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震群体伤中胸外伤的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5·12”地震中胸外伤患者的救治经验。方法分析2008年5月12~31日收治的合并胸外伤或以胸外伤为主的2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3例,女94例,年龄(43.6±4.7)(11~80岁)。结果紧急气管插管25例,气管切开11例,呼吸机支持21例,胸腔闭式引流101例,加压包扎及胸带固定153例,伴有胸部以外脏器损伤者均得到相应救治。入院8h内死亡6例,8~72h死亡2例,均合并有颅脑、胸腹、骨盆等严重多发伤,无1例剖胸手术。结论对地震群体伤中胸外伤的救治,早期诊断应以物理检查和胸部X线、B超检查为主,早期治疗以保守和胸腔闭式引流为主,严格掌握开胸指征,重视多发伤的处理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治,注意延迟性血气胸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治疗,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2.
微创持续负压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微创持续负压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单侧自发性气胸的可行性和优缺点。方法经随机分组,Ⅰ组(观察组)90例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微创置管持续负压胸腔闭式引流;Ⅱ组(对照组)68例患者用传统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结果Ⅰ组:操作时间(12.30±4.28)min、创口范围(0.18±0.04)cm,引流管留置时间(4.46±1.84)d;Ⅱ组:操作时间(30.32±9.31)min、创口范围(2.32±0.57)cm,引流管留置时间(6.98±3.75)d,皮下气肿6例,创口感染5例。2组各项比较指标比较,均P〈0.05。结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微创置管持续负压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气胸疗效确切,操作方便快速、创伤小、安全,与传统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相比具有临床应用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创伤性血胸是常见的外科急症,多由肋骨骨折、肺挫裂伤等所致的胸膜腔内积血.传统治疗方法是胸腔穿刺抽液或外科切开置管引流[1].浙江省磐安县人民医院自2007年5月~2010年10月共收治创伤性血胸患者107例,均采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高原地区灾害救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携带了便携式超声仪,对106例玉树地震伤员进行急诊超声检查和鉴别分类,其中男32例,女74例,年龄(32+13.2)(5~86)岁,胸部外伤32例,盆、腹腔外伤27例,急腹症12例,孕产妇23例,四肢外伤9例,晕厥3例。结果便携式超声仪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即使初上高原的医务人员也能使用。106例均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结论轻便的便携式超声仪适用于高原灾害救援。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创伤患者胸腔闭式引流致复张性肺水肿(RPE)的临床特点和诱发因素。方法分析147例实施胸腔闭式引流的创伤患者(16例伴RPE组,131例不伴非肺水肿)的临床资料。结果RPE组锐器伤患者占43.75%,〉60岁者占37.50%,人均既往相关病史数目为0.31个,肺压缩程度〉60%的患者比率为31.25%,手术首次的液体、气体引流量平均为655.35ml,术中和术后1h内输注总液体量为2246.72ml,病死率为18.75%,均显著高于非肺水肿组同类数值(均P〈0.05)。RPE组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岁,平均总液体人量2631.67ml,双侧肺损伤患者为100%,肺压缩时间平均为14h,肺压缩程度平均为76.67%,PaCO2平均为52mmH2O,急性肺损伤(ALI),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占100%,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同类数值(均P〈0.05)。结论RPE主要发生在老年、锐器伤、肺压缩程度重的患者,且年龄越大,输液量越多,引流越快,肺压缩时间越长,肺压缩程度越重,并发RPE越多,越容易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在严重多发伤患者并发呼吸衰竭急救中的作用。方法对33例急诊创伤(肺挫伤,多发肋骨骨折伴肺塌陷或连枷胸,血胸接受闭合胸腔引流,严重颅脑外伤,颈椎外伤伴高位截瘫,气管外伤,多发股骨和肋骨骨折等)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气道管理等。结果对12例患者在纤支镜引导下进行经鼻插管,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5例经口插管10天内改经鼻插管。对22例肺部感染或合并叶、段肺不张、肺实变患者进行纤支镜下吸痰,其中对15例严重脑外伤、严重肺挫伤伴多发肋骨骨折、颈椎外伤高位截瘫等并发肺不张患者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后患者血氧饱和度及氧分压明显升高;对15例患者复查胸部CT或床旁胸片,肺均基本复张。26例患者好转出院,住院时间在18~180天。7例死亡或家属放弃治疗。结论纤支镜能及时经鼻气管插管而保证气道通畅,清除气道分泌物及异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在严重多发伤并呼吸衰竭的急救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回顾性对照研究,观察采用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环孢素A早期冲击治疗对百草枯中毒患者肺纤维化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2004年1月~2007年11月收治的151例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10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洗胃、血液灌流及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中氧合下降、胸部CT提示肺纤维化者采用甲泼尼龙(15mg/kg)+环磷酰胺(15mg/kg)冲击治疗;试验组患者来诊后立即使用甲泼尼龙(15mg/kg)+环孢霉素A(5mg/kg)冲击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病死率、肺纤维化发生率及因肺纤维化而死亡者占各组患者总数的百分比。