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旁定位腰骶体感诱发电位(LSSEP)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变化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对84例有L4、L5和S1神经根损害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皮节体感诱发电位(DSEP)和椎旁定位LSSEP检查,测定其N40的潜伏期,并对多水平突出症患者的LSSEP与腰椎MRI比较。结果胫后神经SEP检测异常率为42.86%;L5、S1 DSEP检测的异常率为90.48%;椎旁定位LSSEP异常率为95.24%,比胫后神经SEP检测异常率明显增高(P〈0.005)。在L3。椎间盘突出中,以L4的LSSEP异常为主;在L4-5椎间盘突出中以L5的LSSEP为主。结论椎旁定位LSSEP检测可能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快捷、可靠、敏感的检测方法,其结果与神经根受累水平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合分析脊髓痨的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说明体感诱发电位在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我院及文献报道确诊的11例脊髓痨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特点。结果:(1)脊髓痨的主要临床特征行走不稳、下肢深感觉障碍、跟膝反射减弱或消失及闭目难立试验阳性。(2)全部血和脑脊液的梅毒抗体均为阳性;脑脊液蛋白含量增加、细胞数增多(单核细胞为主)。(3)肌电图不支持周围神经受损。(4)胸段脊髓核磁共振成像(MRI)无特殊发现。(5)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4例有异常改变。结论: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是确诊脊髓痨的重要依据;脊髓痨MRI检查无特殊改变。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EP)对诊断、疗效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临床确诊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磁共振(MRI)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神经传导及针肌电图)、血清维生素B12水平、症状及体征等,将神经电生理异常率与MRI异常率进行比较。结果神经电生理异常35例,异常率83.3%,其中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神经传导及针肌电图诸项目均可出现异常;MRI异常23例,异常率54.8%。通过SPSS软件处理,符合Pearson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客观反映SCD病变部位,异常率高于MRI检查,并可进行定性诊断,在SCD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39例多系统萎缩的神经电生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多系统萎缩(MSA)患者神经电生理改变,探讨神经电生理对MSA的诊断价值。方法:22例行肢体骨骼肌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39例均行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检测,35例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26例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10例行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测。电生理检查结果与本科检查室正常值比较。结果:肢体骨骼肌EMG和NCV的异常率为36.4%,肛门括约肌EMG异常率为89。7%,均呈神经源性受损表现;诱发电位的异常出现率分别为:BAEP(57.1%)、SEP(34.1%)、VEP(21.4%)。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对于MSA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EP)广泛用于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在外伤性脊髓病变中,通过刺激下肢神经引出的头皮电位记录已被用于脊髓损伤的功能估价。Rowed等对手术后至6周的病人进行了系列研究,证实外伤痊愈与诱发电位恢复之间正相关。peret和Vera研究55例不完全性颈髓损伤病人,发现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诱发电位早期恢复正常提示预后良好,并指出随着病情好转,诱发电位的波幅和潜伏期逐步改善。基于上述报告可以预期在外伤后数月,体感诱发电位正常的病人,其下肢功能恢复最好,而诱发电位异常者则恢复最差。本文报导25例不完全性颈髓损伤,其检查是在明显发生临床最大好转时进行的。方法:观察27例正常人和35例不完全性颈髓损  相似文献   

6.
健康成人刺激下肢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研究钱雪梅,吕善庆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近年国内研究较少,尤其是刺激胫后神经,用表面电极在颈部记录就更少。作者在近期内检测55例健康成人刺激下肢胫后神经,诱发腰部(N_(21))、颈部电位(N_(...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节刺激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DSEP)对颈、腰、骶神经根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椎间盘突出患者和30名健康人分别进行DSEP及颈、腰、骶椎体CT扫描检查,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异常病人的DSEP异常率(91.8%)明显高于CT正常者(27.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DSEP可作为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的一种筛选而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意识障碍患者的GCS评分、脑电图分级及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的67例急性起病的意识障碍患者分别进行GCS评分、脑电图监测及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检查,采用Synek分级标准进行视频脑电分级,随访3个月用GOS量表进行预后评估。结果 GCS评分、脑电图分级及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N20)与预后具有相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尤其GCS评分、脑电图分级及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对重症监护室意识障碍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观察52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和30例健康人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变化,判断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深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状况。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中,54%(28/52)出现体感诱发电位异常,且皆有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异常。与健康对照者比较,近场皮质电位N20、P2、N2及中枢传导时间延长,可伴有波幅降低或者波形完全消失。表明54%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体感诱发电位中四肢的中枢起源电位均发生明显异常,证实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可伴有深感觉通路尤其是中枢深感觉传导障碍。  相似文献   

10.
