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应用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治疗组选择重型颅脑损伤后难治性颅内高压36例,采用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选择前期重型颅脑损伤后难治性颅内高压19例,采用传统骨瓣减压术及保守治疗。比较两组病例疗效,并比较不同时期大骨瓣减压术疗效。结果两组间疗效评价采用出院时GOS评定,显示二组间有明显差别(P<0.05),且治疗组早期手术疗效优于晚期手术疗效(P<0.05)。结论早期大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难以控制颅内高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手术治疗的103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50例(观察组),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53例(对照组)。结果 两组术前颅内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3、7 d颅内压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8.0%)显著低于对照组(35.8%;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率(52.0%)明显高于对照组(32.1%;P<0.05)。结论 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增加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效果优于常规骨瓣减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和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的38例重型颅脑损伤和1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出院时按GOS分级,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GOSⅠ级15例,Ⅱ~Ⅲ级4例,Ⅳ~Ⅴ级19例。1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GOSⅠ级4例,Ⅱ~Ⅲ级1例,Ⅳ~Ⅴ级6例。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和大面积脑梗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结合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对预后的影响。方法8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结合早期气管切开治疗,观察组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判定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72.09%,优于对照组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GOS评分提高明显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结合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病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BDC)与相继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将122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治疗方案基本相同,治疗3个月后患者均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急性脑组织膨出及术后切口疝发生率、GO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术中急性脑组织膨出、术后切口疝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OS评分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残率、重残率、植物化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近期临床疗效优于相继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可显著改善预后及降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83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39例(对照组),采用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44例(观察组);术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价预后;术后48 h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恢复良好21例,中残8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对照组恢复良好10例,中残8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9例,死亡3例;观察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性脑膨出发生率(15.91%)明显低于对照组(30.90%;P0.05)。术后48 h,观察组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搏动指数、阻抗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近期预后及术后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2012年收治的1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6例,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开颅减压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预后良好率(51.0%)明显高于对照组(38.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2%)明显低于对照组(5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优于常规开颅减压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采用改良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2013年我院收住的8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45例采用改良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改良组),40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对比2组病人的预后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伤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改良组中恢复良好/中残26例,重残/植物生存12例,死亡7例;对照组中恢复良好/中残23例,重残/植物生存11例,死亡6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与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效果及对预后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03—2014-03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分析手术疗效、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治疗后第1天、第4天颅内压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4、7.62,P均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3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35%(χ2=8.14,P0.05);观察组者手术后预后良好率63.04%,明显高于对照组43.47%,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6,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效果明显,术后颅内压明显降低,预后良好,并发症发病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行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后立即使用尼莫地平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选取2007—2009年单纯行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患者20例为对照组,同时选择2009—2012年收治的行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同时使用尼莫地平的20例患者为实验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清醒率及随访中GCS和MMSE评分。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GCS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清醒率(70.0%)明显高于对照组(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个月和6个月,实验组MMSE评分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急行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后立即使用尼莫地平能够明显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清醒,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应用阶梯式减压技术的疗效。方法 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56例,依据术中有无采用阶梯式减压技术,随机分成两组:阶梯式减压组(n=187),传统减压组(n=169),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时GOS评分并行统计分析。