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服毒量、重度中毒患者占各组患者总数的百分比三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病死率分别为52.00%(26/50)和43.56%(44/1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8);肺纤维化发生率分别为20.0%(10/50)和6.93%(7/101),差异显著(P=0.027);因肺纤维化而死亡者占各组患者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8.00%(9/50)和4.95%(5/101),差异显著(P=0.015)。结论采用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环孢素A早期冲击治疗可显著降低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但其确切效果尚需通过大样本的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严重外伤后脓毒症的重要脏器功能保护及全身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择42例严重外伤后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UTI治疗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抗炎、抗休克补液治疗,UTI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UTI治疗,连续3 d.各组分别于入院第0天,入院第1、2、3天测定动脉血气分析、血常规及临床生化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UTI治疗组的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白细胞总数显著下降(P〈0.05或P〈0.01),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显著改善(P〈0.05),严重外伤后经过UTI治疗3d,患者的心肌酶学、肝功能及肾功能指标显著改善,其中AST、ALT、BUN、Cr、LDH及CK指标,与入院0天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UTI治疗组的心肌酶谱CK、肾功能的Cr与BUN、肝功能的ALT、AST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LDH、CK-MB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TI能有效降低严重外伤后脓毒症患者的脏器功能受损及抑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功能不全与老年肺炎及肺癌伴胸腔积液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57例人选病例按病因诊断分为2组:肺炎合并胸腔积液组30例(肺炎组),肺癌合并感染伴胸腔积液组27例(肺癌组)。2组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相同原则抗感染和强心、利尿的治疗措施。所有患者入院后依据NYHA分级标准评定心功能(Cardiacfunctionclassification,CFC);并于入院后第1d和治疗后7d,为患者做胸部CT检查,超声测定心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同时检测血浆B型钠尿肽(BNP)浓度。结果肺炎组心衰的患病率(86.7%)明显高于肺癌组(14.8%),P〈0.01。治疗前肺炎组LVEF低于肺癌组(43.58±4.16比59.11±6.35,P〈0.01);LVEDD高于肺癌组(62.43±7.94比48.18±5.12,P〈0.01);BNP明显高于肺癌组(582.67±126.53比146.27±4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7d后,肺炎组LVEF增加、LVEDD减小和BNP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肺癌组治疗前后LVEF、LVEDD和BNP均无明显变化,P〉0.05。肺炎组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70.0%(21/30)的患者完全吸收,16.7%(5/30)部分吸收,13.3%(4/30)无吸收]明显优于肺癌组[18.5%±5/27)部分吸收,81.5%(22,27)无吸收,P〈0.05]。结果表明,肺炎组的治疗效果与BNP下降、LVEDD减小和LVEF增加相一致。结论心功能不全在老年肺炎伴胸腔积液者有很高的发生率,动态监测患者BNP水平、LVEF和LVEDD的变化,对指导心功能不全相关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腹腔置管灌洗引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采用腹腔置管引流及灌洗,对灌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灌洗引流时间平均5.7 d,灌洗后患者体温、脉搏、白细胞计数和腹水淀粉酶明显下降而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与灌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中45例治愈,9例发生胰腺假性囊肿,4例发生胰腺脓肿,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置管引流灌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食管、贲门癌术后乳糜胸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手术后乳糜胸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1990年1月到2006年12月1924例食管癌和贲门癌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并发乳糜胸35例。