主动脉或腹主动脉。结论:肺隔离症可通过胸部增强CT或MRI检查得以确诊,术前确诊率有待提高。手术切除是治疗肺隔离症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肺隔离症影像学诊断(附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本病中的作用和疾病早期诊断问题。材料与方法:6例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18~38岁,平均29.2岁。肺内型5例,肺外型1例;病灶实质性1例,囊型4例,混合型1例。6例摄有胸部正侧位片、2例病灶断层、1例支气管造影、1例胸部增强CT扫描。结果:胸片主要表现为下肺肿块或囊肿,断层有时可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增强CT可清楚显示异常供血动脉。结论:当临床和X线平片疑肺隔离症时,B超和CT应为首选检查方法,特别是增强CT对诊断有决定性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X线、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PAP)的X线、CT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报道经支纤镜活检及肺泡灌洗术证实的肺泡蛋白沉积症5例,复习文献资料,对PAP的X线、CT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该病X线表现:两肺对称或不对称分布磨玻璃样阴影,自肺门向外放射呈“蝶翼征”;其中可见弥漫结节样阴影。CT表现:1、双肺弥漫性斑片状阴影与磨玻璃样改变,病灶与正常肺组织间分界清楚,呈地图样分布。2、蝶翼征。3、支气管充气征。4、铺路石征(Crazy-Paving sign)。结论:肺泡蛋白沉积症具有上述典型的X线、CT表现,结合临床病史综合分析可作出诊断,支纤镜检及肺泡灌洗术是本病确诊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成人和儿科两组肺隔离症病例的比较,探讨肺隔离症这种先天性畸形的疾病特征。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1992年~2004年18例成人肺隔离症和11例儿童肺隔离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成人组和儿科组在性别的分布、病变的部位、体动脉供血来源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叶内/叶外型的分布(成人组17/1,儿童组6/5,P〈0.05)、合并其他先天畸形(成人组0/18,儿童组4/7,P〈0.05)和呼吸道感染为首诊症状情况上(成人组9/9,儿童组10/1,P〈0.05),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成人和儿童肺隔离症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在诊疗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增强、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orta,CTA)诊断肺隔离症和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1例经CTA确诊并经介入治疗的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我院1例经CTA证实有异常增粗的迷走血管,栓塞其异常血管,随访6个月症状无复发。国内自1954-2004年共有31篇文献,报道了肺隔离症304例,其中195例为手术后确诊,13例经血管造影确诊,47例CT增强扫描确诊,34例CTA确诊,其它经CT、MRI等确诊。本病诊断的关键是证实来自体循环的异常供血动脉,本文探讨了CT增强、CTA诊断肺隔离症的优势,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自1954年至今,共195例经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创伤大,易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血管栓塞治疗肺隔离症成为一种可能,它有微创的明显优势。结论:CTA可检查出异常供血动脉的阳性率高,应成为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经异常供血动脉栓塞治疗肺隔离症安全,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总结肺隔离症(PS)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2月2009年10月确诊的27例PS患者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结果 27例PS患者均经影像学和手术确诊,其中叶内型22例,叶外型5例,行左下肺切除17例,右下肺切除10例;全部手术切除。术后并发胸腔积液1例,肺不张2例,分别给予穿刺抽液、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等积极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恢复较好,随访6~60个月无复发。结论 PS手术前误诊率高,诊断方法主要为X线平片、CT及CT增强血管照影(CTA)检查。CTA可显示异常供血动脉,是诊断PS的首选检查方法。一经明确诊断应尽早给予治疗,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手术和螺圈栓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膈肌内型肺隔离症(PS)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膈肌内型PS患儿的CT及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7例均位于左侧膈肌内,可见膈肌将病灶包裹在内。4例呈新月形,以实性为主;3例呈椭圆形,为囊实混合性。增强后6例实性成分呈明显强化,1例合并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CCAM)Ⅱ型者实性成分呈轻度强化;6例为单支血管供血(3例源于腹腔干,2例源于腹主动脉,1例源于胃左动脉),1例为双支血管供血(来源于腹腔干及脾动脉)。1例同时合并CCAMⅡ型及融合肾。结论膈肌内型PS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该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