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脂改善情况,观察随访期间脑血管事件复发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TG、LDL-C、HDL-C、TC均显著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a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正研究表明1,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患者动脉壁对损伤以及炎症的一种修复反应。30%~35%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2]。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最重要的一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不仅能够对脑卒中患者的脑及血管产生保护作用,同时也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血脂水平,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起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停用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神经功能恢复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05—2011-05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并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阿乐)口服,出院后随访1年,研究停用阿托伐他汀的发生率,比较口服阿托伐他汀药物组与停药组脑梗死复发率及两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有无差异。结果 (1)停药组87例患者复发率17.2%,未停药组113例复发率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入院时间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a后停药组未复发患者NIHS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突然停用他汀类药物可增加脑卒中的复发率,影响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hs-CRP、TNF-α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76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及重型组,3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水平;随机将76例患者分为2组,常规组予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他汀组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血清hs-CRP、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AIS患者血清hs-CRP及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AIS患者血清hs-CRP及TNF-α水平依次升高(P<0.05);治疗后他汀组与常规组患者血清hs-CRP及TNF-α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上述指标他汀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s-CRP及TNF-α水平可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而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抑制AIS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进展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发病在48 h内的105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入选病例分为他汀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47例采用常规治疗,未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他汀治疗组5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晚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d-1。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4d采用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他汀治疗组NIHSS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 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提高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CIS)对患者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86例老年CI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8-异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8%(42/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32/43)(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TC、T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余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8-iso-PGF2α、ox-LD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8-iso-PGF2α显著降低,对照组则显著增高(P<0.01);两组治疗前ox-LDL均显著增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老年CIS患者具有确切疗效,且能够有效缓解或减轻氧化应激与脂质过氧化程度,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01-12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治疗6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炎性因子、氧化应激、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6.31±1.03 vs 9.18±1.21,t=13.167,P0.01),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77%(χ~2=4.604,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7.78±1.14 vs 10.24±1.41)ng/L,(25.41±4.12 vs 30.45±4.36)ng/L,(8.45±1.23 vs 15.05±2.42)mg/L](t=9.895,6.119,17.532,P0.05或0.01);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超氧物歧化酶(SO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1.36±6.24 vs 58.45±7.12)μg/dL,(4.36±0.75 vs 6.24±1.02)μmol/L,(126.12±16.54 vs 104.36±14.25) U/mL](t=13.156,10.840,7.324,P0.05或0.01);2组不良反应比较(20.37%vs 17.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2,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有助于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缓解患者炎症症状、氧化应激反应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02—2015-02收治的7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39)。观察组阿托伐他汀口服剂量为20 mg/d,对照组为10mg/d,比较2组卒中后抑郁发生率、HAMD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第2、4、10周时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14周抑郁发生率为12.5%(5/40),明显低于对照组33.3%(1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例卒中后抑郁患者均为轻度,HAMD评分为(11.3±2.2)分,对照组13例卒中后抑郁患者中,9例为轻度,4例为中度,HAMD评分为(14.3±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6,P=0.0000.05),观察组抑郁程度明显较对照组轻。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对照组为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小剂量相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方面具有较好中远期疗效,可行性较高,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临床常见病,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发生血液供应障碍及缺血缺氧性病变。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01—2013-01我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断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5例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对照组45例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比较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患者空腹静脉血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观察2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TC、TG、LDL-C、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瑞舒伐他汀组变化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与辛伐他汀组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1.11%(5/45)和24.44%(11/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较轻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有很好的降脂及抗炎作用,且不良反应情况类似,但瑞舒伐他汀效果更为显著且复发率更低。  相似文献   

1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和致残率高,及早恢复血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机械取栓因其时间窗相对宽以及血管再通率高而备受关注。机械取栓在医疗器械上经历了从MERCI取栓系统到Solitaire FR支架、Revive SE取栓器、3D支架取栓器和Penumbra系统等的改进,取栓成功率和90 d良好预后率(改良Ranking评分低于2分)逐渐得到提高。对取栓治疗失败的补救措施进行研究。而且对特殊人群(醒后卒中、儿童、高龄、妊娠)脑卒中的取栓应用也有成功使用的研究报道。总之,机械取栓能够有效开通急性闭塞的脑部大血管,从而及时恢复急性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达到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效果。随着取栓医疗器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效果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2.