结果阶梯式减压组急性脑膨出以及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低于传统减压组(P 0.05);阶梯式减压组术后6个月时预后好于传统减压组(P 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采用阶梯式减压技术能够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并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型创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患者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 2016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4例重型PADBS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统计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头颅CT检查情况、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等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6个月时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长于保守治疗组。结论 重型PADBS在无瞳孔变化及GCS评分下降的情况下,可密切观察病情下选择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开颅去骨瓣减压(DC)术后不同时点加压包扎预防硬膜下积液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DC手术的患者77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早期组37例和晚期组40例,分别在DC术后第3 d和第7~10 d对骨窗进行加压包扎,直至颅脑组织恢复至正常解剖位置,评价两组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和临床预后。结果早期组和晚期组分别有3例和5例患者死亡,但总体GOS评分和住院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有17例和8例患者出现硬膜下积液,晚期组发生率低于早期组(P0.05);治疗后两组颅内压(ICP)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术后第7~10 d加压包扎有助于预防硬膜下积液的形成,但对临床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术后、重度颅脑损伤合并中枢性尿崩症的早期临床诊断意义及预后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48例鞍区肿瘤术后或重度颅脑损伤合并中枢性尿崩症患者,按照诊断类型分为短暂性尿崩症组(A组),持续性尿崩症组(B组),三相性尿崩症组(C组),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同时分析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1治疗结束后,A组、C组在血钠、血渗透压、24尿钠及24h尿量均降低,同治疗时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A组、C组血渗透压,24 h尿钠均低于B、C组(P0.05);2治疗后经GOS评分,B组、C组4分及以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5),而5分者均低于A组(P0.05);3患者随访1年,A组患者生存状况良好,与B组死亡3例、C组死亡3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4B、C组ADH术后先下降后上升,但未能达到正常水平,A组先升高后下降,后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鞍区肿瘤术后、重度颅脑损伤合并CDI患者的预后与血ADH水平、24小时尿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类型CDI预后生存状况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研究CT实时引导下软通道穿刺手术和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方法选取266例出血量在20~40毫升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其中208例采用CT实时引导下软通道穿刺血肿腔手术(穿刺组),58例患者行微创开颅手术(开颅组)。两组病人从住院天数、水肿期意识加深情况、再出血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平均住院天数(穿刺组11.53±0.418天VS开颅组11.30±0.778天)、入院3天GSC评分下降(穿刺组1.53±0.160分VS手术组1.48±0.232分)及再出血率(穿刺组1.92%VS开颅组1.72%)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出院时NIHSS评分提高方面,穿刺组较开颅组提高更显著(穿刺组2.98±0.247分VS开颅组2.05±0.186分,P 0.05)。结论对于基底节区中度脑出血患者,血肿腔穿刺手术和微创开颅手术比较,前者预后改善较后者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CTP)点征在基底节中等量脑出血超早期抽吸术或开颅手术的手术方式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中等量基底节脑出血(出血量30~60ml)且家属同意超早期手术治疗221例,根据入院后患者是否同意行颅脑CTA及CTP检查,分为研究组(同意检查者)105例,对照组(不同意检查者)116例,研究组CTA或CTP点征阳性者,入开颅手术亚组32例,CTA和CTP点征阴性者入抽吸亚组73例。对照组根据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后选择的手术方式,分为开颅亚组39例,抽吸亚组77例。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评估联合应用CTA、CTP点征在基底节中等量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方式选择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有效率、术后血肿增大率、病死率、颅内感染率分别为77.1%、3.8%、3.8%、2.9%,对照组分别为52.6%、18.1%、15.6%、1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CTA、CTP点征选择基底节中等量脑出血手术方式,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对脑胶质瘤患者近远期疗效和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204例脑胶质瘤患者,依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采取传统开颅手术)89例和研究组(采取立体定向微创手术)115例。评价两组近远期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治疗前后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结果 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升高(P<0.05),而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均减少(P<0.01)。相比治疗前,两组治疗后CSS评分均下降,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升高(P<0.05);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CSS评分下降,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升高(P<0.05)。研究组2年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取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脑胶质瘤患者近远期疗效,可促进机体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可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13年4月到2014年1月,选取我院的9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患者,采用早期康复和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52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降低更明显,治疗后HAMD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占比61.54%(32/52),有效率为98.08(51/5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64%(17/44)和79.55%(35/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完全依从和总依从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完全依从和总依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早期康复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心理干预治疗,不但可以改善抑郁症状,而且可以提高患者康复依从性,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脓肿的临床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脑脓肿患者94例,收集分析临床资料、手术方式、疗效与并发症。患者平均年龄39.2±13.2岁。仅用抗菌药物治疗12例,脓肿腔钻孔引流55例,开颅手术27例,抗菌药物平均使用29.9天。结果手术后死亡5例,术后随访死亡2例,死亡率7.4%。脓液常规培养中细菌培养阳性27例,阳性率为32.9%,其中以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为主。术后随访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69例,4分患者1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患者昏迷、多房多发脓肿是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脑脓肿早诊断早治疗对患者预后极为关键。脑脓肿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措施,脓肿腔穿刺效果良好,损伤小,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组,阿托伐他汀剂量为A组10 mg/d,B组20 mg/d,C组不加用任何调脂药物。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脂、炎性因子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 B组TC、TG、LDL-C下降幅度显著大于A组(P0.05);A、B组炎性因子水平下降幅度及ADL及NIHSS评分改善幅均显著大于C组(P0.01),且B组炎性因子和FIB水平下降幅度显著大于A组(P0.05)。结论与10 mg/d的剂量相比,20 mg/d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更为有效地降脂、抗炎,从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恢复神经系统损伤,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