术后胸液量小于500ml者先行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再行手术治疗。胸液量大于1000ml者直接手术治疗。结果保守治疗治愈11例,手术治疗治愈23例,拒绝二次手术l例。结论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如果胸液量持续增多或减少后又增多,胸液量达到或超过500ml,24h,应高度怀疑乳糜胸可能,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乳糜胸的诊断。保守治疗具有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漏出乳糜量大则应进行积极的外科手术,行胸导管结扎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院急诊科对大批量地震伤员如何快速有效进行检伤分类和抢救。方法笔者在鲁甸8.03地震批量地震伤员急诊分诊抢救中,采用检伤分类方法,把伤员分为4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3区(红区、黄区、绿区)进行分诊和抢救。Ⅰ级、Ⅱ级伤员进入红区,Ⅰ级伤员立即进行抢救,Ⅱ级伤员立即开通有效静脉通路、心电监护、随时准备抢救。Ⅲ级伤员进入黄区,开通有效静脉通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医护人员护送做相关辅助检查。Ⅳ级伤员进入绿区,由护理人员直接护送做相关辅助检查。结果467例地震伤员进入红区141人,进入黄区291人,进入绿区35人。3例伤员在急诊科进行了气管插管,12例休克伤员在急诊科进行了液体复苏。无一例伤员在急诊科死亡。达到了对地震伤员检伤分类的快速分诊分流和及时有效抢救的目的。结论医院急诊科对批量地震伤员的救治,应首先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及时检出危重伤员,采取分级救治,对危重伤员立即抢救,能充分保障地震伤员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救治的262例严重多发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的创伤严重度评分(ISS)〉16,平均23.5±6.2。急诊手术164例次,其中84例在1次麻醉下分组同台完成了2个以上部位的手术。重症监护病房(ICU)平均住院(23.8±5.2)d。临床治愈205例(78.2%1,致残39例(14.9%),死亡18例(6.9%)。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在复苏同时应尽快采用简单省时的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主动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DCO)策略,可提高严重创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地震现场急救能力探讨:汶川大地震有关文献分析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200多篇关于汶川地震的文献,包括涉及现场急救的文献20多篇,总结了现场急救的经验教训。汶川地震后最先到达现场的医疗队需要处理的问题是心跳呼吸骤停、严重颅脑损伤、气胸、活动性出血、骨折,地震次13搜救出来的幸存者均有中重度脱水。2d以后到达的医疗队接诊伤员90%以上为骨科伤员。地震现场开始时秩序混乱,专业、高效的救援力量有限。榆伤分类不及时、不准确,有限的医疗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重症伤员不能及时得到救治。重症颅脑损伤和挤压综合征是急救现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实行三级救治:一级救治(现场急救)、二级救治(前方医院救治)、三级救治(后方医院救治),实施快速检伤分类,救援队应携带便携的CT机、生化仪、血液透析仪,搭建有针对性的急诊手术平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汶川地震骨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对口支援的方法。方法分析汶川地震后收入彭州市人民医院的756例骨科患者的特点及骨科专科救援的组织管理方法。结果获得完整病例资料的骨科患者共756例,合并骨折550例(占72.8%),其中上肢骨折162例(29.4%),下肢骨折295例(53.7%),脊椎骨折占93例(16.9%)。结论钳‘对地震所致的骨折特点,及时、专业的救治可取的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XW-肢体创伤固定器,在突发灾害救援四肢创伤患者时的使用效果。方法四肢不同急性创伤患者2156例,755例用XW-肢体创伤固定器固定,696例用负压气垫固定,705例用小夹板固定。比较各种方法的急救消耗时间、患者痛苦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上肢骨、关节损伤时用XW-肢体固定器者的固定肢体时间为(18±3)s,显著短于负压气垫组[(87±7)s]和小夹板组[(126±11)s],均P〈0.01;负压气垫组的时间也显著短于小夹板组(P〈0.05)。下肢骨、关节损伤时用XW-肢体固定器者的固定肢体时间为(21±3)S,显著短于负压气垫组和小夹板组[(118±9)S和(190+15)S,均P〈0.01)];负压气垫组的时间也显著短于小夹板组(P〈0.05)。XW组术中止痛处置率为0,二次损伤发生率为0。结论XW-肢体固定器在抢救肢体创伤患者时所需固定时间耗时少,固定效果好,操作简单,值得在突发灾害救援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曹益 《中国性科学》2013,22(3):22-24
目的:探讨切开引流治疗闭合性肾损伤并发腹膜后尿囊肿的疗效。方法:选取82例闭合性肾损伤并发腹膜后尿囊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后腹腔镜切开引流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剖腹切开引流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复发率、性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的一般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性功能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伤口疼痛、腰腹部肿块、感染、出血、腰痛、血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后腹腔镜切开引流是治疗闭合性肾损伤并发腹膜后尿囊肿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