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蠡沟、中都是足厥阴肝经在小腿内侧的两个经穴,对其位置,各书说法不甚一致,似有讨论之必要。兹就我在学习和临床中的体会,略述于下。当代编著的各种针灸书籍上对蠡沟、中都二穴的位置大别之有三种说法。1.二穴均定在胫骨内侧面后缘,内踝上5寸为蠡沟:内踝上7寸为中都。由于胫骨内侧面后缘肌肉丰厚,针刺深度定为直刺1~1.5寸。2.二穴在胫骨内侧面近后缘,内踝上5寸为蠡沟:内踝上7寸为中都。由于胫骨内侧面近后缘肌肉较厚,针刺深度定为直刺0.8寸左右。3.二穴均定在胫骨内侧面中部,内踝  相似文献   

2.
正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有健脾和胃、养肝益肾之功,是治疗脾胃及妇科疾病的要穴,临床上应用甚广。现代针灸书籍、图谱、模型皆载其定位为小腿内侧,胫骨内侧缘后际,内踝尖上3寸。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各类古籍和现代文献对三阴交定位的描述不尽相同,主治作用也存在较大差异,故笔者对三阴交定位变迁进行考证,以求为其临床运用提供参考。1古代医籍考证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延平年间的《黄帝明堂经》~([1])记载三阴交的定位为"在内踝上八寸骨下陷者中";  相似文献   

3.
蠡沟穴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彩娇 《国医论坛》2006,21(3):19-20
蠡沟穴,又名交仪穴,归属足厥阴肝经,为肝经之络穴,出自《灵枢·经脉》:"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现试从命名、定位、主治病证、主治机理浅析、应用展望等几个方面对蠡沟穴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4.
浅析蠡沟穴     
蠡沟穴又名交仪穴,首载于《灵枢·经脉》篇:"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归属于足厥阴肝经,是肝经的络穴,起着沟通肝胆两经的作用。蠡沟是临床常用穴,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现对蠡沟穴命名、定位及功用主治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关于命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相似文献   

5.
罗丹 《新中医》2015,47(4):329-329
笔者在急诊科工作期间,运用指压或针刺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尤其是对非甾体类药物治疗无效或有非甾体类药物禁忌患者均屡屡见效。三阴交穴源于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系足太阴脾经腧穴,为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阴经交会之处,主治功能甚广,定位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大凡与脾、肝、肾三阴经相关疾病均能治疗。《金针王乐亭》曰:"三阴交滋阴,健脾,助阳。为治血之要穴。"在《中医学解难·针灸分册》中有"三阴交健脾,益肾,疏肝,理血"  相似文献   

6.
三阴交(San yinjiao) 归经 穴属足太阴脾经;交会穴之一,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 定位 正坐或侧卧,在内踝高点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 刺法0.5-1寸,可灸;穴位注射;电针;皮下埋针。  相似文献   

7.
三阴交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阴交是历代针灸医家常用的有效穴。其穴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为足太阴脾经之穴,与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相交会,故名曰“三阴交”。别名“承命”、“太阴”(《千金方》)。此穴主治病证颇广,与他穴配伍应用也多,是治疗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妇科疾患的要穴。本文拟综合古今有关文献,结合自己二十年来  相似文献   

8.
三阴交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江西中医药》2008,39(5):53-53
三阴交位于足太阴脾经,在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三阴交本属足太阴脾经输穴,它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因此,它不仅治疗脾经病证,也可以治疗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证。笔者在临床中应用三阴交穴为主治疗多种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蠡沟、中都皆属足厥阴肝經之腧穴。《针灸甲乙經》載“蠡沟在足内踝上五寸”;“中都在内踝上七寸(骨行)骨中”。但是,近代各针灸书籍对此二穴位置之描述颇为悬殊。这不仅国内許多学者的观点各异,而且在研究皇汉医学的日人亦众說粉耘;同时在各种针灸模型和针灸挂图上也多相互矛盾,致使初学者有莫衷一是的感觉。因此有必要对此問题加以考証。  相似文献   

10.
<正> "郤门"穴别名"四白"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特定穴之郤穴).在《新针灸学》则属于上肢部前正中线(掌面正中线).考《铜人俞穴针灸图经》云:"手厥阴郤去腕五寸",此与《针灸甲乙经》以及后世的《针灸大成》甚同.又《医学入门》结合该穴之定义述其取穴曰:"在大陵后五寸".然根据我们的临床体会,是穴宜在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取之较合适.其下解剖内含正中  相似文献   