诱发电位(EPs)用于研究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并能在周围神经传导研究和F波不明显时检测传导阻滞。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s)早期波型频率异常提示第8对脑神经远端脱髓鞘。本文30例,均处于急性期,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3±17岁,除3例Fisher综合征外其余均符合于典型急性GBS的临床表现(眼肌麻痹或咽喉肌麻痹,肢体运动失调及肌张力降低),多数病人不能行走,EPs在疾病第一周至第四周之间完成检查。其结果如下:21例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中有10名出现异常,12名腓总或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中有9例异常。7名体感诱发电位正常的患者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EPs)和MRI检查在多发性硬化(M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9例MS患者的临床资料、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以及MRI结果,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其临床诊断的价值。结果 MS患者的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以及MRI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69.57%(48/69)、50.72%(35/69)、55.07%(38/69)、42.03%(29/69)、78.26%(54/69)。4项诱发电位检查总异常检出率为86.96%(60/69),与MRI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EPs和MRI检查均能发现临床下病灶:14例患者经MRI检查发现病灶但无相应临床症状;15例患者有临床症状而MRI检查未见相应病灶,但EPs检查可见异常。结论 MRI和EPs检查具有相互补充作用,结合临床合理选择使用此两种检查有助于提高MS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31例截瘫患者采用肋间血和神经转位植入桥接损伤段脊髓神经根的方法进行治疗。方法:用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对手术前后的病人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术前仅有13例患者出现马尾电位(CE)波,术后31例患者均能引起CE,N28,P40波。结论: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对此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肌阵挛小脑协调不良症(DCM)的临床表现、电生理改变、神经影像学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进行性小脑功能障碍和肌阵挛,1例伴有癫痫,均无痴呆。头颅MRI无异常发现,脑电图均有痢性放电,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均有特征性的巨大SEP电位。经用氯硝西泮治疗后,3例患者症状均有部分缓解。结论 DCM的诊断依靠临床症状和SEP特征性的改变,氯硝西泮治疗有部分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reversal evoked po-tential,PR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等三种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3例确诊M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相应临床症状、病程及功能残障程度对EP进行分层研究,探讨其变化规律。结果三种EP的异常率在有临床症状组〔PRVEP、BAEP及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异常率分别为88.00%、66.67%、100%〕与无临床症状组(PRVEP、BAEP及下肢SLSEP异常率分别为60.61%、31.71%、79.63%)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PRVEP的峰潜伏期(PL)延长及侧间峰潜伏期差值(ILD)增加的异常率之和与病程呈正相关(r=1.0,P<0.05);病程在20年以内时BAEP异常率与病程呈正相关(r=1.0,P<0.05);SLSEP下肢未引出率与病程呈正相关(r=1.0,P<0.05)。PRVEP异常率与EDSS分值呈正相关(r=1.7,P<0.01);SLSEP上肢异常率及下肢未引出率也与EDSS分值呈正相关(分别r=1.8,P<0.01;r=1.6,P<0.01)。结论三种EP的异常率与有无相应临床症状相关,且与病程及功能残障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EEG)和诱发电位改变,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2014年6月18日—2016年6月18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8例自身免性脑炎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标本均送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做相关抗体的测定;患者至少做2次以上常规EEG和(或)视频脑电图(VEEG),1次以上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上肢SEP)、下肢体感诱发电位(下肢SEP)、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的检查。患者出院后对其临床症状、EEG进行随访,对诱发电位有异常的患者进行关注。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记忆力减退、发热头痛、严重者意识障碍和通气功能下降;8例患者中5例为抗NMDA-R脑炎,2例为抗GABAB-R脑炎,1例是两者均为阳性。抗NMDA-R脑炎的EEG:2例患者病程早期(10 d)出现β波,中期(20 d)出现δ波,在此波上叠加快波,呈现δ刷,2例患者病情重,住院时间长,头颅核磁共振(MRI)阴性,治疗以激素冲击,丙种球蛋白,其中1例使用血浆置换疗法,临床预后良好;另2例可见散在的尖波和尖慢波,病情好转,EEG也有好转;1例EEG为正常,使用激素冲击治疗,临床预后好。抗GABAB-R脑炎:1例以慢波为主,治疗以激素冲击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后EEG恢复正常,临床预后好;另1例表现α波泛化,尤其在额区也出现α波,患者放弃治疗。