Atorvastatin decreases inflammation and thrombogenesis i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plaque. Atorvastatin is administered to lower lipid levels, but its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thrombogenic effects remain unclear. Eighty-nine patients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caused by 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study and control groups. All patients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including antiplatelet therapy, circulatory support, and symp-tomatic treatment. The study group (n=43) also received daily atorvastatin 20 mg/d, and the control group (n=46) received daily placebo pills containing glucose. After 4 weeks, the levels of C-reactive protein, fibrinogen, and D-dimer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Decreases in the levels of C-reactive protein, fibrinogen, and D-dimer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s in the levels of triacylglycerol 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torvastatin reduces inflammation and thrombogenesis independent of its lipid-lowering effec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caused by 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发病6 h内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该科收治的151例发病6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溶栓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较前增加≥4分作为END标准将患者分为恶化组与非恶化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END的危险因素。结果 151例患者中恶化组26例,非恶化组125例。恶化组患者的年龄、NIHSS评分、房颤患病率高于非恶化组(P 0.05);发病到静脉溶栓时间(OTT)低于非恶化组(P 0.05);两组患者的TOAST分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OR=1.124,95%CI=1.007~1.254)、房颤(OR=6.425,95%CI=1.230~33.561)、收缩压(OR=1.031,95%CI=1.001~1.063)、冠心病(OR=0.072,95%CI=0.006~0.904)与溶栓后END显著相关(P 0.05)。结论高NIHSS评分、房颤及高收缩压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风险大。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致残致死率高,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炎症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20通过促进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癌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在中枢神经系统中,IL-20参与神经炎症反应,当脑组织缺氧可上调体内IL-20水平,诱导相关促炎性因子表达,从而促进炎症反应,加重AIS。该文根据近几年国内外相关研究,从炎症反应与AIS的关系以及IL-20的来源、作用机制、IL-20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IL-20与AIS的关系,为预测AIS的发展、预后,以及AIS的治疗提供参考。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4): 76-79]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房颤是否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效产生影响及对于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否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从2006年4月到2012年1月连续收集发病6小时内给予尿激酶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合并房颤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分为两组:房颤组(26例)和无房颤组(6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的Rankin量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房颤组与无房颤组溶栓治疗后7d溶栓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7% vs 56.7%,P>0.05).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90 d,房颤组57.7%的病人功能恢复好,无房颤组65.0%的病人功能恢复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但与无房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无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可以从溶栓中获益,房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效无显著影响,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予尿激酶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微栓子对进展性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50例PIS患者及同时期非进展的缺血性卒中病人62例,所有纳入的患者均行头颅磁共振、颈动脉血管超声、心脏彩超、心电图、48 h内微栓子检查,并对纳入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微栓子阳性PIS患者病灶多位于皮质(P0.05)。PIS与微栓子、低密度脂蛋白异常、院前未服用阿司匹林、院前服用降压药物、颈动脉斑块等因素显著相关(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微栓子(OR=7.246,P=0.001)、低密度脂蛋白异常(OR=3.879,P=0.007)、颈动脉斑块(OR=4.177,P=0.007)、院前未口服阿司匹林(OR=4.304,P=0.046)、院前服用降压药物(OR=3.734,P=0.01)为PI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微栓子、低密度脂蛋白异常、院前未口服阿司匹林、院前服用降压药物、颈动脉斑块是PIS危险因素,且微栓子更具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的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例。10例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桥接血管内治疗,11例直接行血管内治疗。其中机械取栓12例,机械取栓+支架植入3例,单纯颈动脉支架植入3例,机械取栓+动脉溶栓1例,机械取栓+动脉溶栓+支架植入1例,单纯动脉溶栓1例。评估术中mTICI再通等级、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第90天m RS评分,分析疗效与安全性。结果21例患者前循环卒中18例,后循环卒中3例。NIHSS评分平均15. 81±6. 44分。20例患者术后血管再通达mTICI 2 b-3级。术中并发出血1例,术后大量颅内出血1例,无症状少量颅内出血4例。术后高灌注综合征8例,其中4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最终死亡5例(23. 81%)。术后随访第90天mRS评分0~2分8例。结论经充分评估并及时采取适宜的单一或多种血管内治疗方法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急性缺血十牛卒中的抗凝治疗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本文综述了常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的作川机制,并从循证医学角度对近年来发表的一些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抗凝治疗的大型临床试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与不同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登记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记录其危险因素,并按CISS分型标准将急性缺血性卒中分为5种类型并分析相关因素对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在纳入标准的21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99例(46.7%)、心源性卒中型35例(16.5%)、穿支动脉疾病45例(21.2%)、其他病因型5例(2.4%)、病因不确定型28例(13.2%)。吸烟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房颤动者在5亚型间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心房颤动与心源性卒中亚型有正相关性(β=1.34、2.206,P〈0.05),高血压病与穿支动脉疾病亚型有相关性,为正相关性(β=1.074,P〈0.05)。结论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与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关,心房颤动、冠心病是心源性卒中亚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是穿支动脉疾病亚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