11.
中封穴定位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封(LR 4)属足厥阴肝经,为肝经五腧穴中的"经穴"。全国教材六版《腧穴学》对其定位的描述是,正坐或仰卧,在足背侧,当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中封定位为,在踝区,内踝前,胫骨前肌肌腱的内侧缘凹陷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穴位手法将气滞血瘀达到通经络,改善血循环,气血运行通畅.方法:在两腿双下肢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为三阴交穴,直刺1~1.5寸,或注入解经药物阿托品0.5mg.结果:使痛经病人很快康复.结论:此方法不仅对痛经有直接作用,对于小肠痉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查阅古代主要针灸文献及建国后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国家标准和较有影响的针灸著作关于漏谷、地机穴的定位,分析从古至今关于此二穴定位的演变,以及此二穴定位发生错误可能的时间.结果发现从1962年到2006年将近半个世纪,漏谷和地机这两个穴位的定位都被错误地描述为:“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或在三阴交与阴陵泉的连线上,”或被错误地图解为:与三阴交、阴陵泉在一条直线上.即使到了2006年新的国家标准对二穴的定位恢复了正确的描述:“胫骨内侧缘后际”,但是大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与以前的“在……连线上”有多大差别.  相似文献   

14.
<正> 支沟穴归属手少阳三焦经,别名飞虎(出自《针灸大成》),为手少阳经的经穴。 1 定位及功能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篇,定位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出自《针灸甲乙经》)。临床取穴时以腕背横纹上三寸、尺、桡骨之间是穴。本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三焦属于相火,支沟为其经脉中之火穴,有清利三焦,通气降逆,舒筋活血之功效。  相似文献   

15.
<正>足厥阴肝经有14个穴位,起于脚大拇指内侧趾甲缘上,向上到脚踝,然后沿着腿的里面向上走,在肾经和脾经的中间,最后到达肋骨缘。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穴、止于期门穴,左右各14穴。循行路线从下向上走,起于足大趾背毫毛部,向上沿足背内侧,经离内踝1寸处上行于小腿胫侧,至离内踝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后上行膝腘胫侧,沿  相似文献   

16.
睛明穴,在《针灸甲乙经》、《铜人俞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等书中又称为泪孔。睛明穴的定位多定于目内眦旁0.1寸。如《针灸甲乙经》记载在目内眦外,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西方子明堂灸经》记载为目内眦头外,一分宛腕中,现行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学》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邱茂良主编,1985年10月第1版,下简称《针灸学》五版教材)则云:“目内眦旁0.1寸”。由上可见睛明穴定位多明确而统一在目内眦旁0.1寸。而对睛明穴的针刺深度历来就存在明显的分歧。  相似文献   

17.
三阴交定位经历了从内踝上八寸到内踝上三寸的演变,其穴性也由脾经普通腧穴变化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治疗病证由下肢局部病症扩大为脾、肝、肾三脏病证。三阴交穴通过其健脾安胃、调肝滋肾、养心安神的功效,成为针灸临床治疗失眠症的常用穴。  相似文献   

18.
对2006年9月颁布的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中足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穴的位置进行探讨,通过分析针灸古籍中三穴穴名释义、取穴方法以及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提出此三穴的位置应为: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部,犊鼻下3寸,胫骨前肌外侧缘;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部,犊鼻下6寸,胫骨前肌外侧缘;下巨虚在小腿前外侧部,犊鼻下9寸,胫骨前肌外侧缘,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9.
三阴交穴又名"太阴"、"承命"、"下三里"穴,位于胫骨内侧面后缘,内踝尖直上3寸处,属足太阴脾经输穴,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脾主中,肾肝主下,中下焦一穴可以尽之."说的即是三阴交穴是统治脾肝肾三阴经所主病证.笔者学习南京中医药大学博3生导师李忠仁教授取穴经验,在临床中应用三阴交穴为主治疗多种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天突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般情况天突穴出自《灵枢·本输》,为任脉第22号穴。《针灸甲乙经》载本穴为阴维、任脉之会,别名玉户、天瞿。《经穴释义汇解》云:“穴在璇玑上一寸,因喻穴处之脉气突起于天部,故名天突。”《针灸甲乙经》定其位于“颈结喉下五寸”,即在胸骨上窝正中,正坐仰头取穴。局部解剖: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左右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2操作方法鉴于天突穴的传统针刺法为:①横刺:先直刺进针0.2~0.3寸后改向下横刺,沿胸骨柄后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