抗NMDA-R和GABABR均为阳性患者,EEG表现慢波,病情好转,EEG好转。体感诱发电位检测中大部分未见异常,部分患者出现异常:波幅的改变,潜伏期轻度延长,异常患者出院3个月后随访,结果均为正常。结论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脑炎的EEG表现不尽一致,不同的病程阶段有相应的改变,EEG可作为疾病预后的指标。早期EEG有快波出现且临床疑诊脑炎时,应及时筛查血与脑脊液的NMDA-R抗体;EEG出现α波泛化,需注意GABAB-R抗体的筛查。部分患者诱发电位改变在波幅和潜伏期轻度延长,出院3个月复查大部分恢复正常。由于病例数较少,诱发电位在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中的改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hereditory motor and sensory neuropathy,HMSN)一家三代12例患者及1例无症状者的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体感诱发电位(SEP),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速度(NCV)的对比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节段刺激法记录短潜伏期诱发电位,对19例脊髓病变进行定位诊断,并与手术及CT结果对照分析。在病变上界刺激时记录到的N_(13),N_(20)或P_(36)潜伏期延长者有19例;其中>3SD(标准差)13例,>2SD6例。潜伏期延长与临床症状及脊髓损害程度呈正相关,故能客观地反映脊髓传导功能障碍,对脊髓病变定位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标准,并对多发性硬化(MS)患者进行痛温觉传导通路功能评价,评价CHEP在M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的MS患者36例和健康人40名,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刺激器(Medoc,Israel),在2个强度水平(47、51℃)应用可调节脉冲,刺激部位选择右上肢前臂掌侧前1/3处、右下肢内踝上皮肤和腰部.受试者在每次刺激后,对刺激强度分级.以Keypoint.net仪器记录,记录点为Cz.测定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诱发电位的主要成分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 健康对照组予以47℃和51℃分别刺激上下肢,CHEP的引出率为100%;MS组上肢4例,下肢5例未引出肯定CHEP波形.我们通过对下肢和腰部刺激计算得出A8纤维传导速度为(18.1±7.3)m/s.MS患者存在痛温觉减退症状的上肢21例,下肢29例,其反应性疼痛分级[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6.1±0.9,下肢5.6±1.3]较对照组(上肢8.0±0.7,下肢7.9±0.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49、-5.272,P<0.01).存在痛温觉障碍且能够诱发出CHEP波形(上肢17例,下肢24例)的上下肢N波潜伏期[上肢(387.3±34.2)ms,下肢(489.9±70.2)ms]较对照组[上肢(346.0±25.5)ms,下肢(400.8±24.4)ms]明显延长(t=4.790、4.798,P<0.01)、N-P波幅[上肢(30.5±12.8)μV,下肢(28.2±16.2)μV]较对照组[上肢(49.3±16.0)μV,下肢(42.2±16.7)μV]明显减低(t=-4.612、-3.144,P<0.01).MS患者下肢CHEP检测的异常率(26/36,72.2%)高于上肢(16/36,44.4%,P=0.031)和体感诱发电位(19/36,52.8%,χ~2=4.261,P=0.039).上肢未存在痛温觉障碍的15例MS患者中,有3例CHEP异常,下肢7例中有2例CHEP异常.结论 CHEP提供了一种临床实用的、非侵入性的客观检查方法,它与侧重于结构异常的MRI不同,重点检测伤害性通路的功能改变,所以结合MRI和其他诱发电位能够更有效的辅助诊断MS,评价伤害性通路的情况,揭示亚临床病灶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在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早期诊断及疾病预后判定中的意义.方法:选取35例SCD患者,分别进行脊髓MRI、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正中神经S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比较上述检查阳性率的差异,探讨不同检查的诊断敏感性及其对应神经结构受累的时序差别.结果:本组30例SCD患者接受脊髓MRI检查,其中有12例(40%)发现异常,35例接受胫后神经SEP、正中神经SEP、VEP、NCV检查,分别有32例(91%)、23例(66%)、7例(20%)和15例(43%)发现异常.PT-SEP与脊髓MRI的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PT-SEP、MN-SEP、VEP、NCV的阳性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神经电生理检查在SCD的诊断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SCD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②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反映SCD神经结构受累的范围及时序,对SCD的疾病预后判定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检测下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6年6月显微手术切除的椎管内肿瘤57例,术中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及肌电图(EMG)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MIOM)。结果肿瘤全切49例(86.0%),次全切除6例(10.5%),部分切除2例(3.5%),失访4例,53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神经功能改善45例(78.9%),无明显改善4例(12.3%),症状加重3例(7.0%),复发1例(1.8%)。结论多模式神经电生理检测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能有效提高肿瘤全切率,并预测和保护脊髓神经功能,